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相信這樣的句子,肯定能勾起我們學生時代的回憶吧。這樣的千古名句出自初唐四傑中的王勃手中。
可就是這樣的千古奇才卻英年早逝,才14歲時就已經應舉及第,想想14歲的我們還在幹嘛,想想也是心塞。
王勃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書香世家,他的祖父是隋朝的秀才。所以王勃從小就博覽群書,才華橫溢,14歲就已名動天下。同樣是神童的楊炯都對他讚嘆不已。
在王勃16歲的時候被當時的沛王召去當修撰,對他十分看重。在18歲那年,當時京城盛行鬥雞,一次沛王鬥雞時,王勃開玩笑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以便助興,沒想到卻傳到當時皇帝耳中,以至於龍顏大怒,並把他逐出王府。再後來等到再被啟用時,又因年少氣盛殺犯官家奴而險些喪命,還連累他父親被貶。之後王勃便棄官在家,一直到他不幸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雖然短暫,只活了不到28歲,但同時又是富於變化的、豐富的一生。他在27年中所遭遇的、所作的事情並不比一個活了80歲的人少。作為一個早熟的神童,他的思想不但超出同齡人、甚至超過博學的成年人太多,因此不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如果我們把他想像成一個活了81歲的人,只不過他生活的「速度」是常人的三倍:常人三年中所經歷和作過的事情他一年就完成了。這樣再去觀察他的一生,就要容易理解得多。他的超常的才華和超短的生命形成一個太大的反差,以至千百年來知道他的人始終惋惜、遺憾並感嘆不已。不過,我們如果從修煉角度去看一看他的一生,倒是覺得自然得多、沒有什麼可遺憾的,因為任何一個修煉人的一生總是按照對他來說是最合適的修煉道路來安排的,歷史上有些成道之人就是很年輕就以「死亡」的形式而離開這個世界的。在他短暫多變的一生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修煉人的、和他生活一樣豐富多彩的一條修煉的道路。
王勃作為古代一位極富才華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實在是中華文學的一大損失。鄭振鐸先生在談到王勃詩歌對後代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之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王勃作為盛唐詩歌的黎明之神是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