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文化苦旅》:藉口別人管不好家產而佔為己有,是一種掠奪

2020-11-21 平常的精神家園

《文化苦旅》第一篇:《道士塔》

原文經典段落:

對於斯坦因這些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麼方式能阻攔他們呢?

我可以不帶劍,也不騎馬,只是伸出雙手做出阻攔的動作,站在沙漠中間,站在他們車隊的正對面。

滿臉堆笑地走上前來的,一定是蔣孝琬。我扭頭不理他,只是直視著斯坦因,要與他辯論。

我要告訴他,把時間文物統統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我還要告訴他,藉口別人管不好家產而佔為己有,是一種掠奪……

解讀:

《道士塔》,我記得最初是在中學課本上見到,見過王道士的愚昧,見過中華文化流血的傷口。那時已攥緊了拳頭,非常憤怒,可全力打出去只是一記空拳;是想要抓緊什麼,可抓住的只有一把黑暗,打開手來,照樣空空如也。只有悠悠的嘆息,在黃沙中撞出沉痛的迴響。

《道士塔》平淡的敘事歷史與文化,卻能觸及我的靈魂,對歷史對文化所失去的思索,不禁讓我們感到歷史的悲哀,對國人愚昧的憤慨,對文化瑰寶喪失的痛心。

《道士塔》讓我們直視恥辱,這些文字如同枷鎖讓我們停留,沒有逃避,更不容藏匿,我們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

敦煌是中國文化衰敗中的一個大悲劇,但絕非僅有的一個;王道士是毀滅中國文化的罪人,但絕非唯一一個,也絕非罪行最重的一個。字裡行間餘秋雨對王道士的那種愚昧顯然是憤怒的,但他似乎不認為王道士是釀成這個民族悲劇的主罪人,真正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國人的一種漫不經心、不在乎。外國人視為珍寶時,國人腦子裡想的卻是怎麼拿這些遺產謀得點小利,怎麼用它們奉承上司,絲毫沒有履行文化保護的責任。文物無價,而不自知;文化衰敗,而不自省;瑰寶盡散,而不自救。

