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文學評論》2020年總目錄

2021-01-16 文學評論




 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專欄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張清民(1·5)

《資本論》與文學經典的思想對話

郗 戈(1·13)

感性批判:探問歷史化契機下的美學史研究

孫 斌(1·21)

當代中國文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問題

賴大仁(3·5)

通向審美復位的新異化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美學傳統的觀念論根源及其克服

汪堯翀(3·13)

新階段、新時期、新時代與當代文學建構的再思考

周景雷(5·5)

文藝的媒介生產——馬克思主義文藝生產媒介理論研究

單小曦(5·13)

阿多諾美學的自然記憶與「感性共同體」的生成

丁文俊(5·22)

巴赫金表述詩學的多維生成與效果期待

龔舉善(5·3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專欄

變位與參鑑:「經」的當代英譯及其跨語際協商

郭西安(4·5)

在含忍與自由之間 

——論楊絳的文化人格

陳浩文(4·16)

史詩時代的抒情話語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詩詞、歌曲與風景

顏水生(4·25)

漢字的力量

——作為學科命名的「美學」概念的跨際旅行

王 確(4·33)

 

「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筆談(之二)

社會史視野與文學研究的歷史化

倪 偉(5·39)

釋放「文學性」的活力

——再論「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吳曉東(5·42)

文本、語境與社會史視野

倪文尖(5·46)

20 世紀40 年代國統區文學研究中「社會史視野」的適用性問題

姜 濤(5·50)

「社會史視野」的張力

鈴木將久(5·54)

 

當代文學史料問題專欄

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的多維視野考察

吳 俊(6·5)

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窄化」現象

付祥喜(6·16)

張光年的《向陽日記》

——幹校與新時期文學之一

程光煒(6·26)

 

文藝理論

文學史敘事時間的再認識

喬國強(1·27)

《典論·論文》與九世紀初日本文學諸問題

——基於「文章經國」思想的考察

郭雪妮(1·36)

闡釋的記憶與技藝

——《文心雕龍》在美國漢學界的「中國性」與「世界性」問題

谷鵬飛(1·45)

安提戈涅的輝煌之美

馬元龍(2·115)

從視角主義到視差主義

——論齊澤克的文本解讀原則

戴宇辰(2·126)

論當代中國的審美代溝及其形成原因

陶東風(2·135)

重建文學審美共通感

——以柄谷行人的「聯通綜合」為契機

韓尚蓉(2·144)

「愛先生」與「賽先生」:近現代科學言說的形上之維

朱 軍(2·153)

低調的華美與陰翳的風雅

閻 嘉(2·162)

我國自然生態美學的發展及其重要意義

——兼答李澤厚有關生態美學是「無人美學」的批評

曾繁仁(3·26)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楊守森(3·34)

布克哈特對希臘精神的重估及其文化史邏輯

黃 敏(3·43)

從「文章整體」到「語言形式」

——中國古代文體觀的日本接受及語義轉化

姚愛斌(3·51)

論克羅齊美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兼談朱光潛對克羅齊美學的誤譯和誤解

蘇宏斌(4·40)

 「理論之後」中國文論的境遇與知識學反思

姜文振(4·49)

走向「世界美學空間」的「美育」

——一個「明治—五四」的概念史考察

柏奕旻(4·56)

託馬斯·馬丁的語言文論與可能世界理論

張 瑜(4·65)

德語區的李杜之爭

範 勁(5·207)

論藝術的「出位之思」

——從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的結論談起

潘建偉(5·216)

文學理論體系:文化結構、現代性、審美與文學傳統

南 帆(6·54)

美學及其不滿

周 憲(6·63)

論中國特色的文藝公共性

——文藝公共性的概念、歷史和走向

肖明華(6·72)

語言功能與美學理論:朱光潛對羅斯金的誤讀

高 瑾(6·81)

「興」是象徵?

