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專欄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張清民(1·5)
《資本論》與文學經典的思想對話
郗 戈(1·13)
感性批判:探問歷史化契機下的美學史研究
孫 斌(1·21)
當代中國文論研究的觀念與方法問題
賴大仁(3·5)
通向審美復位的新異化理論
——法蘭克福學派美學傳統的觀念論根源及其克服
汪堯翀(3·13)
新階段、新時期、新時代與當代文學建構的再思考
周景雷(5·5)
文藝的媒介生產——馬克思主義文藝生產媒介理論研究
單小曦(5·13)
阿多諾美學的自然記憶與「感性共同體」的生成
丁文俊(5·22)
巴赫金表述詩學的多維生成與效果期待
龔舉善(5·31)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專欄
變位與參鑑:「經」的當代英譯及其跨語際協商
郭西安(4·5)
在含忍與自由之間
——論楊絳的文化人格
陳浩文(4·16)
史詩時代的抒情話語
——歷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中的詩詞、歌曲與風景
顏水生(4·25)
漢字的力量
——作為學科命名的「美學」概念的跨際旅行
王 確(4·33)
「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筆談(之二)
社會史視野與文學研究的歷史化
倪 偉(5·39)
釋放「文學性」的活力
——再論「社會史視野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
吳曉東(5·42)
文本、語境與社會史視野
倪文尖(5·46)
20 世紀40 年代國統區文學研究中「社會史視野」的適用性問題
姜 濤(5·50)
「社會史視野」的張力
鈴木將久(5·54)
當代文學史料問題專欄
當代文學史料問題的多維視野考察
吳 俊(6·5)
當代文學史料研究的「窄化」現象
付祥喜(6·16)
張光年的《向陽日記》
——幹校與新時期文學之一
程光煒(6·26)
文藝理論
文學史敘事時間的再認識
喬國強(1·27)
《典論·論文》與九世紀初日本文學諸問題
——基於「文章經國」思想的考察
郭雪妮(1·36)
闡釋的記憶與技藝
——《文心雕龍》在美國漢學界的「中國性」與「世界性」問題
谷鵬飛(1·45)
安提戈涅的輝煌之美
馬元龍(2·115)
從視角主義到視差主義
——論齊澤克的文本解讀原則
戴宇辰(2·126)
論當代中國的審美代溝及其形成原因
陶東風(2·135)
重建文學審美共通感
——以柄谷行人的「聯通綜合」為契機
韓尚蓉(2·144)
「愛先生」與「賽先生」:近現代科學言說的形上之維
朱 軍(2·153)
低調的華美與陰翳的風雅
閻 嘉(2·162)
我國自然生態美學的發展及其重要意義
——兼答李澤厚有關生態美學是「無人美學」的批評
曾繁仁(3·26)
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與藝術價值辨析
楊守森(3·34)
布克哈特對希臘精神的重估及其文化史邏輯
黃 敏(3·43)
從「文章整體」到「語言形式」
——中國古代文體觀的日本接受及語義轉化
姚愛斌(3·51)
論克羅齊美學思想的發展過程
——兼談朱光潛對克羅齊美學的誤譯和誤解
蘇宏斌(4·40)
「理論之後」中國文論的境遇與知識學反思
姜文振(4·49)
走向「世界美學空間」的「美育」
——一個「明治—五四」的概念史考察
柏奕旻(4·56)
託馬斯·馬丁的語言文論與可能世界理論
張 瑜(4·65)
德語區的李杜之爭
範 勁(5·207)
論藝術的「出位之思」
——從錢鍾書《中國詩與中國畫》的結論談起
潘建偉(5·216)
文學理論體系:文化結構、現代性、審美與文學傳統
南 帆(6·54)
美學及其不滿
周 憲(6·63)
論中國特色的文藝公共性
——文藝公共性的概念、歷史和走向
肖明華(6·72)
語言功能與美學理論:朱光潛對羅斯金的誤讀
高 瑾(6·81)
「興」是象徵?
