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作家」劉慶邦:《盲井》原著作者,四十年書寫煤礦

2021-01-17 中國新聞周刊

本刊記者/古欣

2012年,作家劉慶邦接到一個電話,是礦上的親戚打來的,那位親戚的兒子掐死了自己的親兒子。

原來,親戚的兒子在讀高中時,因為壓力精神失常,不能繼續讀書,親戚就給兒子娶了媳婦,結婚一段時間就抱了孫子。孫子出生後,家人的愛都轉移到孫子身上,再加上兒媳因為家裡沒答應買房要離家出走,兒子受到刺激,精神崩潰升級,一時失控把自己的兒子掐死了。

悲劇引發了創作的欲望。劉慶邦以此為原型,創作了長篇小說《家長》。小說裡的家長有個最普通的名字,母親叫王國慧。兒子也有個最普通的名字,叫何新成。這是一樁發生在普通家庭的日常悲劇。劉慶邦不怕讀者對號入座,相反,如果能從中有所反思,他歡迎每一個家長到小說裡找找自己的影子。

此前,劉慶邦一直專注於煤礦和農村題材,他擅長以緊湊的節奏和強烈的情節展開文化與社會批判,《家長》是劉慶邦再度涉獵城市題材的嘗試,此前他寫過一系列關於城市保姆的短篇。《家長》是他迄今篇幅最長的小說,圍繞著教育問題,農轉非、計劃生育、下海經商、「性解放」、教育產業化,曾經熟悉的社會潮流被一一呈現。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寫作,來承載歷史與時代,在社會性的背景下考察人性。

日常生活的燃料

劉慶邦一直關注教育問題。作為家長,他有一兒一女,如今兒女也做了家長。兒子小時候數學不好,劉慶邦付出了很多心血,也有很多體會。他的微信朋友圈從開通以後就很少發言,寥寥幾條分享,一半是關於家庭教育。

寫長篇,劉慶邦習慣先找到原型。他曾說過,「我寫長篇都是往後看,是一種回憶的狀態。有的時候,甚至得等小說中主要原型人物去世以後動手。蓋棺定論,對人能看得稍稍清楚,人物才能在腦子裡活起來。」起初他未考慮寫教育題材,直到親戚的那通電話,原型自己找上了門。

找到了原型的抓手,劉慶邦還需要從生活裡發掘更多的肌理。他回家探親時,找兩個當中學老師的侄子,聊老師和家長的一些交往,當代學校的狀況,同時他調動了自己當家長的親身體驗和生活積累。

一次劉慶邦參加家長會,老師點名批評他的兒子,平日性格溫和的他跟老師當場辯駁,「不能把什麼不好的事都推到成績不好的孩子身上。」 這件事他到現在印象還很深,其他家長都很吃驚,家長會上,家長一般都「很乖」。劉慶邦把這個場景寫到了小說裡。

對於應試教育,劉慶邦認為這和中國幾千年「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文化有關,人人雖然都覺得應試教育有問題,但每個家長、老師、學生其實都是應試教育的合謀。家長的焦慮是一方面,教育產業化也催生了不好的風氣,《家長》裡寫到一個老師,下海破產後,通過熟人介紹回去當老師,通過辦輔導班還債。

劉慶邦認為除了智力教育,應該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包括意志力教育。回憶起來,母親是他這方面最好的老師,母親雖然不識字,卻教會了他誠實和勤勞,他覺得,這兩個品德,夠他受用一生。

他自我評價是個「淚窩子淺」的人,情感脆弱,見不得人受苦。朋友徐迅記得一件事,劉慶邦在路上看見一頭騾子,心疼牲畜艱辛,竟上前跟騾子說話。作家中,劉慶邦喜歡沈從文,覺得沈從文的小說飽含感情,跟自己的心性相合。他認為,好小說情感要飽滿,但不是亂寫,「用思想整理過的感情,才是深刻的感情。」

《家長》寫得悠閒卻透著張力,日常生活的表面下藏著一股勁。雖寫王國慧撫育兒子何新成的故事,前面卻用了整整一章扯些閒篇。從王國慧的病,與母親、妯娌、村裡的傻女人的相處,幾個側面就把王國慧肯吃苦、愛要強的性情立住了。小說開篇還寫了王國慧平生最大的憾事,因為母親阻攔,她只上到初中就輟學了。遺憾和個性驅使著王國慧不斷向上,並把這種壓力轉嫁到後代身上,壓力在一個個事件中積累,最終釀成悲劇。

