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是陽曆年、春節是陰曆年。陰曆、陽曆,是怎麼回事?

2021-01-09 民間考究員

今天是元旦。又叫「陽曆年」。所謂「農曆新年」是相對於「農曆新年」而言的。人們稱春節為農曆新年。

那麼,陽曆和陰曆有什麼區別呢?

簡而言之,太陽是太陽,月亮是陰影;陽曆是根據太陽運動規律制定的曆法,陰曆是根據月亮運動規律制定的曆法。

陰曆是根據月亮運動規律而定的曆法

所謂日曆,是人們根據日常生活和生產的需要,根據天空來標記和測量時間的一種方法。

農曆是人們常說的。

陰曆是中國傳統的曆法,又稱陰曆、古歷、漢歷、黃曆、夏曆和舊曆。

根據月球的相位周期來標記時間的具體方法是:月球繞地球繞一周作為一個月,以新月為基礎來確定日曆月,即每年12個日曆月。

所謂月相,是指我們看到的月亮的樣子,即所謂的「月亮缺陰陽」;具體來說,有四種新月,第一弦、第二弦和最後一弦。

新月是指每個月的第一天,當月亮看不見的時候;希望是指十五天,當月亮是滿月的時候。所謂「新月」,是指月亮從這個滿月到下一個滿月,周期約為30天。

最後四分之一的月亮是指每月十五日滿月之前的月亮。在每月15日之前,月亮一天比一天大。第二季度的月亮是指每月十五日滿月之後的月亮。每個月15日以後,月亮一天比一天小。

農曆月

隨著中國傳統曆法而產生的二十四節氣,最早出現在西漢淮南子天文訓練中。幾千年來,它們被中國人用來指導農業生產,因此被稱為陰曆。

24個節氣是:立春、 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陽曆又稱「陽曆」,即「公曆」或「西曆」。

