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們如何思考唯一倖存的中華文明

2021-01-09 喬飛說動漫

要說武俠小說家裡面,金庸排第一,沒人敢稱第二。但就是這樣一位"武林盟主"地位的小說家,在被別人調侃不會寫文章時,不僅不怒,反而自認在兩位作家面前,自己確實不會寫文章。

那金庸自認不如的這兩位作家是誰呢?

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餘秋雨。

魯迅大家自然耳熟能詳,那麼餘秋雨,可能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並不是太熟悉。餘秋雨的走紅是在2000年左右,那也是他個人名聲達到最巔峰的時期。

1989年,餘秋雨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掉上海戲劇學院院長的職位及其他職務,開始潛心研究文化。在遞交了23次辭職報告後,1991年,餘秋雨終於裸辭成功。

《千年一嘆》,與內容相比,餘秋雨自身受到的爭議更大,批評、讚美、褒貶不一,我不是一個合格的閱讀者,關於讀書,我更看重的是內容,了解作者不多,既有的認識還是在作品中的細枝末節提示的點滴。

《千年一嘆》的由來是餘秋雨在2000年穿越數萬公裡考察人類各大文明遺蹟的經歷,看到的遺蹟、建築、城市都比較典型,一種類似於隨筆日記的形式帶來跟多的是作者自身的思考,自身的文化修養,文學底蘊。

古希臘的愛琴海文明,荷蘭的邁錫尼,埃及的金字塔,在耶路撒冷石階最深處卻掛著無數孩子微笑的照片,講述的是集中營發生的慘況,每一張微笑照片的背後都是生命無情的抹殺,是劊子手無情的屠殺,仍記憶猶新。

耶路撒冷的哭牆,猶太教把哭牆看做第一聖地,教徒到此必須哀哭,千百年來,流落在外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的時候,都會來到這面石牆下,禱告哭訴,哭牆的名稱也由此而來。

看到文字的敘述已經讓人震撼,一個民族在此刻釋放千年的壓力,在宗教信仰,民族傳承下由一堵牆來完成接替,不凡,剩下一份敬意。

恆河的獨特信仰,一邊是早晨的沐浴,是新生也是祝福,一邊是逝去之人骨灰的拋灑,塵歸塵土歸土的升華,這些異域的文化都令人難忘。

在阿拉伯的沙漠中,餘秋雨看到的是除了地平線,什麼都沒有的遠方,所以他會為在寸草不生的沙礫中生出的那一棵樹而驚嘆,因為那是一顆亭亭如蓋,碧綠無瑕,連一片葉子也沒有枯黃的樹,是一顆必須面對日夜的蒸發與剝奪,抗擊駭人的孤獨與寂寞的樹。在紅海,餘秋雨看到的是沙漠與海水的直接碰撞,在這兩者之間,是千萬年來以水洗沙,以沙濾水而產生的純淨。

那樹在寸草不生的沙礫中生得碧綠無暇,難道地下有一條細長的營養管道?

餘秋雨先生心中的世界是彩色的、五彩繽紛的,所以他的所見所聞也都沾染了顏色。「希臘是藍色,埃及是黃色,以色列是象牙色,伊拉克是灰色,伊朗是黑色,巴基斯坦說不清楚是什麼顏色,印度是油膩的棕黑色,而尼泊爾,居然是綠色。」

靠著浩大溫和的愛情海,屹立著各種神殿石柱的希臘是藍色的;含著無邊無際的沙漠,沙浪滾滾翻動的埃及是黃色的;在層層沙漠中,泛出濃濃綠蔭,猶太人的心思智慧比象牙色還要純粹。

戰火、警戒、防衛,伊拉克一直生存在戰爭的陰雲之下;黑幕重重掩蓋,戰爭的警號隨時會在伊朗響起;木然呆滯使印度沾染上揮不去的油膩感;背靠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在高山河谷的遮掩下生機勃勃。

《遠行的人們》中寫道:我以前曾經說過,古代中國走得比較遠的有四種人,一是商人,二是軍人,三是僧人,四是詩人。

細說起來,這四種人走路的距離還是不一樣。絲綢之路上的商人走得遠一點,而軍人卻走得不太遠,因為中國歷代皇帝都不喜歡萬裡遠徵。

那麼僧人和詩人呢?詩人,首先是那些邊塞詩人,也包括像李白這樣腳頭特別散的大詩人,一生走的路倒確實不少,但要他們當真翻閱塔克拉瑪幹沙漠和帕米爾高原就不太可能了。

即使有這種願望,也沒有足夠的意志、毅力和體能。詩人往往多愁善感,遇到生命絕境,在精神上很可能崩潰。至於其他貌似狂放的文人,不管平日嘴上多麼萬水千山,一遇到真正的艱辛大多逃之夭夭,然後又轉過身來在行路者背後指指點點。文人通病,古今皆然。

