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十二時辰》大案牘術、不良人、武侯這些詞都是啥意思?

2021-01-09 娛樂我歡歡

之前很多觀眾都認為,雷佳音、易烊千璽領銜主演的《長安十二時辰》,將分成上下兩部播出。上部23集之後,下部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

不過這兩天播出平臺的信息,已經變為48集。看來這部口碑頗佳的網劇,可以一口氣播放完畢。

《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

劇版《長安十二時辰》的情節進展,基本上與馬伯庸的同名原著小說相同。除了對劇中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進行了名字上的改編之外,絕大部分設定背景,以及劇情走向,都極其忠實原著。

《長安十二時辰》也算得上是一部歷史題材小說。馬伯庸在創造這部長篇作品時,進行了詳細的考證,閱讀大量資料。

《長安十二時辰》易烊千璽、雷佳音

我們在劇版《長安十二時辰》也看得出來,劇中不論是服化道具,還是衣食住行、生活習慣,都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唐代以及長安的風貌。

而在劇中也使用大量的歷史名詞。很多觀眾對這些詞彙,可以說是一知半解。有些耳熟,但未必能說出究竟。

《長安十二時辰》

比如武侯這個詞,在劇中經常出現。人人都能看得出來,這應該是一種職務身份。不過武侯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組織呢?

武侯在唐代是負責治安維護,同時也承擔救火的重任。長安城面積廣大,唐代又沒有現代化交通工具。所以在全城遍布武侯的處所,為的就是就近處理突發事件。

《長安十二時辰》易烊千璽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劇版《長安十二時辰》中,不論抓賊還是救火、治安防備,這些工作似乎都是由武侯承擔。

那麼不良人又是什麼意思呢?不良人與武侯,又有什麼關係嗎?

不論是劇版《長安十二時辰》,還是原著小說,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都曾是不良帥。這個不良帥,自然就是不良人群體的頭頭。

《長安十二時辰》雷佳音

但是在歷史上,不良人一詞由何而來,又到底是何種職務身份,一直存在爭議。

有些史料認為,不良人就是武侯。不過從很多資料中,又可以得知,不良人的專職工作似乎是抓賊。救火、維持治安這些事情,他們是不管的。

《長安十二時辰》

而不良人與官差,似乎又有所區別。如果從工作性質上區分,不良人更多承擔了偵探的工作。而官差更多的時候,是依命令行事。

對於不良人為什麼要叫做不良,也是眾說紛紜。唯一像模像樣的解釋,是官府在徵召不良人的時候,有意挑選一些有劣跡的社會閒散人員。

《長安十二時辰》

而在劇版《長安十二時辰》,最近的劇情發展中,貫穿始終的大案牘術,又成為了一個焦點。這大案牘術又是什麼東西呢?

這個詞相對就比較好解釋,因為它是馬伯庸自創的。作者的本意,是想將大案牘術等同於大數據分析。

《長安十二時辰》易烊千璽飾演李必

不過我們從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從所謂大案牘術中,查詢徐賓與張小敬的蛛絲馬跡,可以看出所謂的大案牘術,也只是根據現有情報,進行一些推斷而已。