陽曆是古埃及人發明的。古埃及人發現,尼羅河水開始上漲的那一天恰好是太陽和天狼星同時出現在地平線上的那一天。天狼星出現了365天,他們把它定為一年的開始。

古埃及曆法傳入歐洲後,1582年,教皇格裡高利十三世批准並頒布了這一曆法,經過不斷完善,已發展成為當今世界通用的公曆。

陽曆起源於古埃及

陽曆是國際日曆。地球繞太陽一年。在此基礎上,一年分為12個月。

因為這種曆法最早在西方國家使用,我們稱之為「西方曆法」。我國採用陽曆以後,我們原來的陽曆叫「舊曆」,陽曆叫「新曆」。

在早期,中國人習慣用「洋」字來命名來自國外的事物,所以陽曆有時被稱為「洋歷」。

相關焦點

  • 今天是元旦,農民稱「陽曆年」還是「洋歷年」?為啥都不過這個節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是:今天是元旦,農民稱「陽曆年」還是「洋歷年」?為啥都不過這個節?今天是2020年的元旦,也是陽曆新的一年開始,城市裡還會把元旦節當作一個節日,不僅要放假一天,有些單位還要搞一次慶祝元旦節的活動,做一些節日的布局,烘託出過節的氛圍。然而在廣大的農村,元旦節這一天基本上與常日沒有什麼兩樣,也根本就感受不到有一點過節的氣氛。
  • 陰曆 陽曆 陰陽曆 都是怎麼回事
    陰曆、陽曆、陰陽曆是三種基本的曆法制度。陰曆,又叫做太陰曆,是一種按照月亮的朔望周期作為一個月,一年為十二個月的一種曆法。這種曆法對於月的稱呼名副其實。但是年度要按照太陽的位置計算,陰曆就有一些蹩腳的地方。這種曆法在一些文明古國的上古時代大多採用過。
  • 1929年國民政府推行陽曆:不過陽曆年就是反革命
    壹「不過陽曆年,就是反革命」,這頂「帽子」好嚇人1929年、1930年、1931年元旦,長沙人響應當時國民政府號召,不過舊曆年,改過陽曆元旦新年。1930年元旦,長沙著名新聞記者蕭石朋和蕭石勳兩兄弟,於元旦晚間在永慶街(今都正街)松園私邸,設宴慶祝新年,參加者多新聞界同人,「觥籌交錯,只到漏更三點,方賓主盡歡而散。」與這喜慶氣氛相伴的是,如果坐到當年的電影院。在電影放映前,一定會播一段標語,屏幕上打出「不過陽曆年,就是反革命」的標語。
  • 清朝以前的元旦到底是哪天?過生日要過陰曆還是陽曆?
    元旦,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到底哪天才是元旦呢,在漫長的歷史中,也是存在變化的。商朝農曆十二月一日為元旦,周朝是農曆十一月一日為元旦,到了秦始皇的年代,又把元旦定在農曆十月初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定位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也就是說,從漢武帝到清末,我們如今的春節,正月初一才是元旦。那從什麼時候開始,公曆的1月1日成為了元旦呢?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
  • 「元旦」2021年的第一天,到底是「洋歷年」、還是「陽曆年」?
    今天是元旦,民間也叫"陽曆年"。所謂「陽曆年」是和「陰曆年」相對而言的,現在在民間,大家都把春節叫做陰曆年。那麼,陽曆和陰曆,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來,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陽曆就是按照太陽運行的規律制定的曆法,陰曆就是按照月亮運行規律制定的曆法。
  • 陰曆與陽曆,農曆與公曆
    定義:陽曆則是以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周期為基礎制定的曆法,所以又叫太陽曆。陽曆:是地球整整繞太陽一圈的記錄【古人以地球為中心】,只要在同一位置就是一年,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這個「年」的概念是在「日」上建立起來的,是沒有「月」這回事的,所以陽曆沒有「月」。太陽曆的歷年近似等於回歸年,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
  • 生日的陰曆和陽曆多少年重合一次 陰曆陽曆重合預示什麼
    導語:我國同時執行兩套不一樣的曆法,一個是公曆有時候我們也叫做陽曆,另一個是陰曆,或者叫做農曆。兩種曆法就導致了我們的出生時間也有兩個記法,一個是陰曆生日一個是陽曆生日。那麼生日的陰曆和陽曆多少年重合一次呢?下面就來看看為什麼陰曆陽曆會重合?還有那陰曆陽曆重合預示什麼的詳細解答。
  • 【人文】2021年的第一天,到底是「洋歷年」、還是「陽曆年」?
    今天是元旦,民間也叫"陽曆年"。所謂「陽曆年」是和「陰曆年」相對而言的,現在在民間,大家都把春節叫做陰曆年。 那麼,陽曆和陰曆,究竟有什麼區別呢?簡單說來,太陽為陽、月亮為陰;陽曆就是按照太陽運行的規律制定的曆法,陰曆就是按照月亮運行規律制定的曆法。
  • 為啥每隔十九年陽曆陰曆生日同一天
    「這件事情蠻發靨的,我以前怎麼沒發現,每隔19年,陽曆生日會和陰曆生日是同一天的。」昨天,57歲的楊大媽來電。  楊大媽是1947年12月15日(陰曆十一月初四)生的,昨天她翻日曆,發現今年的12月15日和陰曆十一月初四正好在一天。
  • 您知道陰曆、農曆、陽曆怎麼來的?二十四節氣與其三者的關係?
    中國是文化大國,中國的曆法有陰曆、農曆、陽曆。可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三者是怎麼來的?還有多數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這個是不全面的。為什麼呢?我們先了解一下陰曆,知道陰曆是怎麼來的?陰曆:陰曆其實也叫(夏曆)是純按月亮的月相周期而來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
  • 陽曆、陰曆與農曆
