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2021-01-13 中國軍網

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

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段江山 特約通訊員 宋邦穩

法卡山烈士陵園。劉 錦攝

秋日,斜陽,廣西邊城憑祥市法卡山烈士陵園籠罩在一片金色的餘暉裡。

陵園四周,野果豆菍掛滿枝頭,紫黑色的果實在風中搖曳。

又一個烈士紀念日到來,老兵肖鏗鳴再一次前來祭掃戰友。一如過去,他在每座烈士墓碑前擺上餅乾、水果和一瓶酒,點上香燭,緩緩將酒輕灑在墓碑前……

每一個動作都是那麼凝重,每一次邁步都是那麼沉重。肖鏗鳴坐在烈士鄭開雄的墓碑前喃喃自語:「開雄哥,你的老母親走了,我和戰友們替你送了她老人家最後一程……」

有風吹過,仿佛低回的哀樂。祭掃完戰友,擦去淚水,肖鏗鳴又踏上行程,去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

30多年來,肖鏗鳴無時無刻不銘記著當年戰場上的那句承諾——「活下來的要替犧牲的掃墓,有時間去幫忙照看一下父母!」

「我要是犧牲了,你來掃墓時,記得在墳前插一枝豆菍花,那我就知道是你來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國慶節前夕的廣西憑祥,「中國紅」和彩燈掛滿了街頭巷尾。人群熙熙攘攘,車輛川流不息,這座邊陲之城一片祥和安寧。

漫步街頭,肖鏗鳴的思緒又飄回到那個火熱的年代。

1980年金秋,廣東汕頭一處碼頭上,17歲的肖鏗鳴站在300多名即將入伍的潮汕「小夥伴」中間,向親人揮手道別。

「鏗鳴年紀小,你們要照顧他……」肖鏗鳴家離新兵鄭開雄和姚達興家很近,三人一起入伍,父母在碼頭上大聲向他們喊話。

汽笛聲響,送別的親人久久沒有散去。海風吹散了親人道別的聲音,揮動的手和盈眶的眼淚在視線中漸漸模糊……

「誰也沒想到,這是他們和親人的最後一面。」回憶往事,肖鏗鳴幾度哽咽。

這群憧憬軍旅新生活的年輕人,操著潮汕口音一路興奮地聊著天。新兵下連,肖鏗鳴分到高射機槍連,鄭開雄和姚達興分到了步兵連。兩個連隊相距不遠,周末他們經常聚在一起聊天。