推著劉慶邦小說往前走的那股勁兒,按照作家王安憶在給學生上課時的說法,是一種「邏輯動力」。「情節按邏輯的動力向前推動。前一個邏輯推動後一個邏輯,一直把小說推向高潮。」不合邏輯的事兒他一般不寫。他喜歡曹雪芹,「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他的小說裡,人們的日常生活、情感方式、文化心理都有邏輯可循。

王安憶也打比方,莫言像道家,劉慶邦是儒家,前者把現實變形,扭曲,而劉慶邦的寫作,則一直穩穩地在倫理的運行中開展。正因如此,劉慶邦被人說「寫得老實」。

生活裡,劉慶邦給人的印象是認真、沉著、靠得住。徐迅是劉慶邦在中國煤礦作家協會的同事,兩人一起做評獎的工作,劉慶邦強調評獎的紀律,要大家注意保密。就連坐在一塊玩牌,劉慶邦看出他在玩鬧,也會輕言慢語地規勸,「打牌要認真,打牌都不認真怎麼行呢。」

除了「寫得老實」,他的小說還透著辛辣,劉慶邦的很多小說反思國民的劣根性。成為作家之前,他當了19年農民,又在礦上生活過九年,下過井、拉過煤,對底層民眾的甘苦、欲望、對社會迅速轉型時期劇烈的衝突非常熟稔。這些都是生活賦予他的寫作的饋贈。

到城裡去

劉慶邦出生於河南農村。他是67屆初中生,趕上「文革」學校停課,他跟著紅衛兵全國大串聯,跑遍了北京上海這些城市,心跑野了,不甘心待在農村,一直想擺脫農民身份。他跟開封下來的知青交談,心裡暗暗比較自己和別人誰看的小說多。城鄉意識衝突中,農民矛盾又複雜的身份自覺,在劉慶邦塑造的很多人物身上都有體現。

很多學生回鄉後就徹底成了農民,劉慶邦卻沒放棄讀寫。母親不識字,但很尊重他寫作,夜晚會把唯一一盞煤油燈讓給他。沒什麼書報借鑑,他從模仿縣裡廣播站播的批判稿起步,照葫蘆畫瓢,為了讓稿子順利被採用,特地在自己名字前強調「貧農社員」。

升學路泡湯後,想要從農村走出來很難,劉慶邦應徵當兵,可父親當過國民黨軍官,一政審就把他刷下來了。1970年煤礦招工,劉慶邦最早得到消息,買了一盒煙,給支書遞一支,給大隊長遞一支,跟他們說情,獲得了去新密煤礦的機會。

礦上成立宣傳隊,他是負責人,後來宣傳隊解散了,他不甘心重新當工人,總想找點額外的事幹,就開始寫小說。第一篇作品《棉紗白生生》寫煤礦上一個老礦工,「文革」期間刊物停辦,寫出來就壓箱底了,六年後才拿出來投稿。現在看來,劉慶邦覺得那篇小說寫得像好人好事,水平不高,好在「是從熟悉的生活開始寫,沒有胡編亂造,開始就有原型」。

在煤礦,劉慶邦吃上了商品糧,拿了工資,成了公家人,完成了從鄉下到城市的跨躍。他是當代中國社會迅速城市化與大遷徙中的一員。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遷徙規模與轉型速度,給每個人心靈造成衝擊,打上很深的烙印。

煤礦是城鄉結合部。劉慶邦解釋,煤礦多數是在山區或者離農村很近,地下挖煤,井上種莊稼。礦區裡面好像一個小社會。幼兒園、學校、商場,城市裡有的差不多煤礦裡邊都有。一個農民礦工到煤礦,千方百計想轉成正式工,一下子就從農民之身變成了工人之身,從農業戶口變成非農業戶口。

