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你知道牛郎織女星來歷?牛郎織女故事如何演繹的?牛郎織女與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稱為我國四大愛情故事,那你知道牛郎織女故事起源於何時呢?
有關牽牛織女最早的記載,是《詩經·大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由此可以看出牽牛、織女只是兩個星的名字,此時還看不出來牛郎織女的人物關係和故事情節。
《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淮南子》記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風俗通義》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梁以渡織女故也」
由此可知,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有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情況,後來在漢代又加入了烏鵲搭橋以渡牽牛、織女的情節。而《荊楚歲時記》中則說「牽牛娶織女,天帝兩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牛郎因為借錢結婚,無力償還債務而被天帝強行分開,這似乎在說牛郎織女分離的原因,但實際上是反應了漢朝以來娶親聘禮很重的習俗,才有了這樣說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牛郎織女在文人的作品中多次出現,大多數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感情,例如曹植的「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曹丕「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蔡邕「悲彼牛女,隔於河維」都提到這個故事。
《荊楚歲時記》「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使一年一度相會」
由以上資料可知,這一時期,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封建文人為了自己的利益,迎合統治者,把天帝美化成一個公正的家長,而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情節也改編了,將織女寫成一個唯命是從,婚後懶惰廢織的子女。這一時期,在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分化出宣揚「孝」的思想「董永」的故事。在董永故事中,天帝為了救助人間的一個孝子,竟然讓自己的女兒從天庭嫁到凡間與凡人董永結婚的故事。這個時期牛郎織女與董永的故事無論在故事情節和主題上都有很多相似之處,都表現出了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以及對「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生活的嚮往。
在唐朝時,以牛郎織女為題材的詩文大量出現,杜甫在詩講述牛郎與織女受王母娘娘的阻撓而分離,只能隔河相望,表示對牛女的深刻同情,此外,孟郊、宋之問、李白、元稹、孟浩然等都作過歌詠牛郎織女的詩,大都對她們的愛情遭遇表示同情。唐朝的開放的社會風氣,以及女子地位的提高,這個時期牛郎織女的題材,大多都表示這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執著和嚮往。
宋朝,宋代的社會精神不同於以往時代,將唐代崇尚道家思想改變被重視理學,在文學作品中也有反映,「巧拙天所賦,乞憐真可嗤」,「性與是身俱,巧拙有常度,」巧和拙都是天生的,何必白白浪費精力去乞巧呢?乞巧拒拙在理學上認為是違背天理的,是不可取的做法。
理學的即存天理,滅人慾,對女性做出了各種倫理道德上的限制,女性地位低下,不主張女性主動出擊,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就是強調讓女子消極等待。
到了元明清時期,牛郎織女愛情古代被演繹成各種版本,深深地扎入人心,以至於多個少數民族都有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他們在牛郎織女傳說中添加了許多符合自己民族特色的元素和情節,例如兄弟分家情節,動物報恩情節以及丈母娘考驗女婿等情節。
參考文獻:《荊楚歲時記》、《史記》、《詩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