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怎樣,都很感激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雖然短暫,卻也蠻懷念。若有緣,江湖再見。Bye(再見)!」
在一個深夜,廣東一所理工類院校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大三學生陳曦群(化名)向他的「一周女友」發送了作為情侶關係的最後一條微信,主題是「分手」。
很快,他就收到了回復。「Me too(我也是),願你找到真正喜歡的另一半。」
他們在該校一學生社團發起的「一周情侶」活動中認識,用一周時間一起上自習、吃晚餐、看電影……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類似的「情侶速配」活動在不少高校存在。廣告語五花八門:「談一場7天就分手的戀愛吧!」「3天情侶,我敢愛,你敢來嗎?」「一個星期,說結婚太遙遠,說相親太現實,談場高校的戀愛剛剛好!」
報名參加的人多,最終在一起的卻很少
據陳曦群回憶,報名並不複雜,他填寫了個人信息,說明了自己對「另一半」的要求,提交了個人照片。他所在的宿舍6個人全都參與報名,但最後只有他審核通過,得到了速配的機會,但所用時間比原先通知的晚了整整3天。
後來他才知道,由於報名人數太多,活動組織方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進行篩選和配對。
2016年11月11日「光棍節」前後,福建某綜合類院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林彥錦聯合其他人,也面向全校同學策劃開展了「三日情侶」的活動。
「報名時間雖然只有3天,但報名人數已經超過了120個人。」 林彥錦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報名者只需在相應的微信公眾號回複姓名、年級、興趣愛好、聯繫方式並附上自己的照片,他們篩選的依據主要是「看報名是否真誠」。
「有些人向後臺回復的消息比較『油』,語言很輕浮,比如『你一定要幫我脫單啊』『如果不能脫單,我倆約吧』等就直接被過濾掉。」林彥錦說,還有一些同學提交的照片很模糊,欠缺最基本的尊重,也被淘汰了。經過初選,留下了約40名同學。
緊接著,他們開始進行一對一配對。
「一是看眼緣,有的人看上去就像是一對;二是看兩個人的興趣愛好是不是相同。比如這個女生喜歡拍照,那個男生說喜歡攝影就挺合適;三是看顏值水平是否接近;四是看學院、校區。同個學院的學生,學習的內容相近,共同話題多,而同個校區的也更方便交流。」林彥錦介紹,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篩選出了6對「情侶」,被選中的學生只需要把學生證、學生卡的照片發給組織方確認,就可以開始「為期3天的戀愛」了。
報名的人數不少,最終成為真正情侶的卻屈指可數。多個活動組織方負責人證實,活動結束後的統計表明,短期速配的同學很難繼續維持情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