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院歷史首次:審判委員會委員全落座審判席

2021-01-20 中國新聞網

  9月21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審判委員會公開開庭審案,開創全國先河。圖為7名審判委員會委員在審判席上。本報通訊員 曹博遠攝

法院系統中最神秘的審判組織,正由幕後走向前臺。

  9月17日,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民告官」的商標案件,7名審判委員會委員全部參加庭審,開創全國先河。

  4天之後的9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全文發布了《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其中專門對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提出了明確要求。

  審判委員會制度是我國司法體制中特有的制度,審判委員會是法院的最高審判組織。多年來,審判委員會對推進審判執行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長期存在行政化、不公開、缺乏監督等問題,導致「審者不判、判者不審、判審分離、權責不清」,飽受社會各界批評。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審判委員會制度,完善主審法官、合議庭辦案責任制,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隨著試點的推進和改革文件的發布,審判委員會改革已步入快車道。

  審委會開庭創先河

  9月17日上午9時30分,北京智慧財產權法院能容納200多人的大法庭內座無虛席。安徽華源醫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源公司)訴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一案正在開庭審理。該院7名審判委員會委員全部落座審判席,這在我國法院的歷史上尚屬首次。

  這7名審判委員會委員分別是:院長宿遲,副院長陳錦川、宋魚水,立案庭庭長杜長輝、審判一庭庭長姜穎、審判二庭庭長張曉津和審判監督庭庭長張曉霞。

  這是一起因「紅頭文件」是否合法引發的案件。2013年1月4日、11日、28日,華源公司和另外兩家企業先後向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提出了「華源醫藥」圖文商標的註冊申請。2014年10月,商標局作出認定,認為3家企業屬於同一天申請,申請的商標構成近似且均未使用,據此要求3家自行協商,保留一方申請。明明不是同一天申請,卻被認定為是同一天。華源公司不服,把商標局告上法院,請求撤銷認定,判令商標局重新作出決定。

  庭審中,華源公司稱,商標局認定為「同一日」的依據是該局發出的關於申請註冊新增零售或批發服務商標有關事項的通知。該通知明確,2013年1月1日至31日期間在相同或類似新增服務項目上提出的註冊申請均屬於「視為同一天」的過渡期。原告代理律師表示,商標法規定的「一天」為一個自然日,被告商標局卻將1月1日至31日「視為同一天」,屬於改變法律的立法行為。商標局無權以「紅頭文件」對「年、月、日」等計時單位作出規定。

  商標局有關負責人在庭上解釋,如果直接按照商標法規定的「申請在先」原則確權,會對在先使用人十分不利。設置過渡期是為較早使用的一方獲得註冊提供途徑,保障了在先使用人及時獲得商標權,同時能有效阻止搶註行為。

  庭審中,原被告及第三人就相關法律問題充分表達了訴辯意見,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到場旁聽,庭審持續約一個小時。隨後,審判委員會宣布休庭,就該案涉及的法律問題進行研究後再反饋給合議庭。

  破除審委會神秘感

  9月17日庭審結束後,宿遲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合議庭在審理本案時發現存在重大法律問題,關乎政府行政行為是否合法。合議庭及時向審判委員會報告,最終,審判委員會決定就相關法律問題進行直接審理。」

  審判委員會是法院的最高審判組織。我國法院組織法規定,各級法院設立審判委員會,實行民主集中制。審判委員會的任務是總結審判經驗,討論重大的或者疑難的案件和其他有關審判工作的問題。

  不過,有別於直接開庭審案,長期以來,審判委員會的工作方式以閉門開會、聽匯報為主,當事人並不知道審判委員會對案件的哪些問題進行了研究,媒體和社會公眾也無從知曉,因而顯得非常神秘,也缺乏監督。

  事實上,審判委員會制度的改革很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2010年1月,最高法院印發了專門的改革文件。2014年12月,最高法院審判委員會召開全體會議研究審委會改革問題。最高法院院長周強明確指出,審判委員會形成決議的過程及理由缺乏公開機制,既不利於嚴格執行迴避制度,也不符合司法公開的要求。他要求著力健全完善制度,理順工作機制,特別是要積極探索推進審委會工作公開,促進司法公正。

  審判委員會直接開庭審案,無疑有助於破除神秘感。「這種方式將法院審判置於社會監督之下,真正讓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當事人也有機會直接向審判委員會陳述自己的意見,確保案件審理的公正性。」宿遲說。

