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節日隨想 | 貢發芹》
聖誕節剛過去十天,元旦節剛過去五天,今天又有人問春節還有多少天,還有一個月零十天。又是一個春節,我有些恐慌,這意味著我又長了一歲,又向年老邁進了一步。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我現在是一天比一天害怕過春節。
小時候可不是這樣,我們特別渴望兩個節日:中秋節和春節,別的節日都與我們不相干,唯有這兩個節日,令我們朝思暮想,左期右盼。因為這兩個節日來了就有糖餅吃、有餃子吃,特別是有肉吃,對於我們來說,這就是節日的真正含義。不知為什麼,小時候特別能吃肉,好像總是吃不夠,實際上是營養貧乏、長期缺少油脂的緣故。中秋節家裡一般只打二三斤肉,中午父母還沒動筷子,我們兄妹幾人就吃光了,然後想著下一頓。讓孩子們盼著下一頓吃肉的到來,做父母的心裡肯定不是滋味。但那時候農村物質匱乏,大家都一樣,沒有能力滿足孩子們的願望,怎麼辦呢,母親想出一個土辦法,主要用在中秋節,母親煮飯時多多放水,開鍋後母親將多餘的米湯潎出來冷涼。那時我們吃飯後渴了都喝生井水,從來不喝茶,鄉下沒有喝茶習慣。但我們吃肉後,母親不讓我們喝水,叫我們喝米湯。喝米湯能把我們烊住,使人兩三個月不想吃肉。這是後來母親不經意間說出來的。
我家千金兩周左右時特別喜歡吃肥肉,食量很大,有天晚上冬瓜燒肉,我夾塊冬瓜遞到她嘴裡,她馬上就吐了出來,說不是肉。她頓頓吃肉我都供得起,但小女孩吃胖了不好辦,會影響到她將來的人生質量。母親於是教了我一個抑制千金吃肉的辦法,就是在千金吃肉後給她喝冷涼的米湯,果然奏效,千金喜食肥肉的習慣得到了徹底改變。同樣是讓孩子不去貪吃肥肉,但目的截然不同,母親是出於無奈,無錢買肉供我們享用;我是出於關愛,為了千金營養均衡、科學飲食。女孩子形體太胖,長大了不是好事。
小時候,對肉的渴望高於一切。一般情況,肉買回來都是讓我放在鍋裡烀,烀熟後香味飄滿廚房,我太想吃肉了,但我覺得應當等母親回來做好一起吃,於是就離開廚房,抑制住自己的想法,但轉了幾圈,還是實在經不住香味誘惑,趁父母還沒回家,就偷食了幾塊。這樣的情形有幾次,母親做菜時當然知道肉少了,但母親從沒有說什麼。然而,我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慚愧一直糾纏著我的心,讓我不安,我以為我不應當如此,這對父母弟弟妹妹太不公平。每次我都會自責好長時間,以致我至今想起此事都臉紅不已,像是做了很大的虧心事,始終不能原諒自己。
這就是我小時候對節日的印象。中國節日很多,但我只渴望中秋節和春節。這兩個節日有肉吃。記得我家門西邊是梁老師家,梁老師家小孩和我們家一樣多,但他是公辦教師,每月有三十多元工資,且月月供應肉票,可以到食品買到七毛三一斤豬肉。他家小孩每月可以吃上一頓豬肉。我父親是民辦教師,每月只有六元津貼,不供應肉票,儘管每年除中秋節和春節之外也能吃上一兩次肉,但比起月月吃肉就差遠了。我後來報考師範,想早日出來當公辦教師,也與吃肉一事有很大關聯。
改革開放以後,生活漸漸好了,父母為彌補先前對子女的虧欠,每年春節都殺一頭肥豬,全部留自家食用,吃肉再也不是問題了,想吃就吃,猶如家常便飯,無需再等中秋節和春節了。平時不過的節日也都開始過了。特別是二十世紀末,國務院兩次修改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全國公民放假的節日:新年(1月1日放假1天,又稱元旦節)、春節(農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3天)、清明節(農曆清明當日放假1天)、勞動節(5月1日放假1天)、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當日放假1天)、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當日放假1天,又稱團圓節)、國慶節(10月1日至3日放假1天)。部分公民放假的節日及紀念日:婦女節(3月 8日婦女放假半天)、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26周歲以下青年放假半天)、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兒童放假1天)、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1天)。還有不放假的節日:二七紀念日(2月7日)、五卅紀念日(5月30日)、七·七抗戰紀念日(7月7日)、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9月3日)、九·一八紀念日(9月18日,也稱中國國恥日)、教師節(9月10日)、護士節(5月12日)、記者節(11月8日)、植樹節(3月12日)等。
此外,還有一些中國傳統節日:財神節(農曆正月初五)、人日(農曆正月初七)、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龍頭節(農曆二月初二,又稱青龍節、中和節)、花朝節(農曆二月二十五)、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寒食節(清明前一天)、觀蓮節(蓮花生日,農曆六月二十四)、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國情人節)、鬼節(農曆七月十五,又稱中元節)、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又稱登高節)、祭祖日(農曆十月初一)、臘八節(臘月初八)、灶王節(農曆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一些中國少數民族節日:苗族花山節(農曆正月初二至初七)、白族三月街(農曆三月初十至二十一)、傣族潑水節(4月13至5月16日)、佛誕節(農曆四月初八)、地藏節(農曆七月三十);一些全國性、全球性專門、專業節日:國際海關日(1月26日)、世界溼地日(2月2日)、學習雷鋒紀念日(3月5日)、消費者權益日(3月15日)、中國國醫節(3月17日)、世界衛生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國際紅十字日(5月8日)、世界電信日(5月17日)、 世界無菸日(5月31日)、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又稱建黨節)、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全國愛牙日(8月20日)、世界旅遊日(9月27日)、世界郵政日(10月9日)、中國消防日(11月9)、世界人權日(12月10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12月13日)等一百餘個,這些節日大多與個體人群關聯不大。
