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增添精神力量發揮著獨特作用。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顯現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氣概,在報告文學中及時給予振奮人心的表達。2020年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銀川奔赴武漢。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

  在抗擊疫情和脫貧攻堅兩大主題上奮力耕耘

  優秀的文學歷來充分反映著時代風貌與人民心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戰爭中所顯現出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氣概,報告文學及時給予振奮人心的表達。回首疫情猖獗之時,作家李春雷、李朝全、紀紅建、普玄和曾散肩負使命,組成「中國作協赴武漢抗疫一線採訪創作小分隊」,告別各自的舒適,書生從戎,凜然逆行。他們在極其特殊的環境下,推出《鐵人張定宇》《一位叫「大連」的志願者》《一個武漢民警的春天》《他們的名字叫美德》《甘心》等作品。這些作品與何建明的《第一時間》、熊育群的《鍾南山:生命至上》、查瓊芳的《查醫生援鄂日記》、弱水吟的《武漢方艙醫院一個護士的詩》等一道,共同見證抗疫鬥爭,播撒真情大愛,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詩歌創作在抗疫主題的文學表達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沈葦在《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裡呼籲:「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這首詩應該快馬加鞭。」而梁平在《這個春天為什麼不能寫詩》裡說:「一個詩人在這個春天保持沉默/如果把沉默引以為至高無上/比一個戰士臨陣脫逃,更羞恥。」身在武漢的劉醒龍以詩為武器,用歌詞《如果來日方長》為抗疫鼓勁:「今年的水仙花不開,/今年的江城誰不悲?/母親的夢驚窗扉,/父親的酒才半杯。/你們如此愛著我/我是如此愛你們/如果你如果我來日方長/人人是奇蹟個個天使飛。」無數位優秀的詩人以一首首飽含深情的佳作,謳歌在為生命而抗爭中顯現的人性光輝,讚美這場特殊大考中的感人事跡。

  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關仁山的《太行熱土》、蔣巍的《國家溫度》、王宏甲的《莊嚴的承諾》、歐陽黔森《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溫燕霞的《琵琶圍》,徐錦庚的《澗溪春曉》、徐劍的《金青稞》、季棟梁的《西海固筆記》、厲彥林的《延安答卷——脫貧漫記》、羅偉章的《涼山熱土》、潘紅日的《駐村筆記》,以及花城出版社的《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湖南教育出版社的《十村記:精準扶貧路》等,結合鄉村歷史文化和時代背景回溯貧困原因,聚焦典型人物或家庭生活變遷,以飽滿的細節記錄鄉村大地上的人們在擺脫貧困道路上的智慧與付出,塑造帶領人們改變落後面貌的時代新人,激發鄉村自身能量,克服物質條件匱乏,跨越精神層面的貧困,扶貧扶智,多種經營,共同富裕,譜寫出新時代的新史詩。

作家關仁山(右一)在脫貧一線採訪。資料圖片

  老中青作家一同守護文學的尊嚴

  2020年,中國文壇數代作家共同發力,老中青共同銳意進取,形成一道道令人感佩的蓬勃景觀。

  106歲老作家馬識途的《夜譚十記》,用自己的百年人生豐富經歷為底色,以蜀中方言講舊社會的三教九流奇人異事,自成一體,自高一格。97歲的南開大學教授葉嘉瑩陸續推出《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迦陵演講集」系列等,持之以恆地讓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內涵、歷史和美學價值傳播到更多人心裡。進入耄耋之年的王蒙推出長篇小說《笑的風》,展現中國人幾十年以來在社會發展變化中經歷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書寫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與心路歷程。

  兒童文學界常青樹金波老人繼去年推出《白天鵝之歌》《紅蜻蜓之歌》《螢火蟲之歌》等兒童詩之後,以繪本《吹糖人》和《小鼓兒噠噠響》勾勒出老北京風俗圖,而「金波詩意美文」則記錄著一個作家對生活的感恩、對世界的讚嘆、對美好的珍視,激起不同年齡層的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鐵揚的散文集《等待一隻布穀鳥》是一位藝術家對繪畫藝術的點滴積累與對人生、鄉土、生活本質思索勤勉而誠懇的記錄,細膩、真實,飽含情感,具有獨特的溫度與感染力。

  在2020年這一年中,年青一代作家表現不俗,李宏偉的長篇小說《灰衣簡史》、林森的長篇小說《島》、任曉雯的小說集《浮生二十一章》、雙雪濤的小說集《獵人》,以及陳春成的小說集《夜晚的潛水艇》、淡豹的小說集《美滿》、索南才讓的中篇小說《荒原上》、索耳的短篇小說《女嗣》等,均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在文學的時空裡探尋人性深處的秘密

