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南越王宮!看唐代十二時辰俑長啥樣?

2020-11-28 廣州日報

唐代陶俑

流露著文人的詩意風情

無論是珠圓玉潤的仕女俑

還是散發異域風情的胡人俑

或是形態充滿喜感的樂舞俑

惹人喜愛的動物俑……

這些精美陶俑

在廣州就能看到啦!!!

十二時辰俑 唐(618年-907年) 120件(套)陝西省出土的精美陶俑,11月1日晚上亮相廣州。令廣州市民不必千裡跋涉,也能欣賞到顏色豔麗充滿神奇的唐代彩繪陶俑。這個題為「和顏悅色——陝西省出土唐代陶俑專題展」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是華南地區首次舉辦的有關陶俑藝術的專題展覽,也是2019年南越王宮博物館年度壓軸大展。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2月9日。

為了配合展覽,主辦方還特別準備了《文明的迴響——雅韻大唐》唐代漢服展示、《射禮疊影》射藝表演。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西藏)考古研究室專家李明還將在11月2日下午3點在南越王宮博物館作「挻埴陶鑄——唐代陶俑與唐人生活面面觀」學術講座。

主辦方表示,唐俑充分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民生、宮廷生活和對外交流等景象,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借鑑。

還沒排上時間觀展?

沒問題!

精品文物先睹為快!

彩繪牽駝胡人俑首次離開西安

本次展覽分為「佑護神主」「絲路胡風」「文修武備」「風儀婉娩」「悅心娛目」「動物俑 模型明器」6部分,全面展示唐代的天王俑、胡人俑、官吏俑、女性俑、樂舞俑和動物俑。其中人物俑面部表情細緻入微、惟妙惟肖,肢體動作生動自然;胡人俑造型多樣,反映出唐代與國外的友好往來;動物俑形象逼真,最具代表性的馬俑和駱駝俑形體碩壯、姿態雄駿,展現出與大唐盛世相襯的不凡氣概。展覽所展出的陶俑大多數出自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首次離開收藏單位的彩繪牽駝胡人俑。

唐俑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

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今天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指出,唐俑充分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民生、宮廷生活和對外交流等景象,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借鑑。本次「和顏悅色」展,既是對唐人朝氣蓬勃、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的形容,更是對當時富強繁榮、開放包容的社會景象的側面反映。唐代作為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歷史時期之一,因生活富足而催生的講究和奢華之風,也影響到以唐俑為代表性隨葬器物的喪葬風俗。這時的唐俑形象雍容華貴、意氣風發,既塑造了上層社會的文臣、武將、貴婦和貴族,也有中下層的小吏、武士、商賈、役夫、男侍、女侍、樂人和舞伎等形象,展現出唐代社會不同階層人物的真實生活場景。

珠圓玉潤仕女俑再引唐代「以肥胖為美」話題

有趣的是,珠圓玉潤的仕女俑再引唐代「以肥胖為美」話題。一直以來有專家斷言唐朝人審美「以肥胖為美」,並列出若干原因:唐朝經濟繁榮,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唐朝文化開放,兼容並包,心寬體胖;唐朝皇族身上的鮮卑血統,使他們天生喜愛健碩體魄的女性。

這一說法真實嗎?有學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認為唐朝女人以胖為美,依據主要有楊貴妃的體態以及唐代宮廷繪畫和仕女畫中的女子形象等。而細看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不難發現,畫中的宮女、仕女,根本說不上肥胖。

《步輦圖》中的9個宮女,簇擁著李世民緩緩而行,有抬輦子的,有打傘蓋的,有舉扇子的。看起來都有一把子力氣,絕非弱不禁風的病態美女。但她們的身材,實在都是相當纖瘦的。《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大約是身份較為高貴、年齡稍大一些的緣故,身形略顯豐滿,但站立姿態無不娉婷嫋娜,輕盈如春風拂柳,完全可以用「苗條」一詞來形容。

有學者以詩僧貫休《白雪歌》的兩句詩,證明唐人不以肥胖為美:「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意思就是,人無論貴賤,都不應該養成肥胖的樣子。還有學者從唐詩中「細腰」「窈窕」等詞語的使用情況,得到有力的印證。據考證,唐詩中,「細腰」「窈窕」都是用來形容美女的。

還沒看夠?

來現場還有一波陶俑等著你!

彩繪胡人牽駝俑。唐代彩繪陶俑顏色豔麗、明快鮮豔,但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由於保存狀況不佳等原因,彩繪往往不能完好地呈現於觀眾眼前,這套彩繪陶俑是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之一,考古人員採用最新技術使彩繪的豐富色彩得以保留。

三彩騎馬俑 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李晦出身名門望族,是唐朝開國元勳、凌煙閣功臣李孝恭之子。官至右金吾衛大將軍、秋官尚書,也是唐朝皇族宗室。

彩繪仕女俑 紫薇田園都市工地出土。彩繪侍女俑,唐開元二十九年(742年)。李憲在歷史上以「讓皇帝」著名,他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長兄,自願讓位給唐玄宗。

