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學才子,感情「偽君子」;棄13年糟糠妻,娶小16歲新歡

2021-01-10 彤陌紅塵

古往今來,風流倜儻的文人墨客層出不窮,總是能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印跡,才子佳人的故事也為人津津樂道。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有極其鮮明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潔癖,為人處世往往任由自己的性子。

今天要說的餘秋雨就是文學大家,聲名赫赫,文壇奇才,可是與之相悖的是他的感情生活,卻是感情「偽君子」,那位風雨走來13年的糟糠之妻,在一切都趨於好轉的時候,卻被出軌背叛,他愛上了小了16歲的新歡,這樣的行為將年老色衰的髮妻置於何地呢?

文學才子鋒芒初露

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水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常常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大家,其中浙江省更是鍾靈毓秀之地,盤點此地歷代的文人騷客,數不勝數,餘秋雨就是其中一位。

餘秋雨的散文自帶南方的綺麗與委婉,一部《文化苦旅》奠定了他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余光中曾將他與朱自清、錢鍾書相提並論,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也曾對他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他「能與魯迅平起平坐」。可是餘秋雨的生活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1946年,在中國大地上的硝煙和戰火尚未完全退去時,餘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一個高知識分子家庭。從他有記憶開始,父親和母親就總是圍坐在一起談論詩詞文章,說到興起處還會起身翻找,那幾個超大的書柜上,被密密麻麻塞滿的不只是書本,還有這個小家庭的溫馨和幸福。正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餘秋雨對文學耳濡目染,也為他日後的文學之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餘秋雨在父母營造的家庭文化的薰陶下,從小就裝了一肚子墨水,在班級寫作課上落筆即文章,文採斐然,深得老師的欣賞。可是偏偏又逢上那個荒謬的年代,對餘秋雨影響至深的父親被人檢舉上告關押致死,給了這個幸福的小家庭沉重的打擊。餘秋雨的懂事和長大,似乎來得倉促,甚至有些措手不及,還夾雜著不盡的無奈。

1963年,餘秋雨如願以償地考上了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系,3年後順利畢業。然後,他就跟隨著歷史的洪流上山下鄉,那是一個知識不被允許存在的年代,他和同學們飽受著肉體上的疲憊和精神上的折磨,在舉目無望的日子裡,互相慰藉互相鼓舞。

1971年,社會整體的大風向還是對知識分子不利,但是漩渦深處正在醞釀一場大的改革,有關部門已經開始著手恢復教育,餘秋雨也在教材編寫人員的受邀之列,開始秘密進行教材的編寫工作。

5年相伴,結髮為夫妻

餘秋雨與一眾人員克服大環境的不利局面,成功編寫完成一本《世界戲劇學》,這本書對中國戲劇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也順利回到了曾經的母校。風雨過去,雲破日出,數年的壓抑都逐漸得到釋放,餘秋雨積蓄的文學力量噴薄而出。

他先後出版多部戲劇學著作,在學術界獲得了一致認可,成為了當時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正教授,一時間風光無限。人生大喜,莫過於「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餘秋雨的事業與名氣蒸蒸日上的時候,愛情也悄悄來臨了。李紅就像是餘秋雨平淡日子裡的一道彩虹,無聲無息地靠近,一抬頭就是驚豔無比。

李紅的父親是一位知識分子,母親是救死扶傷的醫生,她的童年是無憂無慮、天真浪漫的,骨子裡帶著勇敢的勁,帶著與生俱來的自信,站在風景絕佳處,明媚的笑容令周遭繁華都顯得暗淡。

就在餘秋雨的作品傳遍大江南北、人生志得意滿的時候,李紅奔著上海戲劇學院就奮不顧身地去了。最終由於家庭背景以及種種原因,她與心儀的學校失之交臂,可是爽朗的性格給當時負責招生的餘秋雨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餘秋雨私下約李紅出來,一起探討戲劇、表演、文學,相談甚歡。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餘秋雨傾心於眼前年輕漂亮的姑娘,更覺得她是自己的紅顏知己;李紅看膩了身邊無趣的追求者,大名鼎鼎的餘秋雨,原來是這樣的幽默和浪漫!一來二去,兩人頗有相見恨晚之意,大大方方談起了戀愛。

