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二十五填倉節,天津人這些講究你都知道麼?

2021-01-15 每日新報

今天是正月二十五,民間稱之為填倉節

市民俗學家劉全喜表示

填倉節是春節的重要組成部分

天津人有「撕吊錢」、「打囤」等習俗

過完填倉節,熱鬧的「年」也就接近尾聲了

填倉節的由來

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或「天倉」,傳說有一年大旱,顆粒無收。百姓衣食無著,朝不保夕;然而朝廷卻照常徵糧徵稅,搞得餓殍遍野,民怨鼎沸。看守皇家糧倉的倉官於心不忍,在正月二十五那天,毅然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在百姓將糧食運走後,倉官一把火燒毀了糧倉,自己也在熊熊烈火中隨風而逝……

此後,每年到了這天,家家戶戶 「打囤填倉」,用填滿倉谷的方式來感謝那位捨命救民的無名倉官,同時也表達祈盼物阜民豐的願望。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了如今的填倉節。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撕吊錢、打囤

在天津,填倉還被稱為「打囤」。雖然現在家庭生活都富裕了,沒有糧囤的習慣了,但「填倉」時仍然保持著象徵性打囤的習俗。

在大年三十所帖的吊錢也會在填倉這天撕掉。處理吊錢的具體做法是:在正月二十四晚上,用灶火灰在院裡或屋中撒一個象徵糧囤的圓圈,圈口撒一個小梯子形,表示可以上下;中間放上五穀雜糧,然後撕下貼了二十多天的吊錢,包上銅製錢,壓在上面,表示新的一年將會物阜民豐。也有的將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並在裡面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床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

填倉填倉,乾飯魚湯

在天津,米飯俗稱「幹(gān)飯」。天津人吃鯽魚的節俗,是在填倉節這天,天津的家家戶戶吃小站稻米乾飯、喝鯽魚湯。「填倉填倉,乾飯魚湯。」人們在這一天要吃米飯和魚湯,象徵富足美滿。為什麼要喝魚湯呢?舊俗此日也是祭倉神的日子,民間傳說人們在今晚只能喝魚湯,而把魚留給小貓吃,意思是讓貓捉老鼠,讓糧倉不被老鼠咬。

填倉節食譜秘籍

天津人熬魚湯講究用不大不小的鮮活鯽魚,把魚鱗、內臟全部料理乾淨,以免湯有腥味。煎魚用文火,兩面見金黃。熬湯時用涼水,加薑片、香蔥、鹽、味精等作料,慢慢熬到湯呈奶白色才叫好,湯濃清香,膾炙人口。魚湯、米飯一直是天津人幸福小日子的象徵,現如今的「衛嘴子」已將魚湯烹調到了淋漓盡致的水平,花樣百出,五味俱全。

除了魚湯還吃什麼?

還有的人家今天晚上要吃餃子或合子,他們把吃餃子叫「填倉」,把吃合子叫「蓋倉」。

ps.不得不說一句:萬能的餃子,立冬吃餃子、冬至吃餃子、除夕吃餃子……咱們天津人過節好像離不開餃子哦!

來源:新華網天津頻道、中國網

新媒體編輯 徐丹 姜曉鳳 勞韻霏

新報精華文章導讀

這男子3個月來幾乎每天用生命橫穿快速路……網友:不是過馬路達人,就是在試概率!

家裡明明有人……快遞員不打電話直接放快遞櫃 你怎麼看?

別再摸流浪狗!25歲天津漂亮女孩兒遭突襲,臉部被咬成重傷!