  2020年小說創作方面的收穫不輸往年。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後推出首部小說集《晚熟的人》,根植鄉土歷史與現實,聆聽八方風雨,描繪鄉親音容,用12個故事描摹獲諾獎後的人情世態,亦莊亦諧,令人深思。賈平凹的第十七部長篇小說《暫坐》講述城市裡一群中年女子在追求經濟獨立、精神自由過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在困境中展現出的複雜人性。

  王安憶的長篇小說《一把刀,千個字》由淮揚名廚陳誠在紐約法拉盛的中年人生起筆,展開了個體與血親、時代、歷史相互聯結的大敘述。李佩甫的長篇小說《河洛圖》以河南鞏義康百萬家族沉浮為題材,對話「人與土地」,弘揚河洛康家有口皆碑的「留餘」「仁信」治家傳統,以及於國盡忠、於民盡仁的情懷,凸顯中原老百姓像土地一樣沉默而博大的胸懷、堅定的根性、繁茂強大的生命力。趙本夫的長篇小說《荒漠裡有一條魚》讚美一個群體堅韌不拔、不屈不撓、抗爭求生的生命偉力。

  張平的長篇小說《生死守護》真實反映現實生活中的正義與邪惡的短兵相接,以跌宕起伏、多線並行、懸念迭起的情節,在情與理、個體與整體、人性與法治的多重矛盾中揭示人性的複雜,塑造了富有時代特徵的人物形象。馮驥才的長篇小說《藝術家們》展開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批藝術家們的生活與創作,全面呈現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讓人從中一窺藝術事業、社會環境發展變遷之樣貌。

  遲子建的《煙火漫捲》從冰雪北國的故鄉出發,以文學創作演繹著東北百年歷史和當代現實。王筠的長篇小說《交響樂》通過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表達合作、尊重、包容和愛才能使世界變得更美好,戰爭之所以最殘酷,在於剝奪了人與人之間愛的可能。劉心武的長篇小說《郵輪碎片》由一次地中海的郵輪之行,呈現八個家庭的紅塵翻覆,社會上的新人類和新動態得以細緻描摹,體現了創作上的求新求變。劉慶邦的長篇小說《女工繪》以進入煤礦的女工華春堂的人生曲折為主要線索,連綴起多位礦場女工的不同命運,她們蓬勃的青春,不滅的愛情嚮往,對命運的慨嘆,引人深思。

  滕肖瀾的長篇小說《心居》深潛於上海人的日常生活,書寫當下上海人對「日子」持有的不懈熱望。朱文穎的小說集《生命伴侶》裡的十個故事大多發生在上海和蘇州,作家以特有的敏感書寫哀婉而富於生機的南方生活中情感世界的冒險與厄運,用細微的詞語之光點亮生活日常,揭示繁華背後的人性。張忌的長篇小說《南貨店》以中心人物南貨店店員秋林的生活展開敘事,勾勒出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極具煙火氣的江南城鎮生活圖景,反映了時代激蕩中人們的命運沉浮,在柔弱中堅持價值底線,相互慰藉,以及對愛與尊嚴的維護。

  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拓寬文學的疆域

  2020年的散文與非虛構作品中,已故作家胡冬林的《山林筆記》特別引人注目。作品呈現的是長白山森林裡打開作者所有感官的動物、植物、菌類及一花一草的不凡,反映出胡東林既盡情擁抱自然又心懷人間煙火,在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中的高度熱情與知行合一。

  何建明的《革命者》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上海鬥爭並獻出生命的兩百多位革命者事跡的描寫,凸顯革命者理想與信仰、青春與愛情的光芒。部隊作家高建國細密紮實的紀實文學《大河初心》以焦裕祿的精神成長和焦裕祿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為主要表現內容,深入歷史深處,還原焦裕祿精神形成的真實軌跡和心靈世界,為當代人重樹起一座精神豐碑。黃國榮的紀實文學《患難之生:鄒韜奮在抗戰中》重點展現鄒韜奮在民族危亡之際,頂住重重壓力,堅持把《生活》周刊從一本默默無聞的內部刊物辦成喚醒民族鬥志、凝結力量抵抗外侮的時政周刊的艱難歷程。孔見的《海南島傳》在史傳和方志兩個方向上展開探索,其內容的豐富性及富於創見的敘述手法,為城市傳記書寫提供了重要啟迪。

  楊曉升在散文集《人生的級別》裡回憶感悟人生與親情,分析解讀社會,真切體味當代中國的駁雜斑斕和複雜多樣況味,反映了一個作家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強烈社會責任擔當。徐風以散文集《江南繁荒錄》表明,江南不是只有小橋流水、草長鶯飛,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同樣有很多艱辛與苦難,散文所表達的民間江南,有著江南人真實的生命心聲。朱朝敏的散文集《黑狗曾來過》攝取生活之種種具象,書寫山野之情味與根脈、心靈之悸動與本源、生活之蕪雜與具象,建立起精神層面的靈魂版圖,挖掘記憶深處強烈的生命體驗,具有較高的心理學和文化價值。

