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省政府決定,從本日起糧油議購議銷,實行多渠道經營。
1月18日國務院批准江蘇省實行市領導縣新體制。3月1日,全省正式實行市領導縣的新體制,撤銷蘇州、鎮江、揚州、徐州、淮陰、鹽城、南通等7個地區,共設11個省轄市,即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揚州、徐州、淮陰、鹽城、連雲港、南通等市。
1月31日~2月3日省委召開地、市、縣委書記會議,提出1983年要抓好黨政機關的改革,農村的改革,工礦企業的改革,城鄉流通體制的改革,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的改革等五個方面的改革。
1月省政府決定,從1983年起,全省開始實行指令性計劃、指導性計劃和市場調節三種管理辦法的外貿計劃管理新體制。這是在國家外貿計劃體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江蘇省率先試行的改革。
2月6日~9日鄧小平在江蘇視察。他指示江蘇的經濟建設,要走「外引內聯」的路子。回京後,他肯定和介紹了江蘇的兩點經驗:一是依靠了上海的技術力量,吸收了不少上海退休老工人到江蘇工作;比較重視知識分子的作用。二是發展了集體所有制,也就是發展了中小企業。
2月8日《新華日報》報導,江蘇省積極試行新的用工制度,革除「鐵飯碗」、「大鍋飯」的弊病。把過去招收固定工的制度改為招收1年以上計劃內合同工的制度,並按「公開招工、自願報名,德智體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的原則招用。
3月11日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關於農村人民公社有準備、有步驟地實行政社分設的決定》,要求各地力爭在1984年上半年基本完成政社分設工作,把農村的全面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
3月25日中共中央調整江蘇省委領導班子,不設第一書記,改設書記、副書記,韓培信任中共江蘇省委書記。
3月漣水、泗洪、沭陽、東海、邳縣、銅山縣被國務院列為商品糧基地建設試點縣。
4月20—30日省政協五屆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同心協力,勇於改革,為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貢獻力量》的政治決議,選舉錢鍾韓為主席。
4月22—30日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省「六五」計劃的決議等文件,選舉了新一屆省人大常委會和省人民政府,儲江為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顧秀蓮為省長。
4月省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經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准。經過調整,省政府由原來79個工作部門減少到40個。
5月27日省政府發出《關於試行紡織品產銷結合體制的通知》,指出,這是適應買方市場的新形勢,促進產品適銷對路,更好地發展生產,擴大流通,適應市場需要,提高社會經濟效益,開創紡織品產銷新局面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
8月30日江蘇省第一個市聯社——常州市供銷合作聯社成立。常州市聯社是在市屬武進、金壇、溧陽三縣和市郊的318個基層供銷社進行初步體制改革,成立縣和郊區供銷合作聯社的基礎上建立的,是縣、郊聯社的經濟聯合實體。
10月4日利用外資建造的南京金陵飯店正式開業。飯店主樓共37層,高110.75米;為中國大陸當時樓層最高的現代化旅遊大廈。
10月15日 省委發出《關於認真學習的通知》。11月5—15日,省委六屆七次全委(擴大)會議召開,作出全省分期分批完成整黨任務的部署,江蘇省開始全面整黨。先省級機關,後市、縣,而後城鄉基層黨組織,分三期進行,歷時三年半,到1987年6月結束。全省251萬黨員參加整黨。10月中旬蘇州、無錫、常州物資經濟協作區(轄12個市縣)成立。這是蘇、錫、常三市為適應市管縣的新體制而建立起來的區域性協作組織。
12月26日省委、省政府決定建立江蘇省經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加強對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
12月全省農村1983年的年終分配,從過去的生產隊集體分配變為以戶為單位逐個結算兌現承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