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文人被冠以"渣男"、"流氓"、"偽君子"、"負心漢"的稱號可謂是車載鬥量,不足為奇。
而且大多數文人的愛情都是以浪漫開始的,同樣這位文學奇才的愛情也是從浪漫開始的。
他在34歲時,經多位前輩推薦,破格晉升,成為全國最年輕的文科教授。
42歲時,他又一躍成為全國最年輕的高校校長。
他就是著名的當代作家餘秋雨
提起餘秋雨直接想到的就是他的《文化苦旅》了吧,就算你沒看過這本書,但在高中的語文課本裡你已經接觸了他的很多文章了。因為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和史學、文化價值。書中多篇文章後入選中學教材。
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評價他:
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文學奇才棄14年妻子,娶小16歲美女,世人:「感情偽君子」
就是這位文學奇才,卻掀起了一次批判的浪潮。批判的原因是,他拋棄了14年的妻子,重新娶了一位小16歲的美女。
餘秋雨早在70年代末便與相戀5年的李紅結婚,李紅心甘情願的為這個家付出,不離不棄的陪著與餘秋雨,倆人生有一女兒。
倆人結婚不久,餘秋雨因為文革時期曾在上海市委寫作組做過寫手,因此他被扣上「文革餘孽」的帽子,被迫離職。這時女兒已經出生了,家庭條件更艱苦。
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這個難的時候,餘秋雨又患上了肝炎,妻子李紅需要一人扛起整個家庭
「家裡現在已經揭不開鍋了,你就讓我去深圳闖闖吧!」李紅央求餘秋雨。就這樣,李紅隻身一人去了深圳打拼,每個月的工資絕不亂花,如期寄回家中。
有了李紅每個月如期寄回的工資,全家人的生活這才得到了保障,全身心投入創作的餘秋雨終於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
可是在餘秋雨46歲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比自己小16歲,唱黃梅戲出身的馬蘭,而且因為馬蘭的年輕貌美,餘秋雨動心了,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當時餘秋雨還隱瞞在深圳的妻子,是李紅回家收拾書桌時發現了他們的情書,從情書中,她能深刻的感受到倆人的情真意切。在這難以抉擇的過程中,李紅沒哭沒鬧,選擇心甘情願的退出,二人14年的婚姻到此結束。
餘秋雨的婚內出軌,拋棄陪伴他14年的前妻李紅,更是遭到了無數的白眼和指責,更有人稱他:感情偽君子
著名畫家陳丹青曾當眾批判餘秋雨:「無恥文人」。
對兩人這段被無數人指責的感情,餘秋雨曾寫道:我們的婚姻如同家具,越老越值錢。
馬蘭更是說:「下輩子還嫁他」 可見兩人是彼此相愛的。
李紅成就了《文化苦旅》,散文真的可以寫出歷史的重量
李紅支持他的寫作事業,當年 餘秋雨用23封辭職信,辭掉了一切職務,收拾了幾件行李踏上了西去的道路,成為了「走得最遠的文人」
他被西部這廣闊的土地震撼到了,發出了「有這樣的地,天才叫天。有這樣的天,地才叫地」的感慨。
每走到一個地方,都像是經歷一次驚嘆和心痛的歷程。驚嘆於中華文化的璀璨光芒,心痛於它們被無視被毀壞的命運。擁有浩瀚藏書的天一閣沒能逃過戰亂年代的偷盜和炮火,百年流傳毀於一旦。
他將這一切都記錄了下來,最終連載成一本《文化苦旅》。這都是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身經歷。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著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品讀其中,那種沉重感,那種無力感,你會深陷其中。
文字上的完美儘管艱難,但畢竟是一種「技」,可修煉,可學習,可提高,還可炫耀,可虛張聲勢;
文字背後的真實社會責任感、緊迫感,一種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煉,一種願意負重敢於吃苦的力量,這些,更是《文化苦旅》區別於其他散文的核心,是因為些,才讓吸引住了對歷史本來並不感興趣的讀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
《文化苦旅》出版之後在當年的銷量達到驚人的45萬冊,單憑這一本書就養活了一個出版社。
金庸甚至說:有人說江浙人不會寫文章,那你就去看看餘秋雨和魯迅。
可以跟魯迅併名,這是多高的榮譽。
不止有名人大家推薦,而且他還是全國中學生課外讀物推薦此書最多的書,內涵豐富,精神深刻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
如果你不能行萬裡路,那請你一定要讀萬卷書,在文字中 去感受文化的深刻含義。
僅需49.8元,你獲得的是一種來自文化的沉思。
點擊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