一個古老民族的燦爛瑰寶被一個無知的道士殘忍地踐踏,珍貴的莫高窟經卷雕塑被低價轉賣給外國學者,餘秋雨在慢慢黃沙中,痛心地想像著當時的畫面,滿腔憤怒卻無可奈何。

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最好的一篇,為歷史,為現在,也為未來。

歡迎關注百家號「平常的精神家園」,每天分享創業財經、閱讀心得、人生技能(辯論、演講、主持)相關原創知識,歡迎點讚、轉發、收藏、評論哦

相關焦點

  • 《文化苦旅》:餘秋雨,一個像郭沫若的人,你怎麼看他的書?
    《文化苦旅》:餘秋雨,一個像郭沫若的人,你怎麼看他的書?為什麼這麼多人罵餘秋雨?朋友瞟了一眼我手中的書說,他就像郭沫若,你說該不該罵?你竟然還看他的書!聽完我略有明白,當然讀完全書,在人生之旅這一章,我也能找到一些答案。
  • 1991年,餘秋雨「裸辭」大學校長,只身前往陽關,卻被罵文化流氓
    可誰都沒想到的是,他竟然在1991年連續向學校提交了23封辭職信,正處在人生巔峰的餘秋雨,選擇「裸辭」去窮遊,甘願當一個行走的文化苦行僧。自此,上海戲劇學院雖然少了一位大學校長,但是中國卻多了一位文學大師。從學者到旅行者1991年的7月份,餘秋雨終於辭職成功,「文化苦旅」也拉開帷幕。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余光中: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那麼在余光中的眼中,餘秋雨散文的水準是和朱自清和錢鍾書是一樣的,這一評價非常到位,讀過餘秋雨散文的都知道,他的文風清新脫俗,寫得也是很有韻味,每一篇散文都是從文化的大框架出發,不僅思考了文化,同時也重新定義了歷史,這在文學史上確實是獨一份。餘秋雨的散文有一種獨特的情懷,那就是尊重文化,敬畏文化,對於一個有良知的人來說,應該是要做到這些的。
  • 餘秋雨自己也不想總結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一切交由時間
    餘秋雨身邊有個司機跟了他好多年。後來,司機因為要照顧年邁的母親,經濟捉襟見肘。餘秋雨得知後,給了兩個方案:一.餘秋雨給找全上海最好的醫院;二.司機母親晚年的所有錢餘秋雨來出。事情的最後是,餘秋雨不僅幫司機找到了養老院,他還承擔了全部費用。餘秋雨的朋友評價他,說他身上有江湖氣,他其實很願意幫人忙的。
  • 王朔評餘秋雨:低配版的席慕蓉!餘秋雨的日子可真算不上好過!
    有一次,王朔把矛頭也指向了餘秋雨,王朔認為,餘秋雨的東西說穿了,就是用瓊瑤的方式解釋傳統文化。餘秋雨在文學界真的不入流,一個連小說都不會寫的人,也配叫作家嗎?王朔還說:「我覺得餘秋雨已經是一個不青春的青春作家了。還來這一套,席慕容他們早搞過了,比你搞得地道多了。」總之就是把餘秋雨一頓貶低,意思還說餘秋雨是低配版的席慕蓉。
  • 真實的餘秋雨:住殯儀館旁,穿越世界戰亂地區,隨時面臨死亡威脅
    但是,被別人調侃不會寫文章的小說家,不但不生氣,反而自認倒黴,在兩個作家面前,他自己也不會寫文章,這就是「武林盟主」的地位。那麼這兩個金庸自認不如的作家又是誰?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寫出《文化苦旅》的餘秋雨。魯迅大家自然耳熟能詳,然後餘秋雨,也許對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還不太熟悉。2000年左右是餘秋雨走紅的時候,也是他個人聲望達到頂峰的時候。
  • 《文化苦旅》人生之旅:萬裡蹀躞,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寫的散文集,在文中,先生用自己的旅途記錄古今中外無數古蹟名勝、文化故事,以自己的行動充分地向人們展示了何為「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以自己的足跡丈量著歷史與思想的距離。全書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寫出了歷史的重量。
  • 餘秋雨水平到底如何?易中天、金庸分別這樣評價
    餘秋雨,浙江餘姚人,從小喜愛文學並對文字很敏銳,於1963年進入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然後留在母校任教。餘秋雨有一顆不隨波逐流的心,他向來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在大家忙著走向農村、社會的時候餘秋雨選擇走向圖書館,拿出和錢鍾書先生那十年默默專研的精神來撰寫戲劇學、戲劇史等。
  • 餘秋雨:他是文學才子,卻是感情的「偽君子」
    中國的文壇從來不缺有才華有天賦的「天生寫手」,有時候老天爺賞飯吃的這種幸運是羨慕不來的,只要是在某一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人,他的成就會被無限放大,赤裸裸的擺在公眾眼前,任人審視評價。這世界上又有幾個人是真正禁得起「放大鏡」去觀察的呢,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述的這位主人公,就是被「放大」後身敗名裂的典型範例。原本平平無奇的他因為一本《文化苦旅》而名聲大噪,最後也因為一本《我的流氓前夫餘秋雨》而跌落神壇。成也寫作,敗也寫作,他就是——餘秋雨。餘秋雨的前半生是典型的「勵志型」逆襲記,出身平凡的他熱愛寫作,寄情於山水中,胸中有著對未來的大好期許。
