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傳說溯源

2021-01-18 中國經濟網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源於漢代的長安。漢武帝為徵討西南諸國,在今天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一帶,地處灃河東岸的天然庫盆,開鑿了用於訓練水軍的昆明池,《漢書·武帝紀》記載:﹝元狩三年春﹞「發謫吏穿昆明池」。元狩三年,即公元前120年,昆明池是在漢長安城開鑿的我國歷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泊,漢武帝把它比作天上的銀河。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石像,星辰之名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

  陝西扶風人,漢賦四大家之一班固的《西都賦》中有:「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另一位漢賦大家張衡在《西京賦》也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詩聖杜甫詩中也有:「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

  隨後就逐漸演繹出了牛郎織女的民間愛情故事。東漢時《古詩十九首》中有「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和織女隔昆明池相望的這對石像,取傳說中牛郎織女隔天河「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之意。當地老百姓稱這對石像為「石爺石婆像」。1956年,「石爺石婆像」被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文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牛郎和織女相會的傳說,又誕生了七夕節。《全後漢文》有:「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之句。七夕又被人稱為了中國的「情人節」,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白居易寫《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把個唐明皇和楊貴妃那點事,寫得上天入地,要死要活,惹得多少天下有情人,空灑淚水,但從此民間每逢農曆七月初七都會舉辦「鵲橋會」,「七夕節」在民間普遍流傳開了。七夕節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古俗在這天晚上,女孩子們要穿針乞巧,當然要到「石婆廟」乞巧,拜祭織女娘娘,並圍繞著廟裡的廟會,展銷自己女紅上刺繡、布藝、剪紙等針線、剪刀創作的作品。

  出生於長安鬥門的唐代詩人柳宗元寫有一篇《乞巧文》,可能因為他從小就明白織女和牛郎兩星就在他的故園昆明池畔,他在《乞巧文》中說:「欽聖靈、仰光耀之日久矣。」意思是我敬重天帝孫女織女你的聖靈、仰慕你的光耀已經很久了。這個說明,柳宗元是在向昆明池畔的織女星乞巧呢!

  宋代秦少遊的詞《鵲橋仙》云:「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河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才子如此悽情豔美之詞,自然起到推波助瀾之作用,使牛郎和織女鵲橋會故事,感天動地,成為中國民間愛情故事中不朽之篇章。

  如今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附近有遠近聞名的「石婆廟」,就是牛郎和織女傳說誕生地,位於西漢上林苑昆明池遺址。「石婆廟」大門兩邊的對聯寫有「金梭穿機杼巧織世上錦繡,銀河渡鵲橋締結人間情緣」。有意思的是2007年時石婆廟裡供奉的石婆像實際是石爺牛郎的像。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將錯就錯,把牛郎當織女供奉著,真正的織女石雕現在鬥門棉絨加工廠內,不知現在換了沒有。

  據說石婆廟每年有兩次大的廟會活動,在農曆正月十七和七月初七前後,活動一般持續三到五天。全國至今還保留著祭祀牛郎織女民俗活動的,可能就屬長安鬥門「石婆廟」了。值得慶賀的是2010年6月長安區鬥門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國內各地與香港、臺灣都發行了「牛郎織女傳說」郵票,可見在中國人心目中四大民間傳說故事,真正是影響深遠。

  早在西鹹新區創立之前的2011年,昆明池遺址景區開始建設。該景區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一方面,保留昆明池、豐鎬二京遺址、周靈王臺、普賢寺、牛郎織女等歷史遺蹟。另一方面,按照規劃,昆明池文化生態景區中將圍繞「石婆」「石爺」,修建「鵲橋長廊」,連接昆明池東西兩岸,在昆明池周邊建設七夕文化園、七夕鵲橋公園、七夕文化展示中心,這些展示區域對七夕文化的傳播起到重要作用。西漢時的昆明池遺址最大水面面積曾經達到16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杭州西湖。經過幾年建設,昆明池遺址公園順利開門迎客,再現了歷史上的這一勝景,為市民和遊客提供了一個旅遊休閒娛樂的好去處。