李紅的父母最初表示反對,他們乾脆把甜蜜和恩愛「秀」給他們看,五年愛情長跑,終於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祝福。1979年,餘秋雨與李紅結髮為夫妻,才子佳人郎情妾意,溫言軟語耳畔廝磨,二人還有了愛情的結晶——一個聰明可愛的女兒。

山盟雖在,物是人非

「貧賤夫妻百事哀」,愛情雖然甜蜜,可是代替不了柴米油鹽,新生的女兒給這個小家庭增加了不少的開支。結婚數年,僅僅依靠餘秋雨筆耕養家餬口,十分不穩定,李紅所在的工廠也效益日下,她既想支持愛人的事業,也想幫愛人撐起這個家,思來想去,她打定了主意,要孤身南下深圳謀生。這個勇敢的姑娘,為人妻為人母之後,像是穿上了更厚的盔甲,為了愛人和孩子,什麼都豁得出去。

李紅萬萬也沒想到,自己為了家庭做出這麼大的犧牲,換來的卻是婚姻破碎。當時一位頗有名氣的黃梅戲女演員叫馬蘭,年輕漂亮,唱腔婉轉,對餘秋雨更是仰慕已久,一次到上海演出的時候,主動聯繫了餘秋雨來觀看,令她意外的是餘秋雨爽快地答應了。

少女滿心的仰慕之情從綴滿星星的眼眸中溢出來,讓餘秋雨感受到了久違的溫存,他們感受到了靈魂的契合。16歲的年齡差在他們眼中似乎只是個數字,餘秋雨忘記了,自己已經是一位丈夫、一個爸爸的身份。

李紅在整理書籍時,翻到了餘秋雨赤誠火辣的求愛信,心中愴然無比,結婚13年來,自己在外面節衣縮食賺錢的苦日子,換來的竟是背叛。昨日的山盟海誓還在耳畔,今日就有了新歡,是色衰而愛馳嗎?誰又沒有年輕過?李紅不確定愛人變心的原因是什麼,可似乎也不重要了。年少時勇敢地愛他,如今就勇敢地離開。

李紅選擇與餘秋雨離婚,自己一個人雖辛苦,但是絕不將就,不愛了就算了,放過別人,也是放過自己。而餘秋雨轉身娶了小自己16歲的馬蘭,看起來也十分恩愛,似乎也不顧及世人的詬病。這位文壇巨匠,在感情生活上,始終是留下了汙點,留給後人評。

