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木簡80
■四地秦漢簡文字字形對比
2004年底,在南越國宮苑遺址出土的木簡,比《史記》早80多年
木簡和竹簡是紙被發明和推廣之前的主要書寫材料,由於缺乏耐久性,難以保存和流傳下來,直到20世紀初開始才被世人發現和認識。目前我國發現的木簡和竹簡,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內蒙古等極度乾燥的沙漠地區和長江流域。因此,「廣東無簡牘」成了考古學界曾經一度的共識,然而,2004年底在南越國宮苑遺址西北處發掘出土的一批木簡,改寫了這樣的歷史。「因為嶺南地區的雨水多呈酸性,而且又潮溼多雨,所以有可能以前也有不少的木簡竹簡,只是不宜保存,所以這些木簡是目前唯一在嶺南地區發現的。」南越王宮博物館解說人員向記者介紹。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整理/採寫
在一個毫不起眼的井中,發現了改寫歷史的物件——
淤泥殘骸破解冬瓜起源之謎
據了解,發現這批木簡的地方,是在一個毫不起眼的井中。該井構造特別,與常見的食水井不同,井圈上半部用弧扇形磚砌築,下半部則用陶製圓形井圈疊砌。在井圈的東、西兩側還特意留出一個缺口,外面與木質水槽(已朽)相連接。
博物館現場解說人員介紹,從結構判斷,該井應該是一個用來沉澱泥沙的滲水井,「也就是下雨的雨水把日常的垃圾以及廚餘垃圾都衝到了這口井裡,那麼垃圾就沉底,水到一定高度便會隨著排水溝流走。」
因此,從一般的考古經驗來看,這類滲水井內大多只是堆積一些淤泥和人們食後棄置的果核、骨頭等,通常不會有什麼重要發現。事實也證明,從井口往下2.3米是該井廢棄後形成的瓦礫和紅燒土堆積。
真正開始有所價值的材料,是在2.3米以下的淤土中,土中包含大量的果核、種籽、樹葉和動物骨骼等,數量驚人。後經浮選檢測,共分出有甜瓜、冬瓜、葫蘆科、荔枝、楊梅、葡萄、羅浮柿、棗、南酸棗、烏欖、杜英、君遷子、楝、山雞椒、紫蘇等40多個不同的植物種類,11種動物骨骼等。
南越王宮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李灶新曾撰文稱:「這在秦漢考古史上極為罕見,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地區的物候農業的發展、南越國宮苑生態環境以及當時人們的飲食生活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比如,關於冬瓜的起源學術界有爭論,一是認為起源於中國的漢代,但缺乏物證資料;二是認為起源於印度的6-8世紀。冬瓜種籽的出土,確認冬瓜最早起源於秦漢時期的嶺南地區。又如葡萄,史學界認為是張騫出使西域後從陸上傳入我國的,而南越國宮苑出土的葡萄,很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
井底驚現南越王宮文書檔案
然而,精彩仍在後面,在清理至近井底部時,考古人員意外發現一些木片上墨書有文字,通過初步清洗判斷,原來這些寫有文字的木片居然是木簡。由於井下空間狹窄,派人下井清理不但困難,還會對木簡造成傷害。後經考古人員決定在井旁挖一個深坑,把埋藏有木簡的最底一節井圈整取上來地面再進行清理。這樣既保護了木簡,也保護了遺蹟。
經清洗確認,井內共出土整簡和殘簡100多枚,均為木質,共有文字達1000多字。但每枚木簡字數均介乎12字到23字,從內容看大多為一事一記的單簡。據研究介紹,這些木簡為南越王宮的文書檔案,記錄包括管理、財務、軍事、法律等內容,涉及紀年、地名、職官、宮室管理、物品進貢、獎罰制度、社會風俗等方面的內容。
木簡年代比《史記》早80多年
從傳世的文獻資料看,目前所見的最早記載南越國歷史的資料有《淮南子·人間訓》和《史記·南越列傳》。《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獻給漢武帝的諸子百家學說。《史記》的成書時間約在漢武帝徵和元年(公元前92年)。南越國木簡中的第81、91、96號簡均有「廿六年」紀年,這應是南越王即位的紀年而不是秦朝或漢朝皇帝的紀年。在南越國的五代王中,趙佗在位時間達67年,其他四位南越王在位時間都未超過26年。所以木簡上的紀年,應該是「趙佗廿六年」,即公元前178年。因此這批木簡的年代比《淮南子》要早近40年,比《史記》早80多年。
王宮人鼠大戰,老奴慘被鞭笞
木簡記錄了林林總總的王宮八卦——
在南越國的木簡中,有3枚是記載捕捉老鼠的。第105號簡「大奴虖 不得鼠 當笞五十」;第110號簡:「□陵得鼠三 當笞廿」;第107號簡:「□則等十二人 得鼠 中員不當笞」。
大奴,《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顏師古注:「凡言大奴者,謂奴之尤長大者也。」意即年紀較大的奴隸。虖,人名。
這3枚簡均提到捕捉老鼠,說明當時南越國鼠患十分嚴重,需要動員人手捉老鼠,上演了「人鼠大戰」。鼠患不但致使農作物失收,還會引發傳染病致人死亡,其危害非常嚴重。為了滅鼠,保證農作物收成,南越國不得不下令,號召全民捕鼠。
從第105號簡「大奴虖 不得鼠 當笞五十」、第110號簡「□陵得鼠三 當笞廿」推知,當時還規定每個國人的捕鼠數額任務是五隻,少捉一隻要笞打十下。笞,是古代用竹板或荊條抽打脊背或臀部的一種刑罰。南越國木簡中提到用笞刑的共有七處,可見當時笞刑十分盛行。奴隸阿虖可能因為年紀太大了行動不便,一隻老鼠也沒有捉到,結果被「笞五十」。阿陵只捕捉到三隻老鼠,還差兩隻,所以「笞廿」。阿則等十二人捉夠了老鼠,完成任務,因此「不當笞」。
南越王趙佗自稱「蠻夷大長老」
第91號簡:「□張成故公主誕舍人 廿六年七月屬 將常使□□上蕃禺人。」
《史記·高祖本紀》和《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皇帝的女兒叫公主,地位相當於諸侯王。她們以列侯為婚,有自己的官署,置有家令、門尉等職官。本簡文「誕」為南越王趙佗之女,稱為公主,正好與《史記·南越列傳》所記趙佗稱帝相吻合。舍人,私屬官號,相當於今天的親信。「使」通「侍」,「常使」即秦漢職官中的「常侍」,是皇帝近身侍衛。簡文大意是:公主趙誕的原舍人張成於廿六年七月囑託供養常使某,他是番禺人。
有意思的是,趙佗的近身侍衛不是漢人而是番禺本地的越人。趙佗是從中原南下的漢人,年青時奉秦始皇之命率軍平定嶺南。公元前203年,趙佗建立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趙佗治理南越國期間,積極推行「和輯百越」、「漢越一家」的民族政策,尊重百越民族的風俗習慣,倡導漢越通婚。趙佗上文帝書時還自稱是蠻夷大長老,平常穿著越人服裝,學習越人生活習俗,連自己的近身侍衛都是越人,可見當時漢族和百越少數民族的相處十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