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2021-01-09 喬飛說動漫

一位頭髮有點花白,穿著打扮卻一絲不苟的上海老人坐在《人物》記者對面的沙發上,心平氣和緩緩地說:「該走的地方都走完了,不願意(走)了。」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餘秋雨,他似乎並沒老,最近在喜馬拉雅FM上開了一門中國文化課,為我們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說這是餘秋雨重出江湖,當他自己卻說「是從遠方歸來」。

初次讀餘秋雨還是初中的時候,那時也是因為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開篇就寫了我老家甘肅的莫高窟、陽關等。可是當我讀下去的時候便無法自拔,跟著他的筆遊歷到了柳州、都江堰、洞庭、上海等地,領略了各異的風土文化,怎一個爽字了得。

飽受名家讚譽

對於文學藝術作品,喜歡與否通常會因人而異,評價的高低也是因人而異的。就像蘇東坡的書法一直處於「宋四家」第一的位置,卻還是被朱熹評價說:字被蘇(東坡)、黃(庭堅)胡亂寫壞了。

所以,對於文學這個東西,我們不能因為一個人的批評覺得他差勁,也不要因為一個人的讚賞就覺得他很優秀。與其盲目聽從非專業人士的個人看法,不如多聽聽其他行家的評價。

當年餘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十分盛行,可以說在文壇獨領風騷,無人匹敵。就連文壇大俠金庸先生也曾拿來一讀,後來偶然機會在北京出席文化活動,聽到有人調侃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只是幽默的回了句: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啊。

金庸先生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只是簡單的反駁,但如果你足夠細心就能發現,金庸先生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可見他在心裡對餘秋雨的認同感有多高,他對餘秋雨的評價有多高。

除了金庸先生,文壇裡也有很多行家對餘秋雨有著高度的讚賞和認同。

賈平凹先生評:餘秋雨無疑拓展了當今文學的天空,貢獻巨大。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榮譽教授高希均評:餘秋雨先生每次到臺灣演講,都在社會上激發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內外的中國人,都變成了餘先生詮釋中華文化的讀者與聽眾。

紐約人文學會共同主席汪班評:秋雨先生的作品,優美、典雅、確切,兼具哲思和文獻價值。他對於我這樣的讀者,正用得上李義山的詩:「高松出眾木,伴我向天涯。」

為何影響力消失殆盡:其作品與本人的爭議

餘秋雨自走紅以後,便身處爭議之中,那麼身為一位作者,餘秋雨身上的爭議自然是逃不開作品的。《文化苦旅》能夠受到追捧,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這樣的散文形式,對於讀者來說算是全新的散文,並且是邊走邊寫,十分新穎。

但到後來,餘秋雨的多部作品都延續了這個風格,並且文筆都有些千篇一律,這也是為何餘秋雨的其他作品並沒有得到巨大反響的原因。

關於其作品,還有一個爭議,即餘秋雨總是將書中的人物,形象等塑造得過於完美,這會拉開讀者與作品的距離感,因此也不能同魯迅等人的作品一般深入人心。

除了作品的爭議,還有關於餘秋雨本人的爭議。批判他的人時常以自傲、膨脹、不知懺悔等字眼來形容他,這樣的詞語出現在餘秋雨身上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是讀者時常在餘秋雨的作品中看到他對自己的自誇自吹,餘秋雨時常將自己完美化,這就會使讀者反感。

其二,餘秋雨曾經在汶川地震時發表了一篇《含淚勸告請願災民》,全篇中餘秋雨並沒有站在災民的角度思考,而是為官搖旗吶喊。身為人民的作者,餘秋雨沒能做到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吶喊呼喚,反而與為官者站在一邊,這無疑會讓他失去自己最需要的跟隨者。

其三,餘秋雨曾深陷詐捐門,有記者質疑餘秋雨只捐款不到6萬,他本人卻默認捐款20萬,這樣的事情也讓餘秋雨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以上這些事件,其實都給餘秋雨打上了一個標籤:一個不純粹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標籤則勢必會讓他的作品不再具有完全的文學性,也無法深入民眾的心中。