相關焦點

  • 文學奇才棄14年糟糠之妻,娶小16歲美女,世人:「感情偽君子」!
    自古以來,文人被冠以"渣男"、"流氓"、"偽君子"、"負心漢"的稱號可謂是車載鬥量,不足為奇。而且大多數文人的愛情都是以浪漫開始的,同樣這位文學奇才的愛情也是從浪漫開始的。他在34歲時,經多位前輩推薦,破格晉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 文學家卻是感情「偽君子」?棄14年相伴糟糠之妻,娶小16歲演員
    文學家卻是感情"偽君子"?棄14年相伴糟糠之妻,娶小16歲演員李紅的14年相伴李紅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上海人,父親是中學的英語老師,母親則是一名醫生。1979年,相戀了五年之久的餘秋雨和李紅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雖然生活十分清苦,但是餘秋雨對李紅總是極盡所能的體貼與愛護,幾乎是包攬了所有的家務。
  • 餘秋雨:他是文學才子,卻是感情的「偽君子」
    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順利考上上海戲劇學院中文系,1985年成為中國大陸最年輕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學術精英,198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榮譽稱號。努力多年終於換來的成功讓餘秋雨體會到成名帶來的甜頭,滿足現狀的開始,也是他人生開始滑落的預告。大學時期的餘秋雨因為自身才華出眾,在校園裡也是小有名氣。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愛好文學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人,都逃不過餘秋雨,他的散文開創了新的文體,那種加入想像,加入敘事,篇幅巨大長,縱橫捭闔,上天入地的散文,之前,還真沒有過。不管餘秋雨後來怎麼樣,他的開山之功,是不可磨滅的。而餘秋雨本人的爭議非常大,很多人不喜歡,甚至是公開抨擊。其中的原因,餘秋雨自己也曾說,是因為自己名聲大了,寫過的暢銷書太多了。
  • 恐怖塔羅:你有多擔心自己會成為【糟糠妻】?!
    每個人都擔心年華老去之後,是否還可以獲得情人完整的愛,尤其看到身邊婚變情傷的事情層出不窮,真擔心未來自己會變成糟糠妻。請放鬆心情,艾菲爾老師要幫助你解決目前的擔憂心情,同時測出你擔心成為糟糠妻的指數有多高?請在腦海裡想像跟未來另一半的相處情形,再憑直覺選出一張牌,記得請朋友丶閨蜜一起測測,互相為彼此打氣!
  • 莫裡哀《偽君子》:娶了別人女兒,繼承了家產,又惦記起來嶽母
    《偽君子》的文學創作價值是與其作者莫裡哀無法分開的,莫裡哀是不但是當時優秀的喜劇作家、演員,同時也是芭蕾喜劇的創始人之一,是17世紀最重要的古典主義喜劇作家,在歐洲文學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六二二年一月十三日生於巴黎一個著名的富商家庭。莫裡哀在克萊蒙中學認真地學習了拉丁文。據傳,他在一個中學同學的內府裡聽過著名哲學家伽桑狄的講學。
  • 「寧娶從良女,不娶過牆妻」,「過牆妻」為什麼不能娶
    老話說「寧娶從良女,不要過牆妻」,何謂「過牆妻」?首先講講「從良妓」對於「妓女「這個詞很多人都會認為是她們好吃懶做,不知羞恥,頂多不過迫於生計才走上這條道。他們對美好愛情也有所嚮往,比如明清之交的「秦淮八豔」,她們都有從良的故事,嫁的不是才子,就是高官。所以」從良妓「指的就是這一類從良的妓女,她們長期忍受了不情願的生活,遠比那些婚後朝三暮四拈花惹草的平常女子更懂得珍惜生活,她們看不上那些虛情假意之徒,更看重於實實在在娶她們為妻的人。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曾有人問餘秋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那一年,42歲的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也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那時的他,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界,餘秋雨還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
  • 他是民國才子,19歲喪妻,拒絕再娶,一個人孤獨活到84歲
    民國時期,很多文人的愛情婚姻都很浪漫,一再戀愛、結婚、離婚、再婚,可是有一位著名學者用情專一到情痴的地步,他一生只有一位妻子,婚後三年,妻子病故,他才20歲,卻拒絕再娶,一個人孤獨活到84歲。這位民國著名學者就是馬一浮,馬一浮出生於1883年,他是。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餘秋雨是著名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散文大家,很多人都說,當代的眾多作家加在一起寫的散文,那也不及餘秋雨的一篇散文。就連詩人余光中也曾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獎,讓餘秋雨站在了風口浪尖,從2000年開始,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 98歲楊振寧精神飽滿,44歲翁帆發福顯老,牽手16年感情如初很幸福
