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面對兇惡敵軍是什麼勇氣讓他堅持戰鬥到最後

2021-01-09 小鄺說史

1948年9月初一個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吉林長春醫學院的一間解剖室的門被人輕輕地推開了。有一個神秘的黑影,輕手輕腳地溜進解剖室,把門反鎖之後,這個人借著手電筒的那一點光亮,在屋子裡就仔仔細細的搜。解剖室有的是一具具屍體和器官標本。這地方別說晚上了,一般人就是自天來也疹得慌。他要找的是一顆人頭。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軍入侵瀋陽,幾十萬東北軍不戰而退。短短幾天,東北大部分地區就淪陷敵手,被後人稱為國恥。東北軍不抵抗,不代表中國人都是孬種。當時中國共產黨就派遣楊靖宇、趙尚志等一批軍事人才到東北組建抗日武裝。楊靖宇到了東北之後,他先後創建了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遊擊隊,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等抗日武裝。這個身材魁梧足智多謀的將軍領著這些抗日遊擊隊,在深山密林當中神出鬼沒,打得日本關東軍防不勝防,聞風喪膽。

日本侵略軍和偽軍屢屢去徵討楊靖宇所指揮的部隊,但是他們常常受到楊靖宇部隊的打擊甚至殲滅。一聽到楊靖宇和他指揮的抗日聯軍,日偽就十分害怕。1936年,中共進一步提出要把全東北的各個抗日武裝聯合起來,組成東北抗日聯軍,這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抗聯。當時這麼做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集中力量來跟鬼子幹。楊靖宇這個時成了抗聯第一軍總司令,擔負起了領導整個東北抗日鬥爭的重任。

這下這鬼子們心裡更發毛了,楊靖宇光靠領幾支遊擊隊就夠他們喝了一壺了。這要是東北的抗日武裝都聯合到一塊都歸楊靖宇指揮的話,那還得了。日本軍部特地往東北派了個人,負責全力剿滅楊靖宇和抗聯。他就是新任關東軍的司令梅津美治郎,這人可不是個草包,說起來他也算是日本名將,深諳兵法。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梅津美治郎到任之後發布的第一道軍令就是懸賞兩萬大洋緝拿楊靖宇的人頭。可惜梅津美治郎的這兩萬大洋一直都沒發出去。一看這第一招不管用,他就來硬的了。

1939年9月,梅津美治郎集結了上十萬的兵力,對楊靖宇和抗聯展開了鐵桶式的血腥圍剿。一看鬼子的這架勢,楊靖宇知道和鬼子硬拼那肯定是要吃大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得先保存自己的實力。他就決定把抗聯第一路軍化整為零,分散到各地,以免被鬼一口吃掉。而楊靖宇自己帶著警衛旅的400多名戰士留下來,負責掩護其他部隊轉移。這是個正確的決定。不過這樣一來,楊靖宇和警衛旅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1939年冬天,七萬五千多名鬼子由叛徒帶路,深入深山密林之中,對楊靖宇和抗聯警衛旅進行地毯式的搜索打擊。為了能夠一舉成功,喪心病狂的鬼子還在各地大搞三光政策,把老百姓全都逼到大屯子裡居住。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來切斷抗聯和老百姓。從而困死餓死楊靖宇。不能不說梅津美治郎這幾招不光毒還挺管用,抗聯部隊沒了給養,很快就陷入了極端的困境之中。大雪蹲檔,挨著餓,沒辦法就吃樹皮、吃青苔,雪都堆得二三尺深,草根都挖不出來。

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楊靖宇和警衛旅快要陷入彈盡糧絕的困境的時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讓形勢雪上加霜。追隨楊靖宇多年的抗聯一師師長程斌,在這個節骨眼上當了叛徒,把楊靖宇的行蹤全都暴露給了鬼子。這樣一來,幾千鬼子兵從此就死死地纏住楊靖宇。連著幾個月艱苦卓絕的戰鬥打下來,最後整個警衛旅幾乎是損失殆盡。1940年2月,楊靖宇身邊就只剩下兩個警衛員。這個時候,鬼子們就興奮了。梅津美治郎下令絕不能放跑楊靖宇,日本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帶著600多人兵分三路,把楊靖宇他們圍了個水洩不通。

