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演進史

2020-11-29 浙報融媒體

樂清日報8月26日「城事」版載,據統計,今年「七夕」當天共有182對新人註冊登記。

七夕臥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牛郎織女傳說是我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又被當作是中國的情人節。

相傳,每逢七月初七,人間的喜鵲就要飛上天去,在銀河搭起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此外,老人們經常說,七夕夜深人靜之時,人們還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聽到牛郎織女在天上的脈脈情話。

由此可見,七夕節並不全是情人繾綣的日子,也是古代的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因為此日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在這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本期的「國風堂」,我們來看一看有關七夕節的冷知識。

浪漫悽楚的傳說

「牛郎織女」的故事深入人心,不過這一浪漫故事也經歷了千百年來的演繹。

古人觀察天象,將牽牛星和織女星人格化而演繹成為一對夫妻。他們隔銀河相對,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會一次,是悲是喜,可想而知。

《詩經·小雅·大東》是一首怨刺周室的詩。餘冠英先生說:「詩人以周人的生活和東人對比,並歷舉天上星宿有空名無實用,見出不合理的事無處不存在。」其中舉了牛郎織女的例子:維天有漢,天上有條銀河,監(鑑)亦有光。照人有光無影。跂彼織女,織女分開兩腳,終日七襄,一天七次行進。雖則七襄,雖說七次行進,不成報章,織布不能成紋。睆彼牽牛,牽牛星兒閃亮,不以服箱,拉車可是不成。(餘冠英譯)

這是「牛郎織女」故事的雛形。長期以來,在民間流傳的過程,也是增飾、演繹和豐富的過程,這在袁珂編著的《中國神話傳說詞典》有過詳細的介紹。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大概與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有關聯。牛郎和織女,在我國很早就被稱為「雙星」。位於銀河西面由六顆星組成的牛宿星,分布形狀看上去很像一頭牛的輪廓。東面是織女星,在它的東南方還分布有像一把織布梭子形狀的四顆星。到每年農曆的七月初,兩星的距離在人們的視覺上最近。兩星相對,真的就像一對戀人含情脈脈,遙相凝望。這種美麗而神秘的天象,就激發了民間創作的想像,由此引發出了美麗的愛情故事。

從《詩經》中那種隱隱約約的表達方式開始,就構成了後世這一傳說的基礎。至《史記·天官書》中,便有了「織女,天女孫也」的說法。

可見最遲到漢朝,基於這一故事的節日,就已經具備了雛形。《淮南子·俶真訓》中記載:「若夫真人,則動溶於至虛,而遊於滅亡之野……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織女,天地之間何足以留其志!」

於是,在漢代的詩文中,就增加了故事的許多具體內容。東漢文學家班固的《西都賦》裡就有:「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其中,牛郎、織女於七夕相會的情節已清晰可見。至東漢,文學作品中又增加了對女主人公因被迫分離而造成的痛苦的描寫。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詩:「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三國時期的曹丕在《燕歌行》中也說:「星漢兩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都表明了他們是一對長期被天河所阻隔的戀人。

故事的最終完善,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如古本《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故事中織女的身份、牛郎和織女的關係,他們的結合、分離與最終的命運等要點都已經具備了。由於一代又一代民間創作者的不斷加工和改造,故事越來越完善,也越來越吸引人,流傳越來越廣,並逐漸變成了民間的一個隆重節日。這一故事也成了文學作品中用以詠嘆夫妻暌隔,或藉以表達男女相思﹑相愛之情的著名典故。

