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神話淵源:四大民間傳說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

2020-11-29 騰訊網

今夜的你,將和誰一起遙望這璀璨星河呢?

中國四大民間傳說分別是《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白蛇傳》,皆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反映了人們對真摯情感的認可。而牛郎織女的故事位居其首且最具魅力,硬生生從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演變成為「七夕」這樣一個傳統節日。

牛郎織女的故事告訴我們,無論是仙顏永駐的九天仙女,還是地位卑微的牛郎,都對純潔的愛情無比嚮往與期待,縱使地位懸殊、神仙阻擾,也無法斬斷這繾綣情思。正如宋人秦觀詞《鵲橋仙》詠嘆道:「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兩廂廝守、一年一會,縱是隔河相望,情意卻也似這迢迢銀河般綿長

純潔的愛情固然動人,可是牛郎織女的故事源自何處?歷史上有這樣的真人真事嗎?

「牛郎」「織女」本是從星宿名「牽牛星」和「織女星」衍化而來。《詩經·小雅·大東》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其中便提到了「織女」「牽牛」兩個星官的名稱。正如唐人杜牧的《秋夕》詩中寫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夏夜寂寥之時,古人夜枕涼風,遙望星河,根據這些星象的形狀,聯繫自己日常生活所見之物,再為它們插上想像的翅膀,便賦予了這些星象不同的名稱,最古老的星座便由此而生。

正如《尚書·堯典》所載:「曆象日月,敬授民時。」說的便是「以曆象而得民時」。其中的「曆象」就是觀測天體的運行,可見古人行事的指南便是由觀測日月星辰的運作所得。觀日月星辰之變化,知四時之變化,曉四季之更替,最早的天文學由此而生。

中國傳統天文學將全天劃分為三垣二十八宿,三垣為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二十八宿又按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為四組,分別是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其中北方玄武包括鬥、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共65個星官,我們今天要說的「牽牛星」「織女星」便在北方玄武這一方位中。

二十八宿圖

需要注意的是北方玄武所轄的「牛」「女」二星宿,與「牽牛星」「織女星」不同,「織女星」「牽牛星」其實都屬於「牛宿」所轄範疇,在現代天文學分別被稱為「天鷹座」「天琴座」。

牛宿、女宿星官示意圖

「牛宿」是北方玄武第二宿,有11個星官:牛、天田、九坎、河鼓、織女、左旗、右旗、天桴、羅堰、漸臺、輦道,主體星官的牛宿有6顆星。女宿是北方玄武第三宿,有8個星官:女、十二國、離珠、敗瓜、瓠瓜、天津、奚仲、扶筐,主體星官女宿有4顆星。其中「牛宿」所轄「織女」星官當為「織女星」無疑,正如戰國時的《石氏星經》所言:「織女三星, 在天市東端, 天女主瓜果絲帛。」

牽牛星和織女星

「牽牛星」有兩個所指,其一是「牛宿」主體星官,其二是「河鼓」星官。《史記·天官書》記載:「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此處所說的「為犧牲」的「牽牛星」指的牛宿星官示意圖(上圖)中的「牛宿」星官的主體星官。《爾雅·釋天》又載:「北極謂之北辰, 何鼓謂之牽牛。」此處的「牽牛星」指的又是「牛宿」星官中的「河鼓」星官。

實際上,真正與「織女星」隔著銀河相望的是「河鼓」星官。

由上圖可見,「河鼓」星官由河鼓一、牛郎星(河鼓二)、河谷三構成,三顆星排列成一條直線,中間的一顆最為明亮,正如牛郎左右各擔一兒一女,因此「河鼓」星官也被稱為「扁擔星」。

「河鼓」三星即為「牽牛星」還可以從漢代的考古資料中找尋到許多例證。比如南陽白灘出土的漢畫像石上便有一幅牛郎織女圖。

牛郎織女圖拓本 (東漢 河南南陽出土)

畫像的中心為一昂首猛虎,其尾巴後有一高髻男子,右手揚鞭、左手牽牛,其上有三顆星排成一條直線,毫無疑問當是「河鼓」三星。

牛郎織女壁畫摹本(新莽 河南洛陽出土)

又如河南洛陽尹屯新莽壁畫墓中的墓室壁畫中所顯示的,畫面左邊一女子頭頂三星,正如「織女」星宮的形象。與之對應,右邊以男子牽引一牛,牛的背部上方有著三顆星,應當是「河鼓」三星(牽牛星)無疑。

至此,關於何為「牽牛星」「織女星」已經釐清了大概,但是七夕相會如若無橋何以渡過這迢迢星河?