當時東北的晚上非常冷,日偽的官兵們他們實在受不了,一個一個倒下去了像躲瘟疫一樣。但是楊靖宇他們長期在冰天雪地裡戰鬥,他們卻安然無恙。到了後半夜凌晨兩點的時候,日偽軍有六百人,已經只剩下五十多人了。600人隊3個人。可是日本鬼子還是眼睜睜地看著楊靖宇從自己眼皮子底下成功突圍。帶隊的鬼子岸谷隆一郎那叫一個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只可惜,再英勇的漢子能擺脫鬼子的包圍,卻擺脫不了疲勞和飢餓的折磨,幾個月無休無止的轉戰,已經耗盡了他們身上所有的力氣。更可怕的是,當時大雪封山,樹皮都被凍住了,根本拔不下來。楊靖宇他們連樹皮都吃不上。十多天下來,楊靖宇身邊最後一個警衛員再也支撐不住倒在了。他倒在了突圍的路上。

電影《步入輝煌》當中有這麼一段情節,警衛員為了不拖累楊靖宇,準備拔槍自殺。他跟楊靖宇說「司令員,聽說人肉能吃,你把我吃了,小鬼子就擋不住你了」。雖然電影裡的情節是經過藝術加工,可是劇抗聯的老戰士回憶,當年抗聯部隊確實發生過這樣的真事。有的戰士在臨死之前,就交待自己的戰友,你們把我吃了吧,這樣你們就有力氣再跟鬼子幹。當然吃自己的戰友,抗聯將士們誰幹不出來。

楊靖宇埋葬了警衛員之後,孤身一人借著夜色掩護。在1940年2月22號這一天晚上,掙扎著來到了嗎濛江河邊的三道崴子的一道窩棚裡。極度的飢餓和疲勞,讓他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在茫茫雪原馳騁縱橫。在窩棚裡楊將軍意識到最後的時刻就要來了。楊靖宇的下落到底還是讓日本鬼子知道了。他們(打柴的農民)走了之後還沒到家,就被一個特務叫李正新的發現,恐嚇之下,他們就談出了和楊靖宇見面這一幕。

聽說有了楊靖宇的下落,岸谷隆一郎是大喜過望,他帶著大批人馬包圍了楊靖宇藏身之地。這個時候十幾天來沒有粒米未進的楊靖宇,已經沒有了再次擺脫敵人的力氣。日軍不斷喊話,讓楊靖宇交槍投降,繳槍不殺,並許諾高官厚祿。但是楊靖宇始終用子彈回擊他們。一個已經餓得奄奄一息的漢子,在最後時刻還能夠有這樣一種精氣神,這是何等的壯烈。這種寧死不屈的壯烈,讓殺人如麻的日本鬼子的心裡都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和好奇。比如岸谷隆一郎,他就實在想像不出一個人斷這麼長時間,連樹皮都吃不上了,還能不斷的戰鬥轉移。這人難道是鐵打的嗎?

楊靖宇將軍戰死之後,岸谷隆一郎馬上就讓軍醫切開了他的肚子。他要看一下楊靖宇的最後十幾天是靠什麼支撐下來的,剖開一看什麼也沒有。因為楊靖宇長期生活困難沒有吃的,胃已經抽縮得不像樣了。胃裡的棉花的顏色都沒變一團一團的,有點消化就是草根。岸谷隆一郎是當時在前線指揮追繳楊靖宇的最高的日本指揮官。這個時候,他對楊靖宇非常感佩。他認為中國有這樣的軍人,日本想徵服中國是不可能了。

如果那天能吃上點什麼,哪怕是個窩頭,我想楊靖宇將軍一定不會死在日本人的手裡。可惜假設永遠都是假設,就像鬼子永遠是鬼子一樣。儘管楊靖宇壯烈讓他們敬畏和佩服,可他們的殘暴本性是無論如何也改不了。

楊靖宇的遺體被解剖之後,鬼子用鍘刀鍘下了他的頭顱,送往偽滿洲國的首都長春,用來炫耀自己的戰功。日本關東軍在鎮壓東北抗聯,以及鎮壓其他抗日武裝的時候,對被抓住者俘虜或者是戰場直接被打死之後的屍體處理都是非常殘忍,非常不人道。普遍的做法就是都是把腦袋砍下來,重要的人物頭顱送到所謂的新京,送到他的首都長春,給關東軍司令看。一般都在當地,好比這個人物在當地活動多,就在當地傳視。

