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即開始的意思;「旦」,是早晨的意思。「元旦」意思是「初始之日」,現在指公曆的1月1日,也通稱為「新年」。
元旦源於上古時代,那時無正式曆法,人們按自身生產經驗記載時歲。據說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以農曆正月為元,初一為旦,合稱「元旦」。
二十四史之一的《晉書》記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文史學家蕭子云《介雅》中記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
宋朝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古代元旦指的是農曆(陰曆)正月初一。但各朝各代也不是很統一。據《史記》載,夏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殷商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則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定於陽春月(十月)為正月。漢武帝時恢復了夏曆的正月初一,此後歷代相傳至清朝末年。
1911年,孫中山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將公曆的1月1日稱為「元旦」,但當時未正式公布。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陽曆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