——從葛蘭言的《詩經》研究說起

蕭盈盈(6·91)

網絡文學、本土經驗與新媒介文論中國話語的建構

黎楊全(6·99)

 

中國當代文學

論「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轉型

丁曉原(1·53)

兩個《鳳凰》:一種「新的現實主義」

——論歐陽江河與徐冰的「詩藝互文」文藝觀

王書婷(1·63)

對「現代」的另一種想像

——論早期「改革文學」中的「現代」意識

盧燕娟(1·74)

情感勞動與流動的共同體

——論王安憶新世紀以來小說中的移民與家庭

陳湘靜(1·82)

民族的秘史與尋根的迷途

——論《白鹿原》的敘事圖景與陳忠實的精神危機

張 冀(1·92)

 「抒情考古學」:汪曾祺《受戒》的一種讀法

閆作雷(1·101)

南京大屠殺文學書寫的敘事倫理與民族認同塑型

章 顏(2·169)

作為批評和美學文本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兼論路遙的文學觀與20 世紀80 年代文學思潮

楊 輝(2·177)

朦朧詩語言的表達閾限及其變構的可能性

——以「鏡子」語象的分析為中心

張凱成(2·189)

 「自我」的多重辯證:思想史視野中的《應物兄》

黃 平(2·196)

田園將蕪胡不歸?

——論城鄉之間的李佩甫

李 勇(2·205)

人學視域下的金庸武俠小說及其當下意義

吳秀明(2·213)

沙汀文學的現實性、政治性和整體性

彭 超(3·169)

歷史中的「小」與「大」

——《朝陽溝》如何回應青年思想改造問題

李 娜(3·176)

論莫言小說的結構形式

張學軍(3·189)

當代文學中的「修改」與作家的主體意識

——以韓少功為例

項 靜(3·198)

香港摺疊

——論韓麗珠兼及香港新生代作家的書寫局限

陳慶妃(3·206)

賡續歷史,重返原鄉

——論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香港小說的「歷史敘事」

徐詩穎(3·214)

從趙樹理看李凖創作的觀念前提和展開路徑

——論另一種當代文學

何 浩(4·176)

轉折與延續

——論李凖的《黃河東流去》

李海霞(4·185)

 「純粹」與「雜色」的變奏 

——重讀《青春萬歲》

金 理(4·193)

一個「遊魂」的「寄居敘事」 

——論莫言《生死疲勞》的敘事實驗

王西強(4·208)

跨媒介敘事的互動與裂隙

——以《活著》的電影改編、小說修改為考察中心

羅先海(4·215)

宅居談詩

——詩歌現狀及發展方向問題

杜書瀛(5·152)

昌耀詩中的藏族形象抒寫

顏煉軍(5·165)

路遙的多元美學譜系

——以《人生》為原點

楊慶祥(5·172)

畢飛宇的閱讀史與寫作史關係考釋

沈杏培(5·178)

當代文學的未完成性與不確定性

——以莫言小說新作為例

劉江凱(5·189)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以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爭」為個案

李 靜(5·198)

論郭沫若《武則天》中的「歷史真實」

李 斌(6·35)

歷史敘事主體化與總體性史詩的生成演進

——從《故事新編》到歷史穿越小說

王姝(6·45)

 

中國現代文學

「無恩有愛」:新文化運動親子倫理再考察

姜 瑀(1·111)

威廉·莫裡斯與田漢的思想轉向

張 銳(1·120)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與《申報·自由談》(1933—1935)

甄皓涵(1·128)

邊界、跨域與融通

——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文學「一體化」的發生學考察

吳翔宇(1·139)

敘事視角與召喚結構:《傷逝》意蘊再探討

徐仲佳(1·148)

七個譯本,兩種形象:王維詩在美國

洪 越(1·157)

革命與反諷

——魯迅《在酒樓上》釋讀

李國華(2·62)

從「諷刺」到「諷刺」

——《阿Q 正傳》的文類閱讀與觀念建構

劉瀟雨(2·71)

《女吊》:「故事新編」一種

——被發明的「復仇」與作為方法的「民間」

苗 帥(2·80)

退後,遠一點,再遠一點!

——從沈從文的「天眼」到侯孝賢的長鏡頭

翟業軍(2·89)

傾心「融合」還是漠然「旁觀」?

