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以軍:我是沒有故事的人

2021-01-12 第一財經

臺灣作家駱以軍的長篇小說《西夏旅館》(下稱「西夏」)於2008年10月在臺灣出版,去年10月,獲得華語文學獎金最高的「紅樓夢獎」。日前,大陸簡體版由北京「理想國」正式出版。

在這部47萬字的長篇裡,駱以軍試圖把「西夏的滅亡」、「父親的故事」和「旅館的故事」,交錯性地並峙在一個「作為我們所在整個島嶼的意向隱喻;四面八方而來的肉身流浪、心靈流亡者的聚集所;西夏王國本身的歷史想像敘述與模擬」的多重敘事時空中,以一種近似復調的形式,敘述歷史、記憶、現實等錯綜複雜的經驗。

5月中旬,到訪北京的駱以軍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採訪在一個樓群密布的街區進行,城市的玻璃幕牆樓群,像是駱以軍試圖建立的小說的結構模型——垂直、密集、深淵似的陰影。他說,「這是在香港和臺灣生活的大致經驗」,與此不同的是,北京讓他感到新鮮,「不管這個城市多憤怒,但它大到就像你可以獨自擁有一個小的區域,這時候聽到樹的聲音,看見光線的變化,會感覺這個城市非常美,跟文學沒有關係,你只是作為一個自然人就覺得這一切不可思議。」

快速調動歷史的、當下的經驗,以極感性的方式描述此時此刻的感官與心理現實,是駱以軍極鮮明的敘述特徵。無論是平常地講一個故事或正式地書寫,這一方式,經由他漫長地抄寫、閱讀和寫作訓練已經成為一種敘述習慣。

而與人們慣常看到的通過對家族歷史的線性描述,表達人類遷移、離散、「如雲煙消散」的歷史經驗的寫法不同,也有別於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等作家開創的「外省二代」敘事寫法,駱以軍的「外省二代」經驗更彌散、複雜,他說:「天心在《古都》裡處理的記憶是真的,而我的記憶已經開始出現幻術。」

幾乎可以認為,駱以軍之前20多年的寫作經驗,便是為寫作「西夏」做準備。這部小說大陸簡體版的出版,於他歷經飄零的家族、他幻夢般追念故土的父親的意義,實在難以付諸文字,他只是說:「這套書拿回臺北,會給父親敬上,上一炷香。這個感覺外人也許無法理解。」

每個創作者都有一個自身經驗的光譜

第一財經日報:為什麼選擇寫一個關於「西夏的故事」?

駱以軍:寫之前我兩次去寧夏,最後一次走的是騎兵軍逃亡的路線,對西北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我覺得我就是胡人的後代。我去過京都,京都好美,可是我不會著迷。去寧夏穿過沙漠,半路停下來抽菸的時候,四周寂靜無聲,我聽見「咔嚓咔嚓」上百隻犛牛在山谷裡吃草的聲音,這時候我就知道我不是一個海島文明的承續者。

這47萬字,是漢字,但也許這個閱讀的感覺是錯的。我本來設想用西夏文字來讀,想創造一種更散闊的狀態,如果我是最後一個西夏人在講這個故事,我使用的漢字未必是原本的傳統的意義,時至今日,這一切時間、空間感、品相都被改變了。包括死亡的古典定義,各種信息穿透進來,根本無法用純正的語言來描述一個古典的定義。我們使用語言講述故事,就像「巴比塔」的隱喻,張嘴就炸了,所有話語都塞滿了不同時空、不同夢境的訊息。講故事的人總是悲哀地想保存祖先的話語,所以,我期望這本書是一本活字,所有的字一直在翻動。

日報:現在的很多小說樂於用工業化的量身定製的方式來打動讀者,而你啟動這麼龐大的敘事,動力來自哪裡?

駱以軍:「大冒險敘事時代」對我的影響很深,那個時代的敘事者就像騎著馬,所有變化打在你的臉上,冰雹、雨雪,這些變化都開啟了。一個來自閱讀的經驗是,在沒有讀過普魯斯特小說之前,我沒法把過去的某段時光某個瞬間高密度、高解析度地快速地穿過我,比如,以前可能有一個回憶,就是小學六年級某個我喜歡的女生,在擦黑板;但是讀過《追憶似水年華》之後,知道作者不是只把一個故事賣給我,有了這個經驗,我在回憶那個畫面的時候萬千滋味都回來了,那個時刻的光線、那個季節樹葉腐爛的味道、後來這個女生不見了,或者你忽然想起教室的某個角落坐著誰誰誰,空間的建構複雜極了,把你的經驗不斷撐開。

