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觀潮】
作者:汪亞琴(湖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
《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是劉川鄂新世紀文學批評工作的回顧和總結,更是一本極具「劉氏」批評風格的評論集。
劉川鄂大學期間苦讀魯迅,魯迅的「懷疑精神」對他影響很大。「寧可清醒的悲觀也決不盲目的樂觀」的魯迅式思維,形成了劉川鄂「冷眼看中國文學」的方式。基於對「美是自由」的透徹認識,他在文學批評工作中始終堅持審美立場和人性信仰。劉川鄂曾說,讀過較多中外文學經典,見過威嚴深沉的高山大海,很容易看出中國當代作家的「淺」和「矮」。見識過「高山大海」的人,就能生發出「一覽眾山小」的氣魄。痴迷於「高山大海」的人,才能形成「眼裡有大師,心中有經典」的文學觀,才能培養出敏銳的審美直覺。劉川鄂是將整個生命帶入學問的。他的文學批評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是真性情的自在抒發,是注入生命活力的「心靈學術」。他不會生搬硬套各種理論來支撐言說,亦不會醉心於作品解讀,更不會顧左右而言其他。他毫不掩飾對張愛玲的「愛」和對池莉的「貶」,實事求是地從文學本身入手,明確地做出審美價值判斷。他將個人的活力與性格注入文學批評,在「批」與「評」的適度結合之間,完成了「批評家左右手」的使命。
評論集《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冷思考」,主要是對新世紀以來的文壇現狀、文學文化熱點以及湖北文學現狀的反思。涉及「中國經驗」、民間與底層文學、作家明星化與作家群體體制化、區域文學特別是湖北文學等,還具體分析了張愛玲、余光中、韓少功、賈平凹等作家的作品。第二部分是「池莉論」,這部分既是對劉川鄂在世紀之交批評實踐的一個回顧與延續,也是對當年「劉池論爭」現場的還原與回應。第三部分是「批評之批評」,主要是對文學批評的看法,包括分析批評家與作家的關係,探討文學批評的策略、文體,直陳批評家在當下文學環境中面臨的嚴峻挑戰,並呼喚批評家要堅守自己的價值立場。
何謂「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劉川鄂在《「池莉熱」反思》一文中明確提出,批評家的左手承擔「指出作家的描寫特點包括缺點」的職責,右手發揮「指導和提升讀者的審美趣味」的作用。這也就是他在《新世紀文學批評的新策略》一文中提到的「求美」和「求疵」的批評取向。面對「經典」缺失的中國文學,創作水平偏低、創作後勁不足的當下文學現狀,《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形成的「銳批評」風格,也是劉川鄂在審美與人性標準引導下,審視新世紀文壇的自然選擇。
劉川鄂最突出的批評特色是「潑冷水」。對大家趨之若鶩的熱點,他一般都抱持警惕心態,大多時候都是「解構」,而不是「唱讚歌」或「保持沉默」。如在此書開篇《關於當代文學的中國經驗的思考》一文中,他指出中國當代作家因為太局限於「中國經驗」而不具有世界視野,應該提倡的不是「小腳與辮子」式的舊「中國經驗」,而是「五四」積累的「警惕傳統,擁抱現代」的新「中國經驗」。劉川鄂也對「民間文學」「舊體詩詞熱」等熱點話題採取了「冷觀」的方式。他習慣於從「熱點」中抽離出來,一語中的地指出「熱點」背後存在的問題。對於看慣了「吹捧」式批評的讀者來說,劉川鄂的「潑冷水」批評無疑更具活力。
針對具體作家的批評,劉川鄂更是能拋開人情面子的束縛,不懼作家「威名」,直言發聲,堅定地進行審美價值判斷,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對湖北作家池莉的批評。他直言池莉是一個「既無『傳統』之根又無『現代』之境只會感知『當下』的作家」,而她的作品「不能豐富我們對人性的理解」,並且「也不能喚起人對詩意生活的進取心」。劉川鄂不僅能拋開人情面子批評同省作家,甚至在賈平凹研討會上,當面批評賈平凹的傳統文人習氣和神秘主義表達。這樣的膽識和勇氣,是他熱切「呼喚有膽有識有良知的批評家」的親身實踐。
立足於「人性與審美」標準,劉川鄂的批評語言靈動鮮活、簡潔有力。他特別善於用生動而簡短的詞語總結特徵、表達觀點、言辭犀利、一針見血。在這本評論集裡,我們幾乎看不到外在力量對劉川鄂文字的幹擾,呈現的是一個文辭灑脫、思維開放、落筆有力、有真性情的批評家形象。
以「人性和審美含量」為標尺,採取「冷批評」策略,寫出具有「時代感」的批評文字,這是《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彰顯出的特色。夢想、懂得、直言、參與,構成了劉川鄂文學批評工作的關鍵詞。
《光明日報》( 2018年04月10日 16版)
[責任編輯:白麗克孜·帕哈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