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CAVE編輯部
這裡是「小說評論」2021年1月第1期,每期書單中,我們會向讀者徵集篇幅較短的虛構類小說評論,並且在周日集結髮布,以下是本周的評論精選。
凡人之心 / 威廉·博伊德
出版社:浦睿|湖南文藝
出版日期:2020-10
「以個人的生活經歷,串聯起20世紀社會的歷史。」
友方評論員@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阿柑:
《凡人之心》是一部日記體小說,篇幅之長對於現在讀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作者威廉·博伊德在這本「日記」中虛構了一個人的一生,他把這個從未存在的人嵌入了20世紀歷史之中。但它又跟歷史小說不同,因為歷史小說是借歷史的細節來營造一種真實,《凡人之心》則是講述了一個生活在二十世紀的人平凡的一生。
這樣的小說,離它寫作的年代越遠,就會越顯珍貴。除開史料價值,它更顯出的是一個平凡靈魂的對那個時代的感知與思考。我不建議一口氣把它讀完,除開大敘事、大歷史方面的研究,我更喜歡把它《平凡之心》當作是夜裡敲門的一個來自上世紀的老朋友,我們一起坐在火爐旁,聊聊人生,聊聊時代。
美國文學入門 / 博爾赫斯、都甘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07
「博爾赫斯的文學入門課,一幅美國文學演進的軌跡圖。」
友方評論員@喬治·掃地僧:
比起理論工具書,它更像是博爾赫斯與都甘的閱讀隨筆。
這本書在豆瓣上遭遇了6.8的低分,作為冠有博爾赫斯大名的理論作品,這本《美國文學入門》的問題誠然出在了書名上。
其實根據封面上原文的標題「Introducción a la literatura norteamericana」來看,如果翻譯成《美國文學入門》倒確實也符合作者的原意,只是這匯總起來120多頁的作品並沒有常見的文學史那般厚重,也沒有像真正的理論書那樣的充滿工具式的客觀程序,恰恰相反,這本薄薄的文學入門帶有的是博爾赫斯強烈的個人色彩。
是或一點也不 / 黃國峻
出版社:後浪|中國友誼出版
出版日期:2020-11
「黃國峻融合小說、故事及短文的集大成之作,書寫男女間紛至沓來的複雜慾念。」
編輯部評論員@Roy:
是什麼能夠讓一位寫作者成為作家?
實話說,黃國峻對於我來說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而且我亦沒來得及看完《度外》,甚至在閱讀《是或一點也不》的時候也感覺到有些煩躁。
不夠這種煩躁其實是有來由的,因為這部集子開篇講述的是一個相對俗氣的小說故事,題目就叫《是或一點兒也不》,但是講述的則是青年人追逐新鮮和互補的愛情,一開始期望新鮮感的女子最終還是回到了圈裡人的身邊。
實話說這個故事著實沒給我帶來什麼新鮮感,只是黃國峻的文字滲入了很強的意識流的感覺,但是當讀者覺得他有點像喃喃自語時,他又馬上掉轉槍頭,開始老老實實地敘述。
雖然文本帶著很明顯的澀味,大多都繞不過情與色的青春故事,但是在三個短篇裡,我卻看到了他選題的大膽,比如《共享》這一篇。它挑選了養老院的老人群體作為主角,講述了老年「募」色的故事,他們因滿足生理需求而招募的女性陪護,而被誘騙的女孩半推半就自己走入了「陷阱」。而整個格局卻一個喜歡上女孩的男孩打破,最終事件以慘劇告終。
別
當然雖然選題非常大膽,但是深度還是缺了些,不僅僅是篇幅短,同樣人物也顯得單薄了一些。不過看他的文筆和敘事節奏,還是非常有味道的。
由此,還是對他的長篇《水門的洞口》有所期待的。
駱以軍稱他為「未來的小說家」,就我看,似乎他身上後現代的味道也很濃重,只是黃國峻已然死於2003年,因此,作為一個未來的小說家,他只能被定格過去,這著實也讓人覺得遺憾。
不檢點與倍纏綿書 / 彭劍斌
出版社:鑄刻|上海文藝
出版日期:2020-11
「文學青年如何跑業務?一個業務員如何獻身寫作?」
友方評論員@左慈希爾:
「不檢點」與「倍纏綿」兩個詞,令我想到的是兩個小人兒抱在一起跳探戈舞的場面。
彭劍斌的這部書令我想起凱魯亞克,甚至你把它說成是當代中國的《在路上》也不為過,它看上去是非虛構的,但在敘事上充滿想像力。
書的第一部分是隨筆,它誠然是非虛構的,這部分內容對作者來說十分私人化,一般讀者不容易「讀進去」,然而進入小說之後,前部分的「隨筆」效果就彰顯出來了,而且可以說後勁很大。
一則前部分的非虛構跟後部分的小說形成「互文」,我們能看到的不僅是故事,還隱約窺見故事背後的作者如何生活,如何為生活賦予靈魂,在這裡寫作就像鍊金術一樣。
這部書也充滿各種「對撞」,現實與虛構的對撞,中國當代社會環境與歐美文學想像的對撞,作家與跑業務的對撞,等等。正如這個書名一樣,不檢點與倍纏綿。
彭劍斌筆下的中國西南,和沈從文還是不同的,他更有當代氣息。
抓落葉 / [美]湯米·巴特勒
出版社:果麥|上海文藝
出版日期:2020-11
「如果你跟艾略特一樣,答應我,走之前跟他一起看完兩個故事。」
編輯部評論員@Mia:
讀之前不知道這麼好哭的一本科幻小說。
這本書外表有點像童話故事,但只要你翻開第一頁,就會被它吸引。
它似乎是一個軟科幻題材小說,藉此思考自殺與死亡兩個話題。主人公是個一生都行走在死亡邊緣的人,仿佛只要一不小心,他就會墜入無盡的死亡之中。從敘事上說,故事分別由「艾略特」、「以前」和「未來」交替行進,「艾略特」是主人公艾略特成長的軌跡,「創世」是地球之外有一艘飛船,原來人類的祖先是外星人,它們向地球投放生命,以外星人的視角去「研究」人類。「未來」則是借著生命這個話題來思考死亡,確切地說是自殺。
如果你理性地讀它,讀到的可能是生命的虛無。不過它更渴望讀者感性地去讀,生命就像一次孩子抓落葉一樣,葉子紛紛落下,孩子在地上隨手一抓,沒被來得及抓住的葉子就落下去,不成生命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