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 2013-11-11 11:52 來源: 十堰晚報
進入電子報爨鐵良說,爨姓可能是筆畫最多的中國姓氏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 任小帆
早年以「炊」代姓
今年38歲的爨江峰是市文體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的一名執法人員,老家在河南洛陽宜陽縣錦屏鎮,1983年隨父親來到十堰,從此在十堰定居。
「爨字看起來難寫,其實從上到下就是『興林大火』四個字。」剛一見面,爨江峰首先給記者介紹了寫爨字的口訣。
記者通過網絡搜索得知,在中國科學院姓氏研究專家袁義達研究員和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邱家儒共同編纂的《中國姓氏大辭典》記載的23813個姓氏中,筆畫最少的姓為1筆,為一,筆畫最多的姓為30筆。
「可以說,爨姓是《中國姓氏大辭典》裡記載的筆畫最多的中國姓氏。」對此,連爨江峰自己都感嘆:「我的名字寫下來共46畫,筆畫數是一般人的兩三倍。」
爨江峰告訴記者:「因為爨的意思是燒火做飯,小時候覺得太難寫,就以『炊』代姓。但那時候我喜歡給別人介紹我姓『cuàn』,我哥喜歡介紹自己姓『chuī』,所以在別人看來,一家兄弟姓卻是不同的。」
以「炊」代姓,這一情形一直持續到2009年,爨江峰老家長輩提出不能因麻煩而改姓,一家人才統一將姓氏改回「爨」。
30年來在十堰未遇到同姓人
姓「爨」的人稀少毋庸置疑,爨江峰告訴記者,自1983年來十堰後,除家人外,在十堰再沒遇到過同姓的人,「但在老家洛陽,大概還有幾百個姓爨的同族人。」
而記者從公安部門查詢得知,如今十堰僅有6人姓爨,而這6人全部來自爨江峰一家,分別是爨江峰的爸爸、哥哥、姐姐、爨江峰以及哥哥的兒子、爨江峰的女兒。
在爨江峰的記憶裡,多年來與陌生人見面時,只有一人明確知道「爨」字。「對方是個古漢語教授。」爨江峰說。
託這個獨特姓氏的福,爨江峰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總能很快被人記住。不少人在見過一次面後,總會在第二次見面時脫口而出:「你姓爨,對吧?」
最初給女兒取名「爨一」
爨姓稀奇,也給爨江峰帶來了不少煩惱,如給即將出生的女兒取什麼名字,就讓他很動了一番腦筋。
「當時同事都說,小孩要是上學後被老師罰寫姓名一百遍,一定會哭的!」經過再三思考,爨江峰最初給女兒取名為「爨一」,之後考慮到姓名最好有3個字,於是又改為「爨一然」,有時會親暱地稱其為「小爨爨」。
爨江峰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特意教她寫自己的姓氏,所以今年僅5歲半的小一然在4歲時就能正確地寫出自己的名字。不過,讓爨江峰哭笑不得的是,由於爨和然筆畫較多,女兒寫的名字總是兩邊的字巨大,中間一字非常小,就像一根扁擔挑著兩頭,看起來極有喜感。
印名片需給姓氏注拼音
說起爨姓,爨江峰的父親爨鐵良更是感慨良多。「百家姓裡沒有爨,在千家姓裡才有。爨姓源於東漢末年班固,當時班固因軍功被皇帝封賞,封地被稱為『爨地』,封地所有的百姓都姓爨。經考證,現在很多姓寸、全、村、串的,基本都是從爨姓改過來的。」
由於很多人不認識爨字,為了方便,爨鐵良還專門印製了名片,並在姓氏上方加注拼音。爨鐵良說,雖然爨姓在十堰只有自己一家,但在宜陽每3年會舉行一次爨氏祭祖,每次都至少有一兩千人參加,在雲南還有一個爨氏廣場。「欣慰的是,上五年級的孫子和上學前班的孫女如今都能正確地寫出自己的姓。每次他們爭著給我寫出爨字時,我都覺得家族文化得到了傳承,特別高興。」
爨江峰閒暇時會去搜索「爨」姓來源的相關資料,他說在北京有一個爨底下村,村頭有一塊刻著爨字的石碑。「如果有機會,我想親自去看看,說不定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連結:
十堰目前姓爨的僅6人,姓閃的有10人,姓散的有50餘人。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稀奇姓氏,可以撥打本報熱線與我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