——沈從文川南土改行的思想史與文學史意義

姚 丹(2·97)

1946—1949 年文協香港(港粵)分會考論

謝力哲(2·106)

從「刪詩」到「撤稿」

——魯迅與早期新詩寫作倫理的變化(1919—1925)

吳丹鴻(3·61)

湘西的再發現與民俗學的民族更新路徑

——談沈從文的苗人故事系列

尚曉進(3·68)

沈從文的中國畫意識與「美術革命」之思

張 森(3·77)

跨域·「越軌」·詮釋 

——重讀蕭紅的《生死場》

劉 東(3·86)

勞者如何「歌其事」 

——論解放區群眾文藝的生產機制

路 楊(3·95)

「東洋文明」之現代性及其抵抗

——再談臺灣新舊文學之爭的文學史意義

歐陽月姣(3·104)

成都與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地方路徑問題

李 怡(4·73)

國家認同的積極構建及其限度

——論抗戰話劇《國家至上》的成就與問題

李廣益(4·81)

「物詩」與抒情主體的位置

——以馮至、鄭敏與裡爾克的差異為中心

李倩冉(4·90)

關山難越:後五四時代的「無名作家」言說

李世鵬(4·98)

鄉村「讀書人」的「夢」

——20 世紀20 年代廢名的文學創作理論與實踐

李雅娟(4·108)

「狂人」的越境之旅

——從周樹人與「狂人」相遇到他的《狂人日記》

李冬木(5·58)

《頹敗線的顫動》與波德萊爾的三篇散文詩

蔣永國(5·75)

託派魯迅論的政黨政治思維及局限

——《魯迅:其人,其事,及其時代》中的幾個問題

徐紀陽(5·83)

啟蒙者的世俗化轉向

——魯迅《端午節》索隱

董炳月(6·159)

論田漢對新文學「社會改造」意涵的探索

席藝洋(6·172)

再論魯迅《藥》中的「烏鴉」

——以夏目漱石與森鷗外的小說為線索

邊明江(6·182)

青年魯迅與德語「世界文學」

——《域外小說集》材源考

崔文東(6·191)

《域外小說集》:復古作啟蒙

彭勇穗(6·201)

世界的中國:「東方弱小民族」與左翼視野的重構

——以胡風譯《山靈》為中心

吳舒潔(6·212)

 

中國古代文學

漢賦「象體」論

許 結(1·167)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中西對接

宋莉華(1·176)

論唐人對漢魏樂府敘事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劉青海(1·186)

論元代全真教傳記的文體功能

吳光正(1·194)

「義」「法」離合與方苞的評點實踐

劉文龍(1·205)

凡爾納東遊記:《十五小豪傑》的政治書寫

姚達兌(1·216)

孟郊五古的比興及其聯想思路的奇變 

葛曉音(2·5)

魏晉之聲:嘯臺本事及其相關文學書寫 

範子燁(2·15)

《宋文鑑》編刊之爭再審視 

慈 波(2·24)

「臥聽」事象的詩意呈現與詩境構建 

周劍之(2·33)

從說唱詞話到白話小說的演進 

——以馮夢龍改編《雲門傳》為例

吳 真(2·42)

四部之學的轉換與近代文章流別論的生成

常方舟(2·52)

《狀江南》的藝術創新及其詩史意義

——兼論敦煌《詠廿四氣詩》的性質與寫作時間

戴偉華(3·113)

王昌齡《出塞》詩的歷史互文與文本場域

李飛躍(3·120)

巴贊《元代》及其文學史學史價值

宋麗娟(3·130)

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桐城模式

——基於蕭穆鹹同時期日記的研究

徐雁平(3·141)

梁啓超與晚清文學翻譯

胡全章(3·151)

「起承轉合」與律詩的章法問題

查洪德(3·160)

魏晉詩文的憂生之嗟

詹福瑞(4·117)

唐詩選本對小家的影響

莫礪鋒(4·126)

製造汴京:柳永詞與都城文學話語的新開展

謝 琰(4·136)

「曲祖」之譽:《琵琶記》在明代的經典化

朱萬曙(4·148)

日常與風流:從醉白池看江南文人對醉吟詩風的接受

陳才智(4·157)

