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老民警為烈士們帶回67個家庭

2021-01-12 中國新聞網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老民警餘發海為原處荒野的羊樓洞烈士墓尋找家屬,15年來為烈士們帶回67個家庭

  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

  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墓群就位於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赤壁市羊樓洞村兩公裡外的老營盤茶山上。

  餘發海至今記得,那是大片曠野山坡,荒草叢生,周圍沒有村莊,也沒有道路。一陣風吹過,一個個碑頭露了出來,「好像一個加強連埋伏在那。」

  墳頭高低不平,有的墓缺了一角,有的陷進土裡,還有的墓塌了,壓在地上。

  餘發海扯了一把齊腰深的荒草,紮成一束,擦去碑上的青苔和灰塵,上面的字跡在歲月的風化和侵蝕中已經變得有些模糊:既有女兵、炮兵、步兵這些普通戰士,也有班、排、營、團級幹部。籍貫涉及全國24省份,118縣市。犧牲的戰士年紀最小的18歲,最大的52歲。

  他用手數了一下,15排,142座。

  在後來的十五年裡,餘發海為了探尋墓碑背後的秘密,寄出了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件,獨自走了幾萬公裡的「長徵路」,為墓碑的烈士們帶回了67個家庭。

  野墳是有據可查的烈士墓群

  2005年,餘發海開始走訪墓群附近的村民,發現羊樓洞村一直都有「他們究竟是英雄還是逃兵?」的疑問。

  一位88歲的村民回憶,年輕時學校曾組織掃墓,只是不知道裡面埋葬的究竟是什麼人。

  赤壁市政協文史委也多次收到老政協委員們的反映,說這片荒涼的子弟兵烈士墓群,不知是紅軍還是新四軍?

  走訪中,餘發海認識了住在墓群旁的許家兄弟,附近的村民叫他們「守墓人」。

  75歲的許立君回憶,六十多年前,羊樓洞鎮曾來過一大批抗美援朝回國的戰士。在主幹路幾公裡外的趙李橋鎮,這批傷員被拉下火車,由擔架隊、車馬隊運送到第67野戰醫院進行治療。

  許立君的大哥當時就是擔架隊的一員。那一年許立君不到十歲,他看到許多傷員。

  餘發海得到這些線索後,找到了當年野戰醫院的醫護人員,也在村子裡拜訪了一些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他們已經八九十歲了,給餘發海講了很多關於墓碑上烈士和當年戰爭的故事。許多人僅有過一面之緣,便去世了。

  帶著這些故事,回到家後,餘發海開始四處査找檔案資料,考察村史。在一本從地攤上淘來的《赤壁民政志》裡,他發現了142位烈士的名單。

  最終確定,這裡並非一片野墳,而是有據可查的烈士墓群,抗美援朝回國的傷員死去後一個一個被抬到這片荒地裡,進行棺葬。

  他拿著書去墓地裡,將書裡的烈士名單與墓碑上的銘文一一進行比對,用紅筆標出了每個名字所在的墓碑位置。其中有董存瑞的戰友王喜奎、羅盛教的戰友周興良等。

  但仍有九位烈士不在名單上,他又在一位抗美援朝老戰士的回憶錄中找到了這九位的名字,將他們補充在書旁白的地方。

  餘發海將這些發現形成了一份報告呈交給上級政府,赤壁市民政局即與市人武部、市公安局三家聯合發起了為142位子弟兵烈士找家鄉尋親人的活動。

  這142個陌生的名字始終在餘發海腦海裡徘徊不去,他日日夜夜翻看寫有烈士名字的這幾頁,邊角都翻爛了,又貼上了膠帶。「142個傷員救治無效犧牲了,就在我們的土地上安葬。默默無聞地沉睡在這裡幾十年,不為人知。那他們家裡還有沒有親人?知不知道他們犧牲在這裡?他們家裡是什麼狀況呢?」

