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和他的兩位夫人的愛情往事

2021-01-09 遠山寂寞冰雪

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國人。此外他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和《給亡婦》也都是經典散文名篇。

《給亡婦》是朱自清懷念結髮之妻武鍾謙的一篇散文。

武鍾謙,是揚州名醫武威三的獨生女,與朱自清同歲,14歲與朱自清訂婚,朱自清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那一年,兩人完婚。

武鍾謙對能嫁給大才子朱自清,很是歡欣,過門後一心一意侍奉夫君,兩人感情很好,婚後第二年生子。

武鍾謙是一個樸實、溫柔、嫻靜、賢惠的女子,沒有名醫獨生女兒的嬌氣,她心中永遠裝著的只有丈夫和孩子,就是沒有她自己。如此難得的一個女子,令人遺憾是在1929年,年僅三十一歲的她就因染肺病離開了她深愛著的丈夫和孩子們。

武鍾謙去世三年後,朱自清寫了《給亡婦》這篇散文,寄託了他對亡妻的無限思念之情。

陳竹隱是朱自清的第二任夫人,成都人,1932年8月,與朱自清在上海結婚。陳竹隱畢業於北平藝術學院,為齊白石、溥西園的弟子,善書畫,善度曲。婚後育有二子一女。陳竹隱曾在清華大學圖書館工作,曾任清華大學工會副主席,1990年,86歲的陳竹隱去世。

陳竹隱雖出身於書香世家,但家道早已敗落,再加上她兄弟姐妹多,共12人,所以家裡的日子過得還是清苦的。饒是如此的家庭窘況,她英明的父親還是把八歲的陳竹隱送到私塾讀書。

後來陳竹隱也很爭氣,考取了北平藝術學院。

陳竹隱經人介紹認識朱自清後,很看重朱自清的樸實、正派、可靠,雖然朱自清和已經去世的髮妻武鍾謙有五個孩子,但是她並不在意。她和武鍾謙一樣,很崇拜朱自清的才華,覺得這樣的一個才子需要一個人照顧。

就這樣他們的愛情有了一個美好的結果她們結婚了。

婚後的日子,不再像戀愛時浪漫和富有刺激,一切歸於現實的柴米油鹽,生活平淡而又枯燥。

陳竹隱是一個獨立、外向活潑型、愛交朋友的女子,突然讓她做起了家庭主婦,她感覺痛苦和鬱悶,想要擺脫這種生活,甚至想離朱自清而去。

而朱自清拿獨立性強的陳竹隱同武鍾謙相比,一度覺得還是武鍾謙理解自己。

而最終陳竹隱還是被朱自清的卓越才華吸引,再加上朱自清和武鍾謙所生的五個孩子看上去既不幸又可憐,陳竹隱決定自己做出犧牲,承擔家務,當好繼母,以分擔家庭對朱自清的壓力。

朱自清冷靜思考後也作了自我調整,感到自己對陳竹隱太冷淡了,於是他開始抽出時間陪她到外面走走,看看風景、唱唱崑曲。不久兩人間的疙瘩就解開了,婚姻生活越來越和諧。

陳竹隱和朱自清育有二子一女,她把朱自清前妻的五個孩子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對待,視同己出。

陳竹隱的一生是由一位獨立、活潑、前衛、有個性的女子轉變成了甘願相夫教子像武鍾謙一樣傳統的女子。

在朱自清去世後,她依然實心實意地對待武鍾謙的孩子們,這樣的一位繼母真是世間罕有。

武鍾謙深愛著朱自清,愛他的樸實可靠和才華橫溢,甘願默默支持他,後來嫁給朱自清的陳竹隱又何嘗不是呢?