僧人就不一樣了。宗教理念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能量,他們中的優秀分子,為了獲取精神上的經典,有可能走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腳步。

「千年一嘆」千年我想是作者所去的那些建築,殘留的歷史遺蹟,亦或者是作者嘆如今的人受西潮韓流的影響,缺少了對本土自我文化的認識,保護、研究的急迫,但我想說的是千年一嘆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敬畏感,一種面對世界文明的敬畏感,一種面對中華文明的敬畏感,這種敬畏感卻又帶著一種無法推卸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相關焦點

  • 餘秋雨《千年一嘆》誰都有千言萬語,誰都又欲哭無淚
    《千年一嘆》:餘秋雨,除了中國,其他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瀕臨死亡餘秋雨先生是一位學貫中西、著作等身的學者。能夠用學術學術著作中清晰地表達清楚的各種觀念。他寫散文,是要呈現一種學術著作無法呈現的格調。白先勇先生如此讚揚他:「詩化地思索天下」。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就在前途一片光明之際,餘秋雨辭去了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職務,帶著戀人資助的經費,踏上遊歷山川之路,邊走邊創作,於1992年出版了《文化苦旅》一書。《文化苦旅》一時間風靡全國,一年內連出5版都賣到斷版,接著餘秋雨又寫了《千年一嘆》、《行者無疆》等「歷史文化大散文」,讓他更加聲名遠播,並在國內掀起了文化大散文的熱潮。尤其是《文化苦旅》一書的閱讀量一直居高不下,出版了1000萬冊以上。
  •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餘秋雨,他似乎並沒老,最近在喜馬拉雅FM上開了一門中國文化課,為我們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說這是餘秋雨重出江湖,當他自己卻說「是從遠方歸來」。初次讀餘秋雨還是初中的時候,那時也是因為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開篇就寫了我老家甘肅的莫高窟、陽關等。
  • 餘秋雨翰墨展舉行「鳳凰衛視日」 劉長樂出席參觀
    核心提要:餘秋雨翰墨展1號下午在北京舉行「鳳凰衛視日」,在開放日上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劉長樂連同部分鳳凰衛視領導及主持人、中華小姐一起參觀了展覽。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說起當代文學家,餘秋雨是繞不過去,無論你喜不喜歡他的作品,他的散文都是達到了極高的水準,我相信再過個幾百年之後,他的作品依舊會有人讀。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白先勇認為餘秋雨的散文在當代成就最高,他是這樣說的:「他的著作,至今仍是世界各國華人社區的讀書會讀得最多的作品。他創造了中華文化在當代世界罕見的向心力奇蹟,我們應該向他致以最高的敬意。」
  • 黃河,中華民族一首讀不完的詩篇——讀葛劍雄先生《黃河與中華文明》
    長水當歌,黃河就是中華民族一代代人讀不完的詩篇。  但黃河對於華夏民族與中華文明意義何在?我們該從什麼角度去全面理解黃河與中華文明的關係呢?最近讀葛劍雄先生新著《黃河與中華文明》,對黃河與中華文明的關係有了更為全面的理解。  用事實而不是想像來證明  對於黃河與中華文明這樣一個宏大主題,以長期的研究思考與專業研究為基礎,將科學與人文結合是非常好的呈現方式。
  • 真實的餘秋雨:住殯儀館旁,穿越世界戰亂地區,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當時,餘秋雨是911前最早向文明世界報導恐怖分子控制地區的現實情況的學者,他不顧危難,將最古老、最真實的文明展現在大眾面前。所有這些探索的旅程,都是由余秋雨寫成的書《千年一嘆》。其中,餘秋雨一方面讚嘆古代文明創造的奇蹟,另一方面又揭露了悲痛、尖銳的對峙、悲慘的貧窮,對文明的興衰和當今世界的困境進行了極為深刻的反思。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金庸在中國文學界那可是元老級別的人物,說要是自己不會寫文章,那還有魯迅和餘秋雨,金庸先生用一種幽默的語言,將餘秋雨和魯迅相提並論,這說明,金庸先生在心中是非常看好餘秋雨的。余光中先生也曾經誇讚過餘秋雨: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即使是很多人批評餘秋雨,但從來沒有人否定餘秋雨的文章,還有他的散文。
  • 「仁者樂山」怎麼讀?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文丨開史說漢語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即使是我們中國人,有時候也會遇到許多我們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對於有些字的讀音我們都會讀錯,而且有時候還會在一些簡單的字上栽跟鬥。比如「仁者樂山」這四個非常簡單的字,就連我們的文學家餘秋雨都讀錯了。
  • 女檢察官讀的這些書,一定值得你收藏