迷信武士道的鬼子,以為殺害了楊靖宇取了將軍的人頭就能夠消解中國人的鬥志,讓整個東北抗日聯軍土崩瓦解。他們把楊靖宇的頭顱拍成照片四處散發,還用飛機把照片投撒到抗聯將士藏身的深山密林之中。不過這一招他們又失算了。將軍的頭顱非但沒能瓦解中國人的反抗鬥志,相反倒是讓他們自己惶惶不可終日。楊靖宇壯烈殉國後,日本討伐軍隊司令野副昌德,他就連續幾天都睡不著覺,一閉眼睛楊靖宇的兩隻大手就向他伸過去給我頭顱,他立即就嚇醒了。這樣的事,如果放在以前可能會說這是可笑的迷信。不過今天我寧願相信確實是楊將軍的忠魂在向鬼子發出怒吼,再繼續和侵略者們進行戰鬥。

這樣連續了幾天之後,野副昌德實在受不了了,就立即給他的下級打電話,讓下級趕快把楊靖宇的遺體找到,厚葬楊靖宇。楊靖宇將軍的無頭遺體,一開始被鬼子們扔在了雪地裡。有了這一出之後,過了7天,鬼子們不得不把將軍的遺體又找了出來。在楊靖宇將軍殉難的地方,日軍史無前例的為一名中國軍人,舉行了一個莊重的祭奠儀式。被安上了假頭的楊靖宇的遺體,從此被埋在了這個地方。而他的頭顱在送到長春之後,被放到防腐液做成了標本,存放在關東軍司令部。一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印著楊靖宇遺首的傳單,當年很多東北人都見過。為抗日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英雄,犧牲之後卻身首異處,黨組織和東北人怎麼能夠安心?所以在日本投降之後,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潛伏在長春的地下黨組織全力尋找楊將軍的頭顱。

奇怪的是日軍投降之後,楊將軍的頭顱卻神秘地失蹤了,相關人員一連找了好幾年,都始終沒有打探到將軍頭顱的消息。難道日本人在投降之前就已經把將軍的頭顱銷毀了?或者是帶回日本?如果沒有的話,他現在又在哪裡呢?

一分析,大家覺得日本人不太可能會把他帶回到國內,因為這個對他們已經沒有什麼用處了。最大的可能就是日本人把他移交給了受降的國民黨軍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國民黨軍隊又會把將軍的頭顱放到哪裡?按說他們對這個頭顱不會有什麼興趣,因為楊將軍是共產黨人,那會不會國民黨已經把它給銷毀了?反正各種情況都有可能,但找不到確切的證據和記錄。尋找將軍頭顱的任務一時陷入僵局。

1948年2月,這個任務再度被啟動,而且還變得刻不容緩。據潛伏在中統內部的同志所傳出來的可靠消息顯示,這個時候國民黨中統特務也惦記上了楊將軍的頭顱。聽到這個消息,工作組的同志們是又喜又急。喜的是,既然中統特務也在找將軍的頭顱,那說明它還沒有被國民黨銷毀或者是轉移。應該還在長春。急的是,如果自己這邊再找不到線索,那搞不好就會讓中統特務們先得手,那將軍的頭顱可能再也回不到人民的手中。就在工作組的成員們火急火燎開會討論下一步該怎麼辦的時候,工作組的成員李野光的同學,中共地下黨員長春亞光醫院院長劉亞光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

在日本侵略軍敗退以後,國民黨軍隊就把日本遺留下的醫療器械和標本都移送到長春醫學院。這可是條很有價值的線索,楊將軍的頭顱會不會也和這批東西一起被送到了長春醫學院。到醫學院去找找看一看不就行了嗎。說的是簡單,這個時候的長春醫學院可不是那麼好進去的,這時的長春已經被解放軍團團包圍,城裡的草木皆兵一片白色恐怖,而長春醫學院已經不再是學校了,而是國民黨第二騎兵旅的駐地,成了戒備森嚴的兵營。一般人根本進不去,進都進不去這還怎麼找?好在咱們共產黨人信奉的是辦法總比困多,俗話講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為了打探出將軍頭顱露的消息,地下黨就走了一招深入虎穴的險棋。