——從葛蘭言的《詩經》研究說起
蕭盈盈(6·91)
網絡文學、本土經驗與新媒介文論中國話語的建構
黎楊全(6·99)
中國當代文學
論「全媒體」時代的中國報告文學轉型
丁曉原(1·53)
兩個《鳳凰》:一種「新的現實主義」
——論歐陽江河與徐冰的「詩藝互文」文藝觀
王書婷(1·63)
對「現代」的另一種想像
——論早期「改革文學」中的「現代」意識
盧燕娟(1·74)
情感勞動與流動的共同體
——論王安憶新世紀以來小說中的移民與家庭
陳湘靜(1·82)
民族的秘史與尋根的迷途
——論《白鹿原》的敘事圖景與陳忠實的精神危機
張 冀(1·92)
「抒情考古學」:汪曾祺《受戒》的一種讀法
閆作雷(1·101)
南京大屠殺文學書寫的敘事倫理與民族認同塑型
章 顏(2·169)
作為批評和美學文本的《早晨從中午開始》
——兼論路遙的文學觀與20 世紀80 年代文學思潮
楊 輝(2·177)
朦朧詩語言的表達閾限及其變構的可能性
——以「鏡子」語象的分析為中心
張凱成(2·189)
「自我」的多重辯證:思想史視野中的《應物兄》
黃 平(2·196)
田園將蕪胡不歸?
——論城鄉之間的李佩甫
李 勇(2·205)
人學視域下的金庸武俠小說及其當下意義
吳秀明(2·213)
沙汀文學的現實性、政治性和整體性
彭 超(3·169)
歷史中的「小」與「大」
——《朝陽溝》如何回應青年思想改造問題
李 娜(3·176)
論莫言小說的結構形式
張學軍(3·189)
當代文學中的「修改」與作家的主體意識
——以韓少功為例
項 靜(3·198)
香港摺疊
——論韓麗珠兼及香港新生代作家的書寫局限
陳慶妃(3·206)
賡續歷史,重返原鄉
——論20 世紀80 年代以來香港小說的「歷史敘事」
徐詩穎(3·214)
從趙樹理看李凖創作的觀念前提和展開路徑
——論另一種當代文學
何 浩(4·176)
轉折與延續
——論李凖的《黃河東流去》
李海霞(4·185)
「純粹」與「雜色」的變奏
——重讀《青春萬歲》
金 理(4·193)
一個「遊魂」的「寄居敘事」
——論莫言《生死疲勞》的敘事實驗
王西強(4·208)
跨媒介敘事的互動與裂隙
——以《活著》的電影改編、小說修改為考察中心
羅先海(4·215)
宅居談詩
——詩歌現狀及發展方向問題
杜書瀛(5·152)
昌耀詩中的藏族形象抒寫
顏煉軍(5·165)
路遙的多元美學譜系
——以《人生》為原點
楊慶祥(5·172)
畢飛宇的閱讀史與寫作史關係考釋
沈杏培(5·178)
當代文學的未完成性與不確定性
——以莫言小說新作為例
劉江凱(5·189)
當代中國語境下「科幻」概念的生成
——以20 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的「科文之爭」為個案
李 靜(5·198)
論郭沫若《武則天》中的「歷史真實」
李 斌(6·35)
歷史敘事主體化與總體性史詩的生成演進
——從《故事新編》到歷史穿越小說
王姝(6·45)
中國現代文學
「無恩有愛」:新文化運動親子倫理再考察
姜 瑀(1·111)
威廉·莫裡斯與田漢的思想轉向
張 銳(1·120)
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與《申報·自由談》(1933—1935)
甄皓涵(1·128)
邊界、跨域與融通
——中國兒童文學與現代文學「一體化」的發生學考察
吳翔宇(1·139)
敘事視角與召喚結構:《傷逝》意蘊再探討
徐仲佳(1·148)
七個譯本,兩種形象:王維詩在美國
洪 越(1·157)
革命與反諷
——魯迅《在酒樓上》釋讀
李國華(2·62)
從「諷刺」到「諷刺」
——《阿Q 正傳》的文類閱讀與觀念建構
劉瀟雨(2·71)
《女吊》:「故事新編」一種
——被發明的「復仇」與作為方法的「民間」
苗 帥(2·80)
退後,遠一點,再遠一點!
——從沈從文的「天眼」到侯孝賢的長鏡頭
翟業軍(2·89)
傾心「融合」還是漠然「旁觀」?