又現「雪花」! 3月下旬不奇怪 最晚4月還有雪 小夥伴們再捂幾天吧

每日新報公眾平臺

我們了解天津這座城

相關焦點

  •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天津人你們家裡的吊錢撕了麼?
    今天是正月二十五,民間稱為填倉節填倉,意思是填滿穀倉「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曆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
  • 正月二十五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它的由來是什麼?
    "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填倉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又名添倉節、天蒼節,所謂填倉,就是填滿穀倉,寄託著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美好願望。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可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還有這一天,囤裡要添糧,缸裡要添水,門口要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為討個喜兆,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填倉節有什麼風俗?在全國各地的風俗,具體來說也不盡相同,甚至差別很大。
  • 正月二十五有什麼習俗呢?在這天應該吃什麼呢?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日,咱們農村也叫填倉節,天倉節。 是我們民間祀祭倉神,祈望五穀豐登,有好收成的節日。關於這個節日,有這麼一個傳說,據說是在很多年以前,北方連年大旱,顆粒無收,而此時朝廷卻不管百姓死活,照樣催稅收捐,百姓無可奈何,因為這樣,凍餓而死的人不計其數!這樣的情況下,有個給皇家看糧倉的倉官,不忍父老鄉親的慘狀,就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把皇家的糧食全部分給了災民。
  • 與戰神韓信有關的填倉節,它有什麼風俗?
    "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填倉節是中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又名添倉節、天倉節,所謂填倉,就是填滿穀倉,寄託著人們對於來年糧食豐收的美好願望。
  • 今日農曆1月25日不僅是填倉節,而且也是農村人家倉谷爺的生日
    而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其獨特的風俗習慣,像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杆節等等都是非常具有他們民族的特色。而我們人數最多的漢族人之間還有一種節日,它體現了大多數人多安定和平的日子的憧憬,也象徵著新的一年人們希望自己家中五穀豐登,糧食充足。這一節日就是今天農曆正月二十五號的填倉節。關於填倉節這也其實也是民間流傳倉谷爺的生日,也就是管理糧食的一個神仙。
  • 今天是一個傳統節日,不是植樹節,你知道「天倉節」嗎?
    今年的3月12日,是農曆的正月二十五,這個日子是傳統的「天倉節」,為正月裡(年節裡)最後一個節日。填倉節習俗·網絡配圖所謂天倉節,也叫「填倉節」,民間傳說是倉王爺(倉神)的誕辰,填倉之名,謂「填滿穀倉」之意,為祈求五穀豐登的日子。
  • 古代填倉節,它是什麼來歷?為什麼叫填倉?有著怎樣的意義?
    從古代到今天,中國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有了非常久遠的文化傳承。我們的國家代代相傳,沒有出現文明斷層的現象。所以憑著數千年的積累與沉澱,我們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這之中非常多的傳統節日。而這些古代傳統的節日有些傳承,到了今天,有些則沒有傳承下來。
  • 正月二十五填倉 今年3月1日
    正月二十五填倉,據說是倉神的生日,稱為填倉節,又稱"添倉節"或"天倉節",這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傳統節日, 這個節日其實在宋代就已經有了相關的記載,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雲:「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
  • 故鄉就是定格在記憶中的麥田、是正月二十五的天倉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記得小時候的今天,家家戶戶用草灰在院子裡畫糧囤。這一天是填倉節,也叫天倉節。」這樣的記憶,只有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孩子還保有。  高利還是給自己訂了年初八的車票,走親訪友,只有在春節,才不尋常。而故鄉也只有在春節,才回到熟悉的模樣。
