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源於漢代的長安。漢武帝為徵討西南諸國,在今天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一帶,地處灃河東岸的天然庫盆,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漢書·武帝紀》記載:﹝元狩三年春﹞「發謫吏穿昆明池」。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昆明池是在漢長安城開鑿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泊,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石像,星辰之名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
陝西扶風人,漢賦四大家之一班固的《西都賦》中有:「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另一位漢賦大家張衡在《西京賦》也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詩聖杜甫詩中也有:「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隨後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和織女隔昆明池相望的這對石像,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當地老百姓稱這對石像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文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牛郎和織女相會的傳說,又誕生了七夕節。《全後漢文》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之句。七夕又被人稱為了中國的「情人節」,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寫《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把個唐明皇和楊貴妃那點事,寫得上天入地,要死要活,惹得多少天下有情人,空灑淚水,但從此民間每逢農曆七月初七都會舉辦「鵲橋會」,「七夕節」在民間普遍流傳開了。七夕節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古俗在這天晚上,女孩子們要穿針乞巧,當然要到「石婆廟」乞巧,拜祭織女娘娘,並圍繞著廟裡的廟會,展銷自己女紅上刺繡、布藝、剪紙等針線、剪刀創作的作品。
出生於長安鬥門的唐代詩人柳宗元寫有一篇《乞巧文》,可能因為他從小就明白織女和牛郎兩星就在他的故園昆明池畔,他在《乞巧文》中說:「欽聖靈、仰光耀之日久矣。」意思是我敬重天帝孫女織女你的聖靈、仰慕你的光耀已經很久了。這個說明,柳宗元是在向昆明池畔的織女星乞巧呢!
宋代秦少遊的詞《鵲橋仙》云:「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才子如此悽情豔美之詞,自然起到推波助瀾之作用,使牛郎和織女鵲橋會故事,感天動地,成為中國民間愛情故事中不朽之篇章。
如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附近有遠近聞名的「石婆廟」,就是牛郎和織女傳說誕生地,位於西漢上林苑昆明池遺址。「石婆廟」大門兩邊的對聯寫有「金梭穿機杼巧織世上錦繡,銀河渡鵲橋締結人間情緣」。有意思的是2007年時石婆廟裡供奉的石婆像實際是石爺牛郎的像。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將錯就錯,把牛郎當織女供奉著,真正的織女石雕現在鬥門棉絨加工廠內,不知現在換了沒有。
據說石婆廟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在農曆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前後,活動一般持續三到五天。全國至今還保留著祭祀牛郎織女民俗活動的,可能就屬長安鬥門「石婆廟」了。值得慶賀的是2010年6月長安區鬥門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國內各地與香港、臺灣都發行了「牛郎織女傳說」郵票,可見在中國人心目中四大民間傳說故事,真正是影響深遠。
早在西鹹新區創立之前的2011年,昆明池遺址景區開始建設。該景區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一方面,保留昆明池、豐鎬二京遺址、周靈王臺、普賢寺、牛郎織女等歷史遺蹟。另一方面,按照規劃,昆明池文化生態景區中將圍繞「石婆」「石爺」,修建「鵲橋長廊」,連接昆明池東西兩岸,在昆明池周邊建設七夕文化園、七夕鵲橋公園、七夕文化展示中心,這些展示區域對七夕文化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西漢時的昆明池遺址最大水面面積曾經達到16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杭州西湖。經過幾年建設,昆明池遺址公園順利開門迎客,再現了歷史上的這一勝景,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旅遊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如今西鹹新區由西安市整體代管,這是促進西鹹一體化、建設大西安的戰略部署。地處西鹹新區美麗的昆明池,亦成為水潤西安的上善之地,誰個能不歡欣鼓舞呢?以此展望未來,西安的巨變,再次走向復興的輝煌,筆者猜想,這其中是否與美麗的「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呢?是否牛郎織女顯靈,引來天上銀河,才帶來如此祥瑞之運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