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餘秋雨,一個像郭沫若的人,你怎麼看他的書?

2021-01-08 貓叔談史

《文化苦旅》:餘秋雨,一個像郭沫若的人,你怎麼看他的書?

為什麼這麼多人罵餘秋雨?朋友瞟了一眼我手中的書說,他就像郭沫若,你說該不該罵?你竟然還看他的書!聽完我略有明白,當然讀完全書,在人生之旅這一章,我也能找到一些答案。然而這卻不是我關心的,就像歌手,只要歌好聽又管他什麼八卦新聞呢?一位作家、學者,只要能寫出好文章又管他其他什麼問題呢,你和他又沒有一絲絲生活的聯繫。朋友聽後連連搖頭。

我看書一向很簡單,作者的風格是否能讓我讀下去,是否能讓我嗷嗷待哺似的讀下去,是否能讓我讀完一節久久不能回過神來的讀下去,《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書,甚至讀到幾處我有些差點湧出眼淚的感覺,描寫著實動情。

全書分成了三個部分,中國之旅,世界之旅,人生之旅。在整個閱讀過程中我感受到了鋪天蓋地襲來的大氣與磅礴,每篇文都沒有必然的聯繫,卻又有著共同的聯繫,那就是文化。沉浸在其中的時候,我跟著他一起感受,看他去過的地方,翻到下一頁,講到的也一定是文化相關,沒有愛情的描寫、現實的雕刻,遠離了都市的喧囂,靜靜感受純粹的文化描寫,著實過癮。

餘秋雨說他「不滿足於文本鑽研而寄情於現場感悟」,正是因為這一路的旅行與考察,才能寫出底氣十足的文字吧。我最喜歡的還是中國之旅,看著是最有認同感的:牌坊、尼姑、都江堰、王道士、莫高窟、月牙泉、崑崙第一城、渤海國、杭州、蘇東坡、承德山莊、寧古塔、日昇昌、天一閣,我想說一說的是寧古塔和天一閣。

在寧古塔那一篇,我看到各位莫逆之交一路相伴被流放的友人,特別是顧貞觀為了救出流放的老友而下的那番苦工,令我欽佩,我不經想到我會為了誰而這樣真心付出,想了想還是有的,幸好還有。還有就是不少流放者在艱難困苦之中克服種種困難,書寫出不朽的文章,照樣可以活出自己的世界。天一閣,範欽認認真真做官,小心翼翼對付朝廷,藏書是業餘愛好,最後垂名千古的卻是藏書。

餘秋雨的那段總結「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謂公務和事業,很可能不少你對這個世界最主要的貢獻;請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覺得是不務正業卻又很感興趣的那些小事。」受到感觸是因為自己一直有著和寫字毫不相干的工作,打下這段字,包括看完這本書的時候,而自己對於工作的那份熱情遠不如和這些文字打交道,我要如何選擇呢?

說實話看人生之旅時除了對故事中的人物的感觸,對於餘秋雨自己的解釋沒太多感覺,甚至和他們寫在一起都有些搗亂了整篇文,顯得有些多餘。《謝家門孔》《佐臨遺言》都是感人的故事。阿三還在的時候成天在門孔裡看著,除了睡覺吃飯,他都在那裡看,在那裡迎接爸爸,因此眉毛都被磨得稀稀落落。最令我感動的描寫還是末尾阿四,他幾十年如一日的任務就是為爸爸拿包,拿鞋,爸爸死後他什麼都不懂,不知道爸爸已經不會再回來了,只是有點奇怪,卻還是耐心等著爸爸,突然發現一排排白花把爸爸的拖鞋遮住了,他彎下腰去,拿出爸爸的鞋,小心放在門邊。

我想我遺憾的是自己還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澱,無法準確描述出在閱讀這本書時自己內心的平靜,就像黃沙被風輕輕拂過,最後,還想說些什麼,卻突然恍惚,說不出什麼來。

