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5月13日電 (朱延靜)綜合報導,12日午夜,香港長洲島還沒「入睡」,近2000人聚首在此,正激動地為「搶包山」的選手加油吶喊,享受著一年一度太平清醮盛事的歡樂。當然,香港的特色民俗遠不止這一個,驚蟄日鵝頸橋下「打小人」的「啪啪」聲此起彼伏、端午節龍舟競渡的號子越喊越響、中秋佳節的舞火龍遊走在大街小巷……正是這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民俗活動,讓現代化的香港都市,更多了一分生機。
2019年5月12日,香港長洲舉行太平清醮活動。圖片來源:香港文匯網/麥鈞傑 攝
長洲太平清醮:「包」你平安、古早cosplay
12日,近5萬人從香港中環碼頭出發,搭乘渡輪前往長洲島。多數人此行的目的都是參加一年一度的長洲太平清醮;更有一些居港外國人,特地慕名來到長洲島參加活動,令當天的長洲島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為香港佛誕節法定假日,也是長洲島舉行太平清醮的日子。相傳,清朝中葉長洲瘟疫為患,居民向北帝神祈福,並奉北帝神像遊行,疫症才消除。自此以後,長洲島每年都會舉辦太平清醮。
如今,長洲太平清醮不只是香港長洲島居民舉行的一項傳統祭祀活動,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資料圖:2018年,香港太平清醮在長洲島舉行。圖為小朋友扮演中國熱播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主人公周瑩參加飄色巡遊。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長洲太平清醮有三大看點:舞龍舞獅、飄色巡遊、搶包山。
舞龍、舞獅、舞麒麟、舞貔貅等是香港節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些表演製造的熱鬧歡騰氣氛,不僅為公眾喜聞樂見,也被認為能凝聚人心,闢邪除惡。
飄色會景巡遊中,小朋友們裝扮成不同人物站在高高的支架上,和沿途的市民打招呼,與現在流行的cosplay非常相像。
資料圖:2018年香港長洲太平清醮「搶包山」活動現場。圖片來源:
中新網視頻截圖
「搶包山」比賽則是當天的壓軸項目了!午夜時分,主禮人一聲令下,比賽選手們蜂擁爬上巨型包山搶「平安包」,人群中的歡呼聲和加油聲此起彼伏。「搶包山」比賽結束後,民眾爭相搶奪「平安包」,搶到的包子越多,也就寓意著一年中會有更多好運。
驚蟄日「打小人」:打走黴運、打出名堂
上面介紹的太平清醮,成為美國《時代周刊》雜誌網站選出的「全球十大古怪節日」之一!而同樣帶有「古怪」元素的香港傳統民俗活動,還有驚蟄日「打小人」。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24節氣中的驚蟄日寓意著萬物復甦、萬象更新。而這一天,在香港銅鑼灣鵝頸橋底有班專業「打手」,據說能把象徵「黴運」的小人打得退避三舍。
資料圖:2019年驚蟄日香港鵝頸橋底「打小人」的市民排起長隊。
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打小人」源於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相傳驚蟄日的陣陣春雷將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驚醒,它們出來四處破壞,影響農民的耕種。而只要在驚蟄當天拜祭百獸之首的白虎,就能鎮壓害蟲、驅除百邪千害。
「打小人」儀式主要有祈求平安、消災解難及趕走小人的寓意,是祈福的一種。2019年驚蟄日,家住香港上水的梁女士連續第10年來鵝頸橋「打小人」,但見排隊的人太多,她決定親自上陣,向攤主購買18港元一份的「五鬼紙」自行祈福,然後用肥豬肉壓住要祭祀的「白虎」,「讓它不要亂咬人」。