  一大堆疑問充斥在他腦子裡,無法入眠,「142個名字就像142個謎題」。

  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

  帶著好奇,餘發海開始尋找這142個名字背後的家庭。

  關於烈士的全部線索就來源於石碑上這短短的幾行碑文。餘發海把碑文內容謄抄在紙上。

  他按照碑文上面的地址寄出信——十五年前,一封普通信2角,掛號信8角。不知道從哪年開始,變成了普通1元2角,掛號8元。再後來有了快遞,一封信用快遞寄就是20元左右。

  當尋親在日後成為餘發海生活唯一的主題,時間的概念就在他腦海裡變得模糊,只能靠物價的變化來記憶過程,「錢都是我自己墊的,條子都留著,攢了一大本。」

  第一年,他寄出去100多封信。但大部分石沉大海,信被退回來,加上一字條,「查無此人」。

  餘發海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他們的家人不回信?」

  後來他發現,幾十年過去,一些行政區域的劃分早已發生改變,比如一位烈士的墓碑上刻著「廣東省北流縣」,而北流早已被劃入廣西界內。再比如「湖北省沔陽縣」,現在已經改名為「湖北省仙桃市」。「臺灣花蓮縣舒服鄉」實則為「花蓮市壽豐鄉」,就連「赤壁」也從原來的「蒲圻縣」更名。

  因為方言和近音字,有些烈士的名字也有出入。一位河南烈士的名字叫劉義齋,但墓碑上卻刻著繁體的劉義齊(劉義齊)。有些烈士的性別甚至都錯了,女寫成了男。

  那段日子,餘發海又開始每天從早到晚鑽進這些烈士名單裡,找到一個核實一個。一共發現了70個錯誤,一一校正。

  但仍舊沒有回音。

  「我當時也灰心了,把筆也撇了,直接扔到窗戶外面去。」餘發海一度陷入低谷。

  幾個月的沉寂後,他突然收到了一封回信。

  信裡寫道:「你做了一件大好事,爸爸參加革命時我才四歲,大概在我七八歲時就犧牲了。爸爸犧牲後,我一直不知道,後來我媽媽也去世了,我是一個孤兒……」

  落款「劉耀」,是河南烈士劉義齋的兒子。他的叔叔也是軍人,曾來羊樓洞找過劉義齋,沒找到,最後帶著遺憾去世了。去世前叔叔告訴劉耀,「你把爺爺奶奶的墳旁邊留一個空位,等你爸爸找到後,你要把他跟我們埋在一起,讓我們團圓。」

  這封信重燃了餘發海的希望,「還是有意義的」。他決定繼續做下去。

  十五年的「長徵路」

  2006年,餘發海開始坐著火車為烈士尋親。他的足跡幾乎遍布全國——最北到丹東,最南到廣西。他在一張地圖上把去過的地方畫上,「我這十五年,也是一段長徵路。」

  2007年清明節前,餘發海偶然看到了一則報導。在太原,有一位比自己大九歲的老檢察官王艾甫也在做著相似的事情。

  餘發海想辦法聯繫到王艾甫,「如果你那裡有湖北籍的烈士,我來幫你找,我這有個山西籍的,你幫我找,可不可以?」沒過多久,王艾甫就幫忙聯繫到了赤壁墓群中一位山西籍的烈士家屬。

  2007年,餘發海坐了20多小時的火車到達太原。跟隨王艾甫驅車前往介休市義掌棠北村。

  村子偏僻,被一圈土城牆圍攏著。進村後,餘發海開始一組一組地問,一大隊一小隊挨家挨戶地找。

  最終找到了溫秉仁烈士的家屬——在一戶破舊老房子裡。

  烈士74歲的胞弟溫秉根向餘發海回憶,那時候,他自己才不到十歲,哥哥當八路軍出去後就再也沒有消息,爺爺奶奶和父母一直在等著他回來,死前也沒等到。再有消息的時候,就是他的戰友帶來的死訊。

  「溫秉仁的弟弟到現在都沒有來過,不知道是不是家裡窮。」餘發海無奈,這是他出門找到的第一個家屬。

  此後的十五年,餘發海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烈士家庭。

  有的是烈士的遺腹子,從來沒見過父親,只聽母親講起過;有的家庭已經苦苦尋覓了幾十年,但始終沒有音訊。有些家庭因為親人去世,變得破碎,有的消極生活,有的選擇重組,有的無奈只能遺忘。