雕漆牛郎織女紋盤(清 南京博物院藏)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故也。」南朝陸瑜《七夕》詩亦云:「河漢言清淺,相望恨煙宵。雲生劍氣沒,槎還客宿遙。月上仍為鏡,星連可作橋。唯當有今夕,一夜不迢迢。」

由上可知,牛郎織女相會則必須要通過由星星相連而成的「星橋(鵲橋)」了,而這座「星橋」便是前文所說「女宿」所轄的「天津星官」了。由「天津」此名也可得知,「津」者,古語中即為「渡口」的意思,比如由鎮江渡過長江,通往揚州的西津渡,即為此意。

天津星官

天津星官由九顆星組成,其中天津四最為明亮,橫跨銀河兩邊,正如連通迢迢星河兩岸的一座天橋。恰如《晉書·天文志》所載:「天津九星,橫河中,一曰天漢,一曰天江,主四瀆津梁,所以度神通四方也。一星不備,津關道不通。」正是有了這天津九星所連之「星橋」,牛郎織女才能在七夕順利相會。

說到天津星官,則不得不言及「夏季大三角」,這也是我們在夏天的夜晚,向著東南方找尋「牛郎星」「織女星」最鮮明的特徵

夏季大三角

仲夏的夜空,當你抬頭仰望星河,你會發現有三顆比較明亮的星星組成了一個「鐵三角」。它們便是天津星官最為閃耀的「天津四」、銀河左邊的河谷星官最為閃耀的「河鼓二」,以及織女星官最為閃耀的「織女一」。

夏季大三角(動脈影 攝)

由上可見,「牛郎織女」的故事其實是古人夜觀星象,並且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加工描繪出的一個理想的愛情故事,體現了古人對愛情的獨特感悟與深邃理解,它反映了古人追求真摯愛情、反抗人生苦難,力圖駕馭自我人生、抗擊命運不公的積極態度。

愛是一個人最基本的需求,純潔如水晶般的愛情不應為其他力量所左右。今夕何夕,今夕七夕。願愛你不再是孤單心事,而是兩個人之間的琴瑟和鳴

讀完文章的你能否找出牽牛星、織女星呢?

今夜的你,將和誰一起遙望這璀璨星河呢?

參考文獻:

王煜:《漢代牽牛、織女圖像研究》,《考古》2016年第5期;

趙逵夫:《論牛女傳說在古代詩歌中的反映》,《文史哲》2018年第4期;

鄭先興:《漢畫牛郎織女神話的原型分析》,《古代文明》2007年第4期;

