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星月神話是怎麼來的

2020-11-29 上海觀察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這個故事又與「七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今年的「七夕」來臨之際,我們不妨細細梳理牛郎織女故事的來龍去脈。

 

織女和牛郎的名字和織女星、牛郎星有關,織女星在天文學中被稱為天琴座α,是天琴座中最明亮的恆星,在全天排名第五,是北半球第二明亮的恆星,僅次於大角星,它也是太陽附近最明亮的恆星之一;牛郎星也就是牽牛星,在西方被稱為天鷹座α,也是排名全天第十二的明亮恆星,比太陽要大1.6倍,亮10.5倍。

 

星宿神話

 

一般認為,織女和牽牛的名字來源於《詩經》,《詩經·小雅·大東》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此詩距今已有至少2700年以上的歷史,可見那時牽牛織女雙星都已在人們的詠唱之中,但是如果仔細考察,這個來源其實未必最早,在《大戴禮·夏小正》中有:「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這記載了織女星出現的時間是傍晚,方位是正東。

 

《夏小正》撰者無考,通常認為成於戰國時期,但也有人說它來源更早,反映的是夏代的曆法。研究者指出,綜觀《夏小正》所記星象,有天空明亮的織女、南門以及最顯眼的天河,而二十八星宿還沒有形成概念,只出現了參、辰、昴這幾顆亮星,從中可見《夏小正》即使未必就是記錄夏代的天象,但時代之古顯而易見,日本學者能田忠亮曾經將《夏小正》星象分類作分析、計算和比較,得出結果是極大部分天象屬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

 

這麼看來,織女被中國人所認識所記錄,應當在比《詩經》時代更早至少千年,但是,此時的織女和牛郎(牽牛)其實是各自獨立的星宿,彼此之間並沒有夫婦的關係,牛郎織女故事更多的是星宿神話。 有學者指出,歷史文獻最早記載牛郎織女是夫婦的,應該是《文選·洛神賦》李善注引曹植注,該注稱:「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此注作者不詳,嚴可均《全三國文》作曹植自注)。」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載有這樣一個故事:「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槎上,多齎糧,乘槎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  』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競不上岸。」敘述中牽牛與織女有一定的關聯,但並非夫婦,直到南北朝時代任昉的《述異記》中才記載道:「"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因而相關學者認為:牛郎織女故事的產生可能在西漢,但完成卻是在漢末魏晉之間。

 

但事實上,極大可能成於東漢的《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寫道:「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其中已隱含牛郎織女為夫妻的含義。也是東漢的應劭《風俗通》逸文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註:脫毛),因為梁(註:橋)以渡織女也。」也反映出此時牛郎織女故事已初步形成,並出現了鵲橋概念,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與七夕習俗相結合。

 

牛郎織女和「天鵝」

 

由上述可見,牛郎織女故事見諸文獻的時間和民間流傳的時間存在不一致,在筆者看來,這是因為文獻的記載通常總是落後於民間口傳故事的。從牛郎織女故事的人類學原型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說到底其實際上是一個天鵝處女型故事。

 

我們注意到,後世牛郎織女故事的前半段牛郎盜走下凡沐浴的織女的天衣強留織女在人間並與之成婚的這一部分往往為雅文字所避而不述,這段在後世看來存在很多類似「偷窺」、「竊取」「逼婚」等不完美不靠譜元素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反映出牛郎織女故事與天鵝處女型故事的關聯,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探究牛郎織女故事在民間更早的起源,而關於其中的內涵,也並不能簡單地以現代的倫理觀念來進行貶低。

 

所謂天鵝處女型(Swan-maiden type)故事,通常是指人間的一個小夥子與化身天鵝或白鶴等鳥類飛到人間的仙女結合為夫妻的民間故事(這是狹義範疇,廣義者涉及的動物更多、內容更寬泛,粗略統計就包括了魚、田螺——田螺姑娘、青蛙、老虎、龍——柳毅傳書故事後半部分),是全世界流傳非常廣泛,歷來為文化人類學家、民俗學家所重視的故事類型。英國民俗學家夏洛特·班尼(Charlotte Sophia Burne)在1914年出版的《民俗學手冊》(The Handbook of Folklore)一書附錄的《印歐民間故事型式表》中的第3種型式就是天鵝處女型故事,被標為母題D361.1,具體又演變出AT313A「女子幫助英雄脫險型」和AT400「尋找失蹤妻子型」,享譽國際民間文藝學界的我國知名學者丁乃通教授的《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也進一步闡述了這個故事型式在中國的分類。

