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香港的復古情結:古早cosplay、驚蟄日打小人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5月13日電 (朱延靜)綜合報導,12日午夜,香港長洲島還沒「入睡」,近2000人聚首在此,正激動地為「搶包山」的選手加油吶喊,享受著一年一度太平清醮盛事的歡樂。當然,香港的特色民俗遠不止這一個,驚蟄日鵝頸橋下「打小人」的「啪啪」聲此起彼伏、端午節龍舟競渡的號子越喊越響、中秋佳節的舞火龍遊走在大街小巷……正是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民俗活動,讓現代化的香港都市,更多了一分生機。

2019年5月12日,香港長洲舉行太平清醮活動。圖片來源:香港文匯網/麥鈞傑 攝

  長洲太平清醮:「包」你平安、古早cosplay

  12日,近5萬人從香港中環碼頭出發,搭乘渡輪前往長洲島。多數人此行的目的都是參加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更有一些居港外國人,特地慕名來到長洲島參加活動,令當天的長洲島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為香港佛誕節法定假日,也是長洲島舉行太平清醮的日子。相傳,清朝中葉長洲瘟疫為患,居民向北帝神祈福,並奉北帝神像遊行,疫症才消除。自此以後,長洲島每年都會舉辦太平清醮。

  如今,長洲太平清醮不只是香港長洲島居民舉行的一項傳統祭祀活動,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資料圖:2018年,香港太平清醮在長洲島舉行。圖為小朋友扮演中國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主人公周瑩參加飄色巡遊。

中新社

記者 張煒 攝

  長洲太平清醮有三大看點:舞龍舞獅、飄色巡遊、搶包山。

  舞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等是香港節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表演製造的熱鬧歡騰氣氛,不僅為公眾喜聞樂見,也被認為能凝聚人心,闢邪除惡。

  飄色會景巡遊中,小朋友們裝扮成不同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和沿途的市民打招呼,與現在流行的cosplay非常相像。

資料圖:2018年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現場。圖片來源:

中新網

視頻截圖

  「搶包山」比賽則是當天的壓軸項目了!午夜時分,主禮人一聲令下,比賽選手們蜂擁爬上巨型包山搶「平安包」,人群中的歡呼聲和加油聲此起彼伏。「搶包山」比賽結束後,民眾爭相搶奪「平安包」,搶到的包子越多,也就寓意著一年中會有更多好運。

  驚蟄日「打小人」:打走黴運、打出名堂

  上面介紹的太平清醮,成為美國《時代周刊》雜誌網站選出的「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而同樣帶有「古怪」元素的香港傳統民俗活動,還有驚蟄日「打小人」。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24節氣中的驚蟄日寓意著萬物復甦、萬象更新。而這一天,在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有班專業「打手」,據說能把象徵「黴運」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

資料圖:2019年驚蟄日香港鵝頸橋底「打小人」的市民排起長隊。

中新社

記者 張煒 攝

  「打小人」源於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相傳驚蟄日的陣陣春雷將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驚醒,它們出來四處破壞,影響農民的耕種。而只要在驚蟄當天拜祭百獸之首的白虎,就能鎮壓害蟲、驅除百邪千害。

  「打小人」儀式主要有祈求平安、消災解難及趕走小人的寓意,是祈福的一種。2019年驚蟄日,家住香港上水的梁女士連續第10年來鵝頸橋「打小人」,但見排隊的人太多,她決定親自上陣,向攤主購買18港元一份的「五鬼紙」自行祈福,然後用肥豬肉壓住要祭祀的「白虎」,「讓它不要亂咬人」。

資料圖:2019年驚蟄日,神婆在香港鵝頸橋下「打小人」。圖片來源:香港《明報》/鄧宗弘 攝

  多年前從廣東到香港的趙姑今年已63歲,從事「打小人」神婆逾30年。她說,鵝頸橋下由當初的一片爛地到九流混雜的小公園,再到現在成為四通八達的交通匯聚處,客人也由原來的純粹街坊生意,變成了6成市民、4成遊客,越來越「國際化」,可謂是「打」出名堂。

