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行香子》,通過牛郎織女來表達了自己鬱積於內的離愁

2020-11-29 百家號

行香子·七夕·草際鳴蛩

草際鳴蛩,驚落梧桐,正人間、天上愁濃。

雲階月地,關鎖千重。縱浮槎來,浮槎去,不相逢。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

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

「七夕」又稱「乞巧節」。東晉時期的葛洪在《西京雜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這便是古代文獻中關於「乞巧」的最早記載。《荊楚歲時記》中也記載道:「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鍮銀,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這一天,女孩子們要穿針乞巧、拜雙星,還要在院子中擺滿各式瓜果,以祈求心靈手巧。《荊楚歲時記》中還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織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天帝哀其獨處,許配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唯每年七月七日夜,渡河一會。」而這,就是另外一個傳說了,一個關於愛情的傳說,一個無人不知的傳說。

曹丕的《燕歌行》中有這樣幾句:「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那牛郎織女,究竟犯了怎樣的過錯,竟然要在這天河的兩頭苦苦凝望。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感嘆著他們的遭際,體味著他們的悲喜。而這個中悽苦,或許只有易安最懂。

「蛩」是蟋蟀。草間的蟋蟀逕自叫著,驚落了梧桐。韋應物曾寫過這樣的詩句:「寒蛩悲洞房,好鳥無遺音。」嶽飛也曾有過這樣的詩篇:「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裡夢,已三更。」梧桐葉落,莫不是「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蟋蟀逕自鳴叫著,梧桐逕自飄落著,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或許,一切不過是物候使然,在這七夕節裡,誰會去在意一隻蟋蟀的秋吟,或是一葉梧桐的飄零?而易安卻偏偏會,只因這節日之於她本就是多餘,只因霜風悽緊,她和丈夫依然天各一方。

天上的牛郎織女被天帝分隔在銀河的兩頭,人間的易安與明誠卻也被帝王分離異鄉。一樣的衝不破的權勢,一樣的說不盡的悲苦,一樣的斷不了的柔情。「雲階月地」指的是那天上的宮殿,此語出自杜牧的《七夕》詩:「雲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年別恨多。最恨明朝洗車雨,不教回腳渡天河。」

那天上的牛郎織女,隔著關鎖千重,那重重的鎖,那道道的門,怎是他們所能衝破的?而那人間的易安和明誠呢,又何嘗不是這般如此?

「浮槎」指的是往來於大海與天河之間的木筏。張華在《博物志》中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天河與大海是可以相通的。每年八月,有浮槎來往於天河與大海之間,從來不曾錯過日期。

後來,有人決意要上天宮,帶了許多食物,乘浮槎而去。航行了十幾天,竟然真的到達了天河。入目所見,那牛郎正在河邊飲牛,而那織女卻在遙遠的天宮中。縱使浮槎來去,牛郎織女也終是沒有相逢的機會。天上的牛郎織女如此,人間的易安明誠亦是如此。那通往相府的路途,並不是遙遠得沒有盡頭,只是他們被迫分離,就算車馬驅馳,終日往來不絕,也終究沒有會面的可能。

李商隱在《七夕》詩中說:「鸞扇斜分鳳幄開,星橋橫過鵲飛回。爭將世上無期別,換得年年一度來。」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之時,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架橋,「鵲橋」因此而得名。

《風俗通》中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這是多麼浪漫的幻想、多麼美好的期待!秦觀有一首名為《鵲橋仙》的小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所寫的,也是牛郎織女的事。

相逢總是充滿了萬千欣喜,痛苦的卻是離別時分。怎麼忍心去看那歸路?歸去了,再見面,又是一個年頭。只得安慰自己吧,重要的是兩顆心的貼近,而不是終日相守,那安慰的話語卻終歸是安慰、離情、別恨,怎能是隻言片語說得盡的?個中甘苦,也只有自己才能真正知曉。

「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霎兒」是當時的口語,猶言「一會兒」。引口語入詩詞,詩人們總是覺得少了幾分文雅,卻不知,也添了幾分表現力。一會兒豔陽滿天,一會兒又斜風細雨,像煞了小姑娘的脾氣,豈不也像煞了這動蕩不安的政局?蘇軾是北宋政治鬥爭中的核心人物,但政治鬥爭卻未曾因蘇軾的去世而停歇。