陽春三月,滿山盛開的紫色豆菍花掛滿枝頭,煞是好看。那時,前線戰事激烈,他們聊天的話題,自然也多了一些凝重。

一天,鄭開雄突然說:「鏗鳴,我要是犧牲了,你來掃墓時,記得在墳前插一枝豆菍花,那我就知道是你來了,你說好不好?」

「烏鴉嘴,淨瞎說!」肖鏗鳴還未反應過來,姚達興狠狠地白了鄭開雄一眼。

話題變得沉重起來。鄭開雄說:「我們營可能是主攻,我要是回不來了,鏗鳴幫我照看我爸媽。你跟他們說,我在戰場上沒給他們丟臉!」

聊到家鄉,說起爸媽和可能的流血犧牲,大家約定:「誰要是犧牲了,活下來的要替犧牲的掃墓,有時間去幫忙照看一下父母!」

5月5日凌晨,戰鬥打響。夜裡,肖鏗鳴跟著戰友往山上運送彈藥和給養物資。坑道裡,他遇見了鄭開雄、姚達興,還有潮汕老兵餘綿才,幾個人高興地抱在了一起。

下山時,鄭開雄反覆叮囑肖鏗鳴:「進出陣地一定要小心,要壓低身子,小心炮彈……」

入夜,槍炮聲依舊,肖鏗鳴所在任務分隊冒著炮火往山上送補給彈藥,往山下運送傷員和犧牲的戰士遺體。

「鏗鳴,鄭開雄在5號高地犧牲了,餘綿才、姚達興在4號高地犧牲了……」肖鏗鳴剛鑽進坑道,戰友陳鎮興沉重地說。

晴天霹靂。剛剛還和自己擁抱的他們,一下子說沒就沒了!聽到這個消息,肖鏗鳴整個人呆在了原地,眼淚奪眶而出,久久說不出話來。

趁著夜色,傷員和犧牲戰士的遺體被連夜送下山。肖鏗鳴多希望鄭開雄他們只是負傷,或能親手將他們的遺體帶回來。

然而,戰鬥還在緊張進行。沒有時間去找尋,也沒有時間傷心難過,肖鏗鳴拼命地來回運送傷員和犧牲戰友的遺體。

戰鬥結束,肖鏗鳴到烈士陵園祭掃。他看到了熟悉的名字:鄭開雄、姚達興、餘綿才、高俊振、聶子霞……

曾經並肩作戰的戰友,如今已經長眠在邊關。看著眼前冰冷的墓碑,肖鏗鳴止不住地哭了。

「兄弟們,我準備退伍回家了。等我安頓好了,再來看你們!」1983年10月,臨近退伍,肖鏗鳴帶了兩瓶酒、幾包糖和餅乾去了烈士陵園。撫著戰友的墓碑,回想起軍旅生涯戰友情深的那一幕幕,他號啕大哭。

那一刻,上戰場時戰友說的話那麼輕,分量卻又那麼重。一種責任感在肖鏗鳴心中油然而生:戰友們,放心吧,我會永遠記著你們的囑託。

肖鏗鳴看望慰問當年犧牲戰友的母親。圖片由本人提供

「如果犧牲的是我,我相信活下來的戰友,也會像我一樣每年去祭掃」

1984年,退伍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在一家國企工作的肖鏗鳴,開始憧憬未來生活,同時計劃著去祭掃戰友的行程。

領到第一個月工資,肖鏗鳴盤算著:一定要去一趟廣西邊關,去兌現當初的諾言——給戰友掃墓。

然而,現實不允許。父母年事已高,還有5個未成年的弟弟妹妹需要照顧,養家餬口的重擔落到他身上,每月一大家人開銷下來經常捉襟見肘。

「再難也要想辦法攢路費。」肖鏗鳴粗略算了一下,從家鄉到憑祥的路費,再加上其他花銷,來回一趟自己幾個月工資都不夠。

「兄弟們,鏗鳴對不起你們,只能在這裡給你們敬杯薄酒。」清明節那天,肖鏗鳴站在老家後山上,向著廣西邊關的方向,點上香燭,拜了又拜,卻始終難以安撫內心的虧欠。

從此,到廣西邊防祭掃戰友,成了懸在肖鏗鳴心頭的事。後來,肖鏗鳴考入大學帶薪讀書。學習之餘,他拼命做兼職賺錢。

1989年暑假,肖鏗鳴踏上了到廣西邊關祭掃戰友的行程。一路上,他沒捨得多花一分錢,渴了接自來水喝,餓了吃自帶的乾糧。

法卡山烈士陵園內有154座烈士墓。肖鏗鳴在每座墓碑前點上香燭,倒上一杯白酒。

「開雄哥,你們莫怪鏗鳴,退伍這麼多年沒來看你們,沒來兌現我們的承諾,是我實在攢不夠路費!」鄭開雄的墓碑前,肖鏗鳴淚流滿面。

想著那些年的快樂時光,想著每次去看望鄭開雄父母時老人憔悴的面容,再想著這些年生活的艱辛,肖鏗鳴連著喝了幾口瓶中的白酒。烈酒下肚,眼淚順著他的臉頰流了下來。

第二年到法卡山烈士陵園祭掃完,肖鏗鳴覺得,養家餬口自己收入始終太低。那時正是「下海」熱潮,他也想嘗試一下。

1991年,肖鏗鳴選擇了「下海」。他沒有想到,此後的經商之路走得很順利,生意越做越大。

7年後,前往邊關祭掃戰友時,肖鏗鳴已經開上了自己的車,還帶上了幾名戰友。

「每名烈士墓前擺一瓶酒、一盒香菸、一包餅乾、一堆水果的祭祀品標準,也是從那時候定下來的。」肖鏗鳴堅持每年這樣祭掃犧牲的戰友,「這些都是那個年代戰友們最喜歡的東西」。