日報:你曾經說自己對人際周遭的信息非常敏感,這樣的天性放在生活中會很煩惱,但是對寫小說可能很可貴。

駱以軍:是的,年輕時候會很煩惱,我27歲時去出版社當一個小編輯,去了一段時間就不行了,比如說,我在辦公室裡很容易在一個瞬間就感覺到人跟人之間曖昧、糾結的信息。卡爾維諾在《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中寫過如何觀察漫天紛飛的銀杏樹葉,怎麼分辨一片掉落與兩片、三片、越來越多銀杏葉飄落,如何訓練自己在原本空洞的沒有感性的視覺的空間集中注意力去觀看去切割。其實就是訓練在亂樹中找到一個幾何構圖、一個韻律去認識這個世界。世間萬物都可以這樣來認識,它是人類的一個動態形狀。

像鳥一樣快速觀看這世界

日報:一個經驗匱乏的人如何尋找故事?

駱以軍:你問的問題就是我一直在問我自己的。寫長篇的人都會有低谷,我的幸運在於,因為要養家,需要寫專欄,我曾經為臺灣的《壹周刊》寫了七八年專欄,從一開始我就堅持一篇寫一個三千字的故事,重複地訓練自己講故事的能力,就像一個芭蕾舞者做重複的動作——劈腿、拉筋,不停地訓練。每個禮拜至少寫一篇三千字的故事,有時沒有故事就坐在一個咖啡屋,聽隔壁桌的一對男女在調情,可是仔細一聽,他們又不是夫妻。

這就是我的故事,不是一個王安憶式的故事,也不是莫言式的故事,我沒有那個福分像阿城、莫言他們,可以長時間去到一個有故事的地方、凝視一個有時間長度的故事,我生活在城市,只有碎片式的故事,但這也是現實之一種。就像我喜歡的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小說的主角是個「打包者」,城市裡的小說家,最典型的一個類型就是把所有人的夢境「打包」,好像一隻高速引動的鳥,有結構和功能優越的眼睛,能夠在飛行與俯衝過程中快速整合一個視覺空間,我一直在做一個訓練——像鳥一樣快速把空間訊息捕捉到,形成結構訊息的習慣。

在寫「西夏」之前,我發現自己非常會寫密室, 被切割、解構得非常精細、複雜的城市空間:地鐵裡的孤獨感、焦慮,塞車的經驗,在當時是非常焦躁的,可是如果你站在一個高層建築觀看城市公路,又非常漂亮,這些都是高速捕捉到的經驗。但,在寫「西夏」的時候,我發覺自己沒有在曠野裡行軍的經驗,就開始抄《紅色騎兵軍》,抄書能幫助我找到類似的空間氛圍,進入寫曠野的文字體系。

日報:你會怎樣描述自己語言的特質?

駱以軍:大概只能是「變態」了。我是白羊座的,我討厭重複,每一個長篇的文字系統、凝視的主題、敘事上的悲傷或耍寶都希望不要重複,我的小說有很搞笑的,也有很溼很悲傷的。對於句子,我希望每個字都有表情,像串珠一樣把他們串起一個,而不是為了給你看一個故事,好像你快速地把一朵花香味吸乾,就沒有了。

當然不是故意為了去為難讀者,好比花的花序,那是它特有的方式,你未必要趕在很短的時間把它讀完,可能是某個午後,安靜下來讀一個長句串。

日報:有故事的人,心理負擔會不會太重?如何卸脫故事之重?

駱以軍:我是沒有故事的人,我永遠迷戀那些古老的民族,我們這樣的小說家根本沒法快樂,可是也不可能被隨便摧毀,他已經被「穿過」了,他是瀆神的,他想偷看神諭又想去地獄偷盜人類的暗影。在沒有歷史的年代需要一個人背著故事去告訴另一群人,這些背負故事的人在不停地講述,他人的苦難不斷穿透我,所以我自己必須是寧靜、透明的。