到了宋朝,可以說是很成熟了,詩人秦觀以七夕節為題材,創作的一首名為《鵲橋仙》的詞:「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鵲橋相會」的「鵲橋」,是由牛郎織女的悲劇所引發派生出來的。他們的愛情感動了喜鵲,喜鵲們在七夕之夜於銀河上搭橋,促成一對情人的相見。唐韓鄂《歲華紀麗》卷三引《風俗通》說:「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淮南子》也說:「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由此可知,早在漢代就有七夕鵲橋的說法。宋羅願《爾雅翼》卷一三說:「涉秋七日,(鵲)首無故皆髡。相傳以為是日河鼓(此指牽牛,即牛郎)與織女會於漢東,役烏鵲為梁以渡,故毛皆脫去。」數千年來,「牛郎織女」牽動著中國人的心。不僅是烏鵲搭橋磨去了它們頭上的羽毛,如果七夕之夜下雨,也一定是牛郎織女相見又分離落下的眼淚。正如民諺所說的:「七月七下雨,織女也可憐。」這是多麼樸素的同情心啊!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是美的,也是值得同情的。晚近發現的漢代畫像石刻畫,刻畫了牛郎織女的故事,正說明它在文化上的流傳與意義。至於天文學上的考證,當然應該弄清星座之間的相互關係。天文研究是一回事,神話故事(及其圖畫)則是另一回事。兩者常有一些出入,但不能混淆。當被依據的事實插上想像的翅膀,飛入藝術的境界,其情況也就不同了。

七夕不只情侶過

清人王士禎《香祖筆記》稱:「七夕之說,自三代以來,相沿舊矣。」我們雖無法肯定夏商周是否有此節日,但至少可以肯定秦漢時已有節日雛型。《西京雜記》云:「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俗。」

古人認為:「七月黍熟,七日為陽數。」(《太平御覽》卷三一引《風土記》)這天是一個吉慶的日子,因此有一些與農事相關的活動。秦漢以後,附會了許多道教的和文學的傳說,致使節日的風俗有了許多新的內容。

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言:「七月七日作面,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作幹糗,採葸耳,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

這是七夕較早的風俗。為什麼要祈請於河鼓織女呢?我們從《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日緯書》可得到解釋:「牽牛星,荊州呼為河鼓,主關梁;織女,主瓜果。」這說明人們是乞求神祇牽牛、織女保佑農作物豐收。古時許多地方也確實以此來佔卜糧食收穫的豐歉,如《萬曆慈利縣誌》卷六《風俗》就有「七夕以前佔天河,影沒三日而復見則谷賤,七日而復見則谷貴」的記載。

到了晉代,人們對牽牛、織女兩星的崇拜增加了新的成分,如《風土記》所述:「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云:見天漢中有奕奕白氣,或光耀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而陳願,乞富乞壽,無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

從南北朝開始,又發展為乞求智巧,如柳宗元《乞巧文》所描述:「天女之孫將嬪於河鼓,邀而祠者,幸而與之巧,驅去騫拙,手目開利,組紝縫製,將無滯於心焉。」

隨著一代又一代民間創作者的加工,織女、牽牛的故事越傳越廣,七夕也隨之成為一個隆重的節日。

不僅民間重視七夕,宮廷也同樣熱衷此道。據《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時,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達百尺,上面可以容納幾十人。七夕之夜,玄宗與楊貴妃在上面宴樂達旦。白居易的《長恨歌》描寫兩人七夕盟誓相愛「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在我國已經家喻戶曉。南唐後主李煜更別出心裁:「每七夕延巧,必命紅白羅百匹以豎為日宮天河之狀,一夕而罷乃收之。」

七夕的活動以女性最為活躍,風俗從形成到發展有一個過程,而且地區不同也略有差別,這裡略述具有普遍性的幾項。

乞巧,這是我國婦女美好心靈的生動寫照。傍晚,家家戶戶把庭院清掃得乾乾淨淨,婦女們當庭布筵,向織女星虔誠地跪拜,乞求織女保佑自己心靈手巧。

怎麼判定是否得巧呢?據《荊楚歲時記》言:「有喜子(蜘蛛)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也有的婦女捉來小蜘蛛放於盒內,次日清晨觀看結網情況,蛛絲越密得巧越多。

「對月穿針」是另一項扣人心弦的檢測方法,所穿之針用金、銀、銅等特製而成,有五孔針、七孔針、九孔針,將線飛速穿過者為得巧。這不僅要眼明手快,還須天公作美,正如唐代詩人祖詠《七夕》所描寫:「對月穿針易,臨風整線難,不知誰得巧,明旦試相看。」

