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發起的。它的英文名稱中spank一詞俗稱「打屁股」所以有人也將的中文譯「無巴掌日」或「拒絕體罰日」。
起源
一九九八年,美國反體罰民間組織「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選定每年四月卅日為「不打小孩日」(Spank Out Day),藉由各種活動,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
這個活動後來得到各國響應,擴展為「國際不打小孩日」,臺灣2007年第二次舉辦,包括美、加、英、紐、澳、肯亞、喀麥隆、印度、斯裡蘭卡、香港等,都同時舉辦終止體罰的活動,不只希望家長四月卅日這天不體罰,更希望他們學到正面管教方法,永遠不體罰。
相關習俗與活動
設立這一「節日」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引起社會的重視。
意義與影響
1998年時,美國一個反體罰組織發起名為國際不打小孩日的活動,將每年的4月30日定為國際不打小孩日(又譯無巴掌日,美國稱為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至目前為止,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其民間組織參與此盛事。
1989年通過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定:「任何兒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
截止2011年,禁止校內體罰的國家有:阿根廷、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本、菲律賓、南非、泰國、愛沙尼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斯洛伐克、英國、愛爾蘭、比利時、義大利、斯洛維尼亞、波赫、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土耳其。
禁止一切體罰(校內體罰+家庭體罰)的國家:奧地利、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哥斯大黎加、賽普勒斯、丹麥、芬蘭、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以色列、肯亞、拉脫維亞、盧森堡、摩爾多瓦、荷蘭、紐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瑞典、西班牙、突尼西亞、烏克蘭、烏拉圭、委內瑞拉。
責任編輯:凌芹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