  餘發海至今還能一字一句地背誦出十三年前收到江蘇徐保榮烈士家屬回的信。

  「餘警官,我是徐保榮烈士的後代,我想去看看我的親人,我娘還在,她是烈士的妻子,可我不是烈士的兒子。我媽媽眼淚都流幹了,一生就是想見他一面。」

  於是他從赤壁坐火車來到江蘇省沭陽縣。烈士家屬給遠道而來的餘警官做了一桌子飯,徐保榮烈士的遺孀吳慶蘭已經84歲,坐在門檻上一直流淚,用方言講著當年的故事。

  徐保榮在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前曾回過一次家,也是那次娶了吳慶蘭。相處了一兩天就回到部隊,再沒有回來。吳慶蘭收到丈夫的死訊後,生了一場大病,一個大家庭由此破碎。徐保榮的弟弟向她表明心意,於是「兩個苦難的人決定撐起三個小家」。

  餘發海聲音哽咽,「我聽老媽媽講到這裡的時候,就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坐在旁邊,他就是當年的弟弟,已經75歲,眉毛都白了。在路上搖手接我的是他們的兒子,30多歲,兩人一共生了三兒一女。」

  他們全都跪下來說:「餘警官,恩人啊!」

  「我能不感動嗎?我做了什麼?我就起了一個通訊員的作用,可是這些故事感染著我。你不能說人沒有良心、人是麻木的,就算沒有一個人支持我,不管是別人羨慕還是嫉妒我,我都要做這個事情。」餘發海說。

  一個人的「陳列館」

  2007年至2011年這五年間,是餘發海家裡最熱鬧的時期。羊樓洞142烈士墓群由政府牽頭修繕完成,專門成立了修繕和保護羊樓洞142烈士墓群工作領導小組,餘發海被任命為辦公室副主任。

  赤壁烈士陵園所長張建平稱,從2010年開始接管羊樓洞142烈士墓群,十年間總共接待了將近一百萬人次來參觀和掃墓。

  在他接手前,陵園進行了兩期改造,用紅磚修建了圍牆,建造了烈士碑,土路也被修建成水泥路。張建平在任期間,烈士墓群進行了全部改造,保留了原始的老墳包,也修建了新的墓碑。

  這幾年也是烈士家屬前來緬懷的高峰期。家屬來赤壁,第一個聯繫的就是餘發海。

  有些家屬住不起賓館,餘發海就留他們在自己家過夜。最多的時候睡了六七個人,客廳的沙發上、地上都是鋪蓋卷。

  但大多數時候,這個房子裡就只剩下他一個人和一屋子的資料。

  幾平米大的陽臺上有兩個書架,放滿了編年史、檔案志、抗美援朝戰爭史等書籍,另一側是一些被裝訂成冊的資料,厚厚一沓,從1到20標著序號。

  狹窄的空間裡放著一臺老舊桌上型電腦,是他前幾年買的二手貨,運轉的時候嗡嗡直響。為了查資料,他幾年前開始從頭學起了電腦,現在已經用得很熟練。

  早些年,餘發海和妻子兒女一家五口人住在街道上的一間平房裡。退休前,他做過治安民警、派出所所長,下過基層,也進過機關,是公安局裡的骨幹力量,還曾因破過一起大案得了一等功勳章。

  2003年,積勞成疾,餘發海患了腎病。雙腎壞死,必須做腎移植手術。單位知道他的病,就讓他去醫院進行腎配型,沒想到不久便找到了合適的腎源。公安局內部組織了募捐,其餘部分夫妻倆管親戚借,才湊齊手術費。

  出院後他仍需靠藥物來維持。在書桌上,有一張一米長的生化檢查記錄表,密密麻麻的小字寫著他從2003年到現在歷次檢查的身體各項指標情況。

  2005年,公安局將在病休恢復期的餘發海從基層派出所調回機關科室,派他去羊樓洞墓群進行紅色考察,算是個閒差。但沒想到,他卻一頭扎了進去,變得比工作還忙上百倍,幾乎不著家。