考慮到馬伯庸早就說過,自己的數學成績從來沒有及格過。對於在小說中,這個大案牘術到底與大數據分析有幾成關聯,我們也不必苛求。

相關焦點

  • 金魚袋、不良帥、大案牘術?一文讀懂《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怪名詞
    文|竹映月江 近日,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正在熱播。不少觀眾看過後紛紛表示這部劇史料嚴謹,造型考究,堪稱良心製作。 然而,由於《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唐代的故事,這也導致了觀眾對劇中的一些細節不熟悉,無法達到最佳的觀劇體驗。
  • 從《長安十二時辰》戲裡到戲外,大案牘術下的中國毒品大數據分析
    今夏最火的劇非《長安十二時辰》莫屬,它的火不是沒有理由的。當我們厭倦了古裝劇「穿越」,「宮鬥」等老掉牙,且讓人無力吐槽的劇情之後,《長安十二時辰》可謂是讓人耳目一新,新奇的題材,豐富的內涵和緊湊的劇情,分分鐘讓人著迷。該劇充分的還原了唐明皇時期的大唐盛世,從各種細節展現出大唐榮光。開市街上的女生畫的是豔麗大氣的唐妝。
  • 《長安十二時辰》10大細節解析,讓你秒懂隱藏的劇情
    但由於《長安》十分尊重歷史,劇裡用詞對沒看過原著小說,對這段歷史又不太了解的路人來說難免多少有些晦澀難懂,不過不用慌,小扒今天就為大家梳理一下《長安十二時辰》的10個細節解析,保證你能輕鬆看懂這部劇。第一,靖安司是什麼地方?易烊千璽的身份?靖安司是長安城內的情報中心,也負責長安的安定,相當於今天的安保部門,而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則是安保部門的老大。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古代黑科技
    不知各位小夥伴們有沒有看過《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呢?《長安十二時辰》是一部由曹盾執導,梁超擔任製片人,雷佳音、易烊千璽、周一圍、熱依扎等主演的古裝懸疑劇,於2019年6月27日在優酷播出。這部劇主演都是名氣很大的明星。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情報知識
    天眼妹喊你戳上邊設星標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情報分析師,已獲得授權《長安十二時辰》一部一開播就圈粉無數的劇一部需要放慢0.5倍速看的劇但你不知道這其實是一部穿著歷史外衣的現代情報劇!我們來看一下劇情上元節,一股被稱為「狼衛」的勢力潛入長安,意圖放火燒城,靖安司司丞李必臨危受命,以「大案牘術」選出死囚張小敬,兩人要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看不懂?還想再詳細點?一個受到紀律處分的基層民警,臨危受命偵破恐怖分子破壞案件。整個偵破過程只有24小時,而且因為任務保密,所以後援被陸續撤走,偵破難度極大。
  • 火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大案牘術」,少兒編程小學生秒懂算法
    《長安十二時辰》也是一部反恐懸疑劇,只不過故事發生在大唐由盛轉衰的天寶年間,而「恐怖分子」是來自塞外的狼衛。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狼衛,為了打狼,太子身邊的重要膀臂靖安司司丞李必通過大案牘術找到了死囚張小敬,要求他在十二時辰之內抓到所有狼衛,保衛長安的安全。
  • 《長安十二時辰》中神乎其神的「大案牘術」,可行嗎?
    【導讀】馬伯庸《長安十二時辰》裡的「大案牘術」應是來自於現在的大數據。收集海量信息通過分析整理快速找出相關的結果。如果擁有此思想的人回到古代,是否有可能實現文中「大案牘術」?先說結論——不可行,但是親王的腦洞足夠大。其實這種腦洞在許多架空歷史的小說中也都出現過。
  • 《長安十二時辰》24個小時,我卻好像看到了一生
    答案毫無疑問:《長安十二時辰》《長安十二時辰》講述的是唐朝上元節前夕,長安城陷入危局,長安死囚張小敬臨危受命,與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拯救長安的故事。十二個時辰,用現在的時間計算就是二十四個小時。我們看過太多劇,它可能講述一個青春,描繪一種人生,也可能講述一個傳奇人物的人生。但講述一個二十四小時內的故事,講真的,還是國產電視劇的第一次。
  • 執念的不同結局——關於《長安十二時辰》
    這個夏天都在追《長安十二時辰》,包括小說原著和優酷視頻,伴隨我度過了很多個擁擠不堪的早高峰。人總是需要有點執念才好,不然無聊的生活終歸是沒有什麼奔頭。這份執念實際上一直貫穿在長安的每一個具體的人物性格中,串起一些細節,算是對這部劇的紀念。
  •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不良人,比起明朝同行,就是一堆幹雜活的
