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旦的時間變成陽曆1月1日發生在民國時期!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孫中山引進西洋曆法,改變傳統的正朔,以公曆為標準紀年,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曆,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曆為準。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中華民國始為公曆1月1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得以明確,同時確定農曆1月1日為「春節」,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新曆年」、「陽曆年」(相對應地,春節稱為「舊曆年」、「陰曆年」等)。「元旦」一詞系中國「土產」 已經沿用4000多年。
民國時代通行兩套曆法,一套是陽曆,一套是陰曆。本來自從辛亥革命以後,南方的新政府就主推陽曆,廢除陰曆。到了1928年北伐勝利,軍閥倒臺,國民黨基本上統一南北,廢除陰曆的口號喊得更響,高層領導和新派人士幾乎把陰曆和所有傳統節日都當成了封建的標誌和阻擋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堅決要求掃蕩乾淨,甚至出臺「紅頭文件」,禁止大家按陰曆過節,所有節日都要按照陽曆來過。
可是文件歸文件,傳統歸傳統,少數新派在元旦那天過大年,大多數遺老仍然在正月初一過大年,還有一部分朋友不新不舊,兩邊都不得罪,元旦也是春節,春節還是春節,一年要拜兩次年、祭兩回祖、貼兩套春聯、發兩輪壓歲錢,這是民國時代一大奇觀,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到了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曆紀年法」,將公曆1月1日定為「元旦」,把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並規定春節放假三天,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曆新年。
說到底元旦到底是個新節日,缺乏歷史傳統,無民俗內涵作底蘊,更沒有任何習俗可言,很多人直接把春節習俗拿過來用,元旦當天貼春聯、吃餃子。也有些新派青年模仿起了西方習俗。於是,各種花式賀年方式,應運而生。我們耳熟能詳的賀年片就是在這時開始風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