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性作家駱以軍的集大成之作《西夏旅館》

2021-01-12 鳳凰衛視

(主持人)梁文道:我們昨天說到駱以軍,他就提到一點就是,他說他是一個經驗匱乏者。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小說家呢,他是不夠經驗去寫小說的。甚至也可能沒有足夠的方法,來讓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情,或者聽來的故事變成一種經驗,變成一種有意思的經驗。那該怎麼辦呢?於是他就拼命的練習,拼命的讀書,然後最後呢,發展出一種不是靠跟大陸作家,我覺得臺灣作家這點非常特別,就是他的書面文化非常非常強。乃至於我知道大陸也有少部分的讀者非常崇拜臺灣作家,覺得他們這才叫做寫文學,那是因為他們那種非常強大的修辭的一個傳統。那麼這一點真的是讓人非常非常拜服的。

而這些遣詞造句驅策能力的背後主要是一大套想像的功力,主要是一大套這種,甚至有時候到了狂亂地步的這種想像力。這話怎麼講呢?我們這麼來理解,就是說我們要知道,比如說駱以軍當例子,駱以軍的作品一直以來有一個特點,什麼特點呢?就是他的作品呢,是非常的強調性、暴力、跟家族故事這幾點。而且你會覺得他出道以來到現在寫的書啊,雖然寫過那麼多作品,但好像給人的感覺總是在寫同一本書,就很多藝術家都是如此,因為對他來講,他這輩子就有一些問題困擾著他,是個核心的問題。

他每次呢,好不容易接近他寫了一些東西出來,創作出一些東西出來之後,他會發現還有一些東西他沒弄好,還有一些東西不夠深,還有東西被忽略了,或者沒創作到、沒發覺到。於是下回從頭再來,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那麼其實呢,他現在這本《西夏旅館》就去年出的這本新著。可以說在這個意義上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就過去他所寫過的所有的題材,比如說像我剛才講的這些東西都重新出現在這裡,而且比以前寫得更誇張。

很多人形容他是一個有魔性的作家,那種魔性變得更加更加猖獗,變得更加厲害了。然後到底這些主題貫穿處理一個什麼樣的課題呢?這個《西夏旅館》,用《西夏旅館》來講吧,這個《西夏旅館》呢,其實他要做的一個東西呢,就是把西夏跟旅館連接起來,聽起來好像是個廢話。那麼簡單的說,意思是這樣,就是駱以軍一直認為他是臺灣的所謂外省第二代,就是他的爸爸是當年跟著蔣介石從大陸跑到臺灣去的。那麼這一批人,他們的父之輩,就是跟著蔣介石跑到去臺灣的這一批,臺灣人叫外省人的這批人。他們跟原來生活的土地,整個社群,整個傳統,親戚家庭等等全部都斷絕掉了。

然後在一個他們不熟悉的島嶼上面生活,在那邊工作。他們呢常常要懷念過去,常常回想那個失落的中國。可是後來當他們有機會年老,真的返鄉,又或者他們下一代有機會,像我這種有機會回大陸看。你就會發現,現在你看到的這個中國,遠遠不再是你小時候所知道的那個中國,或者那個傳說中的中國。這個就是那天我說王德威所講的遺民了,我們現在就是一種遺民。

其實我們再也回不去,我們從小聽說的那個中國了。那麼這一些人,於是呢,從小就是斷裂的,他小時候在外省人家庭,外省人圈子長大,聽著他們說的是大陸的各地的方言,吃大陸各地的菜,食物,回想那裡種種的故事。然後一出門就是些臺灣本地的東西,臺灣本省的同學,他們說著臺灣話,也是閩南話。你覺得跟他們格格不入,你雖然生活在這裡,但你又不屬於這裡,那你到底是誰?你該屬於誰?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了。

那麼甚至駱以軍有一個很強烈的感覺,他這種外省人呢,是到我們這一代為止,這第二代為止就會終結了,為什麼呢?因為到了這一代以後就不可能再下去,像他自己的小孩,他們以後就是徹徹底底的臺灣本省人。所以他會發現他們這一群這麼獨特的這一群移民,是一群絕種的人,在文化上來講,是個滅絕的民族,滅絕的種族。於是他就聯想到中國歷史上,原來也曾經有過這麼一個滅絕的部族,那就是創建西夏的黨向人。

