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很小的時候,都讀過《塞翁失馬》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大概是這樣,原文的文言文,我們就先不管它了。
我們就讀白話文好了。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壞事呢?」
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
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
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徵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小時候,看過幾句《道德經》和小夥伴們還在爭論,到底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還是: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道德經》中有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福禍相依。
而《塞翁失馬》卻通過一個循環往復的極富戲劇性故事,闡述了禍與福的對立統一關係,揭示了「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的道理。如果單從哲學角度去看,這則寓言啟發人們用發展的眼光辯證地去看問題:身處逆境不消沉,樹立「柳暗花明」的樂觀信念;身處順境不迷醉,保持「死於安樂」的憂患意識。
人們總是嚮往美好的,所以結果就是幸福美滿的,所以,焉知非福,比焉知禍福更貼近人們的生活。
而真實的生活,禍福是連環無端的,誰也不知道,現在所處的階段是如何?
這是第一個伏筆,騙你明白道理,明白人生的起伏,明白人生方禍福,看起來很美好的故事,難道要告訴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不錯,戰爭是大的禍事,塞翁父子,能夠在這個戰爭中保全了性命,需要多少技能,懂得術數,有老馬相助,還要先自己傷害了一番。
而真相是死者有十之九。
一般人,能夠有如此的幸運嗎?
就算獲得如此的幸運,看著戰後的場面,哀鴻遍野,又作何感想呢?
我們在讀故事的時候,為塞翁父子喝彩稱幸的時候,誰又去哀悼那些在無情的戰爭中死去的那些人,戰士和百姓。
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那匹老馬嗎?
還是敵不過天命。
在大形勢之下,你我都是一顆浮萍而已,就算你擁有了一頁木舟,就確定能夠在大海的驚濤駭浪中倖存麼?
關注天命,關注人生,關注隱士申子源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