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七年,國民政府時期並無全國統考和聯合招生,所謂高考其實是由各院校自行招生,但要到教育部管理備案。至於怎樣考、是否考作文則是各自命題。只是抗戰期間的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一年的三年多裡,由於全國各大學紛紛遷移到西南大後方,才實行全國統一招生,但作文題還是各出各的。
一九二九年北京大學國文考試僅一道作文題,作文題分甲部、乙部,甲部試題:「清季曾、李諸人(即曾國藩、李鴻章)提倡西學,設江南製造局、翻譯科學書籍甚夥,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對於當時社會影響甚微?試言其故。」乙部試題:「清儒治學方法,較諸前代,有何異同?試略言之。」
一九三二年北京大學入學考試作文題是要求考生將詩聖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翻譯成白話散文。
一九三二年清華大學的國文考試有三四題供考生自選,其中一題為:「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考生對下聯。「孫行者」是耳熟能詳的「齊天大聖」孫悟空,下聯三字當然應是人名,此題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結果僅三位考生對上,較佳兩聯一是「胡適之」。「胡適之」即胡適,時為北大名教授,後為北大校長。此聯一為神話人物、一為當代大儒,「孫」對「胡」(諧:猢猻)、「行」對「適」、「者」對「之」,對仗工整、嚴絲合縫,意趣兼有。另一妙聯是「祖衝之」,「祖衝之」是南北朝著名數學家!
此題出題者是清華名教授、國學大師陳寅恪,楹聯是國粹之一,陳寅恪通過「對對子」檢閱考生的古文基礎和國學修養,其初衷和用心不可謂不良苦。有人認為陳寅恪出此怪題是為了調侃胡適,其實非也,陳寅恪內定的標準答案是清代學者王引之,再就祖衝之。
一九四六年,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聯合招生,作文題是《學校與社會》。此題簡單易駕馭,揮筆即就,多數考生不慌不忙信手寫來,不到半小時就寫出一千餘字,當時京津報紙副刊爭相摘錄刊登該屆高考範文。
作文優劣可以衡量文學素養,但「術有專攻」,全才甚少。妙筆生花者數理化未必好,數學王子也未必寫得出美文。民國時期的一些高考典故,頗值回味。
一九三O年,二十六歲的青年詩人臧克家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國文系主任聞一多出了倆作文題:一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二是《生活雜感》,兩題任選。臧克家把兩題都做了,《生活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獨具異彩的三言雜感,短小精悍卻極富哲思,立即打動了主考官聞一多,聞一多詠誦再三拍案叫絕,破例給了九十八分的高分。雖然臧克家數學考試吃了「零蛋」,仍被青島大學文學院破格錄取。其實,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也是因作文過於優異,儘管其它科目平平仍被主考老師破格錄取。臧克家成為聞一多的高足愛徒,與陳夢家合稱「聞門二家」。
一九二九年,錢鍾書報考清華大學,數學遭遇「滑鐵盧」,只得了十五分,但國文和英文成績卻特別優秀,英文滿分,時任清華校長的羅家倫破格錄取他。從此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壇多了一位大師。無獨有偶,一九三○年吳晗報考北京大學,國文、英文均是滿分,數學卻考了零分,北大不予錄取。他不甘心,轉考清華,結果仍是國文、英文均一百,數學依然零分。清華大學經過慎重考慮,破格錄取他為歷史系學生。吳晗果不負眾望,成為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明史專家,其雜文《談骨氣》入選中學課本。
民國高考真題
國立清華大學
一、改正下列成語中誤字
因咽廢食開書有益
折衡樽俎諄諄善誘
臨崖勒馬鞠躬盡粹
焦頭亂額讀書得閒
居心巨測變本加勵
層層相因陽從陰違
二、作文(文言白話均可)
我的衣服
北平燕京大學
一、作文
憶母校
我們的時代
二、加新式標點符號
古之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排比諧隱韓非儲說之屬也證材聚事呂覽類輯之義也雖其義逐聲韻旨存比興而深探本源實能自成一子之學與夫專門之書初無差別
國立南開大學1948年
一、作文
知識有什麼作用要求:最好用語體,不超一千字,務必加標點。
二、英文作文
How the cost of living risescontinually
三、公民試題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區別何在?
國立北洋工學院(天津大學)1936年
一、作文
讀書救國論
國家構成具有幾種要素申言之
試言我國農村衰落之原因
試言中國民族衰弱之原因
何為經濟侵略及文化侵略
何為治外法權
二、英文作文
How can I help to save mycountry?