  如今西鹹新區由西安市整體代管,這是促進西鹹一體化、建設大西安的戰略部署。地處西鹹新區美麗的昆明池,亦成為水潤西安的上善之地,誰個能不歡欣鼓舞呢?以此展望未來,西安的巨變,再次走向復興的輝煌,筆者猜想,這其中是否與美麗的「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呢?是否牛郎織女顯靈,引來天上銀河,才帶來如此祥瑞之運呢?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林秀敏 )

相關焦點

  • 七夕和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溯源
    七夕牛郎織女悽美愛情故事傳說的起源文:枯木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巧節、女兒節、雙七、巧夕等,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節日由於地球旋轉的緣故,在夏、秋季的上半夜,牛郎星和織女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較高,比較容易用肉眼看到,因而古人便附會牛郎織女一年一會的故事。事實上牛郎星和織女星相距16.4光年,是不可能「相會」的,然而古人的想像力豐富,不斷充實故事內容,逐漸牛郎和織女便成了神話傳說,並演繹了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已於近日公布,來自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民間文學——牛郎織女傳說入選該名單。牛郎織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在灃東新城鬥門當地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關中、陝西及國內的多個地區和民族,在全球華人中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影響廣泛的七夕節、乞巧節等中國傳統節令活動。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了韓國、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
  • 七夕節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傳說永流傳
    七夕節乞巧,這個節日源於漢代,沿襲至今就成了我國傳統的情人節,關於七夕還有很多浪漫的傳說,牛郎織女的故事你一定聽說過吧。   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這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成為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
  •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2010-08-12 11:24:00    作者:徐傳武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 「牛郎織女傳說」將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新華網鄭州5月15日專電(記者李麗靜)繼「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白蛇傳」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牛郎織女傳說」也將申報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河南省南陽市文化局介紹,「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傳說故事被稱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
  •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地山東沂源演繹「東方情人節」
    圖為牛郎織女傳說年畫。 郝學娟 攝中新網山東沂源8月16日電 (郝學娟)牛郎織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相傳這段唯美的愛情故事發生在山東沂源沂河畔。8月16日,2萬餘名遊客來到沂源縣牛郎織女景區,共度第十一屆中國(沂源)七夕情侶節。
  • 「七夕節」的主人公牛郎織女到底是個怎樣的傳說?
    有關「七夕節」的傳說,最能讓人信服的主人公就是「牛郎織女」了。最早把牛郎織女說成是夫婦的是在《洛神賦》中,書中還說了牛郎織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初七相會一次。不過,人們還是有疑問的,為什麼牛郎織女是夫婦,卻只能每年相見一次呢?
  • 淺析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孕育、形成與早期分化
    前言:「牛郎織女」是中國文學和文化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傳說故事。在全面搜集有關「牛郎織女」傳說的材料的基礎上加以考查分析,覺得這個傳說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其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深深地紮根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反映了先民對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讚揚。
  • 尋找牛郎織女的傳說
    景區最高峰天河梁,傳說為天河上的一座橋,天河山由此而得名。天河山一帶還廣泛流傳著牛郎織女的傳說,據專家考證,這裡就是牛郎織女故事的原生地。天河山又叫做「中國愛情山」。□本報記者 王萍第一次踏上這塊風光旖旎的土地,你很快就會被它應接不暇的勝景深深陶醉,時而恍如置身塞北,時而恍如魂遊江南。
  • 今天七夕 你所不知道的牛郎織女傳說
    生於天地之間,浩瀚的星空、蒼莽的大地帶給人類無盡遐想,自古至今產生了數不清的天、地、人的動人故事,牛郎織女傳說作為這類故事的代表,流傳在華夏大地、播布於漢字文化圈中,歷久彌新。遙看牽牛織女星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遙望星空展開想像的結果。「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與流布