三彩侍女俑一組 唐開元九年(721年)。

彩繪男裝侍女俑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孫承嗣出身官宦世家,這件男裝仕女俑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女著男裝」的習俗。

奏樂俑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中三人為高鼻大眼的胡人形象,原持樂器已佚,推測為吹奏橫笛、笙和擊鈸。另一似為男裝女伎樂俑,柳眉長眼,高鼻小口,面容豐腴,雙手舉於胸前,做吹奏狀,原持樂器已失,推測為篳篥。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丹彤廣州日報全媒體攝影記者 王維宣 黃丹彤製圖:趙碧瑩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碧瑩

相關焦點

  • 唐朝對生肖文化「情有獨鍾」,十二生肖俑:獸面人身,顏值爆棚
    從這一點上看,唐朝離婚雖然說男性佔主導地位,但是女性也享有部分的自主權利。 長安十二時辰 1、生肖與古代農業文明有著重要聯繫 十二生肖以每一種動物作為當年出生者的生肖屬相,在十二生肖中,有「牛、馬、羊、雞、狗、豬」六種動物是古代農民飼養的「六畜」,這就可以看出十二生肖與古代文明有著重要的聯繫
  • 在紐約大都會過鼠年:從唐代生肖俑到日本畫
    在紐約大都會過鼠年:從唐代生肖俑到日本畫 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編譯 2020-01-26 11:35 來源:澎湃新聞
  • 《長安十二時辰》主創登陝西衛視,送你一份「實地打卡盛唐」攻略
    本周五(8月30日)21點10分,陝西衛視《我的家鄉在陝西》邀請到《長安十二時辰》四位主創人員,他們都是西安人,將帶領我們一同打卡西安十二時辰。何晨、張小敬、導演曹盾吃飯「神同步」《長安十二時辰》中的集市場景跟西安都城隍廟這塊兒也十分相似,這也源自導演曹盾及各位主創的老西安生活記憶。劇中唐代集市與如今西安都城隍廟商街在逛都城隍廟,「報時博士」何晨也現場來了一段報時表演秀。
  • 南越國宮署發現大型宮殿 磚之精美堪稱奇蹟(圖)
    目前能清理出的殿基東西長19.6米、南北寬25.3米,但由於主體向西伸入北京路下,未能全面發掘,這處宮殿的寬度暫時不詳。  南越國宮署遺址二號宮殿發掘掀開南漢宮殿建築面紗  正在發掘的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工地的南漢地層近日發現了一處大型宮殿遺址,被專家斷定為五代南漢國時期的宮殿遺址。
  • 古井木簡改寫「廣東無簡牘」歷史 記錄王宮「人鼠大戰」等八卦事
    因此,「廣東無簡牘」成了考古學界曾經一度的共識,然而,2004年底在南越國宮苑遺址西北處發掘出土的一批木簡,改寫了這樣的歷史。「因為嶺南地區的雨水多呈酸性,而且又潮溼多雨,所以有可能以前也有不少的木簡竹簡,只是不宜保存,所以這些木簡是目前唯一在嶺南地區發現的。」南越王宮博物館解說人員向記者介紹。
  • 由《長安十二時辰》觀唐代「不良人」
    在唐代,他們由縣尉統領,除負責搜查、追捕犯罪嫌疑人外,還是縣行政下刑訊嫌疑人、維持社會治安穩定的重要人員。   日前,低調在優酷視頻獨家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好評如潮:豆瓣獲評8.6分;7月1日起,它以付費形式在北美地區上線,成為「出海」後首個進入包月付費區的國產劇。它以唐朝抓恐怖分子為主題,不僅讓觀眾感受了「唐風古韻」,還斬獲了今年國劇口碑最高分。
  • 羊年都2000多歲了 2000前的十二生肖是啥樣
    十二種或兇猛或聰敏或乖巧的動物給我們帶來無窮樂趣。可是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昨日,湖北省博物館文物考古研究所凡國棟博士從一批秦漢簡牘,向我們推測了十二生肖的起源和流變。  為何小老鼠當「領頭羊」  和現在一樣的是,在這些秦漢簡牘中,十二動物就與十二地支相配了。古人用十二地支,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有史學家考證,因地支在下,所以取動物足爪,分陰陽來區別。
  • 《長安十二時辰》|輿圖在手,長安我有!
    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讓古都長安炙手可熱。「熙攘繁盛,光耀萬年,再沒有比長安城更偉大的城市了」劇情緊張地發展,長安城輿圖是最初的線索,「五尊閻羅」張小敬從開頭就說城市模型沙盤落入歹人之手後果嚴重,狼衛們也不惜生命爭奪的長安城輿圖,究竟有什麼奧秘?
  • 長安十二時辰:那個時期唐代的大文豪,李白杜甫賀知章在做什麼?
    《長安十二時辰》最近大熱,以唐代為背景涉及到許多名人,盛唐裡少不了文人的點綴,唐代文人在那個時期,也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何執政的原型是賀知章,他這個文人一生德高望重,成為天下文人的表率,雖然小說是杜撰的,但裡面這個人物和歷史上的賀知章性格有八分相似,賀知章是著名的詩人,同時也在朝為官,有名的是
