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真是新文學的散文大師嗎?余光中:淺白、累贅,夠不上大師

2021-01-09 騰訊網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代著名散文家余光中在臺灣撰寫《論朱自清的散文》,炮轟朱自清《荷塘月色》「浪得虛名」。因為文中大量運用「不高明的比喻」,反覆提及「女性意象」,流於「低俗」,並且行文「為了白話而白話」,囉哩叭嗦,毫無趣味。

於是,余光中就此展開批評,認為朱自清散文往往流於淺白、累贅,被捧得太高。余光中還說:他的神龕被擺得太高,他也只能被認定為「二三十年代的神」。那些現在還認同他是大師的人,是追在他的「背影」後面,迷信大師這個稱號罷了,這叫「認廟不認神」。

這一篇文章1992年被《名作欣賞》在內地刊印,引發了文化界一場大討論。其餘波影響至今,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如今總有人想把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請出語文課本。

一、連用十四個比喻,只有一個好

被余光中罵為「浪得虛名」的《荷塘月色》,從第四段起,十一句話中用了十四個比喻。余光中認為除了第三句,微風送來清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用得比較好。第八句寫「叢生的灌木,落下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地如鬼一般」是寓美於醜,別的大多寫得稀巴爛。

最不能忍的是朱自清用小提琴和西洋曲調,來比喻中國的荷塘月色。簡直不中不西,不土不洋。餘下的比喻是各種「出浴美人」,並且全部是「明喻」(大概余光中認為「明喻」比「暗喻」顯得笨拙)。

朱自清在余光中看來,是一個理性大於感性的作家,他並不擅長比喻和聯想。除了《荷塘月色》,他在《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裡也是這樣。一用到比喻,就是各種「少女」、「少婦」、「美人」、「歌女」、「仙女」。用得太頻繁,讓人感覺有點「低俗」。

除了比喻,朱自清還有一個毛病,就是行文「廢話」特別多。比如《荷塘月色》的前面三段基本都是廢話,明明一兩句就能交代的事情,他非要寫那麼囉嗦,還寫得沒有趣味。

不過,這和朱自清自己的風格有關係。朱自清曾經說過,他在白話文創作上是追求「鍊字」的。但是他所追求的「鍊字」,絕對不是大家想像中古人寫詩一樣追求言簡意賅。他所要求的是「一定要用口語進行創作」,凡不是口語的對白,他就不會寫進去。實在要用文言,就得加引號。

白話文本來就比文言文囉嗦,朱自清給自己定下這個「打死不用文言」的框框後,最後竟然連「呦」、「唳」、「嘶」這種文言象聲詞都不用,必須寫成鹿叫、鶴叫和馬叫。於是,字數就翻了一倍。

因為新文學運動非常幼稚,他們廢除了「之乎者也」,一時間不能習慣,又引進了「的了著哩」。結果作者自由發揮,廢話越來越多。最後余光中說:朱自清創作的時間比較短,並且才華也不出眾,實在夠不上大師的資格。

二、余光中還是對朱自清有「成見」

朱自清是民國時期「文學研究會」的成員,五四以後,國內文學界形成了幾個流派。其中比較有名的就是郭沫若、鬱達夫為代表的「創造社」,和周作人、茅盾、許地山、朱自清他們的「文學研究會」。

「創造社」大部分有識之士認為:中國的落後,全都是因為思想落後。要改造國人的思想,就要先廢除文言文,推廣白話,用白話文寫作散文、詩歌和戲劇。

「創造社」的人「思想非常西化」。他們認為一切西方觀點和事物,都是優於東方的。並且他們還經常批評梁實秋、胡適等人,而余光中的風格正是繼承自梁實秋。

「文學研究會」在思想上與「創造社」比較,只是相對摺中。但是在文學創作上,他們同樣受西方的影響很大。因此,朱自清天然和梁實秋那一派的文學立場對立。余光中風格學的是梁實秋,他也就天然地看不慣朱自清。