黨組織通過各種關係,買通了騎兵二旅的上層人物,讓地下黨員劉亞光搖身一變成了騎兵二旅的一名軍醫。當了軍醫就得給軍官士兵們看病,自然劉亞光就可以堂而皇之的在長春醫學院進進出出了。因為不知道日軍留下來的那些東西,具體放在哪。劉亞光只好用笨辦法進行撒網式的搜索,也打著各種名目出入醫院的各個房間,不放過每一個瓶瓶罐罐裡的各種標本,就是希望能從中發現楊將軍的頭顱。

醫學院那麼大房間那麼多,一下子哪找的過來?眼看著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卻仍然一無所獲。劉亞光的心裡著急,難道資本的猜測不準確?楊將軍的頭顱根本就不在醫學院?就在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劉亞光意外得到了一條重要的信息,讓尋找將軍頭顱的工作一下子柳岸花明又一村。這天劉亞光和一個來看病的軍官聊天,這個軍官的無意中就說了,在醫學院的解剖室裡,他曾經見過幾個大玻璃瓶子,裡面還裝有兩顆人頭,是誰的人頭他沒去關心,只聽說是日本人留下來的。一聽這話,劉亞光很激動,當天夜裡他就隻身潛入解剖室。

在仔細搜遍了解剖室的每個角落之後,劉亞光也沒有發現軍官所說的兩顆人頭。難道那個軍官記錯了?時間在一分一秒的過去,突然解剖室旁邊的一扇小門引起他的注意。他推開小門,順著電筒的光柱,他看到了一排標本罐。在很多標本罐裡,發現有兩個標本罐裡邊裝著兩顆遺首。一個標本罐上邊貼著一個標籤共匪陳翰章,另外一個標本罐上邊的標籤已經模糊了。一看到陳翰章幾個字,劉亞光心裡激動,他估計邊上那個標籤模糊的標本罐裡裝的八成就是楊靖宇將軍的頭顱。因為陳翰章也是當年東北抗聯的重要將領,比楊靖宇晚10個月犧牲。

他死後,頭顱也被砍了下來,被鬼子當成戰功四處炫耀。眼下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這兩個標本罐帶出戒備森嚴的醫學院。光靠劉亞光一個人的肯定辦不到,第二天一大早劉亞光就向工作組匯報了情況。商量之後,工作組決定花錢買通騎兵二旅的警衛營長,以從醫學院偷拿幾件醫療器材的名義往外帶東西,然後再把裝著頭顱的標本罐夾雜在這些醫療器械裡偷偷帶出來。當天晚上,李亞盤問就讓他們進了門。為了掩人耳目,工作組幾個人的先把幾件醫療器材搬上車。然後劉亞光迅速把裝著頭顱的兩個罐子給搬了出來,用棉被蓋好藏在器材中間。有驚無險,順利運出長春醫學院。劉亞光把兩個裝人頭的大玻璃瓶拿回家了,就藏在他家門頭上面有一個洞,藏在門頭上方,然後磚頭和水泥把這個門洞都抹起來了。

就在劉亞光把標本罐帶出醫學院的第二天,中統特務也找到了那裡。他們不會找到東西,東西已經回到了人民手中。八個月之後,長春勝利解放,塵封多年的兩顆英雄頭顱終於重見天日。經過當年抗聯老戰士的辨認,那個標籤不清的標本罐裡裝著的正是楊靖宇將軍的遺首。

1958年2月23號,是楊靖宇犧牲18周年的紀念日。這天英雄的頭顱在離開身軀18年之後,歷盡艱險終於又重新回到了本該在的地方,楊將軍完整的遺體被重新安葬在了楊靖宇烈士陵園。

這是一段發生在白山黑水之間的氣吞山河般的碧血傳奇,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記住楊靖宇這個拼盡最後一絲力氣戰鬥到最後一刻的將軍。他用短暫的一生豎起的是一座共和國歷史上永遠不朽的豐碑。