西夏王朝是個非常奇妙的王朝,在歷史上曾經非常的強盛,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化,自己的政治制度,但是它非常快就消滅掉,然後就突然之間像煙一樣在西北的荒原草地沙漠上面消失了,再也看不見了。它的文字到了今天呢,很多學者也沒辦法完全把它讀得懂,這就這像一個謎一樣,在歷史上突然消失的王朝,它是被成吉思汗跟他死去的部署所毀滅。

但那些人呢,怎麼完全都不見了呢?於是呢駱以軍利用小說去把這個,傳說中的西夏王朝滅亡的故事,還有那個王朝原來最後他考據,有這麼一批西夏騎兵南下逃亡。最後這些人逃亡的整個過程,加上他們這些臺灣的外省第二代的故事,聯繫起來這麼就通起來。一通起來之後,他要講的就不只是以古預今來談,今天台灣外省人的日子跟生活。而且是要找出,中國歷史上常常見到這種消失的人,他們的命運,而這個消失又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他要把他寫出來。

寫到這裡呢,其實就已經是個非常抽象層次,具有哲學意義的這麼一種感覺的描摹了。那麼什麼叫旅館呢?旅館我們可以這麼來理解,比如說他這裡邊就提到,他小說裡面常常出現一個旅館的印象。那麼我們可以把旅館理解為什麼呢?旅館其實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很多過客會經過,會住的一個房子,很多人會進去,很多人會進去耍,會進去經過,留下他們的故事。但是他們到底呢,不可能真實的常住下來,他們到底會離開。

留下來的只不過是他們的陰影,跟一直傳說下來傳奇的傳說。而這些傳說跟陰影記錄到後來,肯定是經過篡改的,肯定有很多後人添加的虛構成分的,但是你追溯起來你只能找到這些。所以他想說的《西夏旅館》就是講的是歷史上不同時期曾經出現過的各種不同的人,他們怎麼樣逐一的出現,華麗的登場,然後又突然之間就進入虛空之中,留下來一些很破碎的記憶。這些破碎的記憶,就像我們之前講的,你沒辦法用個完整的故事把他們裝起來。你只能夠像住旅館一樣,一間一間房間隨機的、任意的去打開,裝進他們。而你打開一個房門你會發現這邊有一個世界,打開另一個房門有另一個世界,而他們彼此可能毫無關聯。

開卷八分鐘》鳳凰衛視中文臺

首播:周一至周五17:05—17:15

重播:周二至周六02:50—03:00,11:30—11:40

聲明:凡註明「鳳凰網」來源之作品(文字、音頻、視頻),未經鳳凰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書面授權。

