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傳統觀念裡,過了元宵節,年事就告一段落,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每個人的心好像也定下來了,不像年內,心內亂亂的,總是想著明天吃什麼東西,做什麼事情,憧憬著下一天的熱鬧。
就像《紅樓夢》裡王熙鳳講的聾子放炮仗的故事一樣。鳳姐兒將桌子一拍,說道:「好羅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節也完了,我看著人忙著收東西還鬧不清,那裡還知道底下的事了。」眾人聽說,復又笑將起來。鳳姐兒笑道:「外頭已經四更,依我說,老祖宗也乏了,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尤氏等用手帕子握著嘴,笑的前仰後合,指他說道:「這個東西真會數貧嘴。」
賈府的年時間過得更長一些:
十七日一早,又過寧府行禮,伺候掩了宗祠,收過影像,方回來。此日便是薛姨媽家請吃年酒。
十八日便是賴大家,
十九日便是寧府賴升家,
二十日便是林之孝家,
二十一日便是單大良家,
二十二日便是吳新登家。
至此,賈府的年才算正式過完了。
可是到了正月二十三日就是「小填倉」,正月二十五日則為「大填倉」。
所謂「填倉」是清代充實倉廩的節日。各家各戶要往糧倉裡加一些糧食。辛亥革命以後,這兩個節日便形同虛設了,倉廩沒有穀物可填了。現代人知道的更少。
在一些地方的民間,還會有些活動,因為在過年期間,所備食品、糧食消費得所剩無幾,故在這兩個節日要補充一些食物。二十五日如有客至,一定要留飯敬客,非吃得飽飽的不讓走。
但在這兩個節日裡,食物仍然要比平日裡豐富。自立春開始,所食食品大致都包括吃「春盤」(即「春餅」)、炸春卷、炸盒子之類的。中國人的節日,最講究吃和玩,除了有特別禁忌的日子。
在一些地方還保留著填倉節打糧食囤的習俗。農民在自家院子裡用灰畫一個圓圈,像糧食囤的樣子,裡面放上糧食、五穀等。稱為「打糧食囤」。現在一般用錢,在圈裡放上錢幣,稱為「打錢囤」。寓意著一年風調雨順,莊稼能獲得豐收。
你的家鄉還有這樣的風俗嗎?歡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