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的傳說,到日本卻成了勵志故事?中日七夕節大有不同

2021-01-08 文藏

七夕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在日本,也有七夕這個節日。同樣是七夕,中日兩國的傳說與習俗卻並不相同。具體有哪些不同呢?本文將為你詳細分析。

明 灑線繡牛郎織女圖經皮 故宮博物院藏

明 紅紗地灑線繡鵲橋補子 北京藝術博物館藏

首先從神話傳說開始。中國的七夕傳說是牛郎織女,這個故事是中國人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完善的,西周時期的《詩經·小雅·大東》中已經出現了銀河,而在戰國時期的《夏小正》和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發現的竹簡中則已經出現了牛郎與織女相愛並結為夫妻,卻因為銀河的阻隔而不能相見,隨後漢朝又增加了鵲橋,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才將這個故事的情節逐漸形成。

清 姚文瀚《七夕圖軸》中祭拜牛女二星
清 費丹旭 《七夕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而在日本,日本的七夕傳說則是由牛郎織女的傳說與日本本土信仰相結合而形成的。在日本的飛鳥時代,從朝鮮半島來到日本的文人與工匠也帶來了中國的民間傳說。來自中國的七夕傳說又與日本本土的棚機津女信仰相互融合,並形成了日本本國的七夕傳說:傳說負責織布的織女與負責放牛的牛郎相愛,兩人成婚後逐漸疏於工作,導致牛郎養的牛生病,而天上的神仙也由於織女的偷懶而沒有衣服可以穿,因此神明才將兩人分開,只允許他們在七夕當天見面。

五世紀 朝鮮德興裡古墓壁畫中所繪的牛郎織女

五世紀 朝鮮德興裡古墓壁畫中所繪的牛郎織女 線描圖

明明是相似的情節,相似的人物,為什麼日本的七夕傳說就成了鼓勵人們好好工作的勵志故事呢?這畫風差距有點大啊……

再說說中日兩國的習俗。中國的七夕習俗是在七夕當夜,人們走出家門一起去看牛郎織女在銀河上相會。除了觀察星辰之外,七夕節也有乞巧之意。漢朝的「穿七孔針」開啟了乞巧習俗的開端,此後又發展出了浮針乞巧、蛛網乞巧、祭拜乞巧、種生乞巧和觀雲乞巧等新的乞巧習俗。

清 任頤 《乞巧圖》 故宮博物院藏

陳枚 《月曼清遊圖》 (第七開)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另外,由於織女也被人們也被人們看作是七夕節也有祈求富貴、長壽、豐收乃至求子的習俗,例如用瓜果酬謝織女,以祈求來年豐收。同時也因為牛郎與織女對愛情的堅貞,所以這一天人們也會祈求美好愛情。文人們也會藉助天上的牛郎織女,來感慨人間的悲歡離合,最典型的莫過於白居易在《長恨歌》的那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句詩歌隨著七夕的故事一起流芳千古,成為人們心中的經典之作。

清 紫檀木邊繡七夕圖袁瑛畫山水圖圍屏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緙絲七夕圖鏡心 故宮博物院藏

在日本,在農曆的七月初七這天會舉辦一場名為「七夕祭」的慶祝活動,在活動中人們會在自家的庭院裡擺放上各類貢品,並在竹枝上懸掛早已寫好祝福的五彩紙條,以祈求女孩子們能心靈手巧。聽上去是不是和中國的習俗很接近?但日本也有自身獨特的七夕習俗,例如在七夕當晚人們會將祈願用的五彩枝條放入河流或大海中,讓它們順流飄走,並在河流上放置河燈、流偶人等。有些地方則會在七夕當天進行七次沐浴。相傳這樣可以延年益壽。這些日本獨有的七夕習俗,都是建立在日本人所信奉的傳統信仰之上。

日本浮世繪之「稚遊五節句之內七夕」 早稻田大學坪內紀念演劇博物館藏

雖然中國與日本的七夕節在傳說與習俗上有不少相似之處,但由於中國與日本的傳統文化信仰上的差距,兩者之間依然存在著不小的差異。但不管是哪一種傳說和習俗,七夕這個節日都寄託著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念想。

