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朱自清始終把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融入文學批評中,以一種謙遜中肯的批評態度品評文學作品,用一種評中有批、評中有悟的方式傳達其文學批評觀。這種清新、自然、散文化的文學批評,給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也可為當下文壇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鑑。

朱自清文學批評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經歷、性格性情及處事方式密切相關。楊振聲在《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中說:「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並不缺乏風趣……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為人的真實坦誠深刻影響了朱自清的治學生涯,他「絕不做主觀論斷,談到某種文學現象時,總是尊重客觀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評述」。這種嚴謹態度成為他文學批評觀的鮮明標識。

朱自清的文學批評多以文本批評為主,大部分包含在散文、序、跋、書評當中。從這些批評文本及他的《詩言志辯》《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講義》《新詩雜話》《標準與尺度》等著述中不難發現,朱自清文學批評觀的形成,首先離不開他深厚的國學基礎,甚至可以說他的文學批評內核就是傳統的詩文評;其次得益於他大學修習哲學,受西方文藝理論,尤其是英美新批評學者瑞恰慈和燕卜遜的影響而養成的思辨能力;再次依託於他通過不懈的文學實踐所獲得的創作心得。其中,真實、理趣、考據是其文學批評觀的三個主要維度。

「真實」是朱自清批評觀的核心語詞。他的文學創作貫穿著「活的人生」「表現人生」的思想主旨。這種「為人生」的創作主張,是以表現真實作為基礎的。釐清他在文學創作中對真實的堅持,有助於更好地理解他在進行文學批評時對真實的強調。他評價李健吾、老舍的小說塑造的人物形象時,即以是否符合生活真實、是否有「寫得過火的地方」作為批評標準。究其原因,這些看似較真的批評主要緣於朱自清對真實的重視和追求。

不僅如此,他認為小說應始終關心時代,關注現實。正如他評價茅盾的《蝕》時所言:「寫一九二七年的武漢和一九二八年的上海,寫的是『青年在革命壯潮中所經過的三個時期』」,而《子夜》則是「寫一九三〇年的上海,寫的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崩潰的縮影」。

在對詩歌的批評中,他也力主貼近日常生活。作為文學研究會的一員,他在新詩的發展方向問題上也堅持「為人生」的創作主張。在《詩與感覺》一文中他寫道:「山水田園裡固然有詩,燈紅酒釅裡固然有詩……驚心怵目的生活裡固然有詩,平淡的日常生活裡也有詩。」這也是他「解詩」的特點,即力圖把詩歌引向現實,對現實有感而發。

在《文藝的真實性》中,朱自清提及:「自敘傳性質的作品,比較的最是真實,是第一等……敘述別人的事不能如敘述自己的事之確實,是顯然的,為第二等。」在他看來,散文意在表現自己,一是寫緊扣時代並能反映人們當時生活情狀的作品,二是敞開心靈,真實抒寫。他的《歐遊雜記》《倫敦雜記》《蹤跡》《背影》都是他在「真實觀」影響下進行的創作實踐。

朱自清的小說批評以文本為中心,十分注重作品的「趣味」。他在《論白話》一文中提到:「《南北極》和《小彼得》兩部書都儘量採用活的北平話,念起來虎虎有生氣。」他還要求人物性格要生動豐富、貼近生活,結構安排要精妙出彩,故事情節要曲折生動,要注意「嚴密的分析」,並具體說明長篇故事裡的悲歡離合及情節的「層折錯綜」,更容易引起濃厚的趣味。在他看來,這才是現代小說的出路。

朱自清在《〈中國新文學大系〉詩集導言》中說:「『說理』是這時期詩的一大特色。」在《詩與感覺》《詩與幽默》《詩與哲理》《真詩》等文章中,他認為新詩可以向傳統、西方、民間學習。在他看來,藝術貴在獨創,詩人要將從不同層面吸收的素材轉化為自己的個性氣質與審美情趣,並化用到詩歌創作中,並稱「現代是個散文的時代,即使是詩,也得調整自己,多少傾向散文化」。

朱自清在提出「詩化散文」的同時,也提出了「散文詩化」觀念。他認為,散文也應像詩一般追求韻味,他的散文《匆匆》與《荷塘月色》即是明證。其他如《論廢話》《人話》《論百讀不厭》等散文,都體現出他散文化批評的魅力及以「理趣」為核心的批評準則。