趙穎:《牛郎織女神話傳說的流變及其現實意義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牛郎織女
    丨本文章由角落裡的玫瑰花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要說起來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的話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的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的民間傳說故事是構成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這四個愛情傳說,也從側面反應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作為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 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與七夕節有何淵源?都有哪些原型?廁神戚夫人
    導語: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與七夕節有何淵源?都有哪些原型?廁神戚夫人,鄭交甫會江妃。七夕節被看作是本土的情人節,到了七夕節不能不說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那麼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怎麼與七夕節銜接起來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什麼會這麼深入人心呢?
  • 牛郎織女的星月神話是怎麼來的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這個故事又與「七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今年的「七夕」來臨之際,我們不妨細細梳理牛郎織女故事的來龍去脈。
  • 牛郎織女說南陽話?中國「四大愛情傳說」竟然都源自河南!
    牛郎織女說南陽話?中國「四大愛情傳說」竟然都源自河南!「七夕」情人節,目測又有一大波單身汪被虐哭,唉,誰讓咱們的老祖宗流傳下來這麼個跟愛情有關的節日呢。可是你知道嗎?包括牛郎織女在內的民間四大愛情傳說,均起源於河南,河南也因此被稱為「中華愛情文化之源」。
  • 淺析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孕育、形成與早期分化
    朱熹《詩集傳》云: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朱熹.《詩集傳》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在秦風中獨具一格,因為其並非寫實之作,而是有自古相傳的優美的神話傳說為背景,為本事。詩中表現詩人所求,也是神女,是同秦人早期居地中漢水有關的一個神女,但卻不是鄭交甫所遇漢上遊女。
  • 今天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形成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的演變流逝,七夕節現已成為中國的情人節。不過那時候的七夕,是祭祀牽牛星、織女星,並無後面我們所說的愛情故事。直到漢代,其愛情故事的細節才與牛郎織女的故事聯繫起來,並且正式成為屬於婦女的節日。如東漢應劭撰的《風俗通》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僑。」又如《西京雜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也就是說到這個時候,七夕故事已經有了雛形。
  • 七夕節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永流傳
    七夕節乞巧,這個節日源於漢代,沿襲至今就成了我國傳統的情人節,關於七夕還有很多浪漫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吧。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
    牛郎織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在灃東新城鬥門當地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關中、陝西及國內的多個地區和民族,在全球華人中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影響廣泛的七夕節、乞巧節等中國傳統節令活動。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了韓國、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
  • 七夕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星宿崇拜衍化成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傳很早以前,西河有個小夥子叫牛郎,年幼時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只好投籬寄宿在哥嫂家裡。久而久之,她厭倦了天宮中枯燥乏味的生活,就獨自一人偷偷地下凡來到人間,和西河西牛家莊年輕帥氣的牛郎一見鍾情,私定終生,並且嫁給了他,過上男耕女織的民間生活。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天蠶分發左鄰右舍,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婚後不久,牛郎織女並育有一男一女,夫妻倆情深意重,一家人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 牛郎織女,一個美麗的傳說,忠貞的愛情故事
    它是民間傳說中的紡織女神,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和智慧的象徵。慈禧太后:冷酷無情,對血緣和專制漠不關心。老牛:忠誠和理解。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源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名字。傳說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每天編織彩霞到天上。她討厭這種生活,所以她偷了凡間的東西,未經允許就嫁給了河西的牛郎。這件事激怒了天地皇帝,把織女帶回天宮,命令他們分開。
  •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日前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長安區鬥門。牛郎織女本是銀河系的兩顆星辰,到西漢時逐漸演變為神話傳說。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唐德宗貞元14年,長安鬥門群眾修「石婆廟」供奉織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吸引八方民眾前來祭祀,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據《漢書?
  • 牛郎織女傳說溯源
    隨後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和織女隔昆明池相望的這對石像,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當地老百姓稱這對石像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文物。
  •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是神話故事牛郎織女的故鄉,是中國愛情文化的發源地。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其實最初源於原始信仰中的星辰崇拜,是星宿的神化與人格化。    牛女故事,有人認為「產生可能在西漢,但完成卻是在漢末魏晉之間」;不少人認為,牛女故事最早也就是上溯至《詩經》時代。但我覺得,牛郎織女的神話起源很古很古,是一則原始神話。其創始年代應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那時正是中國原始氏族社會的母權制時期。
  •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50字100字 七夕節傳說故事簡短點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50字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節的來歷由來100字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
  • 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的傳說是什麼樣的?遠比古籍中收錄的內容精彩
    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七夕節」。因為這個節日的參與者主要是女性,而且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又稱這個節日為「乞巧節」「女兒節」「少女節」或「巧節會」。七夕節,因為有了「牛郎織女」的傳說,平添了許多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不過,七夕節的形成也不全都是受神話故事的影響。其實,它還有很多傳說以外的因素。
  • 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溯源
    七夕牛郎織女悽美愛情故事傳說的起源文:枯木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等,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節日由於地球旋轉的緣故,在夏、秋季的上半夜,牛郎星和織女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比較容易用肉眼看到,因而古人便附會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故事。事實上牛郎星和織女星相距16.4光年,是不可能「相會」的,然而古人的想像力豐富,不斷充實故事內容,逐漸牛郎和織女便成了神話傳說,並演繹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 七夕節,你知道牛郎織女星來歷?其愛情故事如何演繹,董永故事
    七夕節,你知道牛郎織女星來歷?牛郎織女故事如何演繹的?牛郎織女與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稱為我國四大愛情故事,那你知道牛郎織女故事起源於何時呢?《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淮南子》記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風俗通義》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梁以渡織女故也」由此可知,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有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情況
  • 「牛郎織女傳說」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鄭州5月15日專電(記者李麗靜)繼「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也將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河南省南陽市文化局介紹,「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傳說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 從星星傳說到人間傳奇——牛郎織女故事流變概說
    當然在《大東》中這還是兩顆毫無關聯的「孤星」,他們是先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存在著的。後來,在人類非凡的想像力作用下,兩顆星才有了「故事」。>與孟姜女、白蛇等傳說不同,除了作為詩歌典故的牛女大量出現在歷代詩歌中外,作為故事的牛郎織女從未在唐宋傳奇話本和明清小說中出現,他們只在民間的口口相傳中不斷發展與豐富。
  •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山東沂源演繹「東方情人節」
    圖為牛郎織女傳說年畫。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沂源8月16日電 (郝學娟)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這段唯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山東沂源沂河畔。8月16日,2萬餘名遊客來到沂源縣牛郎織女景區,共度第十一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