相關焦點

  • 瘋狂的小說寫作者:「廢柴魔術師」駱以軍
    儘管「飢餓藝術家」的形象遠去,疾病與生計依然是隱懸在作家頭頂上的兩把達摩克裡斯之劍,時刻影響作家的寫作狀態。  為了生計,駱以軍的身影曾經穿梭於臺南臺北各個市鎮的小書店,做完一場演講,黃昏時從書店走出來,領很少一筆錢。純文學在臺灣是項窮事業,身邊的小說家朋友,打定主意走這條路後,大多主動自絕於普通人生活。不結婚、不生子,為的是能長期高度專注地投入狀態。
  • 駱以軍:臺灣小說家恨不得把一點牛奶發酵做成餅
    駱以軍:以「次子」之名還「自我」之魂  《我未來次子關於我的回憶》,駱以軍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4月第一版,36.00元  「公路作為天空的反面,被壓躺在大地,跟著丘陵、沙漠、草原、海岸起伏,同時又蜿蜒伸展向這個世界的各種可能的方向。它只展現,從不多話解釋。
  • 駱以軍:我真是怪怪的變態小說家
    有段時間我在寫《西夏旅館》,還有憂鬱症,老婆去上課了,小孩也去上課了,剩下我在公寓裡,收掛號信,我就想我怎麼像退休老人。 臺灣作家駱以軍 謝晨星/圖6月7日下午,臺灣作家駱以軍攜最新小說集《臉之書》在深圳物質生活書吧與粉絲見面,以「臺北的一千零一夜」為主題與讀者暢談臺北的故事與自己的人生經歷。
  • 駱以軍:我是「外星人後代」
    駱以軍長篇小說作品:《匡超人》《女兒》《西夏旅館》。  胯下開一個蟲洞  從2008年到2018年這十年間,駱以軍在臺灣出版了《西夏旅館》《女兒》《匡超人》三部長篇小說。或許是年輕時像「打NBA一樣」過度消耗,這十年間,疾病成了常客,他得了糖尿病、腰椎間盤突出,甚至還因為心肌梗塞當街暈倒。
  • 駱以軍對「西夏王朝」愛與暴力的狂暴想像
    (主持人)梁文道:其實臺灣有很多小說家,很多作家都喜歡去談遺民的心事,寫這種失落的感覺。可是我覺得駱以軍最特別的地方,跟他們不一樣,就是他不會把這些狀態,寫得特別憂愁、哀傷,很靜態的這種感覺。相反的,他寫得非常的狂暴。
  • 文學 駱以軍: 從臉書上偷故事
    在這公元21世紀第二個十年,小說家駱以軍仍然保持著到哪兒都帶著一疊稿紙、用墨水筆(而不是電腦)寫長篇小說的古董習慣。印刻的編輯收到他40萬字的《西夏旅館》的書稿是奇厚的一捆,白紙黑字戳得密密麻麻,「鋪開來能蓋滿一個籃球場」。寫《西夏旅館》耗掉了駱以軍四年。他最初的設想是製造一本像 《哈扎爾詞典》那樣的「偽書」,名字也想好了,叫《如煙消失的兩百年帝國》。
  • 駱以軍:我是沒有故事的人
    臺灣作家駱以軍的長篇小說《西夏旅館》(下稱「西夏」)於2008年10月在臺灣出版,去年10月,獲得華語文學獎金最高的「紅樓夢獎」。日前,大陸簡體版由北京「理想國」正式出版。在這部47萬字的長篇裡,駱以軍試圖把「西夏的滅亡」、「父親的故事」和「旅館的故事」,交錯性地並峙在一個「作為我們所在整個島嶼的意向隱喻;四面八方而來的肉身流浪、心靈流亡者的聚集所;西夏王國本身的歷史想像敘述與模擬」的多重敘事時空中,以一種近似復調的形式,敘述歷史、記憶、現實等錯綜複雜的經驗。5月中旬,到訪北京的駱以軍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 駱以軍:這裡的空間有一種魔性
    去掉各種外衣標籤,也不用文字,我們藉助作家之眼,體驗這座城市新鮮的文學、音樂、日常、青春。連續四場直播節目,駱以軍、焦元溥、陳雪、張鐵志四位作家,用四種不同的方式,打開一座文化之城。今天微信,回顧幾場直播精華,此篇中,我們與臺灣著名作家駱以軍同行,沿著永康街,穿過溫州街來到青田街上的YABOO咖啡館。據說這裡是駱以軍的「秘境」,他在這裡寫作、抽菸、結識新朋友、與老友吹牛、釋放「殺氣」……「青田街的小巷弄裡,綠光盈滿,各色各樣的咖啡店,各色各樣的人和動物。
  • 駱以軍、葛亮和張悅然對談:我們是故事的盜取者
    張悅然  「臺灣近十年來最優秀小說家」駱以軍,與香港青年作家葛亮、大陸作家張悅然一起,日前在上海圖書館就「私」寫作這一話題展開對談。  駱以軍文風鬼魅、離奇、酣暢,給人無盡的閱讀快感。《遣悲懷》是他在《西夏旅館》之前聲譽最高的一部長篇作品,也是駱以軍的代表作。此書八月由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是駱以軍與自殺的臺灣天才女同作家邱妙津的生死對話,訴說關於愛和死亡、時間、傷害的故事。「這是我的夢外之悲,是再難重臨的、最悲傷的一部小說。」駱以軍說。