  端午龍舟競渡:泡泡「龍舟水」、沾沾好運氣

  「遊過龍舟水,百病衰氣除」,對於喜歡講「好意頭」的香港市民來說,在端午節這一天除了與家人一起飲早茶、吃粽子之外,還會看看賽龍舟,在「龍舟水」裡泡一泡,沾沾好運氣。

資料圖:2018年,「香港龍舟嘉年華」一連3天在中環海濱舉行,戰情激烈。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1919年在港島北角舉行的,隨後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競渡大賽。2018年端午節,數十萬市民紛紛趕往各處龍舟賽場,上千龍舟於全港11處海濱乘風破浪,狹長龍舟兩側的槳手划起澎湃水花,岸邊觀眾人山人海喝彩聲如雷。

  在漁船上長大的鄭全仔參與了2018年的香港仔端午節龍舟競渡,兒子鄭文達也成為自己的隊友。他笑言,比賽的勝負並不重要,可以與兒子一同比賽已十分難得,並直言「扒龍舟」不單是漁民的傳統習俗,更是拉近父子關係的重要橋梁。

資料圖:2018年端午節香港仔賽場,上千龍舟於全港11處海濱爭標,岸邊數十萬人觀賽。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莫雪芝 攝

  近些年,港府還會在中環海濱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為傳統習俗添上新意。2018年,共15個國家和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500名龍舟健兒參加邀請賽。當年更設立「扮嘢大賽」,參賽隊伍穿著奇裝異服划龍舟,場面有趣詼諧,吸引了不少觀眾沿著賽道觀賽和拍照。

  距離今年的端午節還有不到一個月,屆時,香港海濱將一連3天再現龍舟競渡的熱鬧氣氛,更會有音樂會、街頭美食、手作市集等,增添更多節日趣味。

  中秋大坑舞火龍:行大運、去噩運

  過完端午節,就到了中華三大傳統佳節的中秋節,舞火龍便是香港中秋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資料圖:2018年大坑的火龍長達67米。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曾慶威 攝

  「舞火龍」源於19世紀居民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已成為香港獨特的民俗活動,2011年同太平清醮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各區的中秋舞火龍各具特色,當中以大坑舞火龍知名度最高,火龍也是最大型。每年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一條超過60米的火龍,都會出現在港島大坑街頭。約300名舞龍者合力舉起這條以數萬根香燭和線製成的火龍,穿梭於大坑的大街小巷,吸引大批民眾圍觀。

資料圖:2017年中秋節香港大坑「舞火龍」。

中新社

記者 謝光磊 攝

  火龍有兩大「搶手物」,一是龍頭下巴的「龍鬚」,通常給小孩製成手鐲來定驚或用以闢邪;另一「搶手物」則是龍頭香,代表著「好意頭」。

  在2017年的中秋節,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抵達大坑舞火龍起點,為火龍主持起步禮,可見香港社會對於這一習俗的重視程度。

  2018年,來自美國的Metis Dotis在香港朋友的推薦下,特地前往香港大坑觀賞舞火龍。他說,之前在美國一些唐人街只看過舞龍,這次有機會親身看到舞火龍,感到十分驚奇,對其舞動的姿態印象尤其深刻。

  其實,無論是奮力「搶包山」的比賽選手、鵝頸橋下「打小人」的趙姑、一同參加龍舟競渡的鄭家父子,還是觀看大坑舞火龍的居民,他們都是香港民俗文化的堅守者和見證人。

  傳統民俗有其必須保留的形式,也有與時俱進的內在動力,這讓傳統文化得以流傳,也讓香港這個國際都市,別有一番「復古」風情。(完)