朱自清在論及中國文學批評史時曾說:「現在我們固然願意有些人去試寫中國文學批評史,但更願意有許多人分頭來搜集材料,尋出各個批評的意念如何發生,如何演變——尋出它們的史跡。這個得認真的仔細的考辨,一個字不放鬆,像漢學家考辨經史子書。」由此可見,他十分看重以史為據的批評方法。注重考據的思想尤其體現在其詩歌批評中。他的《詩言志辯》《朱自清中國文學批評研究講義》等古代文學批評專著,都體現出重視考據的特徵。他對「詩」「志」概念的梳理和辨析,以歷代詩論原著為基礎,對提出的每一個問題、每一個觀點,都力求做到有史可依,有理有據。

常文昌曾對朱自清的詩論作出評價:「朱自清既是作家,又是學者,既趨於開放型的思維結構,又比較審慎嚴謹,既有廣博的史識,又有獨特的創見,因此他的詩論既不同於一般詩人的感性經驗,也不同於學究式的理論研究,而是藝術感受力、藝術鑑賞力同理論思辨力的高度統一。」(《朱自清的詩論》)其實,這不僅是評述他的詩論成就,也可視為對其文學批評整體成就的概括。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西安創新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左雨濃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0月13日電 (記者 崔佳明)今年是朱自清誕辰120周年,13日,揚州召開「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當日,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逾60名專家學者相聚在朱自清先生的故鄉揚州,共同探討朱自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文學史、學術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 回到文學現場|邀您雲遊朱自清紀念館
    本周日14:00,「回到文學現場,雲遊大家故居」即將開啟「雲遊」系列直播第十站——揚州朱自清紀念館,喜歡朱自清的讀者朋友們不要錯過。記者獲悉,本次「雲遊朱自清紀念館」線上直播活動首次使用全新的拍攝技術,不僅運用航拍技術為您呈現故居全貌,更採用多機位拍攝手法,多視角呈現故居景致。
  • 朱自清與現代散文的解放
    1921年朱自清寫下了第一篇散文《歌聲》,此後雖然創作的量並不大,但是他一直嘗試不同的散文寫法,沒有間斷。有若干篇作品成為散文界公認的範文。  「五四」文學革命為一些青年人找到了文學道路,朱自清正是其中的一位。朱自清是有思想的作家,他的人生選擇、學業選擇是有個性的。他1917年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三年修滿了四年哲學專業學分,而提前畢業。此後有江南五年的教學經驗。
  • 朱自清是一位文學創作大家,作品被選入國內教材,如今受到質疑
    相信很多人對朱自清都不陌生,這位文學大家非常善於從平淡而普通的事物入手,通過簡單地敘述表達出對描寫對象的感情,在他的作品裡沒有驚濤駭浪,但細細品讀你會感到滿滿的深情。朱自清的作品還被選進了我國的教材中,大家印象最深刻的想必就數《背影》還有《荷塘月色》了。《背影》這篇文章是在中學時期學習過的,那個時候正是情感豐富的年齡,閱讀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觸特別深。
  • 一代文學批評巨匠,臨死留下膾炙人口的詞語,人人皆用而不知
    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人,著名的文學家、文學批評家。對很多古典書籍詩詞做過批註,其中對《西廂記》《水滸傳》《尚書》六部書籍尤為矚目,後人稱六才子書。在傳統易學上曾對推背圖和燒餅歌進行註解,最為完備,很受後人推崇。1661年因不滿清初的文字獄,在孔廟率學子啼哭案中被處極刑。他的子女去探監,留下「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的名句。傳說在刑場處決飲酒時道,割頭,痛事也,喝酒,快事也。
  • 大家知道朱自清號什麼嗎?
    有人說朱自清號秋實的原因是來源於一個成語,這個成語就是,春華秋實,春華秋實這個成語一共有三種意思,第一種就是說每種事物的發生都是有其中的原因的只有在春天種下了種子在秋天的時候才會有果實,第二種解釋就是一種比喻的意義,這也是朱自清先生用這個詞語為號的原因,意思九十強調一個人的文採和品德非常好,多數都是強調一個人因為學習能力強所以學識非常淵博,所以就嚴於律己有非常好的品行,這就是朱自清先生為什麼用秋實作為號的原因
  • 追尋朱自清先生的那片荷塘……
    近春池塘,繁荷似錦水木清華,風香滿池今日,正是觀荷節我們追隨朱自清先生的步伐帶你領略清華園裡的荷塘美景讓我們一起欣賞荷花的曼妙身姿用心體會朱自清先生與荷塘的動人故事觀荷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之一,又稱荷花生日、觀蓮節,流行於江南水鄉、荷塘連片的地區。
  • 朱自清真是新文學的散文大師嗎?余光中:淺白、累贅,夠不上大師
    於是,余光中就此展開批評,認為朱自清散文往往流於淺白、累贅,被捧得太高。余光中還說:他的神龕被擺得太高,他也只能被認定為「二三十年代的神」。那些現在還認同他是大師的人,是追在他的「背影」後面,迷信大師這個稱號罷了,這叫「認廟不認神」。
  • 中國特色文學理論中的現實主義
    現實主義是中國特色文學理論中一個極其重要而又複雜的組成部分,有必要認真梳理、研究。早期寫實主義中國文學一直有現實主義傳統。從《詩經》開始,到《史記》、漢樂府、唐詩,再到唐傳奇、宋話本、明清小說,一直充溢著現實主義精神和對現實的真實描寫。
  • 王萬順:莫把文學搞成玄學,應鼓勵民間批評