  • 福建十二時辰來了!快來看看福建的一天有多美!
    福建十二時辰來了!快來看看福建的一天有多美! 古時候的中國人 將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辰 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你的姓氏圖騰長啥樣?
    編輯→自學君(微信shufagongke2)您貴姓,祖上姓氏圖騰啥樣呢那麼這些姓氏圖騰都長啥樣呢?以動、植物為主的姓氏圖騰用動物、植物作為姓氏圖騰是最多的。古人把它們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相信它們不僅不會傷害自己,而且還能保護自己,並且能獲得它們的超人的力量,勇氣和技能。人們便以尊敬的態度對它們。
  • 《長安十二時辰》,除了故事我們還可以看什麼?
    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導醞釀一年多的《長安十二時辰》一上線就迅速掀起觀劇熱潮,並以豆瓣8.6分的成績登頂2019年上半年口碑劇榜單。如今,這部48集的電視劇已經播出近四分之三,作為觀眾的我們,看《長安十二時辰》的時候,除了故事本身還可以看什麼?
  • 《長安十二時辰》的虛與實 中國古人有精確的時間觀念嗎
    雖然《長安十二時辰》被廣泛讚譽為「考據嚴謹」,但初看這部網劇時,當屏幕上出現那個報時用的大大的「巳正」(上午十點到十一點)時,筆者差一點在這第一幕就棄了坑——— 因為在古代中國,真正將每個時辰細分為「初、正」,其實是宋代才有的制度。而在唐代,後來廣為使用的「十二時辰」其實還是個新鮮概念,唐代精英人士有覺悟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就很不容易了,更勿論分什麼「初、正」了。
  • 唐代長安宗教文化都有那些?為何《長安十二時辰》有很多神秘組織
    《長安十二時辰》影視照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有很多神秘的組織,像地下城城主葛老、景教、守捉郎、張小敬所在的不良人等等五花八門的組織數不勝數,讓人眼花繚亂,讓大唐首都長安披上了一層神秘的外衣,那麼,長安的宗教文化、民俗民風都有那些習歸呢
  • 唐代護法神式鎮墓俑的來源及其他
    本文僅對唐代墓鎮墓神煞俑組合中成對的鎮墓武士俑的變化及其宗教因素進行探索。三品已上帳高六尺,方五尺;女子等不過三十人,長八寸;園宅方五尺,奴婢等不過二十人,長四寸。五品已上,帳高五尺五寸,方四尺五寸;音樂僕從二十五人,長七寸五分;園宅方四尺,奴婢等十六人,長三寸。六品已下,帳高五尺,方四尺,音樂僕從二十人,長七寸;園宅方三尺,奴婢十二人,長二寸。《唐會要》卷三十八〈葬〉言:[元和]六年十二月條流文武官及庶人喪葬。
  • 迷茫了...她現在到底長啥樣?
    迷茫了...她現在到底長啥樣? 時間:2018.12.14 來源:橘子娛樂 分享到: 原標題:迷茫了...她現在到底長啥樣?
  • 《長安十二時辰》:被30萬人吹捧,暗藏的這些冷知識,你知道嗎?
    近日,《長安十二時辰》在熱播。播出伊始,它就獲得全網的熱烈討論,好評不斷。不僅是其長鏡頭電影式有質感的畫面,演員出色奪人眼球的演技,還有其連環緊湊的劇情,劇裡對歷史文化的考究也令人咋舌,讓人感受到導演及其創作團隊給觀眾的的誠意與對製作的匠心。劇中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究竟有哪些耐人尋味的考究之處吧。
  • 《長安十二時辰》大案牘術、不良人、武侯這些詞都是啥意思?
    《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的情節進展,基本上與馬伯庸的同名原著小說相同。除了對劇中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名字上的改編之外,絕大部分設定背景,以及劇情走向,都極其忠實原著。《長安十二時辰》也算得上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馬伯庸在創造這部長篇作品時,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閱讀大量資料。
  • 《長安十二時辰》爛尾了嗎?
    從6月27日低調上線,到8月12日落下帷幕,歷經一個半月,《長安十二時辰》收官。目前豆瓣有超過24萬人打分,分數仍然高達8.5分,與開分時的最高分8.8分僅有略微的下滑。從口碑上看,《長安十二時辰》算是善始善終。但從輿論聲勢看,《長安十二時辰》則經歷了一個不斷衰落的過程:一開始盛極一時,中途熱度平穩,到了後半程討論度就漸漸變少了。
  • 盛唐重器,解密《長安十二時辰》士兵甲復原
    2019 年6 月27 日,古裝懸疑劇《長安十二時辰》在沒有預熱和宣傳造勢的情況下悄然播出,出乎預料的是不到一周竟成「爆款」。從畫質、劇情、節奏、敘事模式到劇中的服化道,乃至建築、飲食,都成為觀眾討論的熱點。儘管不是歷史正劇,但將時代背景定於唐天寶三年的《長安十二時辰》卻被眾多觀眾認為「復原了真正的盛唐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