  按他當時的經濟狀況,每個月付完醫藥費後,基本就所剩無幾。他擅作主張,沒經過妻子兒女同意,就把原本要給兒子結婚的老房子賣了,一部分用來還錢,一部分用來找烈士的家屬。

  十幾年來,餘發海家裡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我對不起我的家人,對不起我的兒女。別人家父母都是給孩子們留財產,我卻是不斷地消耗家裡的財產。」

  只有在那座屬於自己的「陳列館」裡,餘發海才最有歸屬感。

  「陳列館」分為幾個系列,每個系列都有十幾本,按年份標著序號。一套是車票冊,紅紅藍藍地貼滿了他從2005年到現在每次去尋親的火車票。一套是烈士的資料,打開裡面是被他剪剪貼貼出來的資料,以及一些函件和檔案。

  還有一套是郵寄單,從兩毛錢到二三十塊錢,一頁頁翻過去都是這十五年來的點點滴滴。他甚至還保留著每次的打車票、大巴票和給烈士家屬洗相片的底單。

  另有一套則是這十五年來每一家報紙對他的報導,他都連著報頭完完整整貼好,按時間排放。

  對著每張紙,他都能講出一個完整的故事。他小心翼翼地翻看著,仿佛那些東西就是他這一生全部的意義。

  67次團圓

  2010年9月,羊樓洞志願軍烈士墓群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烈士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

  如今的羊樓洞烈士墓群四周被一片青綠的茶山環繞。一塊塊方正的石碑林立在陵園中。原先的老墓碑豎立在陵園後面的石臺上,有青苔從石縫間長出,順著墓碑向上。

  142座墓碑正前方,聳立著一座紀念碑,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旁邊是羊樓洞墓群的烈士紀念館,裡面收藏著墓裡挖出來的烈士遺物,以及一些抗美援朝老戰士寄來的信和老物件。

  餘發海尋親的這些年,羊樓洞村民一聽到外面哭天搶地的聲音,就知道「餘警官又找到了一個,又帶回來一個。」

  至今,餘發海已經找到了120名烈士的家屬,有67位烈士的家屬來祭奠過。

  劉耀是第一個來羊樓洞墓群祭掃的家屬。

  餘發海收到回信後沒兩天,他就從河南趕來了。一下車,63歲的老人直直地就奔去父親的墓碑,第10排13號墓。「他的手緊緊地抓著墓碑。撕心裂肺地哭。」餘發海說。

  村民們看著這場景也直掉眼淚。

  2007年,餘發海還見到了一名活著的「烈士」。

  那年臘月二十八,他接到了一個電話,在江津縣找到了「烈士」胡金海本人。站在胡金海的墓碑前,反覆確認無誤,給胡金海打了電話。那頭沉默了,「我怎麼就死了呢?」

  2007年8月,76歲的胡金海穿著一身泛舊的軍裝,挎著水壺,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羊樓洞烈士墓群。碑頭上方刻著「千古」二字,而上面的介紹確實是他本人。

  胡金海回憶,他是在1951年3月隨部隊入朝作戰,上甘嶺戰役打得十分艱苦。有次一名戰士被火燒著,他衝到戰士身邊,脫下自己的軍裝扑打,撲滅後,他發現這名戰士手指還能動,就把軍裝披蓋在受傷的戰士身上,繼續衝鋒。

  當時每個戰士的軍裝左上方口袋上都有一塊印著自己信息的「生死牌」。戰爭結束打掃戰場時,這位披著胡金海軍裝的戰士奄奄一息,就被誤認為是「胡金海」送回國內,轉運到第67野戰醫院後不久便身亡,埋葬在羊樓洞墓群中。

  胡金海慢慢走到每一座墓碑前敬禮,一共用了一個多小時,敬了142個軍禮。敬完禮已經是淚流滿面。

  「當作最後一搏」

  為烈士尋親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高校學生以及社會志願者紛紛加入。但70歲的餘發海體力愈發不如從前,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家裡,卻仍舊為尋親的事情焦頭爛額。