 

這個故事類型反映了夫權小家庭的產生、跨界婚姻的禁忌等等人類學背景,在我國各民族民間廣泛流傳。從上世紀搜集、整理的情況看,晉代幹寶《搜神記》中的《毛衣女》故事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早關於這一型式故事的文獻記載,敦煌石窟中發現的、題為唐代句道興撰的《田崑崙》故事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見諸文獻記載較早和較完整的「天鵝處女型」故事,從民間口頭傳說看,彝族的《大雁姑娘》、達斡爾族的《從空中飄下的仙女》、傣族的《召樹屯和蘭吾羅娜》(即拍成電影後讓唐國強老師枉擔「奶油小生」之名多年星路坎坷的《孔雀公主》)與《寶扇》、壯族的《孤兒》與《鳥眼田》、苗族的《天鵝姑娘》和《天女與農夫》等都屬於比較典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而在少數民族民間故事以外,漢族的牛郎織女故事就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個。

 

天鵝處女型故事起源極早,日本有學者甚至認為可能起源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早在上世紀20年代末,我國著名民俗學家鍾敬文先生的《中國民間故事型式》中,就已經將中國的天鵝處女型故事概括為「牛郎型」故事,從這個意義上,《搜神記》中的「毛衣女」或者「天鵝處女型」的民間傳說並非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和牛郎織女是徹頭徹尾不相干的後來添附的內容,在口頭傳說中,這反而很可能是一個時間更早的淵源。

 

文獻詩歌

 

回到文獻角度,牛郎織女故事大體成型之後,唐代的宋之問、杜甫、杜牧等都有關於牛郎織女的美麗詩句,到了宋代,牛郎織女故事在文獻上的思想性又邁進了一大步,這主要體現在秦觀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此詞議論和抒情水乳交融,流暢瀟灑卻又婉約蘊藉,讀來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末二句超凡脫俗。無怪乎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中,將其作為陳家洛與香香公主定情的契機之一,信手拈來,妙筆生花。

 

總體來說,從對故事文本的詮釋角度看,無論是同情牛郎織女相愛卻分離的際遇,讚頌他們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還是反抗封建家長壓迫的同理心,其實在某種意義上和原始故事都有一定的疏離,但是,這些詮釋都反映了不同的社會現實和百姓的心理,註定會和故事本身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文編輯:章迪思 編輯郵箱:shguancha@sina.com)