所謂的祐「元黨人」及他們的親族,依舊被相繼驅逐出京。而那離京許久的易安,更是歸期無望了。崇寧年間,政治風雲變幻莫測,官員的流轉更是如同走馬燈一般。政治的動蕩不正像這惱人的天氣一樣,「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而今,正是趙挺之春風得意之時,卻是李格非如臨深淵之際。

政治,從來不曾在意個人的悲與喜。夫婦妻子離散,在那些一心只在意政治的人們心裡,是多麼平常的事情。個人在歷史面前從來都是渺小的,而在政治面前,亦是如此。

劉熙載曾在《義概》中說:「詞之妙,莫妙於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於淺,寄厚於輕,寄勁於婉,寄直於曲,寄實於虛,寄正於餘,皆是。」易安最是懂得那個中三昧的人。分明要說夫妻離散,卻偏要說那織女牛郎。分明要說政治變幻不定,卻偏要說那天氣霎晴霎雨。

那織女牛郎,分隔在天河的兩端,七夕尚且能夠會面,而易安和明誠呢,竟連這一日的相見都不曾有。終日是無望的等待,等待著政治最終變換了模樣,終於不再有黨爭,也終於不再有驅逐,那等待是何等的漫長,漫長到近乎看不到盡頭。而易安依舊在等待著,只因等待是她現在唯一的選擇。

思念是可以斷絕的嗎,如果真的曾刻骨銘心過?就算是一年只有一天的相逢,那牛郎織女依舊要守著當年的約定。就算是永遠看似無望的等待,易安依然期盼著愛人的歸期。

全詞以託事言情的手法,通過對牛郎織女悲劇故事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對牛郎織女的同情,並通過寫牛郎織女的會少離多,抒發了對自已丈夫趙明誠的思念之情,形象地表達了詞人鬱積於內的離愁別恨。