    生於天地之間,浩瀚的星空、蒼莽的大地帶給人類無盡遐想,自古至今產生了數不清的天、地、人的動人故事,牛郎織女傳說作為這類故事的代表,流傳在華夏大地、播布於漢字文化圈中,歷久彌新。  遙看牽牛織女星  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遙望星空展開想像的結果。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牛郎織女
    丨本文章由角落裡的玫瑰花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要說起來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的話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的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的民間傳說故事是構成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這四個愛情傳說,也從側面反應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作為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怎麼來的?
    關於牛郎織女的天文星空區域對應地上地域分野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代文獻——《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在東漢時,牛郎織女星在人們的描述中變成了正式的夫妻(參見古詩十九首之一「迢迢牽牛星」),七夕和烏鵲搭橋的傳說也開始出現。應劭《風俗通》逸文稱:「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 「牛郎織女」和「董永七仙女」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傳說故事
    小時候就一直聽老人講農曆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容易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和「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相混淆。很多人會說七夕到了,董永和七仙女又要相會了,但是其實這並不正確。「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織女」完全是兩個故事,他們的故事起源和情節都不同,只是都是仙女愛上凡人男子的美好傳說,所以人們容易搞混。牛郎織女的傳說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叫牛郎的男子,家裡條件不好,隨哥哥嫂子一起生活,但是哥嫂對他並不好。牛郎就和家裡的一頭老黃牛感情深厚,沒人的時候就和老黃牛說心裡話,而老牛似乎也能聽懂牛郎所說的話。
  • 牛郎織女,一個美麗的傳說,忠貞的愛情故事
    它是民間傳說中的紡織女神,是古代勞動婦女勤勞和智慧的象徵。慈禧太后:冷酷無情,對血緣和專制漠不關心。老牛:忠誠和理解。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源於牛郎星和織女星的名字。傳說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每天編織彩霞到天上。她討厭這種生活,所以她偷了凡間的東西,未經允許就嫁給了河西的牛郎。這件事激怒了天地皇帝,把織女帶回天宮,命令他們分開。
  • 「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牛郎織女傳說的民間傳承人解明泉接受記者採訪  如今,「牛郎織女傳說」已被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沂源縣也被中國民俗學會授予「中國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傳說之鄉」稱號。面對紛爭,沂源將進一步挖掘「牛郎織女傳說」文化內涵,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打造全國獨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西安長安鬥門「牛郎織女傳說」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中廣網北京6月8日消息 西安市長安區鬥門街辦的「牛郎織女傳說」項目,日前入選文化部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牛郎織女傳說,發源於長安區鬥門。牛郎織女本是銀河系的兩顆星辰,到西漢時逐漸演變為神話傳說。經過千百年流傳,形成了一個婦孺皆知、優美動人的民間故事,從而躋身於中國古代「四大愛情傳說」之列,在中華大地廣為流傳。唐德宗貞元14年,長安鬥門群眾修「石婆廟」供奉織女,千百年來,香火不斷,吸引八方民眾前來祭祀,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據《漢書?
  • 《牛郎織女》的傳說隱藏著一個一萬多年前的天文秘密
    牛郎織女是非常有名的一個中國民間傳說故事,是中國人民最早關於星的故事,它也是最神秘包含天文密碼最多的「故事」,這個故事的古怪之處是把牛郎星、織女星的位置關係與故事中的人物緊密聯繫在一起。幾乎所有古代記述牛郎織女傳說的文章,只要其中提到牛郎星、織女星方向,就一定會與現代的牛郎星織女星方向相反,南北朝時任昉的《述異記》裡有這麼一段:大河之東,有美女麗人,乃天帝之子,機杼女工,年年勞役,織成雲霧絹縑之衣,辛苦殊無歡悅,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憐其獨處,嫁與河西牽牛為妻,自此即廢織紝之功,貪歡不歸。帝怒,責歸河東,一年一度相會。」
  • 七夕葡萄架的傳說介紹 在這裡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了,這個節日在我國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和傳說也深受人們喜愛,就比如七夕和葡萄架總有著一些關聯。   關於七夕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牛郎放牛時遇見下凡的織女,相識相愛.牛郎和織女,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 牛郎織女說南陽話?中國「四大愛情傳說」竟然都源自河南!
    牛郎織女說南陽話?中國「四大愛情傳說」竟然都源自河南!「七夕」情人節,目測又有一大波單身汪被虐哭,唉,誰讓咱們的老祖宗流傳下來這麼個跟愛情有關的節日呢。可是你知道嗎?包括牛郎織女在內的民間四大愛情傳說,均起源於河南,河南也因此被稱為「中華愛情文化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