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朗的夜空中閃耀著許多星星,你能認出其中多少個星座?巨大的北鬥七星、獵戶座……
今天我們來說說星座的起源!
晴朗的夜空,繁星密布。遠古人類經過長期的觀察,發現群星組成的圖案是恆定不變的,只有少數幾顆亮星(行星)在眾星之間遊走。
為了區分並稱呼這些恆定不變的星星,人們將它們分組,取以專門的名稱。不同的民族,組合方法不同,名稱也各異。
現代國際通行的星座劃分,可溯源至古巴比倫。古巴比倫遠在距今5000年前就有了最早的星座名稱,公元前13世紀,已劃分出黃道帶上的12個星座,稱為「黃道十二宮」,意為太陽周年運行過程中的12座行宮。以後又逐漸擴充,命名了更多星座。
公元2世紀,古希臘天文學家託勒玫在總結前人認識的基礎上,編制出含有48個星座的表。
16~17世紀歐洲地理大發現,又補充了南天的一些星座。
這時的星座概念,還只是一些肉眼可見的亮星之間的組合,星座與星座之間並沒有明確的界限。隨著天文望遠鏡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暗星被發現和深入研究,但它們屬於哪一個星座,怎樣標記和稱呼它們,難以明確。
以北極點為中心的北天星座及其神話形象
以南極點為中心的南天星座及其神話形象
1928年,為了天文學研究的需要,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在荷蘭萊頓舉行的大會明確地將全天空劃分為88個星座區域,沿天球赤道坐標系的赤經、赤緯線曲折分界,保留住傳統的星座名字,用拉丁文規定其學術名稱和由三個明確大小寫的字母組成其縮寫符號,全世界統一使用。
其後,中國天文學會又確定了星座的中文譯名,成為正式的學術名稱。
其他文明也有自己的星空劃分和命名方法,比如中國古代把星空劃分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等,它們在歷史和文化上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在功能方面與西方流行的星座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