    最近大火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主角從事的不良人職位引起了不少人的興趣,小娘子想起前幾年有部蠻火的國產動畫《畫江湖之不良人》,裡面的不良帥袁天罡的那句「一天是不良人,一輩子是不良人。」也是圈粉無數。那麼,你知道不良人的同行叫什麼名字嗎?
  • 神劇《長安十二時辰》中致命的劇情漏洞,你都發現了嗎?
    《長安十二時辰》背景設定在各方勢力盤根錯節、朝內暗流湧動分不清孰好孰壞的「盛唐」後期,在推理與破案的劇情大框架中又摻雜著諸多的權謀智鬥,著實令人驚喜。縱觀全劇,不難看出,編劇的勇氣和野心極大,他絞盡腦汁的想要讓角色、劇情變得豐滿立體,但同時,卻在某些簡單的劇情推進階段,忽略了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邏輯關係,雖無傷大雅,但也實在讓人難以釋懷。首先,相信也是許多人深有同感的一個大bug,就是「十二時辰內偵破一個威脅長安的大案」這個劇情大框架本身,實在是不容深究。
  • 看了《長安十二時辰》,居然還有人不懂這些,快了解一下!
    最近《長安十二時辰》這部電視劇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也贏得了許多好評。許多人評價說這部電視劇很還原大唐的風貌,其中也有許多詞特別有歷史氣息。接下來就盤點一下。1.上元節電視劇開頭就提到「上元節」,可能有的朋友會問什麼是上元節,其實上元節就是元宵節。
  • 由《長安十二時辰》觀唐代「不良人」
    不良人,又稱「不良」。在唐代,他們由縣尉統領,除負責搜查、追捕犯罪嫌疑人外,還是縣行政下刑訊嫌疑人、維持社會治安穩定的重要人員。   日前,低調在優酷視頻獨家上線的《長安十二時辰》好評如潮:豆瓣獲評8.6分;7月1日起,它以付費形式在北美地區上線,成為「出海」後首個進入包月付費區的國產劇。
  • 《長安十二時辰》口碑持續發酵 導演:靠大數據定主角
    正是在此期間,曹盾遇到了小說《長安十二時辰》,「小說確實好看,而且寫的是長安,對我來說有故鄉情懷。更重要的是,我覺得它看得見摸得著,當時就決定無論如何要拍這部戲,最後也爭取到了。」  從小說到劇本,曹盾表示要「尊重馬伯庸原著的特點去創作」,「首先要保留閱讀小說時的那種感覺,其次要保留馬伯庸在小說中寫的那麼多知識點。《長安十二時辰》當時最引發關注的就是這些知識點。
  • 總結完《長安十二時辰》的12個「槽點」,才知道這部劇有多良心
    如今的影視劇越來越注重宣傳,恨不能從定演員開始就天天上熱搜,然而有的劇宣傳得火熱,還未播出就徹底涼涼,而有的劇悄無聲息地上線,卻突然成了熱門IP,比如之前的良心佳作《琅琊榜》,再比如當下正在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
  • 內行看門道:《長安十二時辰》用這些地支代表時間段,有何寓意
    內行看門道:《長安十二時辰》用這些地支代表時間段,有何寓意? 80後作家馬伯庸著作的《長安十二時辰》作品,改編成影視劇後,一經推出,就衝擊著人們的眼球,在網絡上引起熱播、熱議。
  • 《長安十二時辰》的「人肉智能」和上海24小時的「人工智慧」
    國產網劇《長安十二時辰》以極其精湛的美工設計和處處講究的燈光攝影給觀眾還原了一個璀璨奪目的大唐盛世。望樓上武侯,皆為朔方節度使所派精兵,眼力敏銳,終日無休,長安任何動靜都瞞不過他們。那就是滿城的傳感器與監視器。2堪比5G的通訊技術《長安十二時辰》:武侯自望樓看到任何異狀,都以約定暗語速傳靖安司;靖安司對任何一處所發命令,瞬間即可橫跨整個長安城。在原著中還僅是揮舞黑旗的「旗語」,在網劇中已經迅速迭代為「二進位」的格子代碼了。
  • 《長安十二時辰》:所有的人都孤注一擲,做到了極致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主角們所處的就是一片「死地」,而他們所有的人全都孤注一擲,做到了極致。和李泌一樣,為了這個長安,他拼盡了全力,渾身是傷也決不放棄,被人誤解也渾不在意。在拯救長安的這一局中,大多數的時刻他都遊刃有餘,好像他專是為了拯救而生,好像前面的那些年都是為了這次拯救而積攢力量。他的力不從心,是從遇見了龍波開始。這個人,有著跟他一樣的實力、決心、毅力和手段,最可怕的是,他已經佔據了先機。但好在,龍波是他的兄弟,取得龍波的信任,對他來說輕而易舉。
  • 《長安十二時辰》的虛與實 中國古人有精確的時間觀念嗎
    到了漢代以後,由於一些刻度計時器械的傳入和發明,又相繼出現了三十刻計時法和百刻計時法,但這些方法由於是為計時器量身定做的,從未真正推廣。所謂「十二時辰」的計時方式真正出現,不過是南北朝或隋代以後的事情,中國人將一天分為十二刻最初很可能是受到了西方的影響。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大案牘術」,你有他的使用說明嗎?
    這是最近霸屏的《長安十二時辰》裡關於大案牘術的介紹,大案牘術在劇中屬於王者級的應用程式。百科上說他放到現在叫"大數據"。馬雲在幾年前講過:「未來幾年將進入大數據時代,大數據才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已然到了馬雲所講的「未來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