——沈從文川南土改行的思想史與文學史意義
姚 丹(2·97)
1946—1949 年文協香港(港粵)分會考論
謝力哲(2·106)
從「刪詩」到「撤稿」
——魯迅與早期新詩寫作倫理的變化(1919—1925)
吳丹鴻(3·61)
湘西的再發現與民俗學的民族更新路徑
——談沈從文的苗人故事系列
尚曉進(3·68)
沈從文的中國畫意識與「美術革命」之思
張 森(3·77)
跨域·「越軌」·詮釋
——重讀蕭紅的《生死場》
劉 東(3·86)
勞者如何「歌其事」
——論解放區群眾文藝的生產機制
路 楊(3·95)
「東洋文明」之現代性及其抵抗
——再談臺灣新舊文學之爭的文學史意義
歐陽月姣(3·104)
成都與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的地方路徑問題
李 怡(4·73)
國家認同的積極構建及其限度
——論抗戰話劇《國家至上》的成就與問題
李廣益(4·81)
「物詩」與抒情主體的位置
——以馮至、鄭敏與裡爾克的差異為中心
李倩冉(4·90)
關山難越:後五四時代的「無名作家」言說
李世鵬(4·98)
鄉村「讀書人」的「夢」
——20 世紀20 年代廢名的文學創作理論與實踐
李雅娟(4·108)
「狂人」的越境之旅
——從周樹人與「狂人」相遇到他的《狂人日記》
李冬木(5·58)
《頹敗線的顫動》與波德萊爾的三篇散文詩
蔣永國(5·75)
託派魯迅論的政黨政治思維及局限
——《魯迅:其人,其事,及其時代》中的幾個問題
徐紀陽(5·83)
啟蒙者的世俗化轉向
——魯迅《端午節》索隱
董炳月(6·159)
論田漢對新文學「社會改造」意涵的探索
席藝洋(6·172)
再論魯迅《藥》中的「烏鴉」
——以夏目漱石與森鷗外的小說為線索
邊明江(6·182)
青年魯迅與德語「世界文學」
——《域外小說集》材源考
崔文東(6·191)
《域外小說集》:復古作啟蒙
彭勇穗(6·201)
世界的中國:「東方弱小民族」與左翼視野的重構
——以胡風譯《山靈》為中心
吳舒潔(6·212)
中國古代文學
漢賦「象體」論
許 結(1·167)
中國古代「小說」概念的中西對接
宋莉華(1·176)
論唐人對漢魏樂府敘事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劉青海(1·186)
論元代全真教傳記的文體功能
吳光正(1·194)
「義」「法」離合與方苞的評點實踐
劉文龍(1·205)
凡爾納東遊記:《十五小豪傑》的政治書寫
姚達兌(1·216)
孟郊五古的比興及其聯想思路的奇變
葛曉音(2·5)
魏晉之聲:嘯臺本事及其相關文學書寫
範子燁(2·15)
《宋文鑑》編刊之爭再審視
慈 波(2·24)
「臥聽」事象的詩意呈現與詩境構建
周劍之(2·33)
從說唱詞話到白話小說的演進
——以馮夢龍改編《雲門傳》為例
吳 真(2·42)
四部之學的轉換與近代文章流別論的生成
常方舟(2·52)
《狀江南》的藝術創新及其詩史意義
——兼論敦煌《詠廿四氣詩》的性質與寫作時間
戴偉華(3·113)
王昌齡《出塞》詩的歷史互文與文本場域
李飛躍(3·120)
巴贊《元代》及其文學史學史價值
宋麗娟(3·130)
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的桐城模式
——基於蕭穆鹹同時期日記的研究
徐雁平(3·141)
梁啓超與晚清文學翻譯
胡全章(3·151)
「起承轉合」與律詩的章法問題
查洪德(3·160)
魏晉詩文的憂生之嗟
詹福瑞(4·117)
唐詩選本對小家的影響
莫礪鋒(4·126)
製造汴京:柳永詞與都城文學話語的新開展
謝 琰(4·136)
「曲祖」之譽:《琵琶記》在明代的經典化
朱萬曙(4·148)
日常與風流:從醉白池看江南文人對醉吟詩風的接受
陳才智(4·157)
章學誠重評韓愈古文史地位及其旨趣
陳志揚(4·166)
初盛唐五言「古風」型詩歌的詩史意義
黃 琪(5·91)
幕末日本的「類宋」感懷與蘇軾受容
——以《東坡策》為中心
黃小珠(5·100)
黃庭堅熙豐詩歌的知識性寫作
陸嘉琳(5·108)
《金批〈西廂〉》中的「無」字及其「綺語談禪」解謎探源
康保成(5·119)
生活在別處
——清詩的寫作困境及其應對策略
蔣 寅(5·130)
吳敏樹與桐城湘鄉派
關愛和(5·142)
臺閣文人的自我約束與審美貧乏
張德建(6·106)
論清初「臺閣」「山林」文學的關係形態
黃鵬程(6·115)
君子觀於銘
——兩周銅器銘文的閱讀方式與文體觀念之變
李冠蘭(6·124)
「腴辭雲構」:西漢大賦虛擬空間的語言藝術
蔡丹君(6·133)
論王士禛與清代元詩學的興起
羅 鷺(6·142)
從晚清詩壇人物評點看詩史敘事建構
李亞峰(6·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