肖鏗鳴每年到法卡山烈士陵園祭掃烈士,也帶動當年的戰友紛紛自發前來祭掃。有些想來邊防祭掃戰友的老兵經濟困難,肖鏗鳴就替他們安排旅途和住宿費用。

「如果犧牲的是我,我相信活下來的戰友,也會像我一樣每年去祭掃。」肖鏗鳴說。

那一年,肖鏗鳴帶著愛人和一雙兒女到邊關祭掃烈士。陵園裡,他給家人講述了烈士們的英雄事跡。

「這輩子,只要我還活著,每年都要來祭掃,這是我對他們的承諾。」肖鏗鳴教育兒女說,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烈士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

烈士紀念日前夕,肖鏗鳴為戰友掃墓。宋邦穩攝

「無論如何也要找到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2014年9月30日,我國迎來首個烈士紀念日。這讓肖鏗鳴激動了很久。

「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全社會都來祭奠烈士,我想把更多精力放在找尋犧牲戰友健在的父母上!」2015年清明節前夕,肖鏗鳴看到絡繹不絕前來祭掃烈士的人群,突然有了這個想法。

「我蓋著國旗回來,請照顧好我的媽媽。」肖鏗鳴深知,長眠在地下的烈士,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白髮蒼蒼的父母,「善待烈士的親人,就是對烈士最好的告慰」。

「我的老母親現在都80多歲了,犧牲戰友的父母也很老了,再不去恐怕就見不到他們了。」肖鏗鳴說。

這條「尋親」路,充滿著艱辛。

當年,資料記載的烈士家庭地址,大多只具體到鄉鎮。時間過去30多年,如今要找尋烈士年邁的父母,猶如大海撈針。

「再難也要堅持。」肖鏗鳴發動當年認識的所有戰友,一個個打電話到軍分區、人武部,尋求幫助。

2017年1月,肖鏗鳴從一名戰友那裡得到消息:貴州籍姜天福烈士的母親還健在。那一天,他激動得難以入眠。

1981年,姜天福犧牲後,母親整日以淚洗面,哭瞎了雙眼,父親沒多久也去世了。

多方打聽到老人的住址後,肖鏗鳴立即啟程,往貴州大山裡趕。信息獲得太艱難了!他唯恐錯過時間,見不到姜天福烈士的母親。他說:「無論如何也要找到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姜天福的家在山中一座老舊的木房子裡。肖鏗鳴推開門,屋裡沒有燈,火塘裡的火光映紅了四壁,黑黢黢的鍋裡煮著木薯粥,姜天福的老母親和弟弟正坐在火邊烤著火。

「老媽媽,我是姜天福的戰友,今天來看您,我們來晚了!」看到老人,肖鏗鳴鼻子一酸,眼淚止不住地掉了下來。

「我的天福兒啊!」聽到肖鏗鳴的聲音,80多歲的老母親顫巍巍地站了起來,顫抖著雙手,抱著肖鏗鳴痛哭。

30多年過去,這位痛失愛子的老母親,無數次想像著,身穿軍裝的帥氣兒子有一天能站在自己面前。無數個夜裡,她夢見兒子呼喚媽媽,如同幼時一般撲進她的懷抱。

像自己的兒子回來了一樣,老母親一直拉著肖鏗鳴的手說個不停。一邊說話,她一邊抹淚,周圍的人也跟著流淚。

臨走前,肖鏗鳴把慰問金遞給老人時,老人執意不收。他悄悄把慰問金和慰問品留給了姜天福的弟弟。

「有的烈士父母,在兒子犧牲後,只能孤身一人艱難生活。因為信息閉塞,甚至沒人知道他們是烈屬!」肖鏗鳴說,在尋找一位烈士母親時,他們發現因為資料缺失,當地並不知道有這樣一名烈士。