他以農村人去煤礦工作為背景,寫過很多主人公努力跨越城鄉、階層藩籬的故事。《紅煤》寫的是一個農村小夥從打工青年到不法煤窯主的進城奮鬥與變異史,而新作《家長》裡從農村進城的王國慧逼著兒子求學上進,也可以看成是農村女性在城市謀求出路的歷程。劉慶邦尊重他們的奮鬥精神,也通過他們,揭示了底層勞動者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承擔的心靈重負與沉痛代價。

1978年,劉慶邦調到北京一家煤礦工人雜誌當編輯,住在9平方米的小屋裡,在廚房的灶臺上寫作。為了擠出寫作的時間,他養成了早早入睡、早上四點起床寫作的習慣,寫完當天的內容再去上班。第一本長篇《斷層》就是這麼寫成的。為了鍛鍊自己寫作的意志力,他甚至會堅持在大年初一早上起來寫作。

如今,劉慶邦已經在北京生活四十年有餘,每年他還會回到老家和礦上轉轉,那裡有他的很多親戚和朋友。

四十年書寫煤礦

徐迅對劉慶邦的印象是很能喝酒,劉慶邦的酒量是在礦下鍛鍊出來的。礦下是男人的世界,礦工的生活貧乏又艱辛,談論女人和喝酒是為數不多的消遣。在井下,劉慶邦經歷過各種事故。一次本該他下礦,工友有事找他換班,結果那天下井的工友遇到瓦斯爆炸。所幸人救了回來。他在煤礦工作期間,最大的一次事故是因為煤層著火造成井下缺氧,八十個人就活活悶死了。一臺臺棺材擺在礦務局,不敢通知家屬,給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那段生活使劉慶邦對礦工產生了親密的、生死與共的感情,一說寫礦工,腦子裡立刻就有很多形象活躍起來。許多中國作家都曾寫過煤礦題材或是從煤礦走出來的,耳熟能詳的有寫《人民的名義》的周梅森,還有陳建功和譚談,但沒有一個人像劉慶邦這樣持續地書寫煤礦。

80年代,劉慶邦創作了關於煤礦的第一部長篇《斷層》。當時正值改革文學熱潮,《斷層》中的人物和故事展現的對現代化的熱切追求,可以看到時代話語的痕跡。那時,劉慶邦工作的煤礦雜誌名字叫《他們特別能戰鬥》,後來雜誌改名叫《中國煤炭報》。他當記者跑遍了全國的大小煤礦,提高了眼界,也拉開距離,回望反思礦工的生活。

90年代初,劉慶邦在《中國煤炭報》副刊部做主任時,煤礦上誕生了一種殘忍的作案手法,作案人把受害人拐騙到礦下殺害,偽裝成礦難事故,並以死難者家屬的身份向礦上訛詐賠償。被誘騙的對象,俗稱「豬仔」。「殺豬仔」在全國各地的黑煤窯中一度猖獗,幾近「產業」。遼西發生「殺豬仔」大案時,劉慶邦所在的報紙去了兩位記者,寫了五千字的長篇通訊發在報紙上。劉慶邦覺得震撼,就以此為素材寫了中篇《神木》,小說被導演李楊改編成電影《盲井》,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至今仍被影迷視為經典。

1996年,平頂山煤礦發生重大煤氣爆炸,84名礦工遇難。劉慶邦背著小挎包奔赴現場,「礦工家屬都很年輕,孩子都很小,一次一次哭倒了,昏過去。一昏過去就打吊針,然後醒過來又再哭,再搶救,有好多好多的細節都讓人受不了。」 回來後劉慶邦寫了紀實文學《生命悲憫》,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甚至一度變成了煤礦安全生產的教材,有礦工給他送錦旗。

有一次,有個礦工家屬正在等被困在井下的父親,見劉慶邦是記者,問他:「如果我爸真出不來,我能不能頂替他參加工作?」劉慶邦感到這話裡深深的悲哀,卻無法寫進報導,於是把這件事寫成小說。2005年前後,國內的礦難到達高峰。小說《紅煤》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就,反思欲望對人性的扭曲。

除了採訪礦難事故,劉慶邦還去非常落後的小煤窯。越是簡陋的小煤窯,適合進入文學的東西越多。聽說河北孟縣還有小煤窯用騾子拉煤,他對人和動物的關係很感興趣,跑去住了半個月,回來就寫了幾篇小說。而現代化程度越高,關於人的事兒就越少。