國立中央大學1936年
一、作文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論今日文化之責任
二、翻譯
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裡廣二裡餘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陰脽應劭曰脽丘類也汾陰男子公孫祥望氣寶物之精上見祥言之於武帝武帝於水獲寶鼎焉遷於甘泉宮改其年曰元鼎即此處也(譯成白話並註明何書)
三、英語考卷英漢互譯部分
「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人。」
1936年國立中央大學的入學考試不分文理,必考科目共八門。考生不僅要考國文、算學(即今天的數學)和英文,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都得考。另外,「軍事訓練」在當年也是高考科目之一。稍有一門「瘸腿」,考分立刻會被「拖後腿」。
另有「考試說明」。比如:物理的考試說明明確寫到:力學、熱學、音學(即聲學)、電學和光學計算題各一道;算學(數學)說明考查的是代數、幾何和三角,只有報考工學院和數學、物理、化學系的同學才需要加試大代數和解析幾何。
外文科目,考生不僅得掌握英文,還需要在法、德、日三種語言裡任選一種掌握。高考語言科目的「隱形陷阱」不單單出現在英文考卷裡,歷史、地理等科目都流行用英文出題。網絡上流傳的1923年北京大學入學考試理科試題裡,數學題題幹就是用英文表述。
軍訓也是高考科目要統計得分,「軍事訓練」考試說明規定的內容為:軍隊內務、野外勤務和步兵操練。
民國時期也有高考複習資料和報考指南,較為著名是《大學投考指南》,但考試方式還是得「因人而異」。
民國至2002年的歷屆高考作文題
1949年之前,高校招生考試作文題
衣服的功用女衣和男衣的比較
現在社會上最流行的帽類
我最喜歡穿的鞋子
飲食為什麼一定要有時候多吃的害處 我最喜歡吃的食品
燒飯法
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
中國的家庭制度怎樣改革
怎樣可以和鄰人和睦
家事的類別和學習的方法
燒魚和燒肉的不同地方
我們為什麼要敬崇老師
我的旅行日記
值日生的責任
報告我校運動會情形給父母信
我的小史
自滿的害處
我的愛惜光陰法
益友和損友
哪一種遊戲最為有好處於人身
不倒翁為什麼推他不倒
什麼叫「筆耕」
我的書包
我家的書櫥
椅子和凳子的分別
船和車的爭辯
鏡子為什麼能夠照人
工人為什麼要罷工
廣告的地位研究
牛的自述
池邊看魚的樂趣
鵲究竟可以知道認得喜事麼
對於《病梅館記》的感觸
風和冷暖的關係
打電話的方法怎樣
人生好像一年的四時
一個好風俗
我的觀察人品方法
我的讀書方法
中國最有名的報紙
廟宇中的神像果有靈性麼
看中國地圖的感受
自述在中學學習國文之經過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論語》),試釋其義
論今日救亡之道以何者為急務
德育、智育、體育三者並重說
世界與人生是否是兩個問題?如是兩個問題,應該有一種什麼關係?
社會環境既然有教育的影響,為什麼還要學校教育?
1951年至2002年曆年來高考作文題目匯總
1951年:一年來我在課外努力地工作;論增產節約的好處
1952年:記一件新人新事;我投身到祖國的懷抱裡
1953年:寫一個你所熟悉的革命幹部;記我最熟悉的一個人
1954年:我的報考志願是怎樣決定的
1955年:我準備怎樣做一個高等學校的學生
1956年: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裡
1957年:我的母親
1958年:大躍進中激動人心的一幕
1959年:記一段有意義的生活
1960年:我在勞動中受到了鍛鍊
1961年:一位革命先輩的事跡鼓舞著我
1962年:說不怕鬼;雨後(兩選一)
1963年:「五一」勞動節日記
1964年:讀報有感——關於乾菜的故事
1965年:給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斷了11年)
1977年:「我在這戰鬥的一年裡」 (湖南試題:心中有話向黨說)
1978年: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重要問題」
1979年:改寫:「陳依玲的故事」
1980年:讀後感:《畫蛋》(達•芬奇的故事)
1981年:讀後感:《毀樹容易種樹難》
1982年:命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983年:看圖作文:①說明一篇;②議論一篇(漫畫《挖井》)
1984年:一段報導,關於怎樣寫作文
1985年:「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關於環境汙染問題)
1986年:「樹木•森林•氣候」(一段報導,副標題自擬)
1987年:自擬題(關於育民小學遊泳訓練班的簡訊)
1988年:習慣
1989年:「致青年同學的一封信」(關於報考志願的困惑和苦惱)
1990年:①動作表情;②肖像描寫;③議論500字(素材為:玫瑰園裡的花與刺)
1991年:①以圓形物體為本,寫一段想像②命題——選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辯論或議論)
1992年:①記敘;②議論(關於社會公德問題,街頭雨中一景)
1993年:廣播稿:關於補課報酬問題
1994年:嘗試
1995年:①一段對話;②一篇評論(素材為詩歌《鳥的對話》)
1996年:①說明一篇;②議論一篇(關於給六指做整形手術的兩幅漫畫比較,議論題為「我更喜歡」)
1997年:自擬題(社會調查分析,素材兩份,主線為「助人為樂」)
1998年: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二選一)小作文:補寫《媽媽只洗了一隻鞋》
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2000年:通過對四個圖形符號的不同認識,談你在生活中看問題的角度、對問題的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問題的答案?
2001年:誠信
2002年:心靈的選擇
2003年: 感情的親疏遠近對認知的正誤深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