  宋魚水則表示,審判委員會直接審理案件突出了審判在訴訟制度中的中心地位,符合去行政化的要求,是對中央司法改革精神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有利於實現在法院管轄範圍內司法實踐的統一,減少「同案不同判」現象。

  明確職能和責任

  除了運轉不透明,由於權責不清而導致的敷衍塞責,也是審判委員會廣受詬病的原因之一。

  「審委會討論決定案件,容易使主審法官怠於認真審理案件,出了問題就藉口案件裁判結果是由審委會集體決策作出的;而審委會則以案件是由合議庭審理為由推卸責任。因此造成的錯案,原本都該負責,卻成了誰都不負責。」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馬懷德認為,這就是「審者不判、判者不審、無人負責」。

  9月21日發布的《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提出了審判委員會制度改革的方向:明確審判委員會統一本院裁判標準的職能,依法合理確定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的範圍。審判委員會只討論涉及國家外交、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大複雜案件,以及重大、疑難、複雜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強化審判委員會總結審判經驗、討論決定審判工作重大事項的宏觀指導職能。

  尤其重要的是,《意見》在責任追究上作了明確劃分:案件經審判委員會討論的,構成違法審判責任追究情形時,根據審判委員會委員是否故意曲解法律發表意見的情況,合理確定委員責任。審判委員會改變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合議庭不承擔責任。審判委員會維持合議庭意見導致裁判錯誤的,由合議庭和持多數意見的委員共同承擔責任。

  「通過改革,要實現各種審判組織、各類審判人員從過去權責不清到現在職責明確的轉變,充分提升辦案人員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最高法院司改辦主任賀小榮說。(記者 王逸吟 本報通訊員 劉華東)