  • 天津人注意了,今天冬至,入九啦!最冷時刻就要來臨!
    天津人對飲食向來講究 冬至的這頓餃子也不能馬虎 倭瓜餃子是老例兒 在食俗方面,《天津衛志》和《天津縣誌》對冬至都有「食餛飩,繪消寒圖」的記載。而在民間,特別是河東水西「老天津衛」聚居地,立冬則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
  • 時令 | 今日臘八,天津人有這些講究!
    但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喝「臘八粥」?雖然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但要比臘八粥的講究天津人沒服過誰!天津人的臘八粥要加蓮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麥仁、粘秫米、粘黃米、雲豆、綠豆、桂圓肉、龍眼肉、白果、紅棗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
  • 年過完了,還有一個填倉節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鳳姐兒將桌子一拍,說道:「好羅唆,到了第二日是十六日,年也完了,節也完了,我看著人忙著收東西還鬧不清,那裡還知道底下的事了。」眾人聽說,復又笑將起來。鳳姐兒笑道:「外頭已經四更,依我說,老祖宗也乏了,咱們也該『聾子放炮仗──散了』罷。」尤氏等用手帕子握著嘴,笑的前仰後合,指他說道:「這個東西真會數貧嘴。」
  • 天津話,藏著天津人的規矩,出門做客注意五個詞就能被誇有家教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好多的「媽媽例兒」都不太講究了,對於年輕人來說,老規矩漸漸消失,但是老天津話裡還保留了一些「遺蹟」。您天津人張口閉口都愛說個「您了」、「您」。您是天津人特有的語言,是一種敬語。聽到「您了」的稱呼,立馬就覺得心裡熱乎、親切、舒坦,感到受到尊重了,有尊嚴了,有面子了。要不張二伯為嘛天天堵胡同口呢。
  • 天津衛的貼道酉大有講究,您家的吊錢兒、對聯、福字都貼上了嗎
    還有一種說法不知道您聽說過沒有,那就是「二十九貼道酉」「道酉」,也被稱作「道有」,是民間新年吉祥的符號。老北京過年貼道酉的民俗始於宋代,有「臘月二十九,家家貼道酉」的民諺。道:萬物之源;酉:禾穀富餘;有:財富、富裕。
  • 今天排隊買來這食材,就為正月二十五填倉這個習俗,家家戶戶都吃
    正月二十五又稱「填倉」,是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人們這天要建個倉囤,填滿各種穀物糧食、柴草,祈福有個好收成。這天各地的風俗也不盡相同,從我記事時就知道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蒸老鼠,老鼠背上和尾巴上都拖著大元寶往自家送,這天還要熬上一鍋鯽魚湯配上米飯,名為「乾飯熬魚湯」,象徵新的一年倉滿糧滿、富富有餘,所以這天市場裡賣鯽魚的攤位前一定是圍得裡三層外三層都是買抬高物價藉機多賺一點,即使這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是不會改變的,這不我今天就排隊將近有40分鐘才買到的魚,回家配上豆腐熬了一鍋濃白清香的鯽魚豆腐湯
  • 生活裡,正月二十五日「填倉節」,這個節日有什麼寓意?
    正月二十五日被稱為「填倉節」,這個節日的寓意,我個人觀點是,新的一年五穀豐登,六處興旺。新的一年吃得是滿腹脹飽,不受餓。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糧倉滿滿。當然這是古時農村古人經常過的「填倉節」這個節日,各地風俗不盡相同,有舞龍揮獅鬧燈慶祝的,也有把家裡所有好吃的拿出來祭拜倉神的,也有供上蠟燭點上燈跪拜的。總之,慶祝方式很多的。
  • 春節最後一個民俗正月二十五「打囤」的歷史起源與傳說
    "打囤"是正月裡春節最後一項民間活動,這項民俗流行於河北和廣東兩地最多,亦稱打囤或掃囤,河北大多在正月二十五,廣東等地一般在正月二十四,而山東也有類似節日是在二月初二這天.以上這些程序,都要在太陽出來以前完成,並且要用磚把「囤」中的五穀等壓上,待太陽出來後再掀開磚。早些年間還是孩童時期的我最喜歡這個節日了,因為這天太陽出來後我們就會像尋寶一樣逐個打開用紙包好的糧食,誰找到那個包錢的那個紙包錢就是誰的.
  • 老天一定覺得中國人太嚴肅,於是便有了天津人
    對很多天津人來說,逗樂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本能,一種把個性和語言融合在一起的習慣性的動作。逗樂未必要時時刻刻嬉皮笑臉,但大部分天津人耳濡目染,應當是能夠領會幽默的。比如要是不說,許多人大概不知道,如今習慣了橫眉冷對的崔永元也是土生土長的天津人。在當年的一期《實話實說》裡,節目為了破除氣功迷信,請人把幾塊磚擺在小崔頭頂,準備現場來個「鐵錘碎磚」。
  • 天津人的性格特點,樂觀的生活態度,骨子裡就適合相聲
    很多人一提起天津想到的就是相聲,現在火遍全國的郭德綱還有馮鞏都是天津人,有人說天津曲藝窩子。出去了很多的相聲名家,過去有個說法,北京人要想證明自己,能耐有多大,到底火不火都必須過天津人這道關。要在天津演不活,說明能耐還不行,而且說相聲的,不在天津揚揚腕,恐怕水平能力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