「也是在山區,一名少數民族烈士老母親家裡的房子很破。」肖鏗鳴回憶當時的情景,心酸落淚。後來,經過多方協調,老人漏發多年的烈士家屬撫恤金補上了,當地政府還幫助她建好新房。

2016年11月,肖鏗鳴從戰友口中得知,河北籍烈士王保順的母親可能還健在,就立馬往河北趕。火車還沒進入河北境內,他便接到了戰友的電話:「王保順烈士的母親一個多星期前去世了。」

很多時候,千辛萬苦找到烈士的家,才得知烈士父母早已去世。這讓肖鏗鳴愈發感到「尋親」的時間很緊迫。他能做的,就是帶去遠方兒子的問候——那是犧牲烈士的問候,也是肖鏗鳴的問候。

這些年,肖鏗鳴的「尋親」之路遍及10餘個省份,看望慰問烈士父母97人。

「他們的兒子永遠留在了遠方,但我要讓他們知道,他們的兒子也永遠活在越來越多人的心裡。」肖鏗鳴說,「其實,我也是他們遠方的兒子。」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

■餘守勇

烈士的英雄壯舉永遠值得敬仰。國家設立烈士紀念日,以國家的名義向烈士致敬,以人民的名義祭奠忠魂。

廣西邊城憑祥法卡山烈士陵園154座烈士墓前,一年四季插滿鮮花和鮮豔的五星紅旗,寄託著人們對為國捐軀英烈的深深敬意。

去年10月1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上,「法卡山英雄營」榮譽戰旗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

「為什麼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麼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信仰寫上旗幟,生命鑄就豐碑。用英雄鮮血染紅的戰旗,詮釋著信仰的力量,見證了精神的光芒。

從血與火中歸來的人,更加深切地知道英雄對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意味著什麼。英雄先烈為國捐軀的壯舉,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光輝記憶,他們是中華兒女不屈的脊梁,是共和國建設發展道路上的精神旗幟!

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國家大幅提高烈士撫恤金、關注培養英模烈士子女、專項撥款保護零散烈士紀念設施、出臺《烈士褒揚條例》《軍人撫恤優待條例》等法規,捍衛英烈尊嚴和榮光,守護英雄精神的「根」和「魂」……今天的神州大地,緬懷追思英雄先烈成為國家儀式,共和國沒有忘記流血犧牲的前輩英烈。

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為美好現實,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播下的種子,已在大江南北開滿鮮花。先烈們倘若有知,必當含笑九泉。

接過英雄的接力棒,無愧戰旗的傳人。今天,在緬懷英雄先烈的同時,我們更要繼承烈士遺志、弘揚英雄精神,乘風破浪,奮勇直前。

 