如果你也對《文化苦旅》感興趣,可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可誰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在1991年連續向學校提交了23封辭職信,正處在人生巔峰的餘秋雨,選擇「裸辭」去窮遊,甘願當一個行走的文化苦行僧。自此,上海戲劇學院雖然少了一位大學校長,但是中國卻多了一位文學大師。從學者到旅行者1991年的7月份,餘秋雨終於辭職成功,「文化苦旅」也拉開帷幕。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有一次,王朔把矛頭也指向了餘秋雨,王朔認為,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餘秋雨在文學界真的不入流,一個連小說都不會寫的人,也配叫作家嗎?王朔還說:「我覺得餘秋雨已經是一個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還來這一套,席慕容他們早搞過了,比你搞得地道多了。」總之就是把餘秋雨一頓貶低,意思還說餘秋雨是低配版的席慕蓉。
  • 餘秋雨《文化苦旅》:藉口別人管不好家產而佔為己有,是一種掠奪
    《文化苦旅》第一篇:《道士塔》原文經典段落:對於斯坦因這些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麼方式能阻攔他們呢?我扭頭不理他,只是直視著斯坦因,要與他辯論。我要告訴他,把時間文物統統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確實,餘秋雨身上的標籤太多了,大眾對於他的評價也是多重化,以至於掩蓋了他身上最真實的一面。對於大眾對他的評價,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不想下定論,一切交由時間。對於餘秋雨,年輕一些的朋友可能不是很熟悉,但是70、80、90後的朋友應該不陌生。就算你不了解他本人,也一定聽過他的代表書籍《文化苦旅》。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他的小說儘管不出名,一部長篇《冰河》毀譽參半,但散文卻是真正大家手筆,無論是早期的《文化苦旅》,還是後來的《山居筆記》,都是經典之作,裡面的每一篇都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很多人對於餘秋雨的評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不能因為他的私生活就否定了他的成就,這樣的評價多多少少帶點個人情緒,沒有從作品出發。我們不妨看看白先勇和余光中是如何評價餘秋雨的。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後來出版了《世界戲劇學》、《中國戲劇史》等權威性著作,致使他成為上戲最年輕的教授,全國高校中最年輕的校長。就在前途一片光明之際,餘秋雨辭去了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職務,帶著戀人資助的經費,踏上遊歷山川之路,邊走邊創作,於1992年出版了《文化苦旅》一書。
  • 真實的餘秋雨:住殯儀館旁,穿越世界戰亂地區,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這位復旦老師曾經請餘秋雨去講課,那時候教室裡到處都是人,聽完課的學生都很驚訝,從來沒見過像他這樣會演講的老師,他能夠把一些抽象的美學和哲學概念,用非常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你可以讓每個學生聽得懂,還可以脫稿演講。但人生中,餘秋雨過得並不盡如人意。那時他住在上海一間簡陋的兩居室裡,家裡還經常漏雨,身體也不好,老是生病,心情非常不好。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北大才子余杰寫了《餘秋雨,你為何不懺悔》,這個更是公開發表。易中天,一直不太能瞧得上這個成名比他早的餘秋雨,在文章中曾經這樣談到:「我認為,夏(堅勇)先生的歷史大散文,無論氣度還是識見,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這個某先生,說的就是餘秋雨。易中天甚至還說餘秋雨是「天下第一傻」,這樣的點評真的是一針見血!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後,你會更明白,讀書是旅行的另一種形式。現在中國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還有餘秋雨,還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最好的文筆,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候的《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非常暢銷的狀態,甚至在新加坡這樣的華裔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餘秋雨,他似乎並沒老,最近在喜馬拉雅FM上開了一門中國文化課,為我們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說這是餘秋雨重出江湖,當他自己卻說「是從遠方歸來」。初次讀餘秋雨還是初中的時候,那時也是因為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開篇就寫了我老家甘肅的莫高窟、陽關等。