章學誠重評韓愈古文史地位及其旨趣

陳志揚(4·166)

初盛唐五言「古風」型詩歌的詩史意義

黃 琪(5·91)

幕末日本的「類宋」感懷與蘇軾受容

——以《東坡策》為中心

黃小珠(5·100)

黃庭堅熙豐詩歌的知識性寫作

陸嘉琳(5·108)

《金批〈西廂〉》中的「無」字及其「綺語談禪」解謎探源

康保成(5·119)

生活在別處

——清詩的寫作困境及其應對策略

蔣 寅(5·130)

吳敏樹與桐城湘鄉派

關愛和(5·142)

臺閣文人的自我約束與審美貧乏

張德建(6·106)

論清初「臺閣」「山林」文學的關係形態

黃鵬程(6·115)

君子觀於銘

——兩周銅器銘文的閱讀方式與文體觀念之變

李冠蘭(6·124)

「腴辭雲構」:西漢大賦虛擬空間的語言藝術

蔡丹君(6·133)

論王士禛與清代元詩學的興起

羅 鷺(6·142)

從晚清詩壇人物評點看詩史敘事建構

李亞峰(6·151)

相關焦點

  • 《中國法學》2020年總目錄
    2020-12-17 17:47:57 來源: 北大法律信息網 舉報
  • 《當代法學》2020年總目錄
    《當代法學》2020年總目錄 【民法典編纂專題】 1.民法典家事財產法制的教育功能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理念的研究
  • 《北方法學》2020年總目錄
    《北方法學》2020年總目錄 ·歐亞經濟聯盟法制研究專題· 1.歐亞經濟聯盟的多重一體化目標及其法治困境 楊昌宇(1.05)
  • 紀念|2020年逝世的文學大師
    1961年,他參與創建劍橋大學邱吉爾學院(ChurchillCollege,),到1969年才升任特別研究員。1974年到1994年,斯坦納一直在日內瓦大學(University ofGeneva)任英語和比較文學教授。1994年和1995年,斯坦納又回到牛津大學任比較文學教授和研究員。
  • 靈筮2020年十二星座運勢總覽3:每一條道路都在曲折中前進
    縱觀2020年的三個水逆,我們不難發現,除了年中水星全年逆行在巨蟹座之外,年頭和年尾的那兩次都是從水象星座逆回了風象星座。這說明什麼呢? 有一些我們在生活中所面臨的情緒和情感問題,可能沒有辦法經過水象星座的感性能量來解決,所以需要重新回到風象星座的理性能量去。
  • 繽紛斑斕的文學景觀——2020年文學創作成就一瞥
    作者:梁鴻鷹(文藝報總編輯、文學評論家)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這一極不平凡的年份裡,中國文學所呈現的樣貌令人驚豔,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在提升原創品質的路途上,在擴大文學傳播覆蓋的徵戰中,人們看到,從耄耋之年的老者,到意氣風發的中青年,從小說、報告文學、詩歌、散文到兒童文學、少數民族文學、翻譯文學,都無不顯現出充沛的活力,為滿足當今人們的精神需求
  • 靈筮2021年十二星座運勢總覽2:你正站在時代的風口(上)
    作者/靈筮Day1941 NO.333(2021年年運系列分為運勢總覽+12星座運勢指南兩部分,此為運勢總覽第2篇)如果把年運系列看成是一個錯綜複雜又精彩紛呈的長篇故事,那麼上一篇運勢總覽主要講的是前傳。
  • 25日原油消息面相關要聞總覽
    筆者為您總覽了11月25日截止16:00的原油資訊,接下來還會有什麼重要消息?筆者將繼續保持關注。1、拜登宣布最新內閣成員任命當地時間11月24日,拜登宣布了他最新的內閣成員任命名單。(央視新聞)3、據官方經濟數據:沙特9月石油出口額下滑221.55億裡亞爾(38.7%)哈薩克斯坦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財務長:料將2020年石油產量為2170萬噸4、API:上周美國原油庫存增加380萬桶,增幅超預測期望據外電11月24日消息,美國石油協會(API)周二出爐報告顯示,最新一周美國原油和汽油庫存增加
  • 真性情的自在抒發——讀文學評論集《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
    【文藝觀潮】  作者:汪亞琴(湖北大學文學院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  《批評家的左手和右手》(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出版)是劉川鄂新世紀文學批評工作的回顧和總結,更是一本極具「劉氏」批評風格的評論集。
  • 2020年繽紛斑斕的文學創作成就