    咱們再看看「陰曆」,依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而制定的曆法稱為陽曆,那麼陰曆,則是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曆法,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大家比較容易理解的是陰曆每月的15日,月亮都是滿月,初一、三十則看不到月亮。從曆法的發展史來看,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的,易於觀測,所以擁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我國,最初都是使用陰曆的。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及朝鮮、韓國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國家,仍使用陰曆來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咱們說的春節,就是陰曆的一月一日,也就是正月初一。
  • 陰曆和陽曆分別是怎麼來的? 農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
    陰曆和陽曆分別是怎麼來的? 農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時間:2016-08-03 13:37   來源:新華網-科技創新裡程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陰曆和陽曆分別是怎麼來的? 農曆和陽曆有什麼區別?
  • 當龍抬頭遇上婦女節,陰曆陽曆你知道怎麼區分嗎?
    很多人就好奇了,為什麼「龍抬頭」會遇上婦女節,這就不得不說陰曆與陽曆了。為什麼我的生日每年都不一樣?想必很多人和小編一樣,之前一直分不清楚陰曆與陽曆。很多父母給孩子過生日,都是用的陰曆,而孩子們不懂陰曆和陽曆的區別,也分不清楚,所以覺得自己的生日怎麼每年都在變。
  • 陰曆、陽曆和陰陽曆(農曆)哪種準,哪一年的春節有兩個?
    1.陰曆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曆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全繞地球一周,實需二十九日十二時四十四分二秒八。如果按照每年12個月來計算,每年只有約354天左右,比如2018年、2019年,所以這兩年我們的春節間隔時間,與陽曆一年相比差距11天左右。2.陽曆又稱為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如今世界通行的公曆就是一種陽曆,平年365天,閏年366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少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即每四百年中有97個閏年。
  • 陰曆和陽曆的區別 陰曆和陽曆怎麼區分
    在我國,大部分節日使用的是農曆,如春節(大年三十)、端午節(五月初五)、中秋節(八月十五)等。但也有部分節日用的是陽曆,如勞動節、國慶節、元旦節等。那麼,陰曆和陽曆怎麼區分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說說閏四月是怎麼回事
    這是怎麼回事?我來給大家說一說。先要從陽曆和陰曆說起。陽曆是以太陽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為依據,即地球繞太陽一周,一年有365.24天。陰曆是以月亮連續兩次呈現同樣的月相所經歷時間為依據,即月亮繞地球一周。一月為29.53天,一年為354.37天。這樣一來,陽曆年與陰曆年相差10—11天。
  • 要過元旦了,你知道元旦的來歷嗎?中國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元旦?
    中國元旦的時間變成陽曆1月1日發生在民國時期!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中華民國始為公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得以明確,同時確定農曆1月1日為「春節」,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相對應地,春節稱為「舊曆年」、「陰曆年」等)。「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已經沿用4000多年。民國時代通行兩套曆法,一套是陽曆,一套是陰曆。
  • 陽曆、陰曆、農曆、公曆、日曆,你能否說清?——附2021年日曆
    不少人把農曆稱為陰曆,實際上這是一種不嚴謹的習慣說法。嚴格說來,農曆並不等於陰曆,而是陰曆和陽曆的集合。  陽曆的參照物是太陽,它先確定年,後確定月。古人用圭表測量日影的長度,四季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稱為冬至點,把一個冬至點到下一個冬至點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其長度為365日5時48分46秒。一個回歸年分為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為28天。
  • 公曆、農曆、陽曆、陰曆是什麼關係?
    中國人的生活中說到時間時經常會有公曆、農曆、陽曆、陰曆的概念。一般人都會認為公曆就是陽曆,農曆就是陰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 陰曆、陽曆、農曆怎麼區分?
    1949年後則正式採用公元紀年。而陰曆也叫太陰曆,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那麼,舊有的曆法是陰曆還是陽曆呢?其實都不算。中國自古的曆法是一種陰陽合曆,一般稱為「農曆」。很多人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二者還是有差別的。陰曆的時間和陽曆相比,每年大約差十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