  一些烈士家屬向他反映,「我們的親人躺在烈士陵園裡面,可我們沒有烈士證。」例如,湖北荊州烈士冉性初的孫子說,家裡的烈士證在多年前洪水中已經遺失。

  荊州市松滋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羅科長向新京報記者解釋,確認烈士家屬的身份有兩個依據,一是家屬持有的烈士證,一是省廳發放的《湖北革命烈士英名錄》,二者具備任一即可。

  而餘發海在赤壁退役軍人事務局的《湖北革命烈士英名錄》中也沒找到冉性初烈士的名字。冉家只有一塊「光榮之家」的牌匾能證明身份。

  廣西烈士顏生,家屬在幾次搬家中也遺失了證明材料,只剩下一張「病故革命軍人證明書」和安葬證明。

  2020年12月7日,羊樓洞烈士墓群的主管機構——赤壁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餘股長解釋,142位烈士中不僅有抗美援朝負傷回國的戰士,還有因公犧牲和病故的人員,全部安葬在赤壁烈士墓群中,由於歷史原因,很多無法考證。

  有的家屬表示理解,「餘伯伯已經做得夠多了,他心裡也不好受。我不怨他,我感激他。」但有的烈士家屬會衝餘發海發火,「你替我們找到有什麼用呢,還不如別找到。」

  餘發海被夾在中間無可奈何。

  1月8日,赤壁烈士陵園所長張建平告訴記者,有關部門近日找到了一份《湖北省革命軍人犧牲病故烈士名冊》,這是追認烈士的直接有效證明,同時也從湖北省檔案館處獲得了幾份史料加以印證。

  根據這些史料,對埋葬在羊樓洞烈士墓群的142位均認定為烈士。張建平稱,至於申辦、補辦烈士證是由烈士戶籍所在地事務部門負責。

  直至現在,餘發海已經把為烈士尋親這件事當成餘生的使命。說不出口的話就寫在回憶錄裡,取名《良知與道義的遠徵》,寫著寫著已經將近五萬字。

  「心裡的遺憾太多了。還有22位烈士沒有找到家屬,但基本沒有希望了,有些事情確實沒辦法。」餘發海用了很長時間才說服自己放棄。

  2020年12月14日,在赤壁溼冷的天氣裡,餘發海又出發了。不久前他發現了一片新的墓群,是當年解放軍原駐長沙「屍骨坡」第66預備醫院遺址,那裡曾經也收治了一批從抗美援朝戰場回來的傷員。

  動身前往長沙前,他坐在電腦前寫下這段話:「一些八九十歲的老戰士一年一年地離世,我也到古稀之年,重病在身,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我會更加珍惜餘下不多的時光,當作最後一搏。」