    19篇推薦閱讀和心得體會圖文並茂,富有真情實感,體現了建設文明家庭和提高個人涵養的有效結合。 開展讀書活動是強化理論武裝、建設書香機關的重要抓手。悅讀行動進一步提高了廣大女檢察人員的閱讀興趣,增強了女檢察人員對讀書撫慰心靈、拓寬思想深度和廣度、涵養家國情懷的理解和認識,在機關營造了濃厚的、積極向上的讀書氛圍。大家讀了哪些書呢?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餘秋雨是著名的作家,而且還是一個散文大家,很多人都說,當代的眾多作家加在一起寫的散文,那也不及餘秋雨的一篇散文。就連詩人余光中也曾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但也正是因為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誇獎,讓餘秋雨站在了風口浪尖,從2000年開始,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錢先生曾經說過:不讀書,走萬裡路,也不過是個郵差。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後,你會更明白,讀書是旅行的另一種形式。現在中國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還有餘秋雨,還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最好的文筆,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候的《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非常暢銷的狀態,甚至在新加坡這樣的華裔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曾有人問餘秋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兩者關係如何?」他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那一年,42歲的餘秋雨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校長,也是全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那時的他,正處於文化教界的頂峰,在中國的戲劇界,餘秋雨還出版了很多學術著作, 更是國家級戲劇專家。
  • 餘秋雨:東北人重友情、講義氣,與流放者精神遺留有關
    不過我是讀了餘秋雨先生的《寧古塔》後才對出來的: 寧古塔沒有塔。 「寧古塔就是現在的黑龍江寧安縣,它的命名的確跟「塔」沒關係。原來這三字是滿文的音譯,意思是」六個「,古時曾有六個兄弟在這裡住過。 它是是清代的著名流放地之一。
  • 餘秋雨「捐贈門」真相調查:「君子協定」9月兌現
    餘秋雨身陷「捐贈門」事件。那麼捐贈到底是真還是假?捐贈情況及進展究竟如何?昨日,本報記者得到《都江堰快報》記者的現場調查報告,餘秋雨捐款20萬裝備都江堰災區學校圖書館的來龍去脈,已經明朗。  副局長肖融:  對災區關懷一千萬也買不到  「假捐款」的說法,讓肖融感到極大震驚,同時也感到不解:「餘秋雨先生與都江堰有一種特別深厚的情結,他對災區的真實情感和種種善舉,都江堰災區人民有目共睹,根本不存在所謂『諾而不捐』或『諾而少捐』的問題,況且,秋雨先生捐贈三所學校圖書館,現在看來20
  • 歷劫不死的中華文明,一口氣讀完5000年世界史(深度好文)
    波斯文明也很早,但經過研究以後是第一名巴比倫文明和第三名印度文明在陸地上的遇合。因為它們都缺乏原創性,所以也不算。6、留存到今比較完整的只有中華文明這四個古文明我們不管中國是第三名還是第四名,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不中斷地發展到今天,沒有滅亡的只有一個文明,就是中華文明。
  • 閃耀三千多年的中華文明之光——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
    今天的人們,對這段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卻很難從寥寥幾句敘述中體會到,一片甲骨如何震驚天下。  「三千年而一洩其密」,甲骨學奠基者羅振玉這樣評價甲骨文的橫空出世。時值國運衰微,西學東漸,一些學者甚至開始懷疑中華文明,「廢除漢字」的呼聲甚囂塵上。甲骨文的發現,使彷徨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一絲曙光。
  • 上古新說--金水木火土,值得我們驕傲的中華歷史
    怎知道哪塊石頭是開啟了人類文明的鑰匙那塊石頭鋪就了通往文明的道路到今天,我們抱著手機網進天下,享受著科技的盛宴時,又有幾人可曾想到我們的祖先為了我們的今天,付出了多少代價,做出了多少犧牲,他們走了多少路,挨了多少餓,受了多少寒,死了多少人?誰又會去思考他們是如何產生,如何發展,又如何走到今天的呢?當我們看著小視頻,笑得流不出眼淚時,恐怕連爹娘都都忘了,更想不起祖先了!
  • 《中華文明之美》推薦美味又健康的傳統零食
    冰糖葫蘆   搜狐娛樂訊 中華大地乃飲食文化之境地。中華傳統文化深厚廣博,延續了千年的傳統飲食至今仍日新月異的發展。如今,能吃會吃的人被叫做「吃貨」,在古代,這樣的「吃貨」可不少。他們把吃,玩,賞,養融為一體,用最原始的手工技藝造就了中華文明獨樹一幟的傳統美食,本周《中華文明之美》帶你看看古代的「吃貨」吃什麼?  談到零食,全國人民自成一派,無辣不歡,無香不快。古人可比我們今天要吃的健康得多!冰糖葫蘆兒、糖畫、酸梅湯、龜苓膏、茯苓糕、黑芝麻糊、薄荷糖等都是古人平常愛吃的零食。這些看似普通,卻傳承上千年的傳統零食,都凝聚了古人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