  以文學照亮少年兒童的成長之路

  2020年的我國兒童文學創作繁華滿目。疫情結束之初,中少社推出「抱抱地球 點亮生命」叢書。以不同的樣式,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不僅對激發少年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大有裨益,更有助於引導孩子們從小學會關注生態、呵護自然、敬畏生命,把珍愛自然的接力棒傳遞下去,可以從自然、生命與未來等多個層面進行解讀。

  趙麗宏的《明亮的黑眼睛》由寫給孩子們的25封信構成,分別從愛國、親情、勵志、品質、成長等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閱讀名著的感受,讓孩子充分感受愛國之情、親情之暖、智慧之力、自然之美,說故事和風細雨,講道理潤物無聲。在海邊林野中長大的張煒推出兒童小說《我的原野盛宴》,將多彩家園的山川海灘、風花雪月、飛禽走獸、自然萬物、風俗人情融入作品,真摯書寫勇氣、憐憫、哀傷、友誼、忠誠、犧牲和愛。

  畢然的非虛構作品《雛鷹飛過帕米爾》、唐明的小說《德吉的種子》、張忠誠的「少年闖關東」主題小說《猴戲團》,作為作家出版社「作家小書房」系列兒童文學叢書中的三部,體現了紮根大地、表現生活多元與真實、傳達深刻生命體驗、貼近童心本真的純文學的寫作追求。