有的地區則是端一盆水,放於太陽或月亮底下,投幾顆繡針在水裡,看針浮在水面時盆底的影子,如《帝京景物略》所載:「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

與之相聯繫,家家戶戶要做「乞巧果子」,原料為油、面、糖、蜜等,用爐烤或油炸。麥麵做的叫面巧,糯米麵做的叫粉巧,均是美味食品。有條件的人家還要搭「乞巧棚」。《歲時雜記》描述說:「七夕,以竹或木或麻?,編而為棚,剪五色彩為層樓,又為仙樓,刻牛女像及仙從等於上以乞巧,或只以一木剪紙為仙橋,於其中為牛女,仙從列兩旁焉。」

做「生花盆兒」,也是七夕的風俗之一。即用水浸發綠豆或豌豆,藥物學家李時珍曾譽之為菜中佳品。《歲時雜記》述其方法為:「前七夕十日,以水浸綠豆或豌豆,日一二回易水,芽漸長,至五六寸許,其苗能自立,則移自小盆中,至乞巧可尺許,謂之生花盆幾。」

另一項風俗為「種穀板」,兼有節日的情趣和乞求安居樂業的心願,《東京夢華錄》對此有生動描繪:「以小板上傅土,旋種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態,謂之谷板。」

七夕,也是文人雅士詠嘆織女、牽牛悲歡離合及節日風俗的大好時機,歷代留下的詩文多不勝舉。

列入教科書始末

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不過,這個故事中有一處非常猥瑣的情節:為獲得織女,在老牛的唆使下,牛郎跑去偷窺織女洗澡,偷走了她的衣裳。然後在織女洗完澡找不到衣服的時候跳出來搭訕,博得織女的好感,繼而結為婚姻。

現在看來,這個故事實在是太過狗血。正常的故事邏輯下,織女本該怒斥牛郎是個流氓才對。嚴汣霖在《「牛郎偷窺織女洗澡」根本不是古代神話》一文裡,追溯了牛郎如何淪為「偷窺狂」的來歷。

其實,這個情節並不是「古已有之」的東西。自秦漢而下的歷代牛郎織女故事中,都沒有這種猥瑣且弱智的橋段。

古人對牽牛星和織女星的觀察,是牛郎織女故事的起源。睡虎地秦墓竹簡中,已有「牽牛以取織女」的字樣。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裡,已出現了「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的情節。

牛郎織女形成較為完整的故事是在南朝。在殷芸的《小說》裡,織女是因為勤於紡織獲天帝獎賞,才嫁給牽牛的。二人後來被逼分離,只許一年一會,則是因為織女在婚後荒廢紡織,引起天帝震怒才導致一年一度相會的。

大略同期的《荊楚歲時記》裡,牽牛被迫與織女分開,則是因為他欠了天帝很多錢:「牽牛娶織女,取天帝兩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

到了唐代,傳奇流行,出現了織女無視牽牛,與人間才子夜夜相會的香豔故事。張薦的《靈怪錄》中有一篇《郭翰》,講的是織女見郭翰「姿容秀美」,於是從天而降,兩人直接「解衣共寢」。織女「夜夜皆來」,於是郭翰問她「牽牛何在?」織女答道:「陰陽變化,關渠何事!且河漢阻隔,無可復知,縱復知之,不足為慮。」——關他屁事,且隔著河呢,他不會知道,就是知道了,也無所謂。

當然,「織女與牛郎彼此相愛」仍是主流。一如宋人秦觀在《鵲橋仙》裡的詠嘆:「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明代時,出現了中篇小說《新刻全像牛郎織女傳》。書中說,牛郎放牧、織女紡織,二人相遇後互有好感。在月老等人的撮合下,天帝把織女嫁給了牛郎。二人成親後沉迷夫妻生活荒廢職責,天帝大怒,又把他們拆開,分散在天河兩端。最後,牛郎、織女向天帝上書認錯,獲允每年七夕相會一次。