相關焦點

  • 天上的牛郎織女是怎麼來的?淺談中國古代的七夕鵲橋誕生與發展
    並且和牛郎織女相關的鵲橋,也在現實生活中引起了很多人的遐想,儘管這只是美好的神話,但卻承載著中國人對愛情的嚮往之情,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牛郎織女的呢?鵲橋的來歷又是什麼?描述的是「在水一方」的伊人難以企及的意象,這裡提及的遊女就是織女的原型,為織女形象的出現做了文化鋪墊,而「漢」指的漢水,還有可能代表著牛郎織女故事裡的銀河。儘管古代的很多神話天馬行空,但不論怎樣想像,神話始終是對現實的反映,所以我們才能對應現實推斷出牛郎織女這則故事中呈現的意象和現實中的什麼東西有關。
  • 牛郎織女的神話如何形成的?牛郎的真名叫什麼
    ,在結合人們的想像來敘述出來的一個傳說。其實關於織女和牛郎的故事,到了這個時候,脈絡已經很清晰了,唯一缺少的就是「神話色彩」。這裡需要提及的事,任何神話傳說故事都不是一時形成的,要想整個神話故事更加飽滿,就必須使收集到的素材充分利用。所以在牛郎織女七夕神話中,一對兒女、金扁擔等細節,還有《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的龔季和張氏的神話故事,就有兒女和金扁擔的記述;而在書中,說張氏「役夸父」,即「為夸父做事」,也稱為「巧女」,現在人們仍然稱七夕節為「七巧節」,也是這個緣故。
  •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關於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可見這時「牛郎織女」的故事和七夕相會的情節,已經初具規模了。到此時為止,織女的重要性都擺在牛郎之前。乞巧民俗流傳至今在古代,七夕的確和牛郎織女傳說關係密切;但她在民間流傳中逐步形成的民俗文化意義,最初則更多在於年輕女性的乞巧祈福。所以,七夕又稱乞巧節。
  • 星月怎麼分辨傳世老和做舊
    星月怎麼分辨傳世老和做舊,第一看開片:真正的老星月開片自然,而做舊的星月開片均勻,死板,有經驗的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第二看顏色:老星月一般都有色差,如果遇到顏色均勻一致的就要非常的小心了。第三看珠型:以前的星月受到工具限制,大小會有細微的差別,把星月崩緊排成一條線的樣子,一般都是現代工藝,扭曲如蛇的一般都是老的。第四看孔道:一是看孔道的磨損情況,二是看孔道附近與珠子本身的色差,因為孔道不容易被盤玩到,所以色差幾乎在所難免。第五看收縮:老的星月會隨著時間向裡而收縮塌陷,月芽部分會比較明顯,年份更大的星也會塌陷。
  • 牛郎織女的神話淵源:四大民間傳說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情感的認可。而牛郎織女的故事位居其首且最具魅力,硬生生從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演變成為「七夕」這樣一個傳統節日。
  •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最初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    牛女故事,有人認為「產生可能在西漢,但完成卻是在漢末魏晉之間」;不少人認為,牛女故事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詩經》時代。但我覺得,牛郎織女的神話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則原始神話。其創始年代應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那時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
  • 故鄉的牛郎織女星
    雖然牛郎織女的千古奇緣,在世人的心中烙上了不朽的印記。但是牛郎織女星之間,卻永遠流淌著一串串斷腸的音符……    最近心緒頗不寧靜,無數的煩惱絲就像一團理不清的亂麻一樣纏繞著我的心。使之透不過氣,也無法喘息。一陣陣孤獨襲來,真想走出這個小小的屋子,走到大自然去透透氣。
  • 「牛郎織女」演進史
    浪漫悽楚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不過這一浪漫故事也經歷了千百年來的演繹。古人觀察天象,將牽牛星和織女星人格化而演繹成為一對夫妻。他們隔銀河相對,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會一次,是悲是喜,可想而知。數千年來,「牛郎織女」牽動著中國人的心。不僅是烏鵲搭橋磨去了它們頭上的羽毛,如果七夕之夜下雨,也一定是牛郎織女相見又分離落下的眼淚。正如民諺所說的:「七月七下雨,織女也可憐。」這是多麼樸素的同情心啊!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是美的,也是值得同情的。晚近發現的漢代畫像石刻畫,刻畫了牛郎織女的故事,正說明它在文化上的流傳與意義。
  • 今天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形成的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詩經》裡的關於牛郎織女的愛情詩句:《詩經·小雅》中有一首詩:「或以其酒,不認其漿;鞙鞙佩璲,不認其長。維天有漢,鑑亦有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來推敲得知,由於九月是氣候較為涼爽的晚秋,也是穿著寒衣的時節。九月授衣,則必須八月裁製,七月當然就是織婦們織布的時間。而牛郎星名為牽牛,則有著「犧牲」的意思。《史記·天官書》:「牽牛為犧牲」,此指在祭典上宰殺的牛、羊之牲畜。古代在六月夏秋交接之時,正好是草木豐茂,用以貢獻牧草給牲畜的時節;到八月則依據牲畜體格,觀察哪些適合用以祭祀;九月則宰殺牲畜用以祭拜神明。