相關焦點

  • 「七殺」坐命出英雄——論抗日英雄楊靖宇
    》說,「七殺廟旺武職崢嶸權貴非小,不宜文人」,又有詩曰:「七殺寅申子午宮,四夷拱手服英雄」。         後楊靖宇在東北創立東北抗日聯軍,靠長矛大刀起家,從300人發展到6000人,在林海雪原向日本人發動了遊擊戰。        據說日本關東軍20萬人,加上無數偽軍,近乎動用了日本全國GDP的1%去追捕楊靖宇(日本每年軍費佔GDP的30%。也就是說,如果中國有30個楊靖宇,那日本當年就破產了。)
  • 新民晚報數字報-跟隨楊靖宇打鬼子
    東北抗日聯軍第2師戰士,曾任楊靖宇的傳令兵  我是13歲參加東北紅軍,當傳令兵。當時叫紅軍。1936年楊靖宇改編東北抗日聯軍,這以後我們就是在一起天天作戰。楊靖宇長得挺高個子,身材挺魁梧,挺有精神的,在戰鬥布置方面很有腦瓜。  軍長改編東北抗日聯合軍的時候,他編一個《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軍歌》。我唱給你聽:  「我們是東北抗日聯合軍,創造出聯合軍的第一路軍。
  • 梁曉聲最有爭議的小說:抗日「英雄」還是卑躬屈膝的「懦者」?
    文學界稱梁曉聲為是知青小說家,但梁曉聲自己卻說「知青小說」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只佔到很少的一部分。2013年在出版了《返城年代》後,梁曉聲表示:這是他最後一部知青小說,以後不再創作此類題材。「我想說的都說了,不打算再寫」。《重生》是梁曉聲潛心多年創作的轉型之作。
  • 75年前中國發生了什麼?這些故事可否感動了你?勿忘國恥!致敬英雄
    1:王鐵漢:打響抗日第一槍的英雄團長 來自遼寧盤山的王鐵漢,並非武夫 3:楊靖宇: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 楊靖宇在山林中與敵人激戰數日,受傷多處
  • 日軍用盡金木水火土各種酷刑,對待抗日女英雄趙一曼!
    因日本是從東北開始入侵中國,所以東北軍民也是最早開始抵抗日本侵略者,期間湧現出無數抗日英雄,比如楊靖宇、趙尚志、趙一曼等。日軍用盡金木水火土各種酷刑,對待抗日女英雄趙一曼!1935年冬天來得格外冷。面對前來「討伐」的日軍,趙一曼女士把生的希望留給大多數,毅然在隊伍突圍後率領幾個人殿後。在激烈的槍戰中,趙一曼的手腕負傷。
  • 牛二是一種精神,一種堅持的精神,面對困難,他堅持以至笑到最後
    《鬥牛》講述的故事是抗戰時期,共產國際給中國的抗日根據地送來了一頭荷蘭奶牛,為受傷的戰士提供營養。但因為鬼子要進村了,所以根據地的同志不得不轉移,就把奶牛託付給了一位老鄉照看。這位老鄉就是牛二(黃渤飾),他起初不願意接收這頭牛,但是村長以把九兒(閆妮飾)嫁給他為條件,誘使他接下了這個任務。
  •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殉國的將軍
    關天培將軍像2月6日,英軍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向虎門炮臺發動總攻,花甲之年的關天培率部眾浴血奮戰至深夜,身負重傷仍堅持戰鬥,親手開炮痛擊敵軍。最終,關將軍與其部下四百多人悉數陣亡。老將軍戰死後屹立不倒,直叫英軍膽寒。
  • 戎馬倥傯滇之雄——紀念羅炳輝將軍誕辰120周年
    毛澤東給予羅炳輝高度評價,稱讚吉安起義是「英雄壯舉」,羅炳輝是「一心追求真理的將軍」。  紅軍戰將展雄才  1930年,獨立第五團改編為黃公略領導的紅六軍第二旅,羅炳輝任旅長。4月,閩西地方紅軍6個獨立團合編為紅十二軍,羅炳輝任軍長。  1930年12月,蔣介石調動十萬大軍,兵分三路向中央蘇區大舉進犯。
  • 抗日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勝利:國共兩黨救亡圖存
    從1931年9月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先後派幾百名共產黨員到抗日義勇軍中去組織對日作戰,並創建了若干有戰鬥力的抗日遊擊隊與日本法西斯侵略軍進行殊死搏鬥。到1936年,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和影響的抗日聯軍就有十一個軍3萬多人與日本侵略者進行殊死戰鬥。以楊靖宇、趙尚志、周保中、李兆麟、趙一曼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員成為東北抗日救國的中堅力量。