  • 1991年,最年輕大學校長餘秋雨裸辭,去西北找陽關,眼見全是墳堆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後,你會更明白,讀書是旅行的另一種形式。現在中國的文學大家,除了莫言還有餘秋雨,還有人說餘秋雨是中國文壇裡最好的文筆,他的《文化苦旅》更是火遍大江南北!那時候的《文化苦旅》基本上是處於非常暢銷的狀態,甚至在新加坡這樣的華裔地區,也出現了爭讀餘秋雨的熱潮。《文化苦旅》的創作並不是一帆風順,是用餘秋雨的裸辭換來的!
  • 餘秋雨水平究竟如何?陳丹青評價很犀利,不及金庸風趣幽默
    有了名氣之後,餘秋雨開始成了名聲大噪的巨星,各種場合,各種出版,都有他的影子,電視臺,千禧年慶典,青歌賽,電視晚會,而且,涉獵的範圍之廣,似乎這大地上發生的一切事情,他都無所不曉,都是專家。罵餘秋雨的都是哪些人呢?韓寒,一起罵了餘秋雨、陳凱歌,原句是說「他們都長一樣」。意思是他們都一副精英面孔、毫無個性。
  • 余光中先生評: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沒錯,這個老人就是餘秋雨,他似乎並沒老,最近在喜馬拉雅FM上開了一門中國文化課,為我們闡釋中國文化的世界身份。也許有很多人會說這是餘秋雨重出江湖,當他自己卻說「是從遠方歸來」。初次讀餘秋雨還是初中的時候,那時也是因為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開篇就寫了我老家甘肅的莫高窟、陽關等。
  • 餘秋雨:東北人重友情、講義氣,與流放者精神遺留有關
    餘秋雨先生寫到了兩種友誼,一種是流放者之間的友誼,一種是外人與流放者的友誼。 餘先生把流放者的友誼稱為一個」奇蹟「: 不少被流放地清朝官員與反清義士結成了好朋友,甚至到了生死莫逆的地步,原先各自的政治立場都消解了消解在對人生價值的重新確認。
  • 千般荒涼 以此為夢 萬裡蹀躞 以此為歸
    《文化苦旅》內頁。 《文化苦旅》封面。 朋友得知我要去敦煌,他推薦餘秋雨的這一篇文章《道士塔》。因這一個機緣,我遂購買了這一本帶著濃濃文人情懷的旅行遊記《文化苦旅》。 餘秋雨在書中這樣說:「中國沉重的文化歷史,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地方,用先輩同樣的黑眼珠打量著差不多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產生了一種特別的感覺。」因此他知道中國文化的歷史滄桑感貯存在這山重水複、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 祝福與敬畏:明朝香客的「文化苦旅」,隱藏著怎樣的神明崇拜?
    在明代旅行的團隊中,有這樣一群特殊的團體,稱為「香客」。正如明代小說中所述的,香客是以朝拜神明為主要目的。為了表達自己對神靈的虔誠,許多香客不遠千裡,去朝拜寺廟中的尊神。在這漫漫長的旅途中,香客走出了自己的「文化苦旅」,也走出了明代的神明崇拜精神。在明代的社會歷史中,香客與神明崇拜,有著怎樣的聯繫與趣文,這便要去追尋這段「文化苦旅」。
  • 《海賊王》中,天龍人為什麼從來不將顏值高的中將佔為己有?
    與生俱來的地位和權利,讓所有的天龍人大多肆意妄為,無所顧忌,只要他們看上的東西,他們會毫不猶豫據為己有,在香波地群島中,天龍人看重一位護士,他可以毫不猶豫地將其丈夫擊殺佔為己有
  • 餘秋雨:文學才子,感情「偽君子」;棄13年糟糠妻,娶小16歲新歡
    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有才華的人都有極其鮮明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都有一定程度的精神潔癖,為人處世往往任由自己的性子。今天要說的餘秋雨就是文學大家,聲名赫赫,文壇奇才,可是與之相悖的是他的感情生活,卻是感情「偽君子」,那位風雨走來13年的糟糠之妻,在一切都趨於好轉的時候,卻被出軌背叛,他愛上了小了16歲的新歡,這樣的行為將年老色衰的髮妻置於何地呢?
  • 讀餘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嘆》,我們如何思考唯一倖存的中華文明
    但就是這樣一位"武林盟主"地位的小說家,在被別人調侃不會寫文章時,不僅不怒,反而自認在兩位作家面前,自己確實不會寫文章。那金庸自認不如的這兩位作家是誰呢?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魯迅,另一位就是餘秋雨。魯迅大家自然耳熟能詳,那麼餘秋雨,可能對於年輕一代的讀者來說,並不是太熟悉。餘秋雨的走紅是在2000年左右,那也是他個人名聲達到最巔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