相關焦點

  • 駱以軍:我是「外星人後代」
    「殉道者」駱以軍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仇廣宇  發於2020.7.27總第957期《中國新聞周刊》  有著爽朗笑聲的駱以軍太擅長講故事,再平淡的人和事經由他講出,都會沾染上一層淡淡魔力,把庸常生活賦予別樣意味。故事和故事之間連續而綿密,如同一千零一夜一般的奇幻世界層層嵌套,又無法與他的真實生活分開。
  • 文學 駱以軍: 從臉書上偷故事
    因為這樣的偶然,這樣的人生玩笑,「我只好把它寫成了另一本書。」自稱最後一個西夏人的敘事者圖尼克,用不斷繁殖的謠言和廉價故事搭建起了一座左支右絀的宮殿。那個消失的歷史王朝倒影和現代旅館—無根之所—侷促空間裡的想像輪番上演,隱喻著駱以軍那從南京漂泊到臺灣的父輩—「外省人第一代」的命運、歷史和纏繞終生的身份認同。
  • 駱以軍:我真是怪怪的變態小說家
    駱以軍的「開心農場」《臉之書》這個名字與臺灣盛行的網絡社交媒體臉書有關,駱以軍說,自己是臺灣少有的幾個還在用筆寫作的作家,「我只有一臺電腦用來回復電郵,只是簡單的回答『好的,謝謝』等,不是我冷漠,只是不太會用電郵。曾經我寫過禁菸的一篇文章,引來網友罵我,我就想要還擊,在網上敲了五六個小時才寫出300字,最後還突然不見了。」
  • 駱以軍、葛亮和張悅然對談:我們是故事的盜取者
    駱以軍文風鬼魅、離奇、酣暢,給人無盡的閱讀快感。《遣悲懷》是他在《西夏旅館》之前聲譽最高的一部長篇作品,也是駱以軍的代表作。此書八月由北京世紀文景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出版,是駱以軍與自殺的臺灣天才女同作家邱妙津的生死對話,訴說關於愛和死亡、時間、傷害的故事。「這是我的夢外之悲,是再難重臨的、最悲傷的一部小說。」駱以軍說。
  • 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如何講述臺灣的故事?
    6月17日下午,臺灣作家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香港作家陳冠中來到復旦大學與上海讀者分享了自己創作的故事。這個座談會名為「有故事的人」,是「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在滬上連續舉辦的三場活動之一。「小說引力」由臺灣文訊雜誌社創立,致力於加強臺灣文學與全球華語文學的交流。
  • 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如何講述臺灣的故事?
    6月17日下午,臺灣作家駱以軍、施叔青、陳玉慧,香港作家陳冠中來到復旦大學與上海讀者分享了自己創作的故事。這個座談會名為「有故事的人」,是「小說引力:華文互聯平臺」在滬上連續舉辦的三場活動之一。「小說引力」由臺灣文訊雜誌社創立,致力於加強臺灣文學與全球華語文學的交流。
  • 瘋狂的小說寫作者:「廢柴魔術師」駱以軍
    魔術時光  駱以軍總做著同一個噩夢。教室裡的所有人都變成昆蟲,搖著觸鬚,沙沙沙答題,而他一題都看不懂。全部的能量集中於「我要作弊」的意念,初中老師立於桌前,一副「我知道你要作弊」的樣子,就等他蟬翼展翅,螳螂撲擊。駱以軍稱那個蒙昧的,心智未開的少年為「爬蟲類的自己」。
  • 駱以軍:臺灣小說家恨不得把一點牛奶發酵做成餅
    駱以軍:我的作品在大陸出版就像空降,本來大陸沒幾個人知道我的名字,是出版社在幫我。梁文道曾極力主張我在大陸先出版《西夏旅館》,這樣比較震撼,直接就給我定了位。能先出版《西夏旅館》,我蠻感謝出版方的,我還把這本書的簡體版放在我爸的遺照前拜一拜,對他來說,他的兒子竟然在他的故鄉、他的夢土出書了。如果只準我在大陸出一本書,作為一個離散的遷移者的後代,我當然要出《西夏旅館》。
  • 駱以軍:躲在城市角落「偷」故事
    這兩三片葉子之外的其他上千、上萬片的葉子,對我來講,整個背景是晶瑩的,我是專注練習看這這兩三片葉子。————————「偷」故事的人————————其實不是我在講故事,通常是我在聽故事。我和三四個哥們,不知道怎麼聊到了父親。
  • 魔性作家駱以軍的集大成之作《西夏旅館》
