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頭髮有點花白,穿著打扮卻一絲不苟的上海老人坐在《人物》記者對面的沙發上,心平氣和緩緩地說:「該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願意(走)了。」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餘秋雨,他似乎並沒老,最近在喜馬拉雅FM上開了一門中國文化課,為我們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說這是餘秋雨重出江湖,當他自己卻說「是從遠方歸來」。
初次讀餘秋雨還是初中的時候,那時也是因為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開篇就寫了我老家甘肅的莫高窟、陽關等。可是當我讀下去的時候便無法自拔,跟著他的筆遊歷到了柳州、都江堰、洞庭、上海等地,領略了各異的風土文化,怎一個爽字了得。
飽受名家讚譽
對於文學藝術作品,喜歡與否通常會因人而異,評價的高低也是因人而異的。就像蘇東坡的書法一直處於「宋四家」第一的位置,卻還是被朱熹評價說:字被蘇(東坡)、黃(庭堅)胡亂寫壞了。
所以,對於文學這個東西,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批評覺得他差勁,也不要因為一個人的讚賞就覺得他很優秀。與其盲目聽從非專業人士的個人看法,不如多聽聽其他行家的評價。
當年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十分盛行,可以說在文壇獨領風騷,無人匹敵。就連文壇大俠金庸先生也曾拿來一讀,後來偶然機會在北京出席文化活動,聽到有人調侃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只是幽默的回了句: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
金庸先生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只是簡單的反駁,但如果你足夠細心就能發現,金庸先生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可見他在心裡對餘秋雨的認同感有多高,他對餘秋雨的評價有多高。
除了金庸先生,文壇裡也有很多行家對餘秋雨有著高度的讚賞和認同。
賈平凹先生評: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評:餘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餘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評: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於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為何影響力消失殆盡:其作品與本人的爭議
餘秋雨自走紅以後,便身處爭議之中,那麼身為一位作者,餘秋雨身上的爭議自然是逃不開作品的。《文化苦旅》能夠受到追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散文形式,對於讀者來說算是全新的散文,並且是邊走邊寫,十分新穎。
但到後來,餘秋雨的多部作品都延續了這個風格,並且文筆都有些千篇一律,這也是為何餘秋雨的其他作品並沒有得到巨大反響的原因。
關於其作品,還有一個爭議,即餘秋雨總是將書中的人物,形象等塑造得過於完美,這會拉開讀者與作品的距離感,因此也不能同魯迅等人的作品一般深入人心。
除了作品的爭議,還有關於餘秋雨本人的爭議。批判他的人時常以自傲、膨脹、不知懺悔等字眼來形容他,這樣的詞語出現在餘秋雨身上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是讀者時常在餘秋雨的作品中看到他對自己的自誇自吹,餘秋雨時常將自己完美化,這就會使讀者反感。
其二,餘秋雨曾經在汶川地震時發表了一篇《含淚勸告請願災民》,全篇中餘秋雨並沒有站在災民的角度思考,而是為官搖旗吶喊。身為人民的作者,餘秋雨沒能做到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吶喊呼喚,反而與為官者站在一邊,這無疑會讓他失去自己最需要的跟隨者。
其三,餘秋雨曾深陷詐捐門,有記者質疑餘秋雨只捐款不到6萬,他本人卻默認捐款20萬,這樣的事情也讓餘秋雨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以上這些事件,其實都給餘秋雨打上了一個標籤:一個不純粹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標籤則勢必會讓他的作品不再具有完全的文學性,也無法深入民眾的心中。
其實不然,餘秋雨是自傲的。他曾經親口說自己的演講「全場掌聲雷動」。
這種自誇難免招黑。但是也不乏有他的擁護者,很多人說餘秋雨是不可一世的人才,他的作品無論是《文化苦旅》還是《千年一嘆》無不體現他過人的才華。
有才華傍身,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還有很多人說,餘秋雨在書中展現的氣度和胸襟並不是虛的。
他自從站在巔峰,被「罵」了許多年,但他這些年並沒有反駁一次對於自己的謾罵與質疑,他在演講中說:「不要在乎負面的評論,那些評論,我從來都不看,我曾經有個比喻,我是一個走的很遠的人,就像一匹走一千裡路的馬,這匹遠行的馬,一定不會在乎我身上有多少泥沙上來了,更不會老是找一條小河去洗自己的羽毛,如果整天在乎自己身上的灰塵,在乎自己要去洗滌的話,這一定不是一匹千裡馬。」
如他所說,他不在乎負面評價,不在乎任何人對他的眼光,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氣度呢。
大時代背景下的「跟風黑」
談及餘秋雨,也許有很多人知道他,但是都真正通讀過他的作品嗎,答案並不是肯定的。
對他的惡意評論裡,不乏有很多人並沒有詳細的了解他的作品,而只是聽從有些名家的言論,隨波逐流罷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破窗原理」。這個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以餘秋雨為例,當人們黑他時,有可能他們只是想和某些事件發起者保持共鳴,比如老梁,比如韓寒。
所以,全面的了解一個人後在對其做出評價,即使褒貶不一,但每個人都能獨立的思考才是社會應有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