其實不然,餘秋雨是自傲的。他曾經親口說自己的演講「全場掌聲雷動」。

這種自誇難免招黑。但是也不乏有他的擁護者,很多人說餘秋雨是不可一世的人才,他的作品無論是《文化苦旅》還是《千年一嘆》無不體現他過人的才華。

有才華傍身,在大大小小的事件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無可厚非。還有很多人說,餘秋雨在書中展現的氣度和胸襟並不是虛的。

他自從站在巔峰,被「罵」了許多年,但他這些年並沒有反駁一次對於自己的謾罵與質疑,他在演講中說:「不要在乎負面的評論,那些評論,我從來都不看,我曾經有個比喻,我是一個走的很遠的人,就像一匹走一千裡路的馬,這匹遠行的馬,一定不會在乎我身上有多少泥沙上來了,更不會老是找一條小河去洗自己的羽毛,如果整天在乎自己身上的灰塵,在乎自己要去洗滌的話,這一定不是一匹千裡馬。」

如他所說,他不在乎負面評價,不在乎任何人對他的眼光,其實這何嘗不是一種氣度呢。

大時代背景下的「跟風黑」

談及餘秋雨,也許有很多人知道他,但是都真正通讀過他的作品嗎,答案並不是肯定的。

對他的惡意評論裡,不乏有很多人並沒有詳細的了解他的作品,而只是聽從有些名家的言論,隨波逐流罷了。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做「破窗原理」。這個理論認為環境中的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效仿,甚至變本加厲。

