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2021-01-09 史為今用123

說起當代文學家,餘秋雨是繞不過去,無論你喜不喜歡他的作品,他的散文都是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我相信再過個幾百年之後,他的作品依舊會有人讀。

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苦旅》,還是後來的《山居筆記》,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

白先勇認為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成就最高,他是這樣說的:

「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區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從這句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得出,白先勇是非常欣賞餘秋雨的,另外他還說餘秋雨的散文重塑唐宋八大家,意思就是說餘秋雨的才華堪比唐宋八大家。從某個層面來說,雖然餘秋雨還沒有達到那麼高的高度,但他的作品放在當下,卻是獨樹一幟的。

余光中則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那麼在余光中的眼中,餘秋雨散文的水準是和朱自清和錢鍾書是一樣的,這一評價非常到位,讀過餘秋雨散文的都知道,他的文風清新脫俗,寫得也是很有韻味,每一篇散文都是從文化的大框架出發,不僅思考了文化,同時也重新定義了歷史,這在文學史上確實是獨一份。

餘秋雨的散文有一種獨特的情懷,那就是尊重文化,敬畏文化,對於一個有良知的人來說,應該是要做到這些的。讀餘秋雨的散文,能讓人自然而然的去思考,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一扇門,進去之後,自然會參觀裡面的風景。

無論是《文化苦旅》還是《山居筆記》讀完之後都會感慨餘秋雨是一位真正的學者,是一位思想家,文章寫的是行雲流水,生動有趣,同時又不失內涵。他寫一篇文章,都要去實地考察,為的就是呈現出文學的真實性。

散文的創作很講究,同時也很靈活,怎麼寫都可以,但一部有內核和乾貨的作品才是真正能打動讀者的,餘秋雨就是這樣,在寫作手法上他也有所突破。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暢銷至今。推薦《文化苦旅》的原因很簡單,餘秋雨特有的輕快筆調寫作,不會讓你感到晦澀難懂,輕鬆中帶領我們暢遊在歷史長河中。餘秋雨不光用眼睛來欣賞,他還把對歷史的深刻感悟融入到其中。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借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

余光中說:「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白先勇說:「餘秋雨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嚴又一次喚醒了。或者說,他重塑了唐宋八大家詩化地思索天下的靈魂。」金庸則把他和魯迅並立,「北京有年輕人為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人裡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文化苦旅》中的不少篇章,被選入到語文教材中,也是中小學的閱讀推薦書目,這也讓餘秋雨的文字影響了一代代人。