相關焦點

  • 七夕節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永流傳
    七夕節乞巧,這個節日源於漢代,沿襲至今就成了我國傳統的情人節,關於七夕還有很多浪漫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吧。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 七夕的由來來歷起源 七夕節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簡短50字100字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 今天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形成的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又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所以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
  • 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與七夕節有何淵源?都有哪些原型?廁神戚夫人
    導語:牛郎織女愛情故事與七夕節有何淵源?都有哪些原型?廁神戚夫人,鄭交甫會江妃。七夕節被看作是本土的情人節,到了七夕節不能不說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那麼牛郎與織女的愛情故事到底是怎麼與七夕節銜接起來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為什麼會這麼深入人心呢?
  • 說說七夕的小故事
    甚至流傳到日本,亦是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惟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把七夕節改為陽曆的7月7日。 目前七夕在中國、臺灣等地區被商人炒作為情人節,但實際上七夕主軸是乞巧,在傳統習俗中並無情人節的含意。 名稱由來
  • 今天七夕 你所不知道的牛郎織女傳說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在童年時期的某一個七夕之夜,都有偎依在母親(或祖母、或外婆)的身邊,聽講牛郎織女傳說的美好記憶。聽完故事,常常還會在大人的指點下,仰望滿天繁星,尋找銀河邊那顆最明亮的織女星,以及銀河東邊與織女星隔河相望的牽牛星。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有了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詩經·小雅》中的《大東》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 「七夕節」你不知道的故事傳說
    鵲橋仙這首詞,上闕寫的牛郎織女聚會,下闕寫的兩人分離。最後一句將兩人愛情的長久,並不局限於朝朝暮暮,可以說是化腐朽為神奇,尤其是後來有節目將這首詞譜曲後演唱出來更讓人覺得情深意切。但是你知道七夕中都有哪些動人的故事傳說呢?牛郎織女孤兒牛郎和哥哥嫂嫂生活在一起,經常被嫂子虐待,分家後只分得一頭很有靈性的老黃牛相依為命。
  • 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溯源
    七夕牛郎織女悽美愛情故事傳說的起源文:枯木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等,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節日由於地球旋轉的緣故,在夏、秋季的上半夜,牛郎星和織女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比較容易用肉眼看到,因而古人便附會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故事。事實上牛郎星和織女星相距16.4光年,是不可能「相會」的,然而古人的想像力豐富,不斷充實故事內容,逐漸牛郎和織女便成了神話傳說,並演繹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20字50字100字 七夕節傳說故事簡短點
    七夕節的來歷由來50字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乞巧節、雙七、七姐誕等,是一個以「牛郎織女」民間傳說為載體,以愛情為主題,以女性為主體的綜合性節日。七夕節的來歷由來100字  七夕節的來歷與民間流傳的牛郎與織女的故事有關,它最早的淵源可能在春秋戰國時期,如《詩經·大東》
  • 「七夕節」的主人公牛郎織女到底是個怎樣的傳說?
    「七夕節」在中國也算是個不大不小的節日,喜歡這個節日的大多是情侶,夫妻。有關「七夕節」的傳說,最能讓人信服的主人公就是「牛郎織女」了。最早把牛郎織女說成是夫婦的是在《洛神賦》中,書中還說了牛郎織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一次。不過,人們還是有疑問的,為什麼牛郎織女是夫婦,卻只能每年相見一次呢?傳說之一早先,織女和牽牛隻是宇宙中距離較近的兩顆星宿。
  • 「牛郎織女」和「董永七仙女」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傳說故事
    小時候就一直聽老人講農曆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容易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和「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相混淆。很多人會說七夕到了,董永和七仙女又要相會了,但是其實這並不正確。「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織女」完全是兩個故事,他們的故事起源和情節都不同,只是都是仙女愛上凡人男子的美好傳說,所以人們容易搞混。牛郎織女的傳說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叫牛郎的男子,家裡條件不好,隨哥哥嫂子一起生活,但是哥嫂對他並不好。牛郎就和家裡的一頭老黃牛感情深厚,沒人的時候就和老黃牛說心裡話,而老牛似乎也能聽懂牛郎所說的話。