  • 《文化苦旅》人生之旅: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散文集,在文中,先生用自己的旅途記錄古今中外無數古蹟名勝、文化故事,以自己的行動充分地向人們展示了何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自己的足跡丈量著歷史與思想的距離。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寫出了歷史的重量。
  • 餘秋雨:他是文學才子,卻是感情的「偽君子」
    中國的文壇從來不缺有才華有天賦的「天生寫手」,有時候老天爺賞飯吃的這種幸運是羨慕不來的,只要是在某一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人,他的成就會被無限放大,赤裸裸的擺在公眾眼前,任人審視評價。他自身的其他方面自然而然的也就被弱化了,甚至他的名字也變成一個「標籤」或是「代名詞」,在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裡,只要提及便會想起他。這樣的「放大」確實會給當事人帶來很多的便利,諸如:名利、榮譽、金錢等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大眾熱度的消散,人們就會開始審視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公眾人物對於普通大眾來說,等同於完美的存在,是脫離人性的,他們被賦予了過人的天賦,於是便成了「神」。
  • 「仁者樂山」怎麼讀?大部分人讀錯,餘秋雨讀錯一個字被批評
    比如「仁者樂山」這四個非常簡單的字,就連我們的文學家餘秋雨都讀錯了。01餘秋雨讀錯一字被批評很多人在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肯定自然而然地就讀成了仁者樂(le)山。2006年時,餘秋雨在一場歌手大賽上點評選手時,就用了這個成語,而且也是讀成了(le)。
  • 看起來就貴氣的女人,都讀了哪些書?
    讀書會上認識的一個朋友,40歲,去了一趟整容醫院,花了6萬元把臉造了一圈,我很好奇負債那麼多,她還造,是怎麼想的。她說最近看了一個公眾號,上面說,女人貴氣才有運氣,而貴氣的女人有三大特徵:鼻梁高,眼睛大,臉盤小。
  • 餘秋雨:東北人重友情、講義氣,與流放者精神遺留有關
    我的理解是,每個人身上都有附著物,自出生以後,一樣一樣地往上添加,因為他是從一個純粹的自然生命變成一個社會生命,他越成長,所思所想做做就越體現社會風尚、政治立場等等,也就是說,常常是越成長越不是了他自己,他不再是作為一個純粹的個人存在,而是作為一種「關係網絡」中的「點」存在。
  • 餘秋雨:文學才子,感情「偽君子」;棄13年糟糠妻,娶小16歲新歡
    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有極其鮮明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潔癖,為人處世往往任由自己的性子。今天要說的餘秋雨就是文學大家,聲名赫赫,文壇奇才,可是與之相悖的是他的感情生活,卻是感情「偽君子」,那位風雨走來13年的糟糠之妻,在一切都趨於好轉的時候,卻被出軌背叛,他愛上了小了16歲的新歡,這樣的行為將年老色衰的髮妻置於何地呢?
  • 「遠看是條狗,近看郭沫若」真的是魯迅所言?學者:魯迅罵了他50年
    ——魯迅一說起「魯迅先生」這個人,想必十有八九的朋友腦海裡立馬會蹦出「敢怒敢言、不畏強權、愛憎分明、以筆代戈」等等詞語,可以說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鬥了一生,從他的文章裡,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他的精神。
  • 祝福與敬畏:明朝香客的「文化苦旅」,隱藏著怎樣的神明崇拜?
    在這漫漫長的旅途中,香客走出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也走出了明代的神明崇拜精神。在明代的社會歷史中,香客與神明崇拜,有著怎樣的聯繫與趣文,這便要去追尋這段「文化苦旅」。明朝香客的「文化苦旅」在明初,道路交通受到限制,就連特殊的朝拜,明廷的政令也不盡如人意。雖然之後有所放寬,卻對香客的性別還做了嚴格的規定。「若有官及軍民之家,縱令妻女於寺觀神廟燒香者,笞四十,罪坐夫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