    2020年2月15日,寧夏第四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從銀川奔赴武漢。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攝同樣在2020年,以已故作家李迪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行走大地,深入鄉村和脫貧攻堅第一線,書寫扶貧火熱現實。作家們身入心入情入,從最初思考「寫什麼」轉向更多關心「怎麼寫」。
  • 2020年重慶自考本科漢語言文學考試計劃
    漢語言文學(專升本)專業代碼:050101主考院校: 西南大學、重慶科技學院、重慶第二師範學院、重慶師範大學、重慶三峽學院、重慶文理學院、長江師範學院本專業培養具備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和良好的人文素養
  • 靈筮2021年星座運勢總覽1:歷史長河中一場蓄謀已久的變革
    +12星座運勢指南兩部分,此為運勢總覽第1篇)翻開歷史的長卷,2020年絕對是可以載入史冊的一年。而2020年的開頭和結尾就非常符合經典故事的標準結構。 早在2020年到來之前,無數佔星師就對1月20日的土冥合相抱有極大的好奇和敬畏之心。果不其然,一場席捲全球的疫情如同冥王丟下的一枚重磅炸彈,徹底打亂了整個世界的節奏,也動搖了原來根深蒂固的舊思想和難以撼動的舊秩序。
  • 小說評論:駱以軍稱他是未來的中國小說家,卻英年早逝……
    LIT.CAVE編輯部  這裡是「小說評論」2021年1月第1期,每期書單中,我們會向讀者徵集篇幅較短的虛構類小說評論,並且在周日集結髮布,以下是本周的評論精選。
  • 2020凡爾賽文學測試 方特卷
    2020-11-24 14:30:42 來源: 旅途勝景百科書 舉報
  •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領讀經典-外國文學 |[愛爾蘭]詹姆斯·喬伊斯:《尤利西斯》 2020-04-23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文學創作四十年: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
    (改革開放40年·話變遷)中國文學創作四十年: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  中新社北京10月6日電 (記者 高凱)「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從「傷痕文學」到「網絡小說」,改革開放40年,中國的文學創作隨社會變遷而經歷了斑斕起伏的發展。
  • 2020年4月湖北自考漢語言文學(專升本)課程什麼時候考?
    2020年4月湖北自考漢語言文學(專升本)課程什麼時候考?通識選考課00480中國傳統道德11912民俗文化與旅遊18968客戶服務06093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050101漢語言文學
  • 漢語言文學專業-華南師範大學
    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能適應新世紀中等教育(主要是語文教育)需要的合格師資及其他高級專門人才。具體要求是能基本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評價各種語言、文學現象;對本專業的各種知識有進一步的拓寬和加深;了解學術界有關漢語言文學研究的新成就和新動態,並具備初步的科研能力。
  • 2021年推薦書單 一波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好書推薦
    在2021年第一個周末到來之際,澎湃新聞記者特按華語文學、外國文學分別整理了新年書單,以饗讀者。《克拉拉與太陽》  [英] 石黑一雄著  宋僉譯  這是英籍日裔作家石黑一雄自2017年摘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出版的首部長篇小說,已成為2021年萬眾期待的文壇盛事之一。
  • 再見2020,你好2021:這些文學作品將與讀者見面
    最近,多家出版社對過去一年的重點書和暢銷作品進行了盤點,也推出2021年即將出版的新書資訊。人文社舉辦「線上訂貨會」:王安憶、梁曉聲等作家將推出新作1月13日下午,人民文學出版社線上舉辦了「2021與好書相遇——人民文學出版社新年新書大放送」。中國作協協會副主席、著名評論家李敬澤,作家梁曉聲、周大新、李洱等蒞臨直播間,分享他們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