  • 七夕的故事或傳說簡短100字 七夕節由來10字20字30字
    七夕的故事或傳說簡短100字  七夕故事版本一(100字版本)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來源於牛郎織女天河配的神話故事。牛郎和織女,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七夕故事版本二(牛郎織女傳說詳細版)  相傳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頭老牛相伴。
  • 牛郎織女的故事是怎麼來的?七夕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小雅·大東》裡有這麼一段: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在這短短幾行詩句中,後世「七夕」故事的幾大元素:織女、牽牛和銀河,悉數登場,但彼此之間還並沒什麼關係。牛郎和織女之間的婚姻,那是後來的事。
  • 不必慶祝七夕,牛郎織女不會團聚的
    這時牛郎織女才開始有了人格。 牛郎織女的傳說在流傳過程中遇到了另外一個民間故事——董永傳說,於是牛郎這個人物漸漸跟董永合為了一體。 從事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的於長敏教授分析道:「文學家從牛女兩星座聯想到一對戀人,又從天上聯想到人間。
  • 七夕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來源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
    七夕節,又名七巧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星宿崇拜衍化成神話,傳說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相傳很早以前,西河有個小夥子叫牛郎,年幼時父母雙亡,孤身一人無依無靠,只好投籬寄宿在哥嫂家裡。然而,兄嫂卻是個歹毒刻薄的女人,經常虐待他,牛郎很是無奈,只好過著有上餐無下餐,忍氣吞聲的生活。有一年秋天,兄嫂叫牛郎趕著九頭牛上山,並且要求他必須等待有十頭牛的時候才能回家。如此刁鑽的要求,牛郎很是受氣,沒辦法只好趕著牛上山,獨自一人坐在山坡上傷心流淚。此時,正好有位白髮蒼蒼的老翁路過此地見狀,於是迎上前去問了牛郎為何傷心落淚。
  • 七夕節的來歷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會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發源於中國,是傳統民間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在農曆七月初七慶祝,來自於牛郎與織女的傳說。七夕節這一天,中國少女主要活動有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供奉「磨喝樂」、拜織女、拜魁星 、曬書·曬衣、賀牛生日。
  • 從周代到民國,坐看牽牛織女星,臺灣日據時期的七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七夕已經成為普遍的節日,婦女會在這一天夜晚,向織女星乞求「智巧",希望除祈求縫紉法高超外,也希望像織女般聰明能幹。隋唐時的七夕習俗基本與魏晉相同,但其規模可說是遠遠超過以往,翻開《全唐詩》吟詠七夕的詩句就有近千首,如詩人崔顥《七夕》:「長安城中日如練,家家此夜執針線。仙裙玉佩空自如,天上人間不相見。"。
  • 七夕節,你知道牛郎織女星來歷?其愛情故事如何演繹,董永故事
    七夕節,你知道牛郎織女星來歷?牛郎織女故事如何演繹的?牛郎織女與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被稱為我國四大愛情故事,那你知道牛郎織女故事起源於何時呢?《睡虎地秦墓竹簡》記載「牽牛以取織女而不果,不出三歲,棄若亡」《淮南子》記載「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風俗通義》記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梁以渡織女故也」由此可知,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有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情況
  •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與流布
    幾乎每一個中國人,在童年時期的某一個七夕之夜,都有偎依在母親(或祖母、或外婆)的身邊,聽講牛郎織女傳說的美好記憶。聽完故事,常常還會在大人的指點下,仰望滿天繁星,尋找銀河邊那顆最明亮的織女星,以及銀河東邊與織女星隔河相望的牽牛星。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就已經有了牛郎織女傳說的雛形。《詩經·小雅》中的《大東》寫道:「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 七夕節的來歷和傳說故事介紹 牛郎織女是幾月幾日相會的日子?
    在說起七夕節的時候,人們可能不會覺得陌生,這個節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並且在這個節日當中也流傳著一些故事,那麼七夕歷史故事是什麼呢?關於七夕來歷典故是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