    老夫少妻已經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年齡並不會對一段感情產生影響,每個人都有追求愛情的權利。98歲的楊振寧迎娶44歲的翁帆,兩人年齡差距懸殊,難道他們就過得不幸福嗎?並不是,他們結合在一起,臉上始終掛著幸福的微笑,這才是愛情的模樣。楊振寧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他能有此偉大的成績跟家庭的教育密不可分,4歲時就已經認識3000個字。
  • 透過莫裡哀看現代《偽君子》
    《偽君子》何以成為戲劇舞臺上的常青藤?對於當下社會,《偽君子》有著怎樣的現實意義?由「立陶宛鬼才國寶級導演」詮釋的新版《偽君子》如何在經典的光環中尋求突破,實現面向當下的舞臺語言表達?北京大學外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羅湉、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教授彭濤、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沈林將從文學創作、作品內涵、舞臺呈現等多個角度,帶你全方位看透《偽君子》。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苦旅》,還是後來的《山居筆記》,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
  • 人性的明暗——從《偽君子》看莫裡哀對文藝復興文學的繼承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以人文主義為主流,人文主義者要求個性解放,重視人的價值,提倡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應該去追求知識,探索自然,反對蒙昧主義、神秘主義。而文學的古典主義是對文藝復興的繼承和反撥,藝術形式上,和文藝復興一脈相承,而反撥則是人文主義對個性解放的過分強調,導致語言不規範、藝術形式雜亂。莫裡哀的小說《偽君子》就是對文藝復興文學的繼承,即以人物為中心,反對宗教思想。莫裡哀是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的喜劇大師,代表作《偽君子》以其鮮明的藝術特色展現了莫裡哀「戴著鐐銬跳舞」的藝術境界,表現了反封建反宗教的主導思想。
  • 2014年自考外國文學作品選考點:莫裡哀《慳吝人》
    莫裡哀《慳吝人》,大綱更換作品,原為《偽君子》。第一幕第四場;第四幕第六、七場;第五幕第六場。  作者簡介。十七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家。「莫裡哀」是他參加劇團以後用的藝名。
  • 民國最美姐弟戀,追妻13年,41歲結婚,11年後陰陽兩別
    今天我要跟大家說的是民國最美姐弟戀,追妻十三年,41歲才結婚,十一年後陰陽兩別以前那個社會,婚姻都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是女子,古代女子的社會地位是比較低下的,所以婚姻大事也自然要由父母做主,也正是因為有了包辦婚姻,所以才有了很多年齡差異巨大的婚姻,但姐弟戀還是很少見的,今天小編要跟大家說的是民國最美姐弟戀
  • 20歲「小鮮肉」管來源創作網絡文學200萬字
    20歲,已創作網絡文學超過200萬字,一千多章節。對東營職業學院大一學生管來源來說,寫作不僅僅是愛好,還成為一項事業。小小年紀,他就開始創業,成立了文化傳媒公司。  在過去的一年,管來源個人寫作網絡小說50萬字,創作小說大綱近40部,帶領團隊與4家網絡閱讀平臺達成合作。截至目前,合作的網絡小說平臺有近十個。
  • 16天後,新歡停靠,真心揭曉,3星座愛意出手,甜蜜擁有
    對於未來的新感情存在困惑,不想去有新開始,那是源於他們不知道眼前的人是真情,還是假意,如果靠近的人能夠擺明一切,那他們還是會被吸引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16天後,新歡停靠,真心揭曉,3星座愛意出手,甜蜜擁有。1、 雙魚座失戀後的雙魚座是不會觸碰新歡的,他們回顧的都是舊情的故事,所以不管新歡如何做,雙魚座都不會放在眼裡。
  • 醜小夥娶21歲白人美女為妻,結婚2年女方懷孕兩人即將迎來第一個孩子
    2018年,印度尼西亞一名小夥娶一位白人女子為妻,如今,兩人已經結婚2年。近日他們在社交網站上宣布,兩人即將迎來第一個孩子。 據外媒1月16日報導,卡爾納來自印度尼西亞,他是一名導遊。2017年,他認識了來自英國的模特波莉,兩人很快墜入愛河。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餘秋雨,浙江餘姚人,從小喜愛文學並對文字很敏銳,於196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餘秋雨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他向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在大家忙著走向農村、社會的時候餘秋雨選擇走向圖書館,拿出和錢鍾書先生那十年默默專研的精神來撰寫戲劇學、戲劇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