相關焦點

  • 驚蟄日,打小人丨香港一日
    庚子鼠年,二月十二,驚蟄。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香菸繚繞、大排長龍,按照習俗,他們都在等著「打小人」。「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珠江三角洲的民間儀祀,藉由驅逐 「小人」趕走黴運,祈求順遂。在東南亞的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華人群體中,至今仍在流傳。
  • 驚蟄日香港鵝頸橋下「打小人」 (1/4)
    驚蟄日香港鵝頸橋下「打小人」 (1/4) "← →"翻頁
  • 驚蟄日打小人的習俗!
    驚蟄,這個節氣意味著萬物復甦,身邊犯小人的朋友不妨按照傳統習俗來打一回小人,將影響自己運勢的人統統「除掉」!為什麼驚蟄日打小人?打小人時什麼?這種習俗的由來是什麼?現實中你見過打小人嗎?滴天居士一一在下面為您解答。驚蟄節氣開始打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
  • 驚蟄時節 香港「打小人」攤位生意興隆
    驚蟄時節香港「打小人」攤位生意興隆 (1/3) "← →"翻頁
  • 驚蟄香港「打小人」 老「打手」自言心腸不壞
    驚蟄香港「打小人」 老「打手」自言心腸不壞   中新社香港3月6日電 題:驚蟄香港「打小人」 老「打手」自言心腸不壞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我幷非想打死人(意指被人「打小人」者),只是想幫客人消災解難,理順運氣,化解心中的怨氣。
  • 驚蟄「打小人」有趣習俗
    驚蟄「打小人」有趣習俗文:花木君"春雷響,萬物長",每年驚蟄時分,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一般雲南地區在一月下旬即有春雷,北方則稍微遲緩。驚蟄源自古曆法,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
  • 驚蟄打小人 疫情早退散
    今日驚蟄,蟄指動物在冬天潛伏起來,不食不動,驚蟄便是春雷乍動,驚醒了一直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各種動物。小道士我忽然很有感觸,這哪裡是在說動物,分明就是指這段時間的我們呀!舊時,每逢驚蟄,各地常有多種多樣的民俗習慣,如吃梨、祭白虎、打小人等等,時至今日,這些民俗已經被漸漸淡忘,但在香港、廣東等地仍然盛行著驚蟄打小人這一習慣。小人,顧名思義,就是生活中喜歡搬弄是非,背後捅刀,甚至損人不利己的一些人,日常生活裡,「犯小人」是個很讓人頭疼的事情,所以流傳下來很多對付小人的民俗絕活,驚蟄打小人便是其一。
  • 驚蟄時節如何打小人
    驚蟄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在國曆三月五日或六日,此時正值春天,氣溫回升,蟄居的動物驚醒,開始活動,故稱為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 香港驚蟄「打小人」火爆,網售詛咒術月銷過千,不是一回事
    「打小人」本是古時流行的巫術,現在內地早就絕種了,很多人去香港時會興致勃勃地專程到灣仔附近的鵝頸橋下參觀這古老的傳統文化。很多內地人無法想像,「打小人」居然還有政府頒發的營業執照!香港旅遊發展署網站還有特別推薦,官方旅遊攻略。香港就這麼神奇霸氣!
  • 40年代末驚蟄「喊驚」 *打小人/盧 因
    上世紀香港光復後四十年代中及後期,我家住油麻地鹹美頓街/砵蘭街附近唐樓,香港市面除了街段大幅外牆壁,常見巨型黑字書寫耀眼廣告,還出現過五花八門、敲鑼打鼓推銷產品的活人流動宣傳;以及民間節俗諸如盂蘭盆會、七姐誕、驚蟄「
  • 二十四節氣驚蟄「打小人」、「祭白虎」等習俗,你清楚嗎?
    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一候桃始華 :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態。二候倉庚鳴: 驚蟄後五日,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