以餘秋雨為例,當人們黑他時,有可能他們只是想和某些事件發起者保持共鳴,比如老梁,比如韓寒。

所以,全面的了解一個人後在對其做出評價,即使褒貶不一,但每個人都能獨立的思考才是社會應有的色彩。

相關焦點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苦旅》,還是後來的《山居筆記》,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餘秋雨是著名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散文大家,很多人都說,當代的眾多作家加在一起寫的散文,那也不及餘秋雨的一篇散文。就連詩人余光中也曾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獎,讓餘秋雨站在了風口浪尖,從2000年開始,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 莫言評荷塘月色,為何加入余光中陣營調侃朱自清,稱其作品病態
    莫言原來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鐵粉,怪不得他和余光中互相抬愛,卻對國內的呂叔湘先生、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言語之間帶著調侃的口吻。  余光中說——《背影》在情感上是病態的,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主人公竟然流了四次淚。
  • 朱自清真是新文學的散文大師嗎?余光中:淺白、累贅,夠不上大師
    最不能忍的是朱自清用小提琴和西洋曲調,來比喻中國的荷塘月色。簡直不中不西,不土不洋。餘下的比喻是各種「出浴美人」,並且全部是「明喻」(大概余光中認為「明喻」比「暗喻」顯得笨拙)。 朱自清在余光中看來,是一個理性大於感性的作家,他並不擅長比喻和聯想。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北大才子余杰寫了《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這個更是公開發表。易中天,一直不太能瞧得上這個成名比他早的餘秋雨,在文章中曾經這樣談到:「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說的就是餘秋雨。易中天甚至還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這樣的點評真的是一針見血!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文學才子,感情「偽君子」;棄13年糟糠妻,娶小16歲新歡
    餘秋雨的散文自帶南方的綺麗與委婉,一部《文化苦旅》奠定了他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余光中曾將他與朱自清、錢鍾書相提並論,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也曾對他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他「能與魯迅平起平坐」。可是餘秋雨的生活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46年,在中國大地上的硝煙和戰火尚未完全退去時,餘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一個高知識分子家庭。
  • 真實的餘秋雨:住殯儀館旁,穿越世界戰亂地區,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離職後,他獨自一人從西北高原出發,系統考察了中國主要的重要文化遺址,並以「穿越百年血淚,尋千年輝煌」為主題寫成了散文集《文化苦旅》。1992年,寫作結束後,餘秋雨陸續給各出版社出書,但卻渺茫無音,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暢銷書。之後,編輯王國偉發現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覺得其作品十分精湛,便將其出版。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餘秋雨,浙江餘姚人,從小喜愛文學並對文字很敏銳,於196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餘秋雨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他向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在大家忙著走向農村、社會的時候餘秋雨選擇走向圖書館,拿出和錢鍾書先生那十年默默專研的精神來撰寫戲劇學、戲劇史等。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和他的兩位夫人的愛情往事
    我國著名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的《背影》、《荷塘月色》,影響了一代一代的國人。此外他的散文《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和《給亡婦》也都是經典散文名篇。《給亡婦》是朱自清懷念結髮之妻武鍾謙的一篇散文。
  • 家長們又要對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下手了,就因為這8個字?
    它有著兩個版本,一個是歌曲,另外的則是被錄入中學課本之中的散文。其實,一直以來,這首散文就飽受爭議,它是由朱自清創作出來的,許多人都表示要將其從課本當中刪除,而刪除的原因只是因為8個字。朱自清的生活環境朱自清出生在江蘇東海,從小的生活環境就很好,或許就是出生在書香本地吧,才從小讓他受到了文化藝術的薰陶,成為了溫文爾雅的人。
  •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年)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他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膾炙人口。朱自清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 朱自清與現代散文的解放
    朱自清1919年就開始寫現代白話詩,是新詩的開創者之一,和朋友一起出版了《雪朝》,那時中國寫新詩的沒有幾個人。《毀滅》特別是散文的最早創作者。1921年朱自清寫下了第一篇散文《歌聲》,此後雖然創作的量並不大,但是他一直嘗試不同的散文寫法,沒有間斷。有若干篇作品成為散文界公認的範文。  「五四」文學革命為一些青年人找到了文學道路,朱自清正是其中的一位。
  • 【每月共讀一本書】十二月書目《朱自清散文精選》
    」;他的文字追求「真」,沒有半點矯飾,卻蘊藏著動人心弦的力量……就讓我們走進朱自清先生的內心世界,一起用心去品味他的萬千感慨,去撫慰我們沉靜的心弦,觸動柔軟的情懷。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緻,不論寫景抒情,均能通過細密觀察或深入體味,委婉地表現出對自然景色的內心感受。抒發自己的真摯感情,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主要作品有《毀滅》《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等。 書籍簡介朱自清散文是中國現代散文的典範。
  • 現代散文家朱自清:不吃美國救濟糧!
    在中國就有這樣一位非常有氣節的現代散文家,他就是朱自清先生,在他身上我看到了一個中國人的氣血和骨氣,令人不禁肅然起敬。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講述朱自清先生的故事。朱自清,號求實,後來才改名為自清,是我國近代重要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相信大家都看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講述了「父親」送「我」進站臺的故事,影響了一代人的童年。
  •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有家長提議從課本中刪去,只因其中8個字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一句「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也成為了朋友間互相調侃的慣用語,相信很多朋友對上面的話並不陌生,它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然而,就是這麼普普通通的一句話也能被網友曲解為別的意思,不知是該佩服網友的腦洞,還是這句話本身就有歧義。
  • 像朱自清先生等前人一樣,以冷靜平和的態度,持續探索前方的道路
    據說是屬於寫景抒情散文,而可能對於寫景抒情散文本身我全都不理解。我主觀上認為,為什麼不有話直說?平日裡我們講究文有所指,詞要達意,可是寫景散文這種東東,通常一位作者花費了很大的力氣,羅列了眾多文字,卻只是輕描淡寫了一些景物。這景物雖可以描寫得極致,但畢竟讓人不知所云。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就只在開頭說到「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 強調真實 注重理趣——朱自清的文學批評觀
    作為一位文學批評家,朱自清始終把自己的性情、感情、才情融入文學批評中,以一種謙遜中肯的批評態度品評文學作品,用一種評中有批、評中有悟的方式傳達其文學批評觀。這種清新、自然、散文化的文學批評,給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界帶來別具一格的審美感受,也可為當下文壇的文學理論建設提供借鑑。
  • 夕陽已去,皎月方來:朱自清那些如詩如畫的散文美句
    說到朱自清先生,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那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從此,父愛在我們心中,有了不同的韻味。朱自清先生一生創作無數,尤以散文著名,因此他既是一個詩人,更是一個帶有詩人氣質的散文大家。鬱達夫先生更是評價他說:「朱自清雖則是一個詩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貯滿那一種詩意。」
  • 懷念朱自清:匆匆而去,背影長留
    點擊進入「文藝星青年」>>8月12日,是朱自清先生逝世72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原名朱自華,號實秋,後改名自清,字佩弦。他以散文著名,情感真摯;他致力國學研究,恪守治學傳統;他堅守氣節和情操,憂國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