  新京報記者 解蕾

相關焦點

  • 老民警為142座墓碑「尋親」15年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尋親15年:142座墓碑和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新京報「剝洋蔥」出品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他用手數了一下,15排,142座。在後來的十五年裡,餘發海為了探尋墓碑背後的秘密,寄出了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件,獨自走了幾萬公裡的「長徵路」,為墓碑的烈士們帶回了67個家庭。為此,他把家裡的老本基本都花光了,甚至變賣了兒子的婚房。家人不理解他,烈士家屬也偶有怨言,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想過停下來,但是陷得太深了。
  • 老民警為烈士尋親15年:探尋142座墓碑,妻子稱其自討苦吃
    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 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  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墓群就位於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赤壁市羊樓洞村兩公裡外的老營盤茶山上。  餘發海至今記得,那是大片曠野山坡,荒草叢生,周圍沒有村莊,也沒有道路。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文 | 新京報記者解蕾 實習生裘星 李雨凝 鍾藝璇 陳怡甫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墓群就位於湖南湖北兩省交界處,赤壁市羊樓洞村兩公裡外的老營盤茶山上。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視頻|尋親15年:142座墓碑和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
  • 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又一個烈士紀念日到來,老兵肖鏗鳴再一次前來祭掃戰友。一如過去,他在每座烈士墓碑前擺上餅乾、水果和一瓶酒,點上香燭,緩緩將酒輕灑在墓碑前……    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凝重,每一次邁步都是那麼沉重。肖鏗鳴坐在烈士鄭開雄的墓碑前喃喃自語:「開雄哥,你的老母親走了,我和戰友們替你送了她老人家最後一程……」    有風吹過,仿佛低回的哀樂。
  • 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又一個烈士紀念日到來,老兵肖鏗鳴再一次前來祭掃戰友。一如過去,他在每座烈士墓碑前擺上餅乾、水果和一瓶酒,點上香燭,緩緩將酒輕灑在墓碑前……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凝重,每一次邁步都是那麼沉重。肖鏗鳴坐在烈士鄭開雄的墓碑前喃喃自語:「開雄哥,你的老母親走了,我和戰友們替你送了她老人家最後一程……」有風吹過,仿佛低回的哀樂。
  • 45年了,安丘籍烈士戴自強「回家」了,骨灰終被家屬認領
    你的戰友們和家鄉人都來送你了,你安息吧……」陣陣壓抑的 哭泣聲不時傳來。又一位烈士的英魂回歸大地,45年的離別終在這一天重逢。 用厚重的深情緬懷送別英雄杭州市革命烈士陵園座落於玉皇山南麓,於1961年建立,遠眺蒼松翠柏綿延層疊,近處墓碑叢立整齊肅穆,這裡長眠著為新中國建立、共和國建設獻出寶貴生命的430名革命英烈。
  • 居民樓裡藏著烈士墓碑,父子守護84年
    常山縣的天馬街道,有一座近百年的老民居,叫「東淤鍋廠」。這裡已經荒廢多年,少有人來。2015年7月,我帶著記者走進這座老民居。戴毓祥比王和卿年長了兩歲,祖籍浙江紹興,從小就被視她為掌上明珠的父親送到杭州讀書,接受過系統的醫學訓練。
  • 闊別五十載千裡尋親 民警盡心查找再續姐妹情緣
    闊別五十載千裡尋親 民警盡心查找再續姐妹情緣 2021-01-08 15: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讓先烈精神在贛鄱大地永放光芒——寫在首個烈士紀念日之時
