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元好問的《濟南行記》記載,乙未年(公元1235年)七月,「以故人李君輔之之故」而到濟南,元好問和李輔之兩人暢遊了大明湖,李輔之曾任濟南漕司從書,是詞人的好友。等到第二年(1236年)三、四月份,元好問遊泰安,經過濟南時,又和李輔之相聚,兩人再次把酒共話。這兩段歡聚的時光,元好問十分珍惜和懷念,當他在1238年,從山東到濟源(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時,回憶起那段時光,於是寫下了下面這首膾炙人口的《臨江仙》詞作。
元好問的這首詞,上片主要寫景,下片主要言情,既表現了歡聚時的美好,有寫出了離別後的思念和惆悵之情,筆調清新可愛,以景寫情,因景抒懷,感情充沛,尤其是結尾句,將兩人的深厚友誼推到了高潮,當真是一首佳作也!
臨江仙·李輔之在齊州,予客濟源,輔之有和元好問荷葉荷花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紅妝翠蓋木蘭舟。江山如畫裡,人物更風流。千裡故人千裡月,三年孤負歡遊。一尊白酒寄離愁。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
上片主要寫初秋的大明湖之景,開頭兩點名時間,「荷葉荷花何處好?大明湖上新秋」,荷葉、荷花,一綠一紅,色彩紛呈,這是以大明湖的典型事物荷來表現初秋的大明湖美景。正可謂是「秋荷方盛,紅綠如繡」也。而「紅妝翠蓋木蘭舟」,也是呼應了開頭的荷花、荷葉,在這樣美麗的景色中,一艘木蘭舟,兩位知心友,遊蕩在大湖明上,如何不令人心醉!可見,元好問對當時遊大明湖的事情十分珍惜,至今記憶猶新。
行舟蕩漾在大明湖上,當真是「江山如畫裡,人物更風流」了。這裡的人物,其實就是詞人和李輔之二人,景色絕佳,人物風流,如此歡快的遊覽,讓元好問久久不能忘懷。可以說,詞的上片,全是美好的回憶。
下片開始,從回憶轉回了現實,寫分別後的思念,「千裡故人千裡月,三年孤負歡遊」,此時詞人距離上次和友人遊賞大明湖,已經過去了三年的時間,所以離別的思念之情,此時的距離之遠,都令詞人傷感不已。
古人多愁時總喜歡借酒消愁,元好問也不例外,所以只能「一尊白酒寄離愁」,以酒來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之情。但是除了用酒之外,詞人還有其他的思念方式,「殷勤橋下水,幾日到東州」,這是古人常有寫法,以此來作結,更顯真情。比如李白曾有詩云「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蘇軾有句雲「欲寄相思千點淚,流不到,楚江東」,元好問此處,便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體來看,這首詞所表現的感情是純真的,上片主寫歡聚,下片主寫離愁,但是無論是歡聚還是離愁,都是情真意切的真情流露,都是詞人自然素樸的表達,所以通篇讀下來,毫無矯揉造作之態,其純真的友誼,令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