相關焦點

  • 跨越10餘省,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送去遠方兒子的問候
    祭掃完戰友,擦去淚水,肖鏗鳴又踏上行程,去尋找烈士健在的父母。    30多年來,肖鏗鳴無時無刻不銘記著當年戰場上的那句承諾——「活下來的要替犧牲的掃墓,有時間去幫忙照看一下父母!」    「我要是犧牲了,你來掃墓時,記得在墳前插一枝豆菍花,那我就知道是你來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
  • 尋找泗陽縣眾興鎮鄭學道烈士遺屬
    宿遷廣播電視總臺《楚風夜話》欄目推出「帶烈士回家」特別報導以來,已經幫助15位沉睡在鹽城五條嶺的宿遷籍烈士尋找到了後人。近日,記者來到泗陽縣眾興鎮繼續尋找1947年在鹽南阻擊戰中的鄭學道烈士的遺屬,看看他的家人是否仍健在。
  • "2019@共和國"系列報導之"褒揚烈士":念茲在茲,無日或忘
    英雄烈士是中華民族的脊梁,蘊含著跨越時空的精神力量。習主席強調:「對為國犧牲、為民犧牲的英雄烈士,我們要永遠懷念他們,給予他們極大的榮譽和敬仰。」國家強化對烈士紀念設施的統籌管理今年初春,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蒼松含悲,莊嚴肅穆,樂聲婉轉低回。《思念曲》再度奏響,禮兵們抬起烈士棺槨,緩步走向安葬地宮。全場人員向烈士棺槨行注目禮,默默送別。60多年後,10位志願軍烈士英靈回到祖國和人民的懷抱,在中華大地安息。
  • 烈士紀念日確定為每年9月30日 我國有多少烈士?
    關於烈士紀念日為何確定為9月30日,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介紹,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既能充分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又能與黨和國家領導人10月1日上午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等烈士紀念活動相銜接,因此確定為這一天。
  •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老民警為烈士們帶回67個家庭
    142座墓碑15年「尋親記」  老民警餘發海為原處荒野的羊樓洞烈士墓尋找家屬,15年來為烈士們帶回67個家庭  老民警餘發海從來沒想過,自己的餘生會和142座墓碑綁在一起。  十五年前,55歲的餘發海剛做完腎移植手術不到兩年,病休期間,赤壁市政協文史委派他去考察一片子弟兵烈士墓群。
  • 尋找1950年在臺北就義的中共地下黨員朱諶之烈士遺骸尋訪經歷
    這是一個尋找的故事。女兒尋找母親,學者尋找歷史,作家尋找英雄。  這是一場跨越數十年時空和海峽兩岸的尋找,這場尋找,承載著太多親情、政治、歷史和民族的恩怨情仇。  1950年,中共臺灣地下黨組織由於叛徒出賣,遭到毀滅性的破壞,數以百計的黨員被捕並遭殺害。
  • 老民警為烈士尋親15年:探尋142座墓碑,妻子稱其自討苦吃
    100餘封「查無此人」的信 帶著好奇,餘發海開始尋找這142個名字背後的家庭。 關於烈士的全部線索就來源於石碑上這短短的幾行碑文。餘發海把碑文內容謄抄在紙上。石碑的位置高高低低,他跪在地上抄寫,以免身上長長的手術刀口被壓到。
  • 單曲循環《遊仙吟》,《還有詩和遠方》帶你尋找身邊美好
    尚雯婕、胡海泉合作的這首歌靈感源於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以風為背景,山為舞臺,森林為觀眾,這場跨越古今意境的露天音樂會,就來自浙江衛視新推出的文化探尋類節目《還有詩和遠方》。旅行發起人華少和嘉賓張紹剛、胡海泉、酈波、尚雯婕一路追尋、一路親歷、一路感悟,踏上妙趣橫生的詩意之旅。
  • 烈士趙一曼兒子結局,拒領母親撫恤金,自縊而亡,身上刻了三個字
    ——陳毅1930年,趙一曼眼含熱淚,抱著自己年僅一歲的孩子去到了自己丈夫的哥哥陳嶽雲家中,將自己的兒子託付給了他。她看著一臉天真的孩子,眼中的淚怎麼都止不住,端詳了好一會兒之後,趙一曼轉頭就走,再不回頭。她有很重要的任務要做,那就是參與救國救民運動,而帶著兒子她會心有顧慮,無法安心報國,因此,小小的陳掖賢就這麼被寄養在了自己叔父家裡。
  • 烈士紀念日,讓我們一起悼念2016年犧牲的年輕烈士