  • 《馬鞍山抗日遺址》1941年馬鞍山成了安置傷病員和家屬的小後方
    經過兩天一夜的激戰,打退敵人10餘次進攻,斃傷敵軍二百餘人。27名同志壯烈犧牲。1945年7月,博山縣政府在馬鞍山建紀念碑,碑通高210釐米,呈六稜形,刻有介紹馬鞍山戰鬥的碑文,魯山區專員徐化魯題寫的「氣壯山河」4字、博山縣長毛梓材的《馬鞍山抗日烈士贊》題詞,以及27名烈士姓名。1977年12月,省革命委員會公布馬鞍山抗日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大宋將軍何灌:敵軍以為他徒有虛名,再一看卻是箭無虛發
    在古詩和古文中,有很多描寫騎射技術高超的句子,比如盧綸的《塞下曲》中寫過"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 ,意思是士兵早上去尋找昨晚將軍射的白羽箭,卻發現箭頭早已深深地插入巨大的石塊中,由此可見將軍射箭技術的高超。這首詩是取材於"飛將軍"李廣的事跡,在歷史記載中,李廣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射箭高手。今天要講的人物,是一位大宋的將軍,他就是神射手——何灌。
  • 抗日英雄王二小是什麼時候犧牲的,一首兒歌告訴我們答案
    「七七事變」之後,日本開始了全面侵華戰爭,在這場生死存亡的戰爭中,中國人民表現出了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無數革命先烈為了國家人民勇敢的犧牲了。在這些犧牲的革命先烈裡面,既有偉大的紅軍戰士,也有像王二小、劉胡蘭、小蘿蔔頭等普通的老百姓。
  • 他是民國娶老婆最多的一個,有40個老婆,是抗日名將,83歲才逝世
    他是民國娶老婆最多的一個,有40個老婆,是抗日名將,83歲才逝世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亂的年代,出現了很多的人物,他們有的是抗日英雄,有的是令大家憎恨的賣國賊,還有一些特殊的存在卻領導著一些人改變了那個時代。
  • 【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智勇雙全的戰鬥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
    【黨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智勇雙全的戰鬥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一級英雄」卜廣德 2020-11-10 16: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六位1933年被日軍殺害的抗日將領,最後一位生前是當地土豪
    在這過程中,湧現出很多抗日英雄,他們不怕犧牲、堅持抵抗,最後英勇犧牲,他們的抗日精神與抗戰事跡必將永垂不朽。01、徐達三徐達三,本名徐智厚,號達三。他生於1896年吉林臨江縣。九一八事變後不甘心家園被日本人佔領,便聯絡大刀會等民間組織,組成抗日隊伍。後來他的部隊併入唐聚五率領的遼寧民眾自衛隊,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徐達三任第八路軍司令。
  • 「獨臂將軍」賀炳炎——第一個去世的開國上將
    賀炳炎雖遺憾沒有機會上戰場,還是始終堅持做好本職工作,通過在軍中不斷磨礪,他的能力逐漸得到了上級認可。1932年,賀炳炎被派往洪湖湘鄂西軍校學習,當時敵軍正朝蘇區進攻,賀龍下令:軍校學員全員投入戰鬥。學員由於沒有作戰經驗,剛接到命令時有些猶豫,而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賀炳炎早已拿著把菜刀衝到前線,和敵人開始了殊死搏鬥。
  • 冀中軍區六分區四十區隊反掃蕩戰鬥(二)
    在五一大掃蕩進行到六月份以後,我軍六分區主力警備旅已經離開根據地「外轉」。警備旅一走,還留在根據地的地區隊就升格成了分區的主力路隊。如此不利的環境下,他們仍然在堅持著戰鬥,僅僅一個三十一區隊,就在區隊長乾雲清的帶領下,先後打了孫家村公路伏擊戰、小營村防禦戰、束鹿伏擊戰等漂亮戰鬥,初步穩定了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