相關焦點

  •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餘秋雨,他似乎並沒老,最近在喜馬拉雅FM上開了一門中國文化課,為我們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說這是餘秋雨重出江湖,當他自己卻說「是從遠方歸來」。初次讀餘秋雨還是初中的時候,那時也是因為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開篇就寫了我老家甘肅的莫高窟、陽關等。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餘秋雨是著名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散文大家,很多人都說,當代的眾多作家加在一起寫的散文,那也不及餘秋雨的一篇散文。就連詩人余光中也曾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獎,讓餘秋雨站在了風口浪尖,從2000年開始,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餘秋雨,浙江餘姚人,從小喜愛文學並對文字很敏銳,於196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餘秋雨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他向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在大家忙著走向農村、社會的時候餘秋雨選擇走向圖書館,拿出和錢鍾書先生那十年默默專研的精神來撰寫戲劇學、戲劇史等。
  • 真實的餘秋雨:住殯儀館旁,穿越世界戰亂地區,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1992年,寫作結束後,餘秋雨陸續給各出版社出書,但卻渺茫無音,誰也沒想到這會成為暢銷書。之後,編輯王國偉發現了餘秋雨的《文化苦旅》,覺得其作品十分精湛,便將其出版。三個月後,市場反響異常熱烈,第一次印刷10,000冊已全部售罄,完全超出了餘秋雨和王國偉的預料。那時候的文化苦旅到底有多火?
  • 餘秋雨:文學才子,感情「偽君子」;棄13年糟糠妻,娶小16歲新歡
    餘秋雨的散文自帶南方的綺麗與委婉,一部《文化苦旅》奠定了他在現當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余光中曾將他與朱自清、錢鍾書相提並論,武俠小說泰鬥金庸先生也曾對他的作品給予極高的評價,稱他「能與魯迅平起平坐」。可是餘秋雨的生活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46年,在中國大地上的硝煙和戰火尚未完全退去時,餘秋雨出生在浙江省一個高知識分子家庭。
  • 餘秋雨:他是文學才子,卻是感情的「偽君子」
    原本平平無奇的他因為一本《文化苦旅》而名聲大噪,最後也因為一本《我的流氓前夫餘秋雨》而跌落神壇。成也寫作,敗也寫作,他就是——餘秋雨。餘秋雨的前半生是典型的「勵志型」逆襲記,出身平凡的他熱愛寫作,寄情於山水中,胸中有著對未來的大好期許。
  • 餘秋雨「捐贈門」真相調查:「君子協定」9月兌現
    餘秋雨身陷「捐贈門」事件。那麼捐贈到底是真還是假?捐贈情況及進展究竟如何?昨日,本報記者得到《都江堰快報》記者的現場調查報告,餘秋雨捐款20萬裝備都江堰災區學校圖書館的來龍去脈,已經明朗。  採訪中,上海九久讀書人文化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黃育海首先向記者介紹說,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不久,大概是在5月14日或15日,餘秋雨率先向公眾表示,希望在都江堰市援建一所希望小學。災後不到一個月,也就是6月初,他來到都江堰市,找到市黨政主要領導和教育、文化部門主要負責人再次表達了這個願望。當時,都江堰市還處在抗震救災、過渡安置的關鍵時刻。
  • 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之後,無數觀眾就打來電話批評餘秋雨,說他將這個字讀錯了。但是他在事後,還為自己辯稱,說已經過去了幾千年的時間,從古至今這些字的讀音都在變化,不能完全按照之前的讀法。他的這個解釋沒有得到專家們的認同,甚至著名的金文明教授還在《咬文嚼字》期刊上發表了著作,諷刺餘秋雨。這件事也在學術界引起了很大的轟動。
  • 莫言評荷塘月色,為何加入余光中陣營調侃朱自清,稱其作品病態
    莫言原來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鐵粉,怪不得他和余光中互相抬愛,卻對國內的呂叔湘先生、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言語之間帶著調侃的口吻。  余光中說——《背影》在情感上是病態的,短短一千多字的文章主人公竟然流了四次淚。
  • 讀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們如何思考唯一倖存的中華文明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餘秋雨。魯迅大家自然耳熟能詳,那麼餘秋雨,可能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並不是太熟悉。餘秋雨的走紅是在2000年左右,那也是他個人名聲達到最巔峰的時期。1989年,餘秋雨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掉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職位及其他職務,開始潛心研究文化。在遞交了23次辭職報告後,1991年,餘秋雨終於裸辭成功。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曾有人問餘秋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那一年,42歲的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也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那時的他,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界,餘秋雨還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
  • 餘秋雨的一首詩,意境優美,情理交融,讀完愛不釋手
    著名作家餘秋雨也有一首詩,意境優美,情理交融,讀完愛不釋手。《等你》作者:餘秋雨 炊煙起了,我在門口等你。夕陽下了,我在山邊等你。葉子黃了,我在樹下等你。月兒彎了,我在十五等你。細雨來了,我在傘下等你。流水凍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 餘秋雨翰墨展舉行「鳳凰衛視日」 劉長樂出席參觀
    核心提要:餘秋雨翰墨展1號下午在北京舉行「鳳凰衛視日」,在開放日上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連同部分鳳凰衛視領導及主持人、中華小姐一起參觀了展覽。
  • 朱自清真是新文學的散文大師嗎?余光中:淺白、累贅,夠不上大師
    其餘波影響至今,所以我們才會看到,如今總有人想把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請出語文課本。 一、連用十四個比喻,只有一個好 被余光中罵為「浪得虛名」的《荷塘月色》,從第四段起,十一句話中用了十四個比喻。余光中認為除了第三句,微風送來清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用得比較好。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後,你會更明白,讀書是旅行的另一種形式。現在中國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還有餘秋雨,還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最好的文筆,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候的《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非常暢銷的狀態,甚至在新加坡這樣的華裔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餘秋雨《千年一嘆》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
    從餘秋雨先生的故事中看到的最清楚的一點,就是幾乎所有的那些古老文明都瀕死了,它們絕無康復的希望,現在僅僅是躺在床上等死而已,留給後代兒孫的只是一個卑賤、悽慘、麻木如蟲豸般的生活。讓我們看看餘秋雨先生精彩的記述和評論。「密密麻麻的人群的基本構成情況大概是:三成擺攤,一成乞討,六成閒站著。
  • 《文化苦旅》:餘秋雨,一個像郭沫若的人,你怎麼看他的書?
    《文化苦旅》:餘秋雨,一個像郭沫若的人,你怎麼看他的書?為什麼這麼多人罵餘秋雨?朋友瞟了一眼我手中的書說,他就像郭沫若,你說該不該罵?你竟然還看他的書!聽完我略有明白,當然讀完全書,在人生之旅這一章,我也能找到一些答案。
  • 餘秋雨:東北人重友情、講義氣,與流放者精神遺留有關
    不過我是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寧古塔》後才對出來的: 寧古塔沒有塔。 「寧古塔就是現在的黑龍江寧安縣,它的命名的確跟「塔」沒關係。原來這三字是滿文的音譯,意思是」六個「,古時曾有六個兄弟在這裡住過。 它是是清代的著名流放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