相關焦點

  • 內蒙古又有三位法院院長從審判席走上被審判席,內部應該大反思
    在審判了一批又一批的犯罪分子之後,自己卻因違紀違法走到被審查被審判的被告席上。2020年,內蒙古在反腐敗鬥爭中,就有三位「大法官」失足落馬,人生實現了從審判到被審判的大反轉。張民,曾經擔任過烏蘭察布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等三個地方的中級人民法院的院長,最後在內蒙古自治區人大法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崗位上被審查和雙開;呼和浩特市中級人民法院原院長董秉惠一審被判刑8年;通遼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王大成一審被判刑7年。如此之多的法院院長腐敗落馬令人不寒而慄:法院院長涉腐,法院還能公平裁判嗎?法律還能維護公平正義嗎?
  • 「對取消審判委員會說法我唱反調」
    法院進行網絡司法拍賣、案多人少等壓力致法官流失、推進審判權運行機制改革試點等問題,均出現在昨日的最高法院工作報告中。  浙江作為全國首個嘗試「網絡司法拍賣」的地方,去年一度引起爭議。案多人少的矛盾,在這裡也尤為突出。昨日,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高院院長齊奇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詳解浙江法院「開網店」的前前後後。
  • 【喜報】環翠法院四篇案例入選2018-2020年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和審判...
    【喜報】環翠法院四篇案例入選2018-2020年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和審判案例要覽 2021-01-12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專訪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
    在婚姻家庭糾紛等家事案件的審理中,如何依法保護未成年人、婦女和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杜萬華就此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記者: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積極推進家事審判方式改革。
  • 將和合文化熔鑄在法院審判之中
    台州是「中國和合文化之鄉」,台州人民在事業的追求、生活的營造中努力打造「和合聖地」,將和合文化的基因代代傳承。作為審判機關,我們如何汲取和合文化的精髓,形成富有台州法院特色的「和合司法理念」,促進法院整體運行更科學、法官辦案更公正、人民群眾更信服?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 從熱點案件審判看中國司法走向
    通過分析熱點案件的審判和《意見》,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司法審判的未來走向逐漸清晰——  司法公開  微博庭審直播漸成常態  8月22日至26日,薄熙來受賄、貪汙、濫用職權案在山東省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公開開庭審理。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通過官方微博對庭審情況進行了實時播報,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 這位大法官坐鎮薄熙來、周永康審判一線
    原創 中國新聞周刊沈德詠,一級大法官。現任第十九屆中央委員,十三屆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前常務副院長。中國政法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他不僅是中國法治的踐行者,也是中國法治的布道者。今年6月22日,對沈德詠來說,是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全國人大常委會在這一天通過任免名單,免去他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職務。他的離職請求獲得了批准。這也意味著,這位歷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常務副院長的一級大法官30多年的司法工作生涯畫上句號了。
  • 家事審判2016年啟動改革試點 法院審離婚案會考慮感情修復·都市快報
    將把調解、心理諮詢等方式引入審理過程 記者 段靜 通訊員 伍娜 近日,第八次全國法院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這是最高法院時隔8年後再次召開全國範圍內的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決定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民事商事審判的原則和理念。
  • 南豐法院家事審判:始終把感情修復擺第一位
    」和「中國民間藝術(儺舞)之鄉」之稱,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的故鄉。2016年6月,南豐法院啟動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以來,結合縣情和審判工作實際,全方面接地氣,讓家事調解沾滿泥土的芬芳。  做法官的好幫手  每天早上7時30分從南廣路出門左拐,步行10分鐘來到法院家事調解室,像在家一樣將桌椅和電腦擦得一塵不染,給花草澆好水。
  • 檢察院的量刑建議對法院審判的影響有多大
    對於刑事案件,檢察院的公訴的時候,公訴書上一般都有量刑建議,比如說建議判三年有期徒刑,或者建議判緩刑,那麼對於檢察院這個量刑建議,在法院開庭審判的時候對判決結果有多大的影響呢,今天給大家做個詳細的講解。
  • 法院動態 | 「情感港灣」審判驛站落戶三地!
    法院動態 | 「情感港灣」審判驛站落戶三地!為汾湖婚姻家事巡迴審判驛站揭牌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吳建中與盛澤鎮黨委委員,政法和社會管理辦公室主任林小林為盛澤婚姻家事巡迴審判驛站揭牌br/>籤訂備忘錄br/>與此同時我院與三地司法所、婦聯
  • 時間:2018年3月6日10:00-中國法院網
    嘉賓: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 劉貴祥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 賀小榮主持人: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 林文學
  • 【喜報】歷城法院六篇案例入選2018年-2020年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和...
    【喜報】歷城法院六篇案例入選2018年-2020年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和審判案例要覽 2021-01-15 16: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帶著深厚感情去辦案 ——漢濱法院巡迴審判二三事
    6月13日炎炎夏日,悶熱的天氣,並沒能阻擋法官下鄉辦案的步伐,民一庭徐東升庭長帶領法官幹警到新城辦大樹嶺村委會,巡迴審理一起發生在該村村民之間的相鄰權糾紛案,法官的就地審判也為雙方當事人送來了期盼已久的清涼。
  • 民事審判方式與司法理念發展的三個階段
    1979年9月,全國人大法制委員會開始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草案)》,1982年通過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試行)》(以下簡稱82年民事訴訟法),同年10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82年民事訴訟法是新中國成立制訂的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該法的制訂與試行,適應了我國80年代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的需要,民事審判方式開啟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歷史階段。
  • 刑事審判法律監督「:劍鋒」日益凌厲
    編者按 2008年的檢察工作,註定要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全國檢察機關在最高人民檢察院新一屆黨組的領導下,繼往開來,銳意進取,服務大局,科學發展。從今天起,本報推出《迎兩會特別報導·年度檢察工作印象》系列報導。讀者可以從這些「印象」中對檢察工作有更深切的感悟和更深刻的理解。  2008年10月26日,人民大會堂。
  • 威海一法院4案例入選2018-20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和判例要覽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高洪超 通訊員 時芸芸7日,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印發《關於2018-2020年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和審判案例要覽入選情況的通報》,威海環翠法院褚衍文、宮偉麗、鄒豔茹三名法官撰寫的4篇案例入選。
  • 長寧區人民法院課題組:少年審判的探索創新與工作展望
    第三部分對少年審判的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對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少年審判制度提出具體建議,包括以體系化為目標完善少年審判工作的專業理念,以法典化為目標完善少年審判的專業立法,以協同化為目標完善少年審判的專業機制,以專門化為目標完善少年審判的專業隊伍等,以期為我國少年審判改革提出建設性建議,為打造少年司法的中國模式和中國方案進一步積累改革素材和改革經驗。
  • 成都市雙流區法院發布全省首份房地產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
    法制網記者 楊傲多成都雙流區法院今天發布了全省首份房地產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2016.1.1-2017.6.30),副院長宿波通報了該院房地產糾紛案件審判情況,分析了審理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並結合自身審判實際對如何有效避免和化解糾紛提出了建議,並對白皮書中的5個房地產糾紛典型案例進行了簡單介紹。