  陸梅以小說《夢想家老聖恩》《像蝴蝶一樣自由》《無盡夏》構成的「少女成長三部曲」,引領孩子去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親近天地自然,學會安靜內省,照亮童年生活。殷健靈的小說《象腳鼓》將寫作的目光投向特殊群體的孩子們,以聾人舞蹈家邰麗華的童年經歷為藍本,凸顯了於殘缺中尋求完美、於平凡中創造奇蹟的成長的向上精神。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06日 14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2020年繽紛斑斕的文學創作成就
    2020年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銀川奔赴武漢。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
  • 中國文學創作四十年: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
    (改革開放40年·話變遷)中國文學創作四十年: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高凱)「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文學創作隨社會變遷而經歷了斑斕起伏的發展。
  • 過去的一年,南陽文學創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從反映農村改革歷程的長篇小說《三山凹》到扶貧題材長篇小說《第一書記》,從全國著名作家南陽行到南陽作家群大城市建設採風活動,從抗疫作品的井噴之勢到諸多文學獎項的獲得,2020年,南陽作家深入熱騰騰的生活現場,從當代中國的偉大變革中發現創作主題,用文字的溫度和力度直面時代巨變,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充分展現了文學為人民書寫的時代擔當。
  • 紀念|2020年逝世的文學大師
    1961年,他參與創建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ChurchillCollege,),到1969年才升任特別研究員。1974年到1994年,斯坦納一直在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Geneva)任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1994年和1995年,斯坦納又回到牛津大學任比較文學教授和研究員。
  • 現實主義文學創作:如何守正創新出精品
    石一楓 著有長篇小說《紅旗下的果兒》《心靈外史》《借命而生》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弋 舟 著有長篇小說《跛足之年》《蝌蚪》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張 楚 著有小說集《中年婦女戀愛史》《七根孔雀羽毛》等,曾獲魯迅文學獎  現實主義不僅是一種創作手法,也是作家認識世界、觀察時代、理解生活的一種方式,同時體現出作家表現真實
  • 鄱陽湖文學創作原創與雪凝軒價值取向的由來
    從事教育和文學工作半個世紀。任鄱陽湖文學創作研究會會長,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華詩詞學會發起人兼基金會委員,世界黃埔文化中心特聘作家、書畫家。2001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全球共生研究院高級顧問。   編者按:董晉先生和維瑜夫人在當時的大背景大環境下提出「詩化生活」、「淨化靈魂」、「情化人生」、「愛化世界」四化原則來激勵人生,讀來甚是感動。
  • 現代文學社團總結
    20年代 1.文學研究會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新文學運動中第一個純文學團體。成立於1921年1月,發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說月報》為陣地,積極倡導文學革命。
  • 2021年推薦書單 一波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好書推薦
    在2021年第一個周末到來之際,澎湃新聞記者特按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分別整理了新年書單,以饗讀者。《克拉拉與太陽》  [英] 石黑一雄著  宋僉譯  這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自2017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首部長篇小說,已成為2021年萬眾期待的文壇盛事之一。
  • 總覽|《文學評論》2020年總目錄
    (5·50)「社會史視野」的張力 鈴木將久(5·54) 當代文學史料問題專欄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的多維視野考察 吳 俊(6·5)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窄化」現象 付祥喜(6·16)張光年的《向陽日記》 ——幹校與新時期文學之一
  • 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 中日作家對話會在京舉行
    2020年11月6日,由中國作協主辦的「中日作家對話會——疫情下的文學創作與作家責任」在京舉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日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專務理事中野曉,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中國作家李洱、金仁順、阿乙、付秀瑩、石一楓、馬小淘,以及日本作家島田雅彥、中上紀、柴崎友香、谷崎由依、阿部智裡參加對話會。會議由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胡邦勝主持。
  • 淄博市地域文學創作座談會舉行 對故鄉的深情是他們的創作源泉
    1月13日,淄博市地域文學創作座談會在淄博市新華書店舉行,與會作家結合各自文學創作實際,圍繞「地域文學創作」這一主題暢所欲言、廣泛交流。  宗利華:  作家的創作就是書寫成長的經歷和經驗  淄博市作協主席宗利華認為,一個作家的創作,就是書寫成長的經歷和經驗。經歷包括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人際關係、生活場景等,而經驗更傾向於地域性文化,精神體系、價值體系、知識體系。
  • 20歲「小鮮肉」管來源創作網絡文學200萬字
    20歲,已創作網絡文學超過200萬字,一千多章節。對東營職業學院大一學生管來源來說,寫作不僅僅是愛好,還成為一項事業。小小年紀,他就開始創業,成立了文化傳媒公司。  在過去的一年,管來源個人寫作網絡小說50萬字,創作小說大綱近40部,帶領團隊與4家網絡閱讀平臺達成合作。截至目前,合作的網絡小說平臺有近十個。
  •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中的現實主義
    西方現實主義理論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入中國,與中國現實和文學傳統結合,形成了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被稱為「寫實主義」。最早提倡寫實主義的是一批晚清學者,但寫實主義的真正確立,則是由於陳獨秀、胡適等「五四」學者的努力。早在1915年,陳獨秀在給張永言回信時就提出,「吾國文藝,猶在古典主義理想主義時代,今後當趨向寫實主義」。
  • 路遙|文學是一種艱苦的勞動
    "藝術創作這種勞動的崇高決不是因為它比其他人所從事的勞動高尚。它和其它任何勞動一樣,需要一種實實在在的精神。」——路遙我在文學創作方面的勞動歷史並不長,這裡所談的只是一些膚淺而零碎的認識。一個人想搞創作,一開就想接觸一些創作方面的理論和技巧,這是必要的。
  • 文學 駱以軍: 從臉書上偷故事
    沒有滅絕,繁衍還在繼續,但「外省人」這樣一個族群卻在繁衍中被消融,如同曾在中國歷史上驚鴻一瞥創建西夏文明的党項人。在臉書上練習定標駱以軍是在交完了《西夏旅館》這份「大作業」後開始玩臉書(即facebook)的。
  • 文學如何創造新人形象
    積極回應時代課題  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總是充滿現實感。創造新人形象的過程,是文學介入時代、反映生活的過程,也是文學對社會進步發揮「實質性功能」的過程。正是通過塑造典型人物,文學以一個個富有時代氣息的生動形象,讓人們在希冀中感動,在苦難中不屈,迎著光亮勉力前行。
  • 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朱自清始終把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融入文學批評中,以一種謙遜中肯的批評態度品評文學作品,用一種評中有批、評中有悟的方式傳達其文學批評觀。這種清新、自然、散文化的文學批評,給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也可為當下文壇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鑑。
  • 2020年重慶自考本科漢語言文學考試計劃
    漢語言文學(專升本)專業代碼:050101主考院校: 西南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重慶師範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重慶文理學院、長江師範學院本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 古代童話文學創作:為何中國被西方「吊打」,幾乎沒有世界名著?
    儘管,中國童話一直都存在著,也有茅盾、葉聖陶、謝冰心、鄭振鐸……文學作家也寫過兒童文學,也就是說,中國不缺乏傳播兒童文學的人,但是與西方國家相比較來說,我們國家的兒童文學顯然就要匱乏的很多,這其實主要與兒童文學的受眾比較少,再加上社會過於浮躁,人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加重了文學創作群體的流失,更何況本來就是小眾的兒童文學,所以對於
  • 【雲開得勝,閱盡未來】雲閱文學簡介
    2004年2月從事網絡文學創作,作品有《靈幻奇俠》、《X修真》、《夢靈》、《網遊洪荒》四部,在中國臺灣鮮網、冒險者等出版社出版,2009年後歷任飛庫文學網主編, 91熊貓看書總編,百度文學原創內容部副總經理、三江學院客座教授等職務。2014年出版潛心網絡文學多年的心血之作《別說你懂寫網文》,這是國內引領網文創作的開山之作,堪稱網絡文學愛好者的寫作入門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