其實反覆多次運用「女性意象」來比喻,並不是因為朱自清受了西方性解放思潮影響,或者他本身低俗,而是出於一種「文學傳統」。

從《離騷》開始,中國古人就有用美人比喻「品行高潔」的習慣。自屈原以降,中國二千多年來無數詩詞大家都借「美人」寫過讚美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可見,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美人」很多時候是和「性」毫無關聯的。

朱自清比余光中早生幾十年,小時候接觸到的也是中國傳統教育。所以一運用比喻,他自然會聯想到「美人」。用「美人」比喻,並不「低俗」。恰恰相反,一看到用美人來比喻美好的事物就覺得可恥,那是聯想的那個人自己的思想出了問題。

好比魯迅所說的那樣:一些中國人,一看到女性露出胳膊,就聯想到了裸體。為什麼古人不會這樣呢?為什麼當代的中國人會變成這樣?這個值得好好反省。

不過余光中說朱自清十四個比喻中只有一個用得好,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是,要知道列寧也曾經說過:任何比喻都是蹩腳的。比喻是用來激發讀者想像力的,你接受到了,感受到了,它就成功了。你不喜歡就算它失敗了。

散文不同於詩歌,它篇幅長。所以不能因為一部分比喻是自己不喜歡的,不能產生共鳴的,就輕易地否定全篇。另外,余光中提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剛開始是極為「幼稚」的。任何事物誕生之後,都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

從前沒有人像朱自清他們那樣寫白話散文,他們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他們和胡適、梁實秋等人走了一條不同的道。余光中繼承並發揚了胡、梁的風格,而朱自清在內地同樣後繼有人,誰也無法否定誰。

結語

大師是指在一個行業裡造詣深厚,並享有盛譽的專家。從這一點上看,朱自清還是當之無愧的因為他和他的朋友們,是白話散文時代的重要開創者。

白話文運動後的中國散文,並不像現代詩一樣和古詩完全割裂。事實上朱自清他們那一批人所做的事,對中國散文的發展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朱自清生於1898年,1948年去世。余光中寫這篇文章時,他已經去世二十九年。但是他的影響力之大,仍然讓余光中內心忿忿不平,所以撰文加以抨擊。

可是,距離余光中這篇文章發表十五年後,1992年,國內文學圈中人看到這篇文章,仍然沒有被余光中說服。

一晃又是二十八年過去了,今年是2020年。從去年底開始,已經聽說有人要將課本裡的《荷塘月色》和《背影》刪除,未知是否已經實現。如今的人們,又是怎樣看待朱自清的呢?