    原標題:王萬順:莫把文學搞成玄學,應鼓勵民間批評  文|王萬順   有一位搞了近三十年文學研究的老先生對我說:現在的文章看不懂了。老先生所言有幾個理解層面。首先來說,今天的文學批評已非往昔的老把式,如果還停留在過去,抱殘守缺,就沒有前途。
  • 馮友蘭、聞一多、朱自清……一首嵌名詩包含西南聯大9位名教授
    柳無忌兩年後,柳無忌到美國留學,在耶魯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獲博士學位。後到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研究中國文學。在英國與留美專攻生物學的高藹鴻女士結婚。1931年,柳無忌回國,在南開大學任英文系主任。他教課頗多,有英國文學史、歐洲小說史、英國戲劇、文學批評與英國現代文學等。當時,南開的英文系教師人才濟濟,如陳欽仁、司徒月蘭、趙詔熊、張彭春、黃佐臨等,多為留學英美的博士。「七七」事變前,為南開英文系全盛時期,出版有《人生與文學》期刊,在社會上發行。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50年人生匆匆,朱自清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學遺產,平淡中流動著感人至深的情韻;他的學術風範和人格魅力,也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中國文化長河裡熠熠生輝。朱自清。資料圖有一種白話美文,屬於朱自清對很多人來說,朱自清就是散文的代名詞。他的散文文筆清麗、婉轉迴旋又脈絡清楚,表現出一個本色文人的溫柔敦厚。
  • 中國現代詩歌(六)——人生派(朱自清)
    朱自清人物像大眾所熟知的散文正是《背影》,近來網絡出現的「我去買幾個橘子」,正是衍生於該文中朱自清的爸爸對朱自清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當下被網友用「買橘子」這個梗引申出來暗指「我是你爸爸」的意思。
  • 朱自清:深入骨髓裡的清高,讓他清風一樣而來,又清風一樣離去!
    提到語文課本裡膾炙人口的名篇《荷塘月色》和《背影》,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朱自清。這位「不食嗟來之食」的文學大家,用一生的遭遇,闡釋了文人骨子裡的傲氣與清高。1898年,朱自清出生於江蘇海州,他的祖父朱則餘是海州當地的承審法官,父親朱鴻鈞也在揚州的江都縣做過官員。
  • 清華校友:朱自清 文章氣節如同他的《背影》
    朱自清的民族氣節為國人所敬仰,毛澤東同志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而朱自清的革命性,或者說追求革命的軌跡卻不是很明顯。其實應該說,朱自清追求革命的思想,一起伴隨著他文學的成長而成長,並體現在他樸實的行動中。朱自清1925年已到清華園任教,而朱家住在安樂巷27號是在1930—1946年間。我們看到的朱自清的臥室,也稱客座。這裡只是朱自清寒暑假回來所居之處。
  • 【誠邀】第二屆朱自清小荷文學獎評選暨「自清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
    《人民文學》雜誌副主編 、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徐則臣題名朱自清小荷文學獎宣傳片《小荷已露尖尖角》 出生於江蘇省連雲港市東海縣的文學巨匠朱自清,是中國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為傳承和弘揚朱自清文化,培育文學新秀,2018年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朱自清小荷文學獎組委會設立了「朱自清小荷文學(散文)獎」,東海縣人民政府、連雲港市教育局、《兒童文學》雜誌社、《江蘇教育報》編輯部於同年聯合舉辦了首屆「朱自清小荷文學(散文)獎」作品徵集活動。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的1000多位小作者積極參與、踴躍投稿,活動獲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 真性情的自在抒發——讀文學評論集《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
    【文藝觀潮】  作者:汪亞琴(湖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  《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是劉川鄂新世紀文學批評工作的回顧和總結,更是一本極具「劉氏」批評風格的評論集。
  • 朱自清:最後一次見你父親的背影是什麼時候?
    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的開頭,這篇文章曾經不知道感動了多少人,它是無數學生心中關於父愛最初的印象——溫情的心酸。世界上沒有多少人像紅樓夢中的賈寶玉一樣,帶著寶玉出生,衣食無憂,吃穿不愁。平凡而樸素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
  • 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丨——講真話,寫真情,描實景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他以「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膾炙人口。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