  • 七夕來了,你能指出牛郎織女星在哪裡嗎?
    七夕來了,你能指出牛郎織女星在哪裡嗎?七夕晚上,仰望星空,可以觀看到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在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還不知道牛郎織女星在哪裡的趕緊學起來!
  • 關於牛郎織女的起源,考古文獻也有趣味記載
    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了,如《小雅·大東》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箱。」牛郎織女神話已經略見雛形。早期的牛郎織女神話是關於天上兩位星神之間的戀愛,後來進一步演繹為人神之間的愛情故事,從而使故事情節更加生動,更加具有人情味。我們通過文物考查,牛郎織女神話人物形象,不僅南陽漢畫中有,在洛陽、山東和四川等地均可見到,但具體細節各有不同。
  •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怎麼來的?七夕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不過話說回來,牽牛和織女的「人設」,又是從哪裡來的呢?牛郎織女的故事從哪裡來?這就得從古人觀察星空的目的說起了。跟現代人不同,古人對天文學的研究,基於非常實用的出發點:為了確定時間和節令。同樣是因為牽牛星位於織女東側,隔著銀河每天「追」著織女東升西落,才啟發人們把這兩顆星聯繫在一起,產生了牛郎織女的故事。
  • 牛郎織女都在一起了,你咋辦?
    鵲橋相會 你會誰 呀呀呀 昨天是七夕節 牛郎織女都相約鵲橋了 你呢?
  • 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與七夕節有何淵源?都有哪些原型?廁神戚夫人
    導語: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與七夕節有何淵源?都有哪些原型?廁神戚夫人,鄭交甫會江妃。七夕節被看作是本土的情人節,到了七夕節不能不說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那麼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怎麼與七夕節銜接起來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什麼會這麼深入人心呢?
  • 牛郎織女:郭羨妮和溫兆倫當初《非愛不可》的曾經
    說到中國的古代愛情故事,頂頂有名的除了梁祝便是牛郎織女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讓七夕這個傳統節日更添了許多浪漫的色彩。這個神話故事也被人們演繹成了多部影視作品,提起這個,你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影視作品呢?讓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
  •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兩則:天河、牛郎織女
    讓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兩則天河天上有一條大河,人們稱它為天河。皓月當空的夜晚,站在地上抬頭望,天河就像一條銀白色的帶子,橫在天空中,上面綴著無數閃閃發光的小星星,因此,天河又稱銀河。住在海島上的這個人,便產生出一個念頭:如果趁木筏來的時候,在木筏上建造一間能夠避風擋雨的小屋子,再帶上充足的糧食,坐著木筏,讓它隨波逐流,到大海深處去逍遙自在地遊玩一趟,再返回島上,不是件很有趣的事嗎?想幹就幹。於是,他就乘上木筏、隨著海波,開始了航海旅行。
  • 七夕夜的牛郎織女星相逢,竟然是這樣的!?
    織女七夕當渡河   使鵲為橋 — 《詩經》千古以來 牛郎織女七夕相遇
  • 《牛郎織女》_娛樂_鳳凰網
    看點四:「東方神話」與「時代情感」並重 編劇何冀平在植入時代元素的同時,並沒有丟掉故事的內核,那就是牛郎和織女的愛情主線。在創作神話劇《牛郎織女》時,何冀平將劇中的多條情感線作為整部劇下筆最重的地方,劇中涉有各種各樣的情,所有故事以情為主穿插,縱橫糾葛發展。
  • 七夕後的牛郎織女,又「異地」了?
    七夕結束,牛郎織女又要恢復「異地分居」了嗎?   還有網友戲稱,不知今年牛郎織女相見,有沒有測體溫、驗健康碼?   其實,牛郎和織女,人家今年嚴格地保持了「社交距離」——就跟千百年來一樣。而且,七夕過後的兩顆星星,壓根兒沒有漸行漸遠。不信?請您朝天上瞧。
  • 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溯源
    漢代畫像石古人出於對未知的敬畏,對日月星辰崇拜,並且經常觀測天象,依據星辰的外形組成進行人格化的命名,用不同星辰代表不同地域的分野,從而依據天象變化來預測地上即將發生的福禍。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小雅·大東》篇中有:「跤彼織女,終日七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