相關焦點

  • 莫言評荷塘月色,為何加入余光中陣營調侃朱自清,稱其作品病態
    莫言原來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鐵粉,怪不得他和余光中互相抬愛,卻對國內的呂叔湘先生、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言語之間帶著調侃的口吻。  余光中說——《背影》在情感上是病態的,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主人公竟然流了四次淚。
  • 家長們又要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手了,就因為這8個字?
    它有著兩個版本,一個是歌曲,另外的則是被錄入中學課本之中的散文。其實,一直以來,這首散文就飽受爭議,它是由朱自清創作出來的,許多人都表示要將其從課本當中刪除,而刪除的原因只是因為8個字。朱自清的生活環境朱自清出生在江蘇東海,從小的生活環境就很好,或許就是出生在書香本地吧,才從小讓他受到了文化藝術的薰陶,成為了溫文爾雅的人。
  • 朱自清與現代散文的解放
    詩人、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並不多,他寫的散文不過百餘篇,卻有一系列作品成了名作,有很多文章選入了中小學課本。他寫的詩也就是60多首,卻有詩人之稱。他名氣很大這並是不偶然的。  他是一位領風氣之先的作家。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文化自覺精神。  朱自清1919年就開始寫現代白話詩,是新詩的開創者之一,和朋友一起出版了《雪朝》,那時中國寫新詩的沒有幾個人。
  • 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苦旅》,還是後來的《山居筆記》,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和他的兩位夫人的愛情往事
    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國人。此外他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和《給亡婦》也都是經典散文名篇。《給亡婦》是朱自清懷念結髮之妻武鍾謙的一篇散文。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膾炙人口。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家長提議從課本中刪去,只因其中8個字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一句「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也成為了朋友間互相調侃的慣用語,相信很多朋友對上面的話並不陌生,它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然而,就是這麼普普通通的一句話也能被網友曲解為別的意思,不知是該佩服網友的腦洞,還是這句話本身就有歧義。
  • 回到文學現場|邀您雲遊朱自清紀念館
    「朱自清故居」坐北朝南,共前後兩進,大門朝東,對開墨漆大門,走進故居,首先看到的是懸掛在門堂上方「朱自清故居」橫匾。「我是揚州人」。朱自清曾經說:「我家跟揚州的關係,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了。現在亡妻生的四個孩子都已自稱為揚州人了;我比他們更算得在揚州長成的,天然更該算是揚州人了。
  •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評:餘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餘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評: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於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 朱自清筆下10個經典名句,文字情感豐富、雋永真摯,值得收藏
    初中語文課本裡,印象最深的課文是朱自清的《背影》,這篇關於父親的散文,看完讓人感動不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朱自清,欣賞他筆下平淡樸素、清新秀麗、獨樹一幟的文字魅力。白話散文一代宗師,朱自清為近現代散文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 有家長建議移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只因裡面這8字,有理嗎?
    比如說,曾有家長建議刪除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僅僅是因為其中的八個字。朱先生是近代散文家,他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自幼受到士大夫家庭的影響,身上有種莊重又矜持的文人氣質。他的這個名字出自《楚辭 ·卜居》,裡面有一句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意思是廉潔正直使得保持清白。
  • 他是民國國學大師,公開嘲諷沈從文只值四毛錢,朱自清值四塊錢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民國時期,出了許多大師,他們性格多半張狂,有個性,其中研究莊子出名的劉文典國學大師,就像極了莊子逍遙自在,快人快語,對人對事從來不遮掩。
  •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10月13日電 (記者 崔佳明)今年是朱自清誕辰120周年,13日,揚州召開「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當日,來自全國2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逾60名專家學者相聚在朱自清先生的故鄉揚州,共同探討朱自清先生在中國現代文化史、文學史、學術史上的地位及貢獻。
  • 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餘秋雨是著名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散文大家,很多人都說,當代的眾多作家加在一起寫的散文,那也不及餘秋雨的一篇散文。就連詩人余光中也曾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獎,讓餘秋雨站在了風口浪尖,從2000年開始,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非常有氣節的現代散文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中國人的氣血和骨氣,令人不禁肅然起敬。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講述朱自清先生的故事。朱自清,號求實,後來才改名為自清,是我國近代重要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相信大家都看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講述了「父親」送「我」進站臺的故事,影響了一代人的童年。
  • 【每月共讀一本書】十二月書目《朱自清散文精選》
    《朱自清散文精選》」文中有詩畫,佩弦以自清他以「自清」為名,勉勵自己亂世之中保持清白;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他的散文被譽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書籍簡介朱自清散文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72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摯;他致力國學研究,恪守治學傳統;他堅守氣節和情操,憂國憂民。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朱自清文學批評觀的形成與其成長經歷、性格性情及處事方式密切相關。楊振聲在《朱自清先生與現代散文》中說:「你同他談話處事或讀他的文章,印象都是那麼誠懇、謙虛、溫厚、樸素而並不缺乏風趣……他文如其人,風華是從樸素出來,幽默是從忠厚出來,腴厚是從平淡出來。」為人的真實坦誠深刻影響了朱自清的治學生涯,他「絕不做主觀論斷,談到某種文學現象時,總是尊重客觀事實,進行實事求是的評述」。
  • 朱自清散文集取名:這些女寶寶的名字詩意濃濃,情景交融!
    翻開中國現代散文史,迎面撲來的是一陣陣清新、雋永之風。散文也分文別類,都已自覺或者不自覺佔據了文壇的某一領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除了周作人的」小品文體「和冰心的」小詩體「之外,當屬朱自清的抒情散文體。鬱達夫曾經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裡說到:「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著那一種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