  • 香港特別行政區資訊|香港街頭現神秘儀式,在現代都市中「打小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香港街頭現神秘儀式,在現代都市中「打小人」當地時間2019年3月6日,當天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驚蟄,在香港民間有驚蟄日「打小人」的習俗。
  • 今驚蟄祭白虎打小人咯,打小人的正確操作方式你知道嗎?快來看看
    今天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春雷響,萬物生。驚蟄時節最明顯的氣候特徵就是:氣溫回升迅速,雨水明顯增多。驚蟄有三候:初候,桃始華;次候,倉庚鳴;末候,鷹化為鳩驚蟄可能在二十四節氣中的名氣不是最高的,但是風俗卻是最有趣的。
  • 民間習俗:打小人
    小人,也許是毒如蛇蠍的後娘,也許是仗勢欺人的街霸,也許是給你小鞋穿的公司領導,也許是與你瞄準同一職位的同事,也許是如敵國般的同行,更多可能是迷住了你丈夫的狐狸精二奶……他人即地獄,只要你覺得鬥不過他(她)的,就將他(她)統統撥入「小人」行列。  需要打小人的,都是瀕臨精神崩潰的弱勢群體。  每年三月五日或六日,也就是農曆的驚蟄,也叫「白虎日」。
  • 今日驚蟄節氣,為何要「少說話」?民間習俗打小人、祭白虎是啥?
    今天是2020年驚蟄節氣,開始時刻: 2020年3 月5日10:56:44結束時刻: 2020年3月20日11:49驚蟄節氣的特點: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蟄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驚蟄節氣正處於「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
  • 為什麼在現代社會,「打小人」這種巫術依舊流行?
    ▲香港鬼片《迷離夜》劇照再說說「驚蟄」和「白虎」。鵝頸橋「打小人」的生意,總是春季最好,特別是驚蟄時神婆們尤為繁忙,收錢都收不過來。因為按照她們的說法,雖然一年四季都能「打小人」,但驚蟄這天是「正日子」,小人更容易受到暴擊。這裡面,還衍生出南北方的差異。
  • 打小人就管用了?還是看看小人都怎麼來的吧!
    恭喜你猜對了,這就是在打小人。當然,猜對也沒有獎,嘻嘻。先來給大家科普一下:打小人是一種流行於香港、廣東民間的巫術儀祀。希望藉由此種巫術儀祀來驅逐、報復所謂的「小人」。(上圖:3月5日,是農曆廿四節氣中的「驚蟄」,香港民間傳統會打小人,在銅鑼灣鵝頸橋「打小人勝地」生意最好的梁婆婆燃點香燭,將紙小人放在磚頭上,手執一隻舊鞋,口中念念有詞:「
  • 香港命數
    要聞 香港命數 2019年3月20日 08:29:50 智通財經網 本文來自 微信公眾號「摩登中產」。
  • 正月十七白虎啟齒日,民間有「打小人」習俗,講究「七零八落」
    從曆法上來看,正月十五過後,就會迎來「驚蟄」節氣,這是一個萬物復甦的季節。據說森林中最先醒來的是白虎,此時很多過冬的動物還都未醒來,而白虎之所以甦醒,是因為需要找食物,這時候許多動物的警惕性都不高,那麼獵物是最容易捕食的,這個日子就被稱為「白虎啟齒日」。
  • 二十四節氣-驚蟄·陽曆3月5-6日
    《驚蟄日雷》[元]·仇遠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野闊風高吹燭滅,電明雨急打窗來。頓然草木精神別,自是寒暄氣候催。惟有石龜並木雁,守株不動任春回。"二十四節氣"中驚蟄是節氣中第三個節氣。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重要意義,在鄉村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把它視為春耕的節令。而現在我們大多數都在城市中忙碌奔波,對節氣也不是那麼敏感。但是作為中國傳統我們不能忘記。驚蟄所謂"春雷驚百蟲"是指驚蟄時節,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蜇蟲,提醒人民進行驅蟲,保護莊家的豐收。有"驚蟄照蚊蟲,一照影無蹤"。驚蟄的習俗多與驅蟲和殺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