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陶俑
流露著文人的詩意風情
無論是珠圓玉潤的仕女俑
還是散發異域風情的胡人俑
或是形態充滿喜感的樂舞俑
惹人喜愛的動物俑……
這些精美陶俑
在廣州就能看到啦!!!
十二時辰俑 唐(618年-907年) 120件(套)陝西省出土的精美陶俑,11月1日晚上亮相廣州。令廣州市民不必千裡跋涉,也能欣賞到顏色豔麗充滿神奇的唐代彩繪陶俑。這個題為「和顏悅色——陝西省出土唐代陶俑專題展」由南越王宮博物館與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舉辦,是華南地區首次舉辦的有關陶俑藝術的專題展覽,也是2019年南越王宮博物館年度壓軸大展。展覽將持續到2020年2月9日。
為了配合展覽,主辦方還特別準備了《文明的迴響——雅韻大唐》唐代漢服展示、《射禮疊影》射藝表演。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隋唐(西藏)考古研究室專家李明還將在11月2日下午3點在南越王宮博物館作「挻埴陶鑄——唐代陶俑與唐人生活面面觀」學術講座。
主辦方表示,唐俑充分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民生、宮廷生活和對外交流等景象,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借鑑。
還沒排上時間觀展?
沒問題!
精品文物先睹為快!
彩繪牽駝胡人俑首次離開西安
本次展覽分為「佑護神主」「絲路胡風」「文修武備」「風儀婉娩」「悅心娛目」「動物俑 模型明器」6部分,全面展示唐代的天王俑、胡人俑、官吏俑、女性俑、樂舞俑和動物俑。其中人物俑面部表情細緻入微、惟妙惟肖,肢體動作生動自然;胡人俑造型多樣,反映出唐代與國外的友好往來;動物俑形象逼真,最具代表性的馬俑和駱駝俑形體碩壯、姿態雄駿,展現出與大唐盛世相襯的不凡氣概。展覽所展出的陶俑大多數出自有明確紀年的墓葬,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首次離開收藏單位的彩繪牽駝胡人俑。
唐俑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
南越王宮博物館館長全洪今天接受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指出,唐俑充分呈現出當時的社會民生、宮廷生活和對外交流等景象,是大唐盛世的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借鑑。本次「和顏悅色」展,既是對唐人朝氣蓬勃、樂觀自信的精神面貌的形容,更是對當時富強繁榮、開放包容的社會景象的側面反映。唐代作為中國歷史上國力最強盛、經濟最繁榮的歷史時期之一,因生活富足而催生的講究和奢華之風,也影響到以唐俑為代表性隨葬器物的喪葬風俗。這時的唐俑形象雍容華貴、意氣風發,既塑造了上層社會的文臣、武將、貴婦和貴族,也有中下層的小吏、武士、商賈、役夫、男侍、女侍、樂人和舞伎等形象,展現出唐代社會不同階層人物的真實生活場景。
珠圓玉潤仕女俑再引唐代「以肥胖為美」話題
有趣的是,珠圓玉潤的仕女俑再引唐代「以肥胖為美」話題。一直以來有專家斷言唐朝人審美「以肥胖為美」,並列出若干原因:唐朝經濟繁榮,人們有條件吃飽穿暖,保持健康豐滿的體格;唐朝文化開放,兼容並包,心寬體胖;唐朝皇族身上的鮮卑血統,使他們天生喜愛健碩體魄的女性。
這一說法真實嗎?有學者認為,人們之所以認為唐朝女人以胖為美,依據主要有楊貴妃的體態以及唐代宮廷繪畫和仕女畫中的女子形象等。而細看唐朝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不難發現,畫中的宮女、仕女,根本說不上肥胖。
《步輦圖》中的9個宮女,簇擁著李世民緩緩而行,有抬輦子的,有打傘蓋的,有舉扇子的。看起來都有一把子力氣,絕非弱不禁風的病態美女。但她們的身材,實在都是相當纖瘦的。《簪花仕女圖》中的女子大約是身份較為高貴、年齡稍大一些的緣故,身形略顯豐滿,但站立姿態無不娉婷嫋娜,輕盈如春風拂柳,完全可以用「苗條」一詞來形容。
有學者以詩僧貫休《白雪歌》的兩句詩,證明唐人不以肥胖為美:「為人無貴賤,莫學雞狗肥。」意思就是,人無論貴賤,都不應該養成肥胖的樣子。還有學者從唐詩中「細腰」「窈窕」等詞語的使用情況,得到有力的印證。據考證,唐詩中,「細腰」「窈窕」都是用來形容美女的。
還沒看夠?
來現場還有一波陶俑等著你!
彩繪胡人牽駝俑。唐代彩繪陶俑顏色豔麗、明快鮮豔,但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由於保存狀況不佳等原因,彩繪往往不能完好地呈現於觀眾眼前,這套彩繪陶俑是近年來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之一,考古人員採用最新技術使彩繪的豐富色彩得以保留。
三彩騎馬俑 武則天永昌元年(689年)。李晦出身名門望族,是唐朝開國元勳、凌煙閣功臣李孝恭之子。官至右金吾衛大將軍、秋官尚書,也是唐朝皇族宗室。
彩繪仕女俑 紫薇田園都市工地出土。彩繪侍女俑,唐開元二十九年(742年)。李憲在歷史上以「讓皇帝」著名,他是唐睿宗李旦的長子,唐玄宗李隆基的長兄,自願讓位給唐玄宗。
三彩侍女俑一組 唐開元九年(721年)。
彩繪男裝侍女俑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孫承嗣出身官宦世家,這件男裝仕女俑生動地反映了當時「女著男裝」的習俗。
奏樂俑 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中三人為高鼻大眼的胡人形象,原持樂器已佚,推測為吹奏橫笛、笙和擊鈸。另一似為男裝女伎樂俑,柳眉長眼,高鼻小口,面容豐腴,雙手舉於胸前,做吹奏狀,原持樂器已失,推測為篳篥。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黃丹彤廣州日報全媒體攝影記者 王維宣 黃丹彤製圖:趙碧瑩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碧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