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圖:孫成崗
今天我們使用的日曆上有陽曆和農曆。不少人把農曆稱為陰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嚴謹的習慣說法。嚴格說來,農曆並不等於陰曆,而是陰曆和陽曆的集合。
陽曆的參照物是太陽,它先確定年,後確定月。古人用圭表測量日影的長度,四季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稱為冬至點,把一個冬至點到下一個冬至點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其長度為365日5時48分46秒。一個回歸年分為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為28天。
陰曆即太陽曆,它的參照物是月亮。它先確定的是月,在月的基礎上再確定年。古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稱為「朔日」,把月亮最圓的那一天稱為「望日」,朔日定為每月初一,望日定為每月十五。從朔日到望日再到朔日,為一個月,在立法上稱為「朔望月」,精確時間為29天12個小時44分3秒,大約29天半。陰曆把12個朔望月定為一年,算下來就是354天多一點。
因為月亮比較容易觀測,大約30天就是一個周期,不像太陽365天才能有一個輪迴,因此早期的人類文明使用的大多是陰曆。
我國古代的傳統曆法基本屬於農曆的範疇,但「農曆」這個概念則是20世紀60年代才出現的。農曆結合了陰曆和陽曆的特點,能夠準確反映四時變化,在歷史上長期用於指導農業生產,故名農曆,只是在過去漫長的歷史中,「農曆」這一說法沒有固定下來。
用陰曆紀年,有一個問題,陰曆的一年是12個朔望月,按天計算是354天,比一個回歸年的365天少了11天。每過一個陰曆年,時間就會提前11天,月份也會相應提前,這樣就會與季節對不上。於是古人將陰曆和陽曆結合起來,用朔望月來確定月,用回歸年來確定年,相差的天數則用潤月來補齊。比如閏四月就是四月過完之後再過一個四月,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補齊陰曆年和陽曆年之間的天數之差。因此農曆是陰陽合曆。
農曆在古代也是有很多版本的。比如秦朝以十月為一年之首,故把十月初一作為一年的開始,即「元旦」。漢武帝時期,則將正月定為一年的首月,元旦就是正月初一。我國現行日曆上的農曆沿用的是清代《西洋新法曆書》,它是歐洲傳教士湯若旺和中國天主教徒聯合編寫的。
公曆是陽曆的一種。現行公曆又稱「格里高利曆」,它是羅馬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於1582年在儒略曆的基礎上對閏年設置進行調整之後頒布的。它以耶穌誕生那一年為元年。耶穌誕生前為公元前,誕生後為公元後。所謂公元2021年,就是說耶穌誕生已經有兩千零二十一年了。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之時宣布使用格里高利曆,即公曆。但實際生活中使用的依舊是中華民國記年,簡稱民國某年。直到新中國成立後才正式啟用公元紀年法。
我國有用24生肖紀年的習俗,比如今年是鼠年,明年是牛年。但是元旦不是牛年的開始,因為生肖紀年的參照物是二十四節氣。習慣上,通常以農曆大年初一為生肖年的開始,但在曆法上,農曆大年初一也不是生肖年的開始,生肖年的首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
日曆是記載時間的出版物,據說它最早出現於1100年前的唐順宗年間,起初它是用於記載皇帝的言行和宮廷大事的,故又稱為皇曆。皇曆一月一冊,一日一頁,每頁上有天數和日期,下留空白方便記事。所記之事經皇帝審定後交史官留存,作為編寫國史的依據。這些皇帝每日經歷之事便是「日曆」。後來高官們覺得這種記事方法不錯,紛紛效仿,用它來記錄自已家族的大事,漸漸地使日曆走向了民間。
【原創】文/圖:孫成崗
日曆2020年12月製作
文字2020年12月31日成於河雒古鎮榖水
感興趣的朋友,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