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際來看,學生們寫作總會在題意方面出大問題。而作文評價方面,符合題意又是個緊要又緊要、基礎又基礎的維度。這真是難!年年訓練,年年難。
真的有這麼難嗎?是指導缺乏,範文缺乏,還是訓練缺乏……
這裡,我做一個簡單的排除法,不能保證面面俱到,只要對寫作有益,也就不枉琢磨費勁一番了。
一、指導。符合題意通俗地說就是學生的寫作要符合命題者的意圖、實現命題者的意圖。命題者的意圖通過寫作指令或寫作描述性文字來體現。這裡建議所有學生在寫作時,把作文的明確寫作指令和間接的要求性文字用數字列出來,從而使寫作任務瞭然於心。附中本次作文直接的寫作指令有:
1.據此寫一篇新聞評論(此指上面兩則新聞)。新聞評論是一種特殊的議論文,有鮮明的時效性和針對性、引領性,要求行文緊扣兩則新聞分析說理。
2.文章是向校報「走在大道上」投稿。校報的讀者主要是師生,內容既要契合師生學習工作生活,也要體現必要的宣傳與鼓動。「走在大道上」要求體現「大道」的寓意。例如發展的大道,成長的大道,強大的大道,奮鬥的大道,凡此具有正面引領價值的寫作理解都可以。
3.自選角度、自擬標題、不少於800字,是常規作文要求。
4.還有一句陳述性的話要注意:閱讀新聞是青年們了解歷史、關注社會、擴大胸襟的一種途徑。上述兩則材料是新聞,文章的主要讀者是青年。這暗示寫作內容要明確作者的作者和讀者立場,要體現歷史和現實視角,要鼓勵學生開闊視野,心懷天下……
二、範文。這裡當然是指新聞評論的範文。範文的最大意義在於借鑑模仿,有利於自學。最簡單的學習思路是:雖然我不會寫,但看別人怎麼寫,學優秀的文章怎麼寫,不就行了嗎!當前高考複習,最不缺的就是新聞評論文章了。只要你想看,途徑很多,尤其是老師還會經常挑選印發一些給你。例如最近的人民日報時評《「八路軍」住別墅抹髮膠,「偶像劇」套路用錯了地方》、《不能借多元口實閹割社會公德》、《案板下學習的女孩:你努力的樣子真美》等等,這些文章出自權威報紙,所論及的新聞也是熱點、焦點,行文思路雖各有特點,但都緊扣材料,有理有據,值得學習。尤其是前段時間印發全班的《中學課間操跳「敦煌舞」,是傳統與現代的相遇相融》,已在班上講解分析,應作為壓箱底的範文讀背積累。
三、訓練。當下我們的寫作訓練基本上是就著月考作文來進行的,這種訓練量顯然是不夠的,也是缺乏系統性的。增加訓練的次數,但不增加學生作業負擔和老師作業批改負擔,還要提升訓練效果是需要研究的。特級教師王棟生就提出過,多寫小作文,大家一起批改,馬上寫、馬上評、馬上改。這個思路可以嘗試。考場作文寫好,前提是平時訓練好!有條件的每周進行一次小作文訓練。用實踐來檢驗成效。最近一部分同學下決心在作文方面著力。我的建議是就以高三十次月考作文題為綱,改好十次月考作文,應考足矣。胡釋元、肖澤宇、歐陽延松、張祥麟、馬于洋、周瀚等同學做出了嘗試,取得了實效。
四、其他問題。老師課堂上講的這些寫作知識和技巧,印發的資料包括現在寫的這些文字,你能看懂嗎?有沒有疑問?這需要我們加強溝通。是概念的問題,積累的問題,還是熟練度的問題,還是執行力的問題?老師會主動了解學情,多做調查工作,有的放矢的進行講解。也特別希望同學們主動交流,尋求幫助,找出真正問題,對症下藥。相向而行自然事半功倍。
老師注意到不少同學忽視材料,不懂如何緊扣材料。寫作時,我們的同學往往從材料中揪出一個關鍵詞,變成自己的觀點,文章就開始飄忽了,材料的作用基本就結束了,頂多還有一部分同學記得把材料作為論據再用一下……也有同學記得死要求:段段不離材料。可一寫起來就緊張了了,如何緊扣材料忘了,做起升格訓練來,還是不會了。
想好了,不等於做好了。思想和行動之間其實隔著一段挺長的距離。這一判斷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有指導的訓練是必要的。訓練之後,才能生巧,才能心到手也到。可是對不少同學而言,要承認自己不會緊扣材料寫作就很為難了。聽老師講、看別人寫,那麼容易,我肯定也會!真被老師盯上了,督促了,原來是不會!「認識你自己」,不容易啊!
其實緊扣材料有妙招——用好教材上的方法:學習寫得深刻。一、探究因果;二、對比鑑別;三、以小見大;四、由表及裡。文章的「引」適合運用由表及裡的方法;「議」可以採用探究因果、對比鑑別、由表及裡的方法;「聯」可以運用對比鑑別、以小見大的方法;「結」最好運用以小見大的方法。如果你真正按要求做了升格的訓練,這些方法的妙用,會感受到的。
我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加強寫作學情調查,有針對性的落實寫作訓練;還要努力開發新的寫作訓練形式和工具,不坐任低效寫作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