以上種種版本,均沒有「老牛唆使牛郎、趁織女洗澡時偷走衣裳」這樣的情節。就嚴汣霖所見史料,這個猥瑣情節的普及,始於民國初年流行的京劇《天河配》。

該劇的大概情節是:商人張有才與兄弟傻三(也就是牛郎)同居,張妻嘎氏挑唆分居,牛郎只分得老牛一頭。老牛囑咐牛郎去碧蓮池,奪取織女之衣。牛郎來到碧蓮池,見仙女們在蓮池內沐浴,在水中舞姿翩翩。牛郎盜走織女的衣裳。織女追上,向牛郎索衣。牛郎要求與織女婚配。織女不願,牛郎再三要求,老牛又在旁極力強調二人緣分早已天定,織女無奈,只好應允。

這是一出典型的以調戲女性、對女性進行性騷擾為賣點的低俗劇。且看劇中「織女」的臺詞:

「嘟!你是何方男子,私自窺探人家婦女。將我的衣服搶去,是何道理?

你若執意不將衣服還我,我便回家告知父母,定不與你甘休。

既要成婚。也須要將衣服還我。

即便同行也要穿好衣服,像這樣赤身露體,豈不被人恥笑。」

如此著意渲染牛郎以衣服為砝碼、織女「赤身露體」向牛郎反覆索要衣服,自然是為了讓門票賣得更好。

據《中華畫報》1932年刊登署名「可泣」的文章《天河配之沿革》,《天河配》原本是崑曲中的節令劇目,「並不序老牛破車故事,頗為簡單」。劇名也不固定,有的叫《天河配》,有的叫《渡銀河》。民國三年(1914)北平第一舞臺成立後,王瑤卿「將原有之崑曲渡銀河,翻為亂撣,並將老牛破車故事序於前場,加添浴池,……遂在第一舞臺露演。……開演之日,第一舞臺觀眾滿坑滿谷……嗣後他園亦皆效仿。崑曲之渡銀河已無演者矣。蓋此出劇情本無可觀,只仗彩砌陪襯,與沐浴時露出人體美。」

增入窺探浴池偷織女衣服的情節後,新京劇《天河配》全面戰勝了舊崑曲《渡銀河》。王瑤卿火爆後的次年,梅蘭芳也演出該劇,其中有「浴舞一場,取法於西洋之蝴蝶舞」。稍後,又出現了二黃版的《天河配》和秦腔版的《天河配》,情節大體相同。

京劇《天河配》編出「老牛唆使牛郎、趁織女洗澡時偷走衣裳」這樣的情節,可能是受到了當時某些通俗小說的影響。比如,1910年上海大觀書局出版的小說《牛郎織女傳》裡,已有牛郎在天庭調戲織女而被貶下凡、後又趁織女洗澡而偷走其衣服藏起的情節。與之相較,《天河配》裡,牛郎不再是天神,被改編成了「商人張有才的兄弟傻三」,他對織女做出的種種猥瑣之事,多了老牛在背後唆使。

《天河配》裡的這種香豔情節,在民國的市井中流行了數十年——1951年,艾青在《人民日報》刊文批評「牛郎織女」題材的戲劇影片,還曾提到:「(這些戲劇影片)採取打諢湊趣的態度,迎合城市小市民的落後趣味,……還有色情臺詞,等等。聽說有的甚至放映仙女沐浴的電影……」

再然後,課文《牛郎織女》誕生了。

也就是說:「牛郎偷窺織女洗澡、偷走織女衣裳逼其成婚」這類猥瑣情節,直至民國,才因市場需要(或謂之惡趣味)在低俗小說和低俗京劇中出現,然後又因小說的流行和京劇的繁榮流傳開來。到了1950年代,教科書的編寫者不察,遂將這類情節當做「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神話」,寫進了語文教科書,成了幾代人共同的「文化記憶」。

本文寫作參考了張道一:《漢畫故事:刻在石頭上的記憶》(中華書局);陳虎:《天體趣談》(中華書局2010年版);莊俊華:《「七夕」風俗談》(《文史知識》1991年第8期)。