  • 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如何講述臺灣的故事?
    6月17日,剛聽完一場「科幻文學」講座的臺灣作家施叔青坐在自己的講臺上這麼說。6月17日下午,臺灣作家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香港作家陳冠中來到復旦大學與上海讀者分享了自己創作的故事。這個座談會名為「有故事的人」,是「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在滬上連續舉辦的三場活動之一。「小說引力」由臺灣文訊雜誌社創立,致力於加強臺灣文學與全球華語文學的交流。
  • 駱以軍和董啟章的婚禮小事
    都說文人相輕,但這話落在駱以軍和董啟章身上卻完全不成立,這兩位來自臺灣和香港的華語中生代小說家,同年出生,地域文化、性格腦洞和創作風格截然不同,卻成了十年的文學摯友。他們輪替設題對談寫信,書信的內容從「人渣作家」太宰治到「更衣室作家」米蘭·昆德拉,從自己的第一本書,到註定寫不出的作品,從時光旅行到咖啡屋,還有關於星座、夢境和疾病的隱喻……在書信裡,他們交換自己的秘密記憶和無人知曉的時刻,漫談不著邊際的文學話題、私藏小說家的閱讀清單和寫作秘笈。
  • 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如何講述臺灣的故事?
    6月17日,剛聽完一場「科幻文學」講座的臺灣作家施叔青坐在自己的講臺上這麼說。 6月17日下午,臺灣作家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香港作家陳冠中來到復旦大學與上海讀者分享了自己創作的故事。這個座談會名為「有故事的人」,是「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在滬上連續舉辦的三場活動之一。「小說引力」由臺灣文訊雜誌社創立,致力於加強臺灣文學與全球華語文學的交流。
  • 小說評論:駱以軍稱他是未來的中國小說家,卻英年早逝……
    」  友方評論員@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阿柑:  《凡人之心》是一部日記體小說,篇幅之長對於現在讀者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作者威廉·博伊德在這本「日記」中虛構了一個人的一生,他把這個從未存在的人嵌入了20世紀歷史之中。
  • 要想富先修路,西夏的交通要道,「直路」為何成為西夏的生命線?
    王庭鎮又作「玉庭鎮」「玉亭鎮」,中華書局《續資治通鑑長編》校點本校勘記「王庭鎮,宋撮要本、閣本同,宋本作『玉庭鎮』,上引揮麈前錄、通考、宋史則均作『玉亭鎮』」。不僅如此,吐蕃與契丹往來之貢使原走北路,路程過於遙遠,從李德明時期就向西夏借道。宋真宗天禧二年秋七月,「吐蕃別種可汗並裡尊以朝貢契丹,道紆不能猝達,契丹主諭以假道夏州,並裡尊遣使來請,德明不許」。直到50年後,宋神宗熙寧元年李秉常繼位後,才準許其請。史載:「閏四月戊午,吐蕃王並裡尊奏,凡朝貢,乞假道夏國,從之。」西夏後期,西夏與遼、吐蕃與遼間通貢頻繁,皆走「直路」。
  • 駱以軍:木心文學靈魂的近親,其實是曹雪芹,或張岱.
    那種左翼作家暗影濃厚的版畫風格。他回答的讓人抓耳搔腮:「中國曾經是個詩國,皇帝的詔令、臣子的奏章、喜慶賀詞、哀喪輓聯,都引用詩體,法官的判斷、醫師的處方、巫覡的神諭,無不出之以詩句,名妓個個是女詩人,武將酒酣興起即席口佔,驛站廟宇的白堊牆上題滿了行役和遊客的詩。北宋時期的風景畫(山水)的成就,可與西方的交響樂作模擬,而元、明、清一代代大師各佔各的頂峰,實在是世界繪畫史上的奇觀。
  • 西夏人長得什麼樣?女人漂亮得讓人驚嘆,迷倒成吉思汗?
    西夏人即党項人。在最早的漢文文獻記載中,將党項人稱作「党項羌」。他們還有著這樣的別名:別唐兀、唐古、唐括、唐古特等。在蒙古人口中,他們是「唐古特」;在宋人口中,他們是「党項」,但他們是同一個民族,並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