也正是這兩位女性的無私奉獻,才成就了朱自清這位文學大師。

相關焦點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非常有氣節的現代散文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中國人的氣血和骨氣,令人不禁肅然起敬。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講述朱自清先生的故事。朱自清,號求實,後來才改名為自清,是我國近代重要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相信大家都看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講述了「父親」送「我」進站臺的故事,影響了一代人的童年。
  • 朱自清與現代散文的解放
    一個文學家得不斷地寫,奮力地幹,而且力求超越自己,才能得到人們的承認和敬仰。但是也有的作家作品並不多,卻有極高的知名度,這一現象值得我們特別注意。詩人、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並不多,他寫的散文不過百餘篇,卻有一系列作品成了名作,有很多文章選入了中小學課本。他寫的詩也就是60多首,卻有詩人之稱。他名氣很大這並是不偶然的。  他是一位領風氣之先的作家。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文化自覺精神。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膾炙人口。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 文藝相惜:朱自清與書畫名家馬氏昆仲的感人往事
    大文豪與書畫名家間有著哪些感人的往事?朱自清(左)與馬孟容(中)、馬公愚(右)昆仲在一起的蠟像。        朱自清先生自一九二三年九月來溫至一九二四年三月離溫,在溫州的時間十分短暫,但是對溫州的感情卻是深厚的。凡讀過朱自清先生《溫州的蹤跡》中《月朦朧、鳥朦朧、簾卷海棠紅》這篇描繪花鳥畫的散文的人,在讚嘆細膩文筆之餘,一定會進而傾慕這幅花鳥畫的作者馬孟容先生精湛的國畫藝術。
  • 【每月共讀一本書】十二月書目《朱自清散文精選》
    」;他的文字追求「真」,沒有半點矯飾,卻蘊藏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就讓我們走進朱自清先生的內心世界,一起用心去品味他的萬千感慨,去撫慰我們沉靜的心弦,觸動柔軟的情懷。」 作者介紹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長於江蘇揚州。「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成員,現代散文家、學者。原任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西南聯合大學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
  • 現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丨——講真話,寫真情,描實景
    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改名自清,字佩弦。一八九八年十一月生於江蘇東海,長大於江蘇揚州,故自稱「我是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其散文樸素縝密、清雋沉鬱、語言冼煉、文筆清麗、極富有真情實感。朱自清以獨特的美文藝術風格,為中國現代散文增添了瑰麗的色彩,為建立中國現代散文全新的審美特徵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
  •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可是當我讀下去的時候便無法自拔,跟著他的筆遊歷到了柳州、都江堰、洞庭、上海等地,領略了各異的風土文化,怎一個爽字了得。飽受名家讚譽對於文學藝術作品,喜歡與否通常會因人而異,評價的高低也是因人而異的。就像蘇東坡的書法一直處於「宋四家」第一的位置,卻還是被朱熹評價說:字被蘇(東坡)、黃(庭堅)胡亂寫壞了。
  • 像朱自清先生等前人一樣,以冷靜平和的態度,持續探索前方的道路
    於是,我斷定,我這種人快人快語,斷定是欣賞不了寫景抒情散文這類的。直到去年,我在語文課上,自己為學生們講解這篇文章,才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這遲來的恍然大悟,讓我一下子愛上了寫景抒情散文。原因是在備課的時候,我查閱了很多關於朱自清先生和《荷塘月色》的文字記載。
  • 回到文學現場|邀您雲遊朱自清紀念館
    同時,本次直播不僅帶您「雲遊」領略故居風採,還邀請多名專家坐鎮直播間展開文學對談,更邀請到了朱自清先生嫡孫——朱小濤先生與大家聊一聊他眼中的朱自清。本周日,讓我們共同體驗這場文化盛宴,一同「雲遊」揚州朱自清紀念館!揚州朱自清故居簡介朱自清(1898年——1948年),我國著名散文家、教育家、詩人、學者。
  •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自稱「我是揚州人」的朱自清出生於1898年,原籍浙江紹興,他在揚州生活、求學、任教長達16年,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深深刻上了揚州的印記,傾注了「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的故鄉情結。  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姜龍在研討會上致辭時說,朱自清先生是現代文學巨匠、學者大家和教育名家。
  • 朱自清:深入骨髓裡的清高,讓他清風一樣而來,又清風一樣離去!
    朱自清是家中長子,全家人對他十分重視,他從小就接受了正規的私塾教育,這為他日後成為一位文學大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2年,14歲的朱自清考入揚州高等小學,隨後又進入江蘇第八中學。4年後順利畢業,並且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朱自清18歲那年,遵從父母之命,和當地名醫武威三的女兒武鍾謙結婚。武鍾謙是一位標準的賢妻良母,先後為朱自清生下6個孩子。
  • 中國現代詩歌(六)——人生派(朱自清)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國近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原籍浙江紹興,出生於江蘇省東海縣(今連雲港市東海縣平明鎮),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16年中學畢業並成功考入北京大學預科。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朱自清真是新文學的散文大師嗎?余光中:淺白、累贅,夠不上大師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當代著名散文家余光中在臺灣撰寫《論朱自清的散文》,炮轟朱自清《荷塘月色》「浪得虛名」。因為文中大量運用「不高明的比喻」,反覆提及「女性意象」,流於「低俗」,並且行文「為了白話而白話」,囉哩叭嗦,毫無趣味。
  • 大家知道朱自清號什麼嗎?
    中國的歷史上有很多的非常受人們尊敬的詩人,其中有一位作家是其中非常愛國的一位,他就是朱自清朱先生,但是他卻因為不願意領國民黨的救濟糧食,所以最後得胃病死了。但是他這一生的所作所為都和他的號非常符合,這就是他號秋實的原因。他對自己的號是為了時刻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不要浪費時間。
  • 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朱自清始終把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融入文學批評中,以一種謙遜中肯的批評態度品評文學作品,用一種評中有批、評中有悟的方式傳達其文學批評觀。這種清新、自然、散文化的文學批評,給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也可為當下文壇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鑑。
  • 李商隱感傷的一句詩,被朱自清改成一副聯,意思竟完全相反!
    他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追求詩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李商隱《樂遊園》中的兩句詩。盡人皆知的名句。
  • 《背影》:朱自清流露出的「中年心態」,在當今社會依然存在
    其中,散文名家朱自清先生尤為明顯,他的名篇《背影》就是在這種「中年心態」下細嚼了家道的衰敗,父親一生顛沛流離的命運以及對朱無微不至的關愛。    一、《背影》——橘子裡的父愛  1925年,現代作家朱自清在回憶性散文歷史上劃下了經典的一筆——《背影》。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72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摯;他致力國學研究,恪守治學傳統;他堅守氣節和情操,憂國憂民。
  • 追尋朱自清先生的那片荷塘……
    近春園內有一座「荷塘月色亭」,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為紀念朱自清先生所建。亭中「荷塘月色」四字集自先生的手稿,似乎昭示著此處便是先生心中的那片荷塘。曾經滿是淤泥的池塘,仿佛是那個動蕩時代的縮影。高潔的荷花破濘而出,就像以朱自清先生為代表的一代清華學人為民族前路奮鬥的雄心壯志。朱自清先生一生嚮往光明和進步。抗戰勝利後,朱自清憤懣於國內政局,支持青年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