資料圖:2019年驚蟄日,神婆在香港鵝頸橋下「打小人」。圖片來源:香港《明報》/鄧宗弘 攝
多年前從廣東到香港的趙姑今年已63歲,從事「打小人」神婆逾30年。她說,鵝頸橋下由當初的一片爛地到九流混雜的小公園,再到現在成為四通八達的交通匯聚處,客人也由原來的純粹街坊生意,變成了6成市民、4成遊客,越來越「國際化」,可謂是「打」出名堂。
端午龍舟競渡:泡泡「龍舟水」、沾沾好運氣
「遊過龍舟水,百病衰氣除」,對於喜歡講「好意頭」的香港市民來說,在端午節這一天除了與家人一起飲早茶、吃粽子之外,還會看看賽龍舟,在「龍舟水」裡泡一泡,沾沾好運氣。
資料圖:2018年,「香港龍舟嘉年華」一連3天在中環海濱舉行,戰情激烈。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記者彭子文 攝
香港最早有紀錄的端午龍舟競賽是1919年在港島北角舉行的,隨後演變成了一年一度的競渡大賽。2018年端午節,數十萬市民紛紛趕往各處龍舟賽場,上千龍舟於全港11處海濱乘風破浪,狹長龍舟兩側的槳手划起澎湃水花,岸邊觀眾人山人海喝彩聲如雷。
在漁船上長大的鄭全仔參與了2018年的香港仔端午節龍舟競渡,兒子鄭文達也成為自己的隊友。他笑言,比賽的勝負並不重要,可以與兒子一同比賽已十分難得,並直言「扒龍舟」不單是漁民的傳統習俗,更是拉近父子關係的重要橋梁。
資料圖:2018年端午節香港仔賽場,上千龍舟於全港11處海濱爭標,岸邊數十萬人觀賽。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莫雪芝 攝
近些年,港府還會在中環海濱舉辦「香港國際龍舟邀請賽」,為傳統習俗添上新意。2018年,共15個國家和地區的龍舟隊伍、逾4500名龍舟健兒參加邀請賽。當年更設立「扮嘢大賽」,參賽隊伍穿著奇裝異服划龍舟,場面有趣詼諧,吸引了不少觀眾沿著賽道觀賽和拍照。
距離今年的端午節還有不到一個月,屆時,香港海濱將一連3天再現龍舟競渡的熱鬧氣氛,更會有音樂會、街頭美食、手作市集等,增添更多節日趣味。
中秋大坑舞火龍:行大運、去噩運
過完端午節,就到了中華三大傳統佳節的中秋節,舞火龍便是香港中秋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
資料圖:2018年大坑的火龍長達67米。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曾慶威 攝
「舞火龍」源於19世紀居民為求消除瘟疫而起,如今已成為香港獨特的民俗活動,2011年同太平清醮一起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香港各區的中秋舞火龍各具特色,當中以大坑舞火龍知名度最高,火龍也是最大型。每年農曆八月十四至十六,一條超過60米的火龍,都會出現在港島大坑街頭。約300名舞龍者合力舉起這條以數萬根香燭和線製成的火龍,穿梭於大坑的大街小巷,吸引大批民眾圍觀。
資料圖:2017年中秋節香港大坑「舞火龍」。
中新社記者 謝光磊 攝
火龍有兩大「搶手物」,一是龍頭下巴的「龍鬚」,通常給小孩製成手鐲來定驚或用以闢邪;另一「搶手物」則是龍頭香,代表著「好意頭」。
在2017年的中秋節,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抵達大坑舞火龍起點,為火龍主持起步禮,可見香港社會對於這一習俗的重視程度。
2018年,來自美國的Metis Dotis在香港朋友的推薦下,特地前往香港大坑觀賞舞火龍。他說,之前在美國一些唐人街只看過舞龍,這次有機會親身看到舞火龍,感到十分驚奇,對其舞動的姿態印象尤其深刻。
其實,無論是奮力「搶包山」的比賽選手、鵝頸橋下「打小人」的趙姑、一同參加龍舟競渡的鄭家父子,還是觀看大坑舞火龍的居民,他們都是香港民俗文化的堅守者和見證人。
傳統民俗有其必須保留的形式,也有與時俱進的內在動力,這讓傳統文化得以流傳,也讓香港這個國際都市,別有一番「復古」風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