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朱自清始終把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融入文學批評中,以一種謙遜中肯的批評態度品評文學作品,用一種評中有批、評中有悟的方式傳達其文學批評觀。這種清新、自然、散文化的文學批評,給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也可為當下文壇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鑑。
朱自清文學批評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經歷、性格性情及處事方式密切相關。楊振聲在《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中說:「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並不缺乏風趣……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為人的真實坦誠深刻影響了朱自清的治學生涯,他「絕不做主觀論斷,談到某種文學現象時,總是尊重客觀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評述」。這種嚴謹態度成為他文學批評觀的鮮明標識。
朱自清的文學批評多以文本批評為主,大部分包含在散文、序、跋、書評當中。從這些批評文本及他的《詩言志辯》《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講義》《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等著述中不難發現,朱自清文學批評觀的形成,首先離不開他深厚的國學基礎,甚至可以說他的文學批評內核就是傳統的詩文評;其次得益於他大學修習哲學,受西方文藝理論,尤其是英美新批評學者瑞恰慈和燕卜遜的影響而養成的思辨能力;再次依託於他通過不懈的文學實踐所獲得的創作心得。其中,真實、理趣、考據是其文學批評觀的三個主要維度。
「真實」是朱自清批評觀的核心語詞。他的文學創作貫穿著「活的人生」「表現人生」的思想主旨。這種「為人生」的創作主張,是以表現真實作為基礎的。釐清他在文學創作中對真實的堅持,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他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對真實的強調。他評價李健吾、老舍的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時,即以是否符合生活真實、是否有「寫得過火的地方」作為批評標準。究其原因,這些看似較真的批評主要緣於朱自清對真實的重視和追求。
不僅如此,他認為小說應始終關心時代,關注現實。正如他評價茅盾的《蝕》時所言:「寫一九二七年的武漢和一九二八年的上海,寫的是『青年在革命壯潮中所經過的三個時期』」,而《子夜》則是「寫一九三〇年的上海,寫的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崩潰的縮影」。
在對詩歌的批評中,他也力主貼近日常生活。作為文學研究會的一員,他在新詩的發展方向問題上也堅持「為人生」的創作主張。在《詩與感覺》一文中他寫道:「山水田園裡固然有詩,燈紅酒釅裡固然有詩……驚心怵目的生活裡固然有詩,平淡的日常生活裡也有詩。」這也是他「解詩」的特點,即力圖把詩歌引向現實,對現實有感而發。
在《文藝的真實性》中,朱自清提及:「自敘傳性質的作品,比較的最是真實,是第一等……敘述別人的事不能如敘述自己的事之確實,是顯然的,為第二等。」在他看來,散文意在表現自己,一是寫緊扣時代並能反映人們當時生活情狀的作品,二是敞開心靈,真實抒寫。他的《歐遊雜記》《倫敦雜記》《蹤跡》《背影》都是他在「真實觀」影響下進行的創作實踐。
朱自清的小說批評以文本為中心,十分注重作品的「趣味」。他在《論白話》一文中提到:「《南北極》和《小彼得》兩部書都儘量採用活的北平話,念起來虎虎有生氣。」他還要求人物性格要生動豐富、貼近生活,結構安排要精妙出彩,故事情節要曲折生動,要注意「嚴密的分析」,並具體說明長篇故事裡的悲歡離合及情節的「層折錯綜」,更容易引起濃厚的趣味。在他看來,這才是現代小說的出路。
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說:「『說理』是這時期詩的一大特色。」在《詩與感覺》《詩與幽默》《詩與哲理》《真詩》等文章中,他認為新詩可以向傳統、西方、民間學習。在他看來,藝術貴在獨創,詩人要將從不同層面吸收的素材轉化為自己的個性氣質與審美情趣,並化用到詩歌創作中,並稱「現代是個散文的時代,即使是詩,也得調整自己,多少傾向散文化」。
朱自清在提出「詩化散文」的同時,也提出了「散文詩化」觀念。他認為,散文也應像詩一般追求韻味,他的散文《匆匆》與《荷塘月色》即是明證。其他如《論廢話》《人話》《論百讀不厭》等散文,都體現出他散文化批評的魅力及以「理趣」為核心的批評準則。
朱自清在論及中國文學批評史時曾說:「現在我們固然願意有些人去試寫中國文學批評史,但更願意有許多人分頭來搜集材料,尋出各個批評的意念如何發生,如何演變——尋出它們的史跡。這個得認真的仔細的考辨,一個字不放鬆,像漢學家考辨經史子書。」由此可見,他十分看重以史為據的批評方法。注重考據的思想尤其體現在其詩歌批評中。他的《詩言志辯》《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講義》等古代文學批評專著,都體現出重視考據的特徵。他對「詩」「志」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以歷代詩論原著為基礎,對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觀點,都力求做到有史可依,有理有據。
常文昌曾對朱自清的詩論作出評價:「朱自清既是作家,又是學者,既趨於開放型的思維結構,又比較審慎嚴謹,既有廣博的史識,又有獨特的創見,因此他的詩論既不同於一般詩人的感性經驗,也不同於學究式的理論研究,而是藝術感受力、藝術鑑賞力同理論思辨力的高度統一。」(《朱自清的詩論》)其實,這不僅是評述他的詩論成就,也可視為對其文學批評整體成就的概括。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左雨濃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