近些年隨著機械化採煤的普及,過去的放炮、打眼、支護這樣落後的方式被拋棄了,煤礦事故率也減少了很多,如何書寫新的煤炭題材是要重新思考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劉慶邦:我慎終如始,只寫小說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劉慶邦。作者供圖&nbsp&nbsp&nbsp&nbsp著名作家劉慶邦的長篇小說《女工繪》近期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 關於黑暗礦井裡的人性,電影《盲井》講述來自底層社會的利益訴求
    改革開放後,隨著國家建設對煤炭傳統型能源的需求量劇增,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無數的私人煤礦遍布全國各地。沒有現代化設備和安全保護措施,只靠礦工的雙手和最簡單的運輸工具,他們的生命沒有任何保障。有這樣一部電影,拍攝的時間非常早,在2003年的時候就上映了,它真實描述了早期中國底層煤礦工人的生存現狀。這部電影很好地反映出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片名叫做《盲井》,這也是李楊導演執導的個人首部電影。
  • 盤點美國著名作家,他們用文字書寫美
    盤點美國著名作家,他們用文字書寫美美國作為全世界的焦點,在任何方面都受到了人們的關注,今天就盤點一下文學方面的作家,讓我們一起盤點美國最著名的作家。威廉·福克納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納,美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撰寫了19部長篇小說,並且於194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司各特·菲茨傑拉德20世紀美國作家、編劇司各特·菲茨傑拉德,20世紀美國作家、編劇。
  • 藍白色:寫別人的故事付出自己的真心|專訪《我,喜歡你》原著作者
    作家、編劇 藍白色 作為原著作者,藍白色同樣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輸出價值。「那些除了名字和原著一樣,其他和原IP壓根沒有關係的改編,市場檢驗後基本都是失敗的。」從原著作者角度出發,藍白色表示:「IP改編,不要求照搬原著,但得會巧取精華。」 如何取?
  • 告別70年採煤歷史 我市煤礦全部關停
    安團煤礦井口關閉後現場。鄧兵 攝記者12月22日從市應急管理局獲悉,隨著我市最後三處煤礦——安團煤礦、獨山煤礦和馬河煤礦五號井相繼填封井口、設置永久關閉標識,並通過市直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合驗收組確認驗收,標誌著我市煤礦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2020年繽紛斑斕的文學創作成就
    2020年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銀川奔赴武漢。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
  • 《道士下山》原著作者揭秘「道士」真正的下山路
    現代快報記者獨家採訪《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和原著編輯,為您揭秘。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  【原著作者說】  不評價陳凱歌的《道士下山》  稱武俠電影已邁入衰落期  《道士下山》改編自徐皓峰的同名小說。原著寫的是民國時期,一個叫何安下的小道士,因不堪忍受山中寂寞偷偷下山,之後遭遇一系列詭異奇幻的人物和事件。  徐皓峰,1973年出生,現任教於北京電影學院,以《逝去的武林》開創了中國武俠紀實文學的風氣之先,他的武俠小說《道士下山》使得硬派武俠小說重新佔據文學市場的一隅之地,引發熱議。他還是王家衛導演的《一代宗師》編劇,憑該片拿到了香港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 《布衣神相》繼tvb版後迎來內地版,原著作者稱迷上了新演員!