    (主持人)梁文道:我們昨天說到駱以軍,他就提到一點就是,他說他是一個經驗匱乏者。也就是說作為一個藝術家,一個小說家呢,他是不夠經驗去寫小說的。甚至也可能沒有足夠的方法,來讓自己身上發生過的事情,或者聽來的故事變成一種經驗,變成一種有意思的經驗。那該怎麼辦呢?
  • 駱以軍:這裡的空間有一種魔性
    幾間老店中藏著舊時光,這裡有給我量子力學啟蒙的奇牙醫,有給我按摩的「排球阿姨」……」我們由此切入臺北的文化肌理,看看駱以軍是如何在這座城市的角落裡「召喚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查看本期推送的其他兩篇,焦元溥、張鐵志的臺北秘境。
  • 駱以軍和董啟章的婚禮小事
    都說文人相輕,但這話落在駱以軍和董啟章身上卻完全不成立,這兩位來自臺灣和香港的華語中生代小說家,同年出生,地域文化、性格腦洞和創作風格截然不同,卻成了十年的文學摯友。我們的兄弟姊妹很識趣,好像沒有怎麼鬧新房,只是做做樣子擾攘了一下便放過我們了。整個過程在我的精心安排之下非常順利,沒有出什麼岔子,所有人也甚為歡欣愜意。看來是個很平凡的婚禮對吧?做的都是些別人會做的事,沒有什麼跳傘潛深海之類的驚人之舉,也沒有即席賦詩揮毫彈琴畫畫之類的文人雅興(早上接新娘時被迫即興所作的詩是爛詩,不必多提)。不過,從某些微妙處看,我慶幸我們還沒有俗到底。
  • 駱以軍談長篇《女兒》 這不是關於父與女的溫情故事
    「曹天元太會說了,我讀書成績一直很差,別說物理了,就連語文都學不好,高中以前都是『文盲』,但沒想到,這本書我卻看進去了。」2010年底,每天晚上,駱以軍就像練功走火入魔的人一樣瘋狂。剛學會上網的他,一邊讀著這本書,一邊在維基百科搜索物理學名詞,再一個字一個字地把這些名詞的解釋敲打在臉書上。薛丁格的貓、波粒二重性……那時候,駱以軍的臉書上滿布著「不明覺厲」的物理學名詞。
  • 梁文道談駱以軍小說:在當今我所知的文壇中最特別
    沙龍中,說到對駱以軍作品的評價,梁文道給出的詞語是「特別」。他說:「我覺得駱以軍的小說之所以特別,不只是在華文世界,而且是在整個當今我所知道的文壇,應該是最特別的。」  來大陸宣傳《西夏旅館》感覺「很錯亂」  2011年,臺灣作家駱以軍曾來大陸宣傳其作品《西夏旅館》,之後該書大賣。
  • 駱以軍對「西夏王朝」愛與暴力的狂暴想像
    可是我覺得駱以軍最特別的地方,跟他們不一樣,就是他不會把這些狀態,寫得特別憂愁、哀傷,很靜態的這種感覺。相反的,他寫得非常的狂暴。他似乎想告訴大家,中國歷史上,或者臺灣這些人他們感受到的,一切的失落,被丟棄,都是他們咎由自取的,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群活該要滅絕的一群物種,活該要絕種的一群人。
  • 袁哲生《寂寞的遊戲》:故事經得起無數次死亡
    「我想,人天生就喜歡躲藏,渴望消失」,袁哲生的小說是關於躲藏的故事,也是關於躲藏而不得、需要直面一切無可迴避的痛苦、辜負、以至於死亡的故事。黃錦樹:那時我是在袁哲生逝世當年應邀寫的一篇短論《沒有窗戶的房間》中談到的,迄今也十六年了。那之後,也很少重讀袁哲生的小說,因此也沒有新的看法。
  • 小說評論:駱以軍稱他是未來的中國小說家,卻英年早逝……
    其實根據封面上原文的標題「Introducción a la literatura norteamericana」來看,如果翻譯成《美國文學入門》倒確實也符合作者的原意,只是這匯總起來120多頁的作品並沒有常見的文學史那般厚重,也沒有像真正的理論書那樣的充滿工具式的客觀程序,恰恰相反,這本薄薄的文學入門帶有的是博爾赫斯強烈的個人色彩。
  • 駱以軍:每天發生的現實版《黑鏡》
    但我覺得非常奇怪的是,我猜這些網民或是沒有真的打過架,沒有真實體會過那種場景中,女人的拳頭如貓撓,男人的拳頭揮擊在臉上、身體的力量,這女人會在那光影模糊的隔街影片中,抓狂拿馬靴朝那司機揮舞,一定是之前吃虧了、挨揍了。但那樣的動作,是在什麼介面弄破了群體的怨恨之洞?為何他們突然都變柯南、變CSI,舉證鑿鑿她「也攻擊司機」、她「嘴很臭」?他們叫她去賣淫,叫她去死,這後面的恨意從何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