相關焦點

  • 從李商隱到蘇軾李清照,文壇巨匠們的七夕詩詞,為何都透著點酸?
    於是在七夕時,李商隱便寫了這首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慨。這首詩以牛郎織女的故事開始,描寫人與人遇合的困難。在原本的故事中牛郎織女本是因為外力壓迫才導致一年一聚首,但是在詩人筆下兩分分離的理由變成了仙人愛好分離,所以才作此安排,這樣的說法可謂新穎。同時這也是暗示詩人自己的遭遇,和令狐綯本已分道揚鑣,此次為得他照拂也是費時費力,不過好在總算看到了希望,這起碼讓人喜悅幾分。
  •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可見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到此時為止,織女的重要性都擺在牛郎之前。乞巧民俗流傳至今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她在民間流傳中逐步形成的民俗文化意義,最初則更多在於年輕女性的乞巧祈福。所以,七夕又稱乞巧節。
  • 酉時: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在這個時間段內,太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當中,所以酉時又被稱為「日入」。日暮十分,天邊的雲彩應和著漫天的晚霞,浸染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畫卷。很多人都說,晚霞雖美,但意味著一天就要結束,往往會讓人覺得傷感,可清代詩人龔自珍卻有著自己不一樣的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詩作。
  • 心裏面都離愁,或許李清照可以告訴你,她心裏面的苦誰能得知
    或許很多人都曾經讀過她的詞,給我們一種獨特的視角了解女性,也是通過她這一生的跌宕起伏最後得出的結果,我們可以感覺到生活的那種希望好像沒有了那般,對於自己的晚年有了很多的愁緒,但是獨自一人傷感也就只有自己心裡知道,沒有別人分憂的那種絕望感也是越來越強烈。
  • 李清照優美且冷門的10首詞,篇篇精彩,值得收藏!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第一才女,她嘗盡世間悲歡離合,也通過古老的竹簡寫滿了歲月的滄桑,她用纏綿的字眼譜寫悲傷,清淚入詞,洗淨凡塵鉛華夢。她一生僅有百首作品傳世,卻成為影響力最強的詞人之一,今天我們來欣賞她優美且冷門的10首詞,來看看你知道幾首?1、攤破浣溪沙·揉破黃金萬點輕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風度精神如彥輔,大鮮明。
  • 這位才華橫溢的女士李清照「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表達了另一種相
    雲中誰寄錦書來?當雁字返回時,月結束西樓。花自飄零水流。一種相思,兩人閒愁。這種情況下沒有計劃可消除,只是眉頭下,而是心裡。--宋李清照《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01含義這首詩寫於李清照嫁給她的丈夫趙明城市後不久,便離開了,他表達了獨自等待在家的孤獨,也表達了難忘的相思,徘徊在憂鬱中。
  • 肝經鬱積和肝經隧道,中醫內證示意圖!
    作者:無名氏偶然原因,發現肝受克後,氣便逆行橫結,而且這個鬱積很怪,本來肝經是直線類的,從上到下這樣子一條。而受金克後,肝經氣極逆,在肝經這條線上,肝的鬱積表現是一叢一叢地,這一叢一叢地樣子,就象向一個方向開的菊花瓣,或者象好師付作出的菊花糖醋魚上面那個樣子,一條一條橫生著,也是一叢一叢地。這個一叢一叢的鬱積,從肝藏直到太溪一線,整個線上全有分布。樣子基本上一個樣。我傳上來一張近似的相片。那個鬱積,就象相片中珊瑚的一小叢,但是不高,臥在肝經上。
  • 《牛郎織女》更能表達一種對質樸田園生活的嚮往
    《牛郎織女》更能表達一種對質樸田園生活的嚮往。聽到這我其實覺得挺悲傷的,裡面的人物無不是從農村來到城市卻苦苦掙扎在泥潭之中,再加上我的家境與片中人物何其相似,輕易被他們打動並帶入其中。裡面每個人都有嚮往的美好卻因為資源的稀缺糾纏在一起,也許呈現出的是人性的惡性,有也許在環境更為惡劣的時候卻閃爍出一抹人性的光。
  • 民間以牛郎織女為載體的傳說(七夕),原來是要表達這個意願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
  • 李清照因思念丈夫,特寫一詞,最後三句情真意切,成就經典醉花陰
    因此,詩人們也大都將自己的憂愁哀傷寄托在秋日的詩詞之中。清代的趙翼就曾借著秋風抒發自己對時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嘆;南宋的吳文英也曾借秋天之景來抒發與人別離的哀愁。我們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也是一首關於秋天的詩詞,想必不用猜你們也能知道是李清照之作。沒錯,這次要欣賞的正是宋代第一女詞人李清照所作的千古佳作——《醉花陰》。
  • 十首李清照的最美的詩詞,清麗典雅,真不愧是「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女性文學家,她寫的詞詞風典雅,語言清麗,獨樹一幟,自名一家,人稱「易安體」。故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現特輯其詩詞十首,一窺才女風採。01 《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 李清照《一剪梅》,「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詞中情景顯然不是離別進行時,以其相思的綿長刻骨來考量,更像作於久別後。李清照曾在《金石錄後序》中寫道:「後二年,(明誠)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以此推測,這首詞可能寫於兩人婚後不久、趙明誠外出做官之際。雙十年華,又成婚不久,李清照一心盼著能與愛人朝朝暮暮、長相廝守,又不得不面對分別。日夜思君、望穿秋水,這一等便等到了菡萏香消、碧荷凋殘。
  • 李清照心高氣傲自有道理,不屑前人之作,自己寫出這篇梅花詞
    李清照卻不將這些虛名看在眼裡,在自己的文中將他們幾個是批了個體無完膚。李清照這篇文學評論性質的文章,在當時為她招來了很多議論,甚至在生活上也有些許麻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她的這篇詞論對詩詞方面的剖析的確比較深刻到位,在文藝批評上價值頗高。
  • 趙明誠嫉妒李清照的才華?殊無分香賣履意是啥意思?趙明誠很無奈
    曹操這意思是要讓自己的夫人們撿起劉備當年的舊手藝嗎?當然不是,曹操主要想表達自己對這些女人們不放心,希望後世君主也就是曹丕能夠善待她們,不要讓她們淪落到靠賣草鞋過日子的地步。由此可見,曹操對自己的女人還是很重感情的。
  • 牛郎織女的星月神話是怎麼來的
    也反映出此時牛郎織女故事已初步形成,並出現了鵲橋概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與七夕習俗相結合。 牛郎織女和「天鵝」 由上述可見,牛郎織女故事見諸文獻的時間和民間流傳的時間存在不一致,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文獻的記載通常總是落後於民間口傳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