相關焦點

  • 牛郎織女:郭羨妮和溫兆倫當初《非愛不可》的曾經
    說到中國的古代愛情故事,頂頂有名的除了梁祝便是牛郎織女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讓七夕這個傳統節日更添了許多浪漫的色彩。這個神話故事也被人們演繹成了多部影視作品,提起這個,你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部影視作品呢?讓我們先來聽一段音樂。
  • 牛郎織女的沂源「傳」
    「天上銀河,地上沂河」,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集曲折離奇、纏綿悱惻於一體。小時候看嚴鳳英和黃宗毅主演的《牛郎織女》,自此這個傳說就在心中念念不忘,但那時不知道這個傳說從我們山東區域就能找到「根據」。本屆七夕情侶節暨「鵲橋會」舉辦期間,記者來到牛郎織女傳說之鄉——沂源縣燕崖鎮,現場體驗到這一傳說的魅力。
  • 天上的牛郎織女是怎麼來的?淺談中國古代的七夕鵲橋誕生與發展
    文|銘史小生(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轉發分享,抄襲、搬運必究)牛郎織女的傳說流傳至今,成為了堅貞愛情的象徵,而且這是由我們本土的文化發展而來的,早已深入人心。並且和牛郎織女相關的鵲橋,也在現實生活中引起了很多人的遐想,儘管這只是美好的神話,但卻承載著中國人對愛情的嚮往之情,那麼古人是如何看待牛郎織女的呢?鵲橋的來歷又是什麼?
  • 牛郎織女長什麼樣
    牛郎織女長什麼樣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17 星期五     每年農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傳說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
  • 「牛郎織女」天河遭驅逐
    「牛郎織女」天河遭驅逐  組織者稱是公益活動,保安認為擾亂公共秩序  七夕  本報訊(記者彭美 見習記者陳淑儀)牛郎織女把「鵲橋」搭到了天河城。昨日下午5時整,一名雙肩挑著一擔「兒女」的男子和身著古裝紗裙、年輕貌美的女子在天河城正門廣場相會。相見後,兩人掏出安全套吹起來,引路人圍觀。
  • 牛郎織女的發源地——天河山
    天河山大家可能沒聽說過,但是牛郎織女的故事大家肯定知道,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牛郎織女的發源地——天河山吧!山之美,在於巍峨聳立,峰巒疊嶂,重山復嶺;水之美,在于波光粼粼,碧波蕩漾,山清水秀。山頂上的瀑布一瀉千裡,衝刷著這美麗的山峰,衝刷成你愛的風景。
  • 牛郎織女傳說溯源
    為了上應天象,就在池的東西兩側分別立了牛郎和織女石像,星辰之名有了人形化的牛郎織女。  陝西扶風人,漢賦四大家之一班固的《西都賦》中有:「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另一位漢賦大家張衡在《西京賦》也有:「乃有昆明靈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樹以柳杞。豫章珍館,揭焉中峙。牽牛立其左,織女處其右,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檬汜。」
  • 故鄉的牛郎織女星
    在這個人世間,有多少人羨慕牛郎織女的鵲橋會;又有多少人嚮往牛郎織女的人間佳話。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牛郎織女傳說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已於近日公布,來自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的民間文學——牛郎織女傳說入選該名單。牛郎織女傳說牛郎織女傳說在灃東新城鬥門當地廣泛流傳,影響輻射到關中、陝西及國內的多個地區和民族,在全球華人中也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影響廣泛的七夕節、乞巧節等中國傳統節令活動。牛郎織女傳說也流傳到了韓國、日本、越南以及東南亞地區。
  •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2010-08-12 11:24:00    作者:徐傳武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
  • 牛郎織女的星月神話是怎麼來的