    2004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王伴青首先提出建議設立「革命烈士節」,將每年清明定為「革命烈士節」,全國各地開展隆重紀念活動。民政部自2005年起多次召開由中宣部、文化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國務院法制辦及中國民俗學會等部門和部分民俗專家參加的研討會,並會同國務院法制辦先後4次徵求16個相關部門和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
  • 67年前在綏遠犧牲,烈士曹立柱之墓在哪兒?
    多年來,我們一家人一直在尋找爺爺的墳墓,可始終沒有找到,你們能不能幫我們找一找啊?」4月5日,河北省的曹巍給本報打來電話說。據曹巍介紹,他的爺爺名叫曹立柱,是河北省肅寧縣邵莊鄉軍莊村人。對於爺爺曹立柱具體在何時參軍,曹巍和家人已經無從查證了。曹巍說:「我聽奶奶講,爺爺犧牲前是一名排長。大概是在1945年,在綏遠的一次戰役中,爺爺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 烈士紀念日|烈士陳怡:犧牲前,未出生的孩子是他最大的牽掛
    今天(9月30日)上午,在沙坪垻區紅巖聯線管理中心小劇場,重慶市2020年烈士光榮證頒授儀式舉行。莊嚴肅穆的氛圍中,烈士陳怡的父母陳相舉、李福群眼含熱淚,接過了兒子的烈士光榮證。烈士陳怡的父母(右一、右二)接過兒子的烈士光榮證去年5月13日,身為軍人的陳怡在執行飛行任務時,因飛機失事,在陝西省城固縣壯烈犧牲。
  • 讓先烈精神在贛鄱大地永放光芒——寫在首個烈士紀念日之時
    如今,每年前往烈士紀念設施瞻仰悼念先烈的人越來越多,這已成為贛鄱大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省民政廳相關負責人說,開展烈士紀念活動是烈士紀念工作的主線和重要內容之一。在就業方面,烈士子女參軍退出現役後實行崗位安置,對新增的烈士遺屬家庭,特別是零就業的家庭,安排一個公益性崗位。在住房保障方面,各地結合優撫對象「安居工程」和農村危舊房改造,2萬餘戶烈屬家庭房屋得到新建或維修改造。
  • 每年9月30日 國家紀念烈士
    ●1949年9月30日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日,在國慶節的前一天開展烈士紀念活動,能夠充分體現「國慶勿忘祭先烈」的情懷,突出國家褒揚烈士的主題。 ●民政部將會按照國家統一安排部署,做好工作,指導各地舉辦烈士公祭活動。 ●紀念烈士不僅僅是在烈士紀念日這一天,這項工作要常抓不懈,建立長效機制。
  • 以國家名義,向烈士致敬——全國各地隆重舉行烈士紀念日活動
    紀念,為了不能忘卻的歷史9月30日10時,天安門廣場上,鮮豔的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我常來天安門廣場,但今天站在這裡,感到格外神聖莊嚴。」
  • 劉代旭烈士,你的家人把湖人23號球衣給你帶來了,請安息吧!
    4月6日上午,四川涼山木裡森林火災中犧牲的三位成都籍烈士骨灰被安葬於成都市烈士陵園,長眠於斯。現場,趕來送行的群眾,紛紛懷抱著黃菊靜默致哀,有的泣不成聲垂下淚來,痛心不已,整個場面真的是很感人。其中有一件事真的是讓人淚奔。
  • 清宮舊藏餘省作品《魚藻圖》將亮相蘇富比春拍 (1/10)
    清宮舊藏餘省作品《魚藻圖》將亮相蘇富比春拍 (1/10) "← →"翻頁
  • 餘生最本真的幸福,父母健在,所念之人安康
    非常慶幸我的父親母親還在,只要父母在,我便感覺家是完整的,幸福的,我還有機會伺候和孝順父母,便是我最大的福報。父母,給予我們生命的起點,卻無法陪伴我們走向人生的終點,或許,這是人生最大的悲傷。所以,在父母健在的每一天裡,除了必須的工作,多些時間去陪伴去照顧,才對得起含辛茹苦將我們養大的父母,也不會給自己的人生留下諸多遺憾。
  • 世界問候日,別忘了給TA一聲問候
    你有多久沒有問候朋友?你有多久沒有問候身邊的人?因為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大家或許忽略了對家人朋友的關心,忽略了對孩子的愛和陪伴,問候的次數和時間越來越少。  我們時常抱怨和父母話少了,和朋友關係淡了,其實話多也好,話少也好,關懷之心永系牢;距離遠也好,距離近也好,友誼之情永牢靠,我們需要做的,只是一個問候。  一句簡單的問候,一張真誠的笑語,對於被問候的人來說,都可能會帶來一種久違的感動與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