隨著十大變遷,物質生活的日益豐富,中國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節日休閒和快樂。這還不夠,近些年來,很多年輕人還變戲法地過起外國節日,把外國人的情人節(2月14日)、平安夜(12月24日)、聖誕節(12月25日)過得有滋有味,還有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白色情人節(3月14日)、愚人節(4月1日)、母親節(5月第二個星期天)、父親節(6月第三個星期日)、萬聖節(10月31日)、光棍節(11月11日)、感恩節(11月第四個星期天)、節禮日(12月26日),等等。另外,有些人還特別重視自己生日,把個人生日過得比任何節日都風光隆重熱鬧。生活富有了,天天節來月月年。借過節為由頭,找樂而已。盼望過節不再迫切,不再與吃肉有任何關係。
今年元旦放假三天。我元旦當日有事,二號下鄉看望父母,他們不習慣城裡生活,依然住在鄉下。上午十時許到達楊套小學父母住處,見到他們正在門前曬太陽,似乎沒事可做,可能他們唯一事情就是在等待兒孫的到來。但是弟弟、妹妹都忙,他們的孩子都在讀書,我的千金遠在廈門上班,只有我一人回來看他們。母親見我回來,首先去買了鮮肉,中午母親做了六道菜,有魚有肉,有紅燒肉,有炒肉絲,弟弟、妹妹們都沒有回來,只有我一人在品嘗母親的手藝了。
母親可能記得,我喜歡吃肉,不過,我現在很少吃肉了,儘管我現在對肉仍然偏愛,很想吃肉,特別喜歡吃肥肉,因為我得克制吃肉。我現在三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高,喜歡吃肉不是好事。小時候,我非常瘦弱,成年後,一米七六個頭,體重一直保持在五十五公斤左右,十年前,我開始發福,體重一路飆升,現在已突破九十公斤大關,我不能再吃肉了,但看到肉,我會想起小時候對節日的渴望。
吃飯時,父親問:「豔子媽又加班?」豔子是我家千金,父親意思是你愛人為什麼沒有與你一起來?不過父親沒有這樣問,我說她每個節日都加班,不加班一定會跟我一道回來的。父親似乎還想問弟弟、妹妹及孩子們為什麼沒有回來,不過在我這裡沒有答案,也就算了。我知道,他和母親盼望節日,盼望子女們都回來過節。這使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我們現在許多年輕人,喜歡過這個節那個節,只要有節日就過,可是大家真正理解每個節日的來歷和涵義嗎?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意韻,春節意味著親人團圓,全家歡聚,春天降臨,萬象復甦,新舊交替,辭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正如王安石《元日》描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秋佳節,皓月當空,闔家團圓,賞月寄懷,別有情趣。認識節日,理解節日,才能更好地享受節日。我們當年盼望節日是想吃肉,父母現在盼望節日是渴望享受親情。我們不要糊裡糊塗地過節享樂,我個人認為,過節的最大快樂是讓父母與你一起享受節日快樂。
人生如白駒過隙,幾十年彈指一揮間。父母年老了,他們為享受親情,享受天倫之樂,渴望節日,一如我們當年為吃肉而渴望節日。我的父母有六個子女,四弟不在了,還有我們兄妹五人,他們四人都忙,一年七個法定全民放假節日,加上調休,每次放假至少三天,最多七八天,依然難以騰出時間,但有我會在節日想方設法擠出時間回到鄉下看望父母,一般還住上一宿,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現在就一個女兒,遠在千裡之外工作,我將來老了也會盼望節日,我將來盼望節日的心情會與我小時候盼望節日心情一樣迫切嗎?抑或更勝一層?
2013年1月5日初稿於政協文史委辦公室
2013年1月10日二稿於政協文史委辦公室
作者簡介:貢發芹(1965年10月—),筆名亞魯,貢暉,安徽省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安徽省明光市政協常委、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明代歷史人物朱元璋、近代歷史人物吳棠、中國近現代史、中國現當代文學。
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紀實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通俗文藝研究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歷史學會會員,安徽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學會會員。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學學會理事,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安徽省散文家協會主席團成員、副秘書長,滁州市散文家協會常務副主席。有詩集《蹣跚學步》、《淺唱低吟》、《柔聲細語》、《輕描淡寫》,散文集《帝鄉散記》(38.8萬字)、《帝鄉散憶》(42萬字)、《故園鄉愁》(30萬字),史學專著《吳棠史料》(35萬字)、《明光史話》(40萬字)、《史林拾荒》(35萬字)、《明光人文概覽》(16萬字)、《明光政協史》(二卷)(上、下冊,115萬字,主編)、《嘉山縣誌》(80萬字,點校)等作品集2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