    牛郎織女故事是中國流傳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大民間傳說故事之一(其他三個分別為《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和《白蛇傳》),這個故事又與「七夕」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在今年的「七夕」來臨之際,我們不妨細細梳理牛郎織女故事的來龍去脈。
  • 牛郎織女有話說!
    和順縣歷史悠久,孕育了「牛郎織女」的傳說,2006年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2008年,「牛郎織女傳說」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和順縣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 七夕後的牛郎織女,又「異地」了?
    七夕結束,牛郎織女又要恢復「異地分居」了嗎?   還有網友戲稱,不知今年牛郎織女相見,有沒有測體溫、驗健康碼?   其實,牛郎和織女,人家今年嚴格地保持了「社交距離」——就跟千百年來一樣。而且,七夕過後的兩顆星星,壓根兒沒有漸行漸遠。不信?請您朝天上瞧。
  • 港版《牛郎織女》面目全非 溫兆倫郭羨妮假戲真做
    東方網8月18日消息:今晚(8月18日)北京三套將上演20集連續劇《牛郎織女》的第一集。但是,香港版《牛郎織女》卻把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改得面目全非,不僅增加了牛郎的「情敵」比幹,牛郎織女也不用「七夕鵲橋相會」,而是像安徒生童話中的王子和公主那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此外,劇中主演溫兆倫和郭羨妮也在拍攝該戲時假戲真做,成為戀人。
  • 牛郎織女 星漢迢迢
    牛郎織女的傳說是我國民間最美麗的愛情傳說之一。從天文學來看,農曆七月初七夜裡,是月亮接近銀河的時候,月亮的光輝照在銀河上,便出現了人們想像中的「鵲橋」。但是由於工業汙染、大氣混濁,如今城市的人們用肉眼已經不能清楚地在七夕夜空下看到美麗的牛郎星和織女星了。加之昨晚屬於多雲天氣,本市只有部分地段能夠觀測到這兩顆星。
  •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牛郎織女》電視劇
    七夕節存在與否,對我這樣的單身狗來說沒有什麼多大的意義,但是,說到七夕節,大家都會聯想到「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隨著影視劇的發展,以「牛郎織女」為原型的愛情故事有各個不同的版本,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年我們追過的「牛郎織女」電視劇。
  • 《牛郎織女》_娛樂_鳳凰網
    在創作神話劇《牛郎織女》時,何冀平將劇中的多條情感線作為整部劇下筆最重的地方,劇中涉有各種各樣的情,所有故事以情為主穿插,縱橫糾葛發展。【詳情】 看點五:《牛郎織女》為中國「七夕」樹標杆 當西方文化開始向東方文化致敬的時候,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有屬於中國人的情人節呢?
  • 後日可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
    七夕晚上,其中有一個室外活動,就是仰望星空,觀看牛郎織女星「鵲橋相會」。在大城市,也可用肉眼看到牛郎織女星。夜幕降臨觀賞牛郎織女星據廣州市五羊天象館介紹,今年8月25日,在廣州,18時51分日落,日落大約40分鐘後,就可目睹到牛郎織女星。
  • 亞洲其它國家牛郎織女故事的傳承和演變
    牛郎織女故事一經出世,就以不同的形式在日本、朝鮮、韓國、越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流傳。日本牛郎織女故事及七夕和歌日本的牛郎織女故事版本很多,但情節上都大同小異。從中可以看出,牛郎織女傳說在日本傳播廣泛,影響根深蒂固。王子與公主相戀的朝鮮牛郎織女傳說流傳到朝鮮的牛郎織女叫《牛郎織女星》。這則故事表現了一對恩愛夫妻的美滿婚姻遭到破壞的主題思與中國漢族地區的牛郎織女故事完全一致。但在故事發生地點、兩位主人公的身份、牛郎織女被銀河隔斷的原因等方面有許多變化。
  • 重溫經典,香港tvb版牛郎織女
    最近重溫了一部香港tvb經典古裝神話劇《牛郎織女》,雖然這部劇距離上映已經過去了17年,但看後也依然給人滿滿的感動。該劇是根據古代民間故事牛郎織女改編而成,講述了織女為尋「雲梭」下凡遇見牛郎後相愛的故事。該劇情節與黃梅戲版相比有較大變化,增加了一些喜劇色彩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