    方志敏、鄒韜奮、袁玉冰……無數革命先烈矢志奮鬥、無私奉獻,用信念與生命樹立了一座座歷史豐碑。   這又是一片英雄層出不窮的土地。曾慶香、王茂華、熊斌、皮祖強……無數仁人志士英勇奮鬥、光榮獻身,一次又一次書寫了光輝篇章。   他們,是時代的先鋒,是民族的脊梁,是祖國的功臣。   9月30日,是全國首個烈士紀念日。
  • 獨居孤寡老人房間裡猝死 上海民警千裡為其尋親
    浦東公安分局南碼頭路派出所社區民警殷炯得知後,聯繫上了街道民政幹部,調閱老檔案,遠赴千裡之外的鄭州,為老人尋親,最終找到了老人同父異母的妹妹。在其妹妹的操辦下,呂老先生的後事得到了妥善處置。  意外猝死無人料理後事  2018年9月3日上午,浦東公安分局南碼頭路派出所接轄區居民110報警稱,「在沂南路某小區203室中,有一男子倒在房間過道中」。南碼頭派出所巡邏民警接到報警後,立即趕往現場並通知120救護車趕往現場救治,同時該小區社區民警殷炯也趕往現場處置。
  • 四川「紅軍守墓人」是個90後美女,家族四代接力守墓80多年
    陳韓氏膝下無子,視劉連長如己出,冒著危險將他的屍體背回後院埋葬,囑託家人及後代為其守墓。秉承陳韓氏遺訓,馮煉家人世代為紅軍守墓。當地政府也在長坪山上建造烈士陵園,為當時參加紅軍的南部兒女修墓群。專科畢業後的馮煉回家鄉成為一名語文老師,周末回家除了家務活外,要跟隨父親打掃修葺墓地。作為老師,她也會帶學生來墓地學習愛國主義。
  • 烈士二伯葬在哪了?父子找了幾十年,如今壹點助力終於有了眉目
    而在濟南市民蘇軍心裡卻一直有個遺憾:二伯當年犧牲在戰場,如今安葬在哪也不知道,他何時才能魂歸故裡接受後人拜祭?二伯葬在哪?烈士信息直指河南「記者你好,尋訪烈士後人是什麼情況?我二伯就是那時候犧牲的」,近日,在齊魯晚報·齊魯壹點「尋訪淮海戰役烈士後人」報導發布後,有不少讀者發來情報求助,想找到自己烈士親人遺骨的安葬地。
  • 宿遷76歲老人:20年奔走 一輩子守護,只為這些烈士確認身份
    1941年、1944年,這裡先後打響了「程道口戰役」和「林宮渡戰鬥」。 500 多名官兵犧牲在程道口戰役,就地掩埋沒有立碑。而在 「林宮渡戰鬥」 中犧牲的31位烈士也安葬在此。此後的半個多世紀,有一位老人一直在為這些烈士確認身份,建設陵園而努力。程興國說:「我就有一個信念,我非把它搞成功不可,為什麼?那麼多的烈士為了祖國的解放事業,犧牲了自己的寶貴生命,我不找成功是決不罷休的。
  • 尋親27年,一再錯過的他們,今天終於團聚!
    父母留存的劉敏(化名)小時候的照片   1993年5月18日,在鎮江中華路從事建築工程業務的童先生外出辦事,回工地後發現3歲的女兒丹丹不見了。「90年代初,中華路非常繁華,各類小商販和來往市民非常多,一直到下午三四點人流才會散去,尋找丹丹猶如大海撈針。」
  • 67年前在綏遠犧牲,烈士曹立柱之墓在哪兒?
    大概是在1945年,在綏遠的一次戰役中,爺爺在戰鬥中壯烈犧牲。爺爺和奶奶共生育了一女三子,爺爺犧牲時,我爸爸年僅4歲、叔叔還不到1歲。因此,爺爺在沒有見到最小的兒子的情況下,就犧牲了。爺爺犧牲後,28歲的奶奶開始守寡,與幾個孩子相依為命。奶奶還說,爺爺犧牲當年的春節前後,組織上曾經安排她去過一次綏遠。當時,奶奶抱著不滿1歲的叔叔去看過掩埋爺爺的墓地,記得那個地方好像叫『保斯古力村』。
  • 雍丘紅色革命人物軼錄——記革命烈士楊國才
    據《中共杞縣歷史大事記》載述,葛崗鎮十裡崗村是1925年杞縣早期建立的三個黨支部之一,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及抗美援朝時期湧現出了二十多位捨生取義,英勇不屈,慷慨激昂的革命烈士和黨員幹部,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悲壯之歌,為後代為家國獻出了生命和熱血。
  • 離鄉67年臺灣拾荒為生 89歲海安老兵終回家
    這是他時隔67年後首次回鄉祭奠,這次回來就再也不離開了。   這位老兵的回家路,充滿了傳奇色彩。汪呈松原名王成松,海安縣人,1948年,二十出頭的他被抓壯丁強徵入伍,進入國民黨第21軍。1949年參與駐防上海的21軍被擊潰後投誠,王成松加入了解放軍。之後,他隨部隊參加金門登陸戰,因腳部中彈,又被國民黨軍隊所俘,成為駐守臺灣的士兵。
  • 骨肉分離30年,一雙兒女找媽媽,南陽民警媒體愛心接力幫忙尋親
    這是一個離散30年的家庭團聚後喜極而泣的感人一幕。30年前,家住臥龍區潦河鎮王陳莊於劉營村的王淑珍因家庭瑣事離家出走,多年來,她的一雙兒女一直沒有放棄尋找母親。在南陽市微警局肖振宇工作室、媒體等愛心人士的幫助下,他們一家人終於團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