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第一篇:《道士塔》
原文經典段落:
對於斯坦因這些學者,這些詩句也許太硬。但是,除了這種辦法,還有什麼方式能阻攔他們呢?
我可以不帶劍,也不騎馬,只是伸出雙手做出阻攔的動作,站在沙漠中間,站在他們車隊的正對面。
滿臉堆笑地走上前來的,一定是蔣孝琬。我扭頭不理他,只是直視著斯坦因,要與他辯論。
我要告訴他,把時間文物統統拔離原生的土地,運到地球的另一端收藏展覽,是文物和土地的雙向失落、兩敗俱傷。我還要告訴他,藉口別人管不好家產而佔為己有,是一種掠奪……
解讀:
《道士塔》,我記得最初是在中學課本上見到,見過王道士的愚昧,見過中華文化流血的傷口。那時已攥緊了拳頭,非常憤怒,可全力打出去只是一記空拳;是想要抓緊什麼,可抓住的只有一把黑暗,打開手來,照樣空空如也。只有悠悠的嘆息,在黃沙中撞出沉痛的迴響。
《道士塔》平淡的敘事歷史與文化,卻能觸及我的靈魂,對歷史對文化所失去的思索,不禁讓我們感到歷史的悲哀,對國人愚昧的憤慨,對文化瑰寶喪失的痛心。
《道士塔》讓我們直視恥辱,這些文字如同枷鎖讓我們停留,沒有逃避,更不容藏匿,我們只能在自然中一次次感受苦痛,在旅行中追求靈魂的釋放。
敦煌是中國文化衰敗中的一個大悲劇,但絕非僅有的一個;王道士是毀滅中國文化的罪人,但絕非唯一一個,也絕非罪行最重的一個。字裡行間餘秋雨對王道士的那種愚昧顯然是憤怒的,但他似乎不認為王道士是釀成這個民族悲劇的主罪人,真正可怕的不是無知,而是國人的一種漫不經心、不在乎。外國人視為珍寶時,國人腦子裡想的卻是怎麼拿這些遺產謀得點小利,怎麼用它們奉承上司,絲毫沒有履行文化保護的責任。文物無價,而不自知;文化衰敗,而不自省;瑰寶盡散,而不自救。
一個古老民族的燦爛瑰寶被一個無知的道士殘忍地踐踏,珍貴的莫高窟經卷雕塑被低價轉賣給外國學者,餘秋雨在慢慢黃沙中,痛心地想像著當時的畫面,滿腔憤怒卻無可奈何。
直到今天,我依然覺得《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最好的一篇,為歷史,為現在,也為未來。
歡迎關注百家號「平常的精神家園」,每天分享創業財經、閱讀心得、人生技能(辯論、演講、主持)相關原創知識,歡迎點讚、轉發、收藏、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