    說起《布衣神相》,對於港劇迷來說,一定還記得林文龍和林峰當年主演的tvb版《布衣神相》,說起來那已經是2006年的事了,這部電視劇是根據溫瑞安的同名小說改編的,時隔十多年,《布衣神相》再次被改編稱影視作品,不過這次要拍攝的不是電視劇而是電影!
  • 山西現實版「盲井案」7年11條人命 6名嫌犯4月被槍決
    以介紹工作為名,將他人騙至礦點幹活,趁機在井下殺害,然後偽造礦難假象,冒充死者家屬身份與礦主談判私了,詐騙錢財……找人、騙人、踩點、殺人、偽造礦難、詐騙賠償金——現實比電影《盲井》更殘酷。7年12起案件11條人命2007年4月上旬,郭德靖、王洪林、張元美將35歲的肖某某帶到山西省汾西縣團柏鄉李家坡村郭金虎經營的煤礦務工,三人在井下作業時,郭德靖引爆炸藥欲炸死肖某某未果。同月12日零時許,郭德靖,張元美與肖某某再次在井下作業時,郭德靖持鎬把猛擊肖某某頭部數下,又與張元美用石塊擊打肖某某頭部致其受傷昏迷,後向礦方稱發生事故。
  • 《孽債》作者葉辛做客鄭州:寫好一個時代能攪動每個時代的每個心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遊曉鵬 文 洪波 攝影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部電視劇《蹉跎歲月》和《孽債》轟動全國,也讓它們的原著作者、編劇、上海知青文學作家葉辛廣為人知。1970年冬天,他構思出了處女作《高高的苗嶺》,這部小說1977年發表,葉辛成為嶄露頭角的作家。當然,葉辛的寫作並不簡單的是呈現知青生活,他更希望能用個體的際遇呈現一代人的命運和深刻的社會背景,無論是30多萬字的成名作《蹉跎歲月》還是《孽債》莫不如此。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
  •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孽債2》有望6月開拍 原著作者葉辛擔任編劇 2008年02月24日 15:20 來源:新聞午報 發表評論      資料圖:著名作家葉辛。
  • 茅山神誥的書寫是扶乩佔卜的升華,同時也是書法發展的過程
    王羲之《蘭亭集序》在宗教的靈感下以書寫佔卜的方式(扶乩)在中國流傳甚遠,直到今天,這樣的方式還在實踐。一九七二年,本文作者就在臺灣的一座寺院裡親眼見證了一場佔卜扶乩神會,通神者站在桌子前,他顯然已陷入了一種深深的迷醉中,而桌上擺著一個三英寸見方的乘滿沙的淺盒,他手持一木棍,棍上有一小鉤,他就用這個鉤子,快速地充滿狂喜地激動地在沙子上寫了約四十分鐘。
  • 科幻作家們怎麼書寫超越星系和光年的愛情以及人類的異化
    科幻小說作者齊聚一堂,圍繞科幻小說怎麼「寫感情」、近未來科幻中的「異化」主題以及虛擬實境到底是超級虛幻還是超級現實這三個主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宇宙量級的感情究竟該如何書寫?該如何書寫?科幻作品中是否應該討論感情?究竟是披著科幻外衣的言情還是蹭著言情熱度的科幻?科幻和愛情這兩種元素在作品中該如何平衡?第一場的主題討論圍繞這些問題展開。劉慈欣《三體》在科幻作家阿池做的主題發言中,他首先羅列了科幻作品中感情的可能性,即互相之間可能發生情感的對象有外星生命、自然造物、機器智能和人造生物這幾種。
  • 山西盲井案7年11條人命 彭萬軍等6人4月12日被執行槍決
    以介紹工作為名,將他人騙至礦點幹活,趁機在井下殺害,然後偽造礦難假象,冒充死者家屬身份與礦主談判私了,詐騙錢財……找人、騙人、踩點、殺人、偽造礦難、詐騙賠償金——現實比電影《盲井》更殘酷。7年12起案件11條人命  2007年4月上旬,郭德靖、王洪林、張元美將35歲的肖某某帶到山西省汾西縣團柏鄉李家坡村郭金虎經營的煤礦務工,三人在井下作業時,郭德靖引爆炸藥欲炸死肖某某未果。
  • 九陰真經作者黃裳,五絕之首王重陽,誰是射鵰第一人?原著有答案
    然而在射鵰英雄傳中,九陰真經的作者黃裳也是活在傳說中的高手,可惜射鵰當下的時代還有一個神一般的存在,他便是五絕之首王重陽,很多人認為王重陽的實力不在黃裳之下。真的是這樣嗎?恰好黃裳又惹上了波斯明教,明教高手上門尋仇,殺了黃裳全家,黃裳技不如人、無力報仇,一怒之下躲進深山老林閉關修煉四十載,終於悟出絕世神功,可惜下山報仇時,仇人早已作古。黃裳憤而著書,將一生所悟寫進《九陰真經》一書中,從此九陰真經變成了武林至高絕學,惹來數百年江湖仇殺。從黃裳一生的經歷上看,此人的確是個武學奇才,其武學造詣也算是百年難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