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那是個「人渣」,這是個「夜店女王」,這是我的「偶象」...)
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你說的那個人啊,是個「敗金女」,他就是「富二代」....想知道為什麼,我們一起來學習打造個人品牌的第一課:打造好你的標籤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人們就會對他形成固有的印象,同時他自己也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儘量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引起的,心理學上叫做「標籤效應」。
心理學家克勞特在1973年做了個實驗。請人們做慈善損款,有捐錢的標上「慈善的」,沒捐的標上「不慈善的」;同時還有一部分被試則的人則沒有用標籤法。後來再次要求他們做捐款時,那些第一次捐錢被標籤為「慈善的」人,比沒有標籤過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沒有捐錢被標籤為「不慈善的」人比沒有標籤的捐得更少。
難道說貼了「慈善」標籤的人平時就比那些沒有被貼「慈善」的人更有愛心,捐的錢更多?其實未必,只是標籤效應使得他們以第一次的行為方式去行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標籤效應」呢?
是因為「標籤」具有導向性作用,不論「好」與「壞」的標籤,它都能對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產生強烈的影響,一個人一旦被別人下某種結論,就像商品被貼上了某種標籤。當被貼上標籤時,就會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因此給一個人貼上相對應標籤,往往會達到心想事成,使其向標籤所示的方向發展的結果。
因此才會產生上面的結果。即然我們知道標籤的作用能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在工作生活中我們就要避免給別人貼不好的標籤,如果要貼的話,也儘量要貼好的標籤,儘可能得到好的結果。
標籤效應影響著人們對自我的印象管理。貼上一個標籤,就相當於把一個人最核心的特質展示給大眾,這個特質有可能是你的優點,也有可能是你的缺點。即然如此,為什麼不「先發制人」,結合自己的優點特徵,主動給自己貼個好標籤,給別人一個好形象呢!
接下來我們就來分享下如何給自己設計一個好的標籤,讓標籤給自帶「光芒萬丈」的效應而不是被動等別人給我們貼上一個「自以為是」的傢伙?
現在,我請你輕輕的閉上眼睛,想像下你站在一個萬眾矚目的舞臺中央,你要如何來介紹你自己?也許你了解自己,你學的是物理專業,做的是管理工作,擅長營銷策劃,但你這些信息真正能讓觀眾記住,留在腦海心智中的或許並不是你想要的......
因此,你的表達並不是普通的個人介紹,而是優化篩選,選出你最想要人們記住的那個關鍵標籤!也是你內心最想要成為的那個標籤!
